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比较跗骨窦联合外侧纵形切口与传统外侧L型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探讨更为合理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5年1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SandersⅡ型单侧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根据切口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跗骨窦联合外侧纵形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坠落高度、伤后至手术时间,以及跟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B9hler角和Gissane角,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年龄、坠落高度、伤后至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4±2.0)个月,均未出现相关切口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4.3±2.4)个月,早期出现皮缘坏死及切口红肿渗出各1例;两组末次随访时均获得临床骨性愈合。两组术后B9hler角和Gissane角同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Maryland评分、SF-36评分为(82.6±11.8)、(82.6±7.2)分,对照组为(81.1±12.9)、(79.7±8.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联合外侧纵形切口可以取得同外侧L型切口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其对切口软组织保护较好,且发生距下关节僵硬的概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跟骨外侧骨皮瓣入路与传统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临床功能及影像学结果。方法 2013年2月—2015年2月4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骨外侧皮瓣入路组(23例)和传统L形入路组(2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临床功能、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B9ohler角。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骨皮瓣入路组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7个月,传统入路组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3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外侧皮瓣入路组1例(4.4%)出现切口浅表感染1例;传统入路组8例(34.8%),其中出现皮缘坏死4例、切口部分裂开2例、浅表感染2例,两组患者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临床功能、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B9ohler角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采用跟骨外侧骨皮瓣入路与传统L形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结果,但前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术中骨缺损不植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月手术治疗的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8例76足,根据是否植骨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34例38足。不植骨患者为观察组,植骨患者为对照组,探究其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18.6个月,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55.6±5.4)min、平均出血量(52.9±18.2)mL,均明显短于对照组(71.7±7.2)min、(83.1±13.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Bohler’s角、Gissane’s角分别为(32.8±6.4)°、(136.1±7.3)°,与对照组(30.9±5.7)°、(134.5±6.8)°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术中骨缺损不植骨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镜辅助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微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龄18~65岁,平均39.3岁.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关节镜组(40例,距下关节镜辅助踝关节外侧有限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普通组(40例,关节外侧有限切口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解剖学指标(Bohler角、Gissane角),踝关节功能(AOFAS)及术后并发症(创面感染、距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情况.结果 关节镜组手术时间(60.9±8.1)min长于普通组(54.3±7.1)min,P<0.05;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与普通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骨折愈合时间(11.5±1.6)周少于普通组(12.7±1.8)周,P<0.05.两组患者术前Bohler角、Gissane角水平相近(P>0.05);术后6个月Bohler角分别为(25.4±4.8)°、(24.1±4.2)°,Gissane角分别为(129.8±20.2)°、(123.8±19.3)°,相较于术前均提高(P<0.05),且两组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水平相近(P>0.05);两组患者术前AOFAS评分相近(P>0.05),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分别为(87.2±15.9)分、(83.9±13.8)分,相较于术前两组AOFAS评分均提高(P<0.05),且两组AO-FAS评分相近(P>0.05);关节镜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低于普通组(15%),P<0.05.结论 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微创治疗中应用距下关节镜可达到良好的复位固定,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创与传统术式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4年2月期间30例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3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传统组各15例。研究组:给予微创内固定治疗。传统组:给予传统"L"形切口内固定治疗。记录研究组和传统组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测量术前、术后Bhler角、Gissane角,采用直观模拟量表(VAS)、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后足评分及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研究组和传统组等待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引流量、早期并发症、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传统组术后Bhler角和Gissane角均较术前提高,但增加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传统组VAS评分、AOFAS后足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SF-36评分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内固定治疗相比,微创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获得与传统内固定治疗接近的疗效,且对患者创伤小,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患者距下关节功能的恢复,可加速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收治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105例,男性67例,女性38例;年龄23~59岁,平均36.5岁;SandersⅢ型58例,Ⅳ型4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D组(55例)和常规组(50例),3D组行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钢板内固定术,常规组行常规复位内固定。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及疗效,术前及术后6个月AOFAS评分和Maryland评分、Bohler角和Gissane角。结果 3D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52.24±6.37) min vs.(61.96±8.86) min、(22.84±2.76) mL vs.(28.51±5.6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住院时间及X线片透视次数少于常规组[(11.42±4.35)d vs.(12.83±5.95)d、(4.23±1.34)次vs.(4.54±1.44)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优良率90.91%高于常规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及Bohler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0.05);3D组并发症发生率10.91%低于常规组18.00%,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DIACF)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DIACF患者临床资料97例121足,其中男性89例,女性8例;年龄19~63岁,平均37.0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70例,道路交通伤27例;骨折分型采用Sanders分型,Ⅱ型43足(35.5%),Ⅲ型54足(44.6%),Ⅳ型24足(19.8%);受伤至手术时间4~13d,平均7.3d。所有患者均采用外侧扩大"L"形入路手术治疗,术后记录切口愈合情况并对切口并发症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随访采用末次X线B9hler角,功能评价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结果术后有22足发生切口并发症,其中15足皮缘发黑,4足皮瓣坏死,3足切口感染,予抗感染、切口换药、负压封闭引流或抗生素骨水泥填塞后治愈。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Sanders分型Ⅲ、Ⅳ型及手术时间≥1.5h为危险因素(OR值1,P0.05);术后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7个月),术后B9hler角较术前改善(28.1°±4.1°vs.3.1°±4.5°,P=0.000),Maryland评分总优良率为79.3%,不同Sanders分型的术后功能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7,P=0.009)。结论外侧扩大"L"形入路治疗DIACF依然切实可行,有助于恢复跟骨的解剖结构,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跗骨窦入路、外侧L形切口入路治疗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20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骨科收治的86例跟骨骨折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42~70岁,平均53.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48例,道路交通伤38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微创组(49例)和L形入路组(37例),微创组采用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L形入路组采用外侧L形切口入路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及并发症.结果 微创组术中出血量[(34.15±6.98)mLvs.(52.35±8.01)mL、切口长度[(5.23±0.61)cm vs.(11.24±2.34)cm少于 L形入路组(P<0.05),手术时间[(60.24±5.35)min vs.(73.64±9.02)min、切 口愈合时间[(9.24±2.35)dvs.(13.24±4.63)d、术后住院时间[(7.45±2.83)dvs.(10.47±4.59)d短于L形入路组(P<0.05).微创组术后末次随访显示: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72.45±7.15)分vs.(67.24±6.49)分.Karls-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高于L形入路组[(73.56±7.04)分vs.(68.02±6.75)分,P<0.05;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L形入路组[(0.95±0.11)分vs.(2.01±0.35)分,P<0.05;跟骨长度、高度、宽度、Bolher角、Gissane角与L形入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L形入路组(4.08%vs.18.92%,P<0.05).结论 与传统入路比较,跗骨窦入路微创内固定术可减少手术创伤,促使踝关节功能恢复,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单侧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和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笔者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接诊的80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随机分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检查,对照组采用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检测与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基本手术情况,跟骨关节内骨折在手术前后的长度、宽度、高度、Bhler角、Gissane角等各指标值,手术后Maryland评分、美国足踝协会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与SH-36评分、手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等,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在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分别为(50.3±4.5)min、(15.8±2.3)m L、(4.3±1.3)d、(4.9±0.8)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值均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变化程度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Maryland评分在功能、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患者的AOFOS评分、SH-36评分分别为(91.8±1.4)分、(79.3±2.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跗骨窦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术后后足部功能的恢复速度,较外侧扩大型切口钢板内固定术具有更好的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与外侧"L"型扩大入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7年2月南京梅山医院骨科收治的72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跗骨窦入路组和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跗骨窦入路组34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3例,左足18例,右足16例;年龄26~74岁,平均43.4岁。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3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8例,左足17例,右足21例;年龄27~72岁,平均43.1岁。比较两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AOFAS评分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72例患者经全程门诊随访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有较多渗液,经换药后好转;跗骨窦入路组1例出现腓肠神经牵拉症状。外侧扩大"L"型入路组和跗骨窦入路组受伤到手术的时间[(10.21±1.29)d vs.(5.30±0.68)d,P<0.05]、切口长度[(13.03±0.82)cm vs.(6.84±0.39)cm,P<0.05]、手术时间[(96.80±11.30)min vs.(80.60±5.90)min,P<0.05]、术后引流量[(108.20±13.30)mL vs.(98.20±12.60)mL,P<0.05]、术后VAS评分[(5.40±0.90)分vs.(4.10±1.00)分,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AOFA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跗骨窦入路在术前等待时间、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评分方面相对于外侧扩大"L"型入路有优势,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跗骨窦入路可替代外侧扩大"L"型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5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45例(切开复位组)和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46例(改良组)。切开复位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3~67岁,平均46. 0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8例,道路交通伤17例。改良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 1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道路交通17例。分析统计治疗后的临床优良率,患者的住院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3. 48%(43/46)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2. 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25. 17±7. 62) mL vs.(69. 25±10. 54) mL、(5. 42±1. 03) d vs.(10. 57±2. 69) d、(6. 04±1. 21) d vs.(12. 19±3. 68) d],而手术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95. 24±20. 58) min vs.(60. 12±15. 23) min、(1. 09±0. 03)万元vs.(0. 68±0. 04)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跟骨长度及高度明显升高,而跟骨宽度显著下降,同时改良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 35%,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7. 78%(P 0. 05)。结论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住院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8月在安阳市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61例,男性35例,女性26例,年龄19~48岁,平均3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切口克氏针组(27例)和"L"形切口钢板组(34例),小切口克氏针组行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L"形切口钢板组行"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影像学结果 、踝关节功能.结果 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L"形切口钢板组[(46.4±8.1)min vs.(68.2±9.6)min、(7.9±1.3)d vs.(13.6±1.8)d],切口长度更短[(4.7±0.9)cm vs.(11.5±1.7)cm],手术出血量更少[(41.3±9.1)mL vs.(98.3±16.5)mL],住院费用明显缩减[(7137.52±853.77)元vs.(24823.59±4074.06)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完全功能锻炼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跟骨高度均显著增加,Gissane角、跟骨宽度显著降低,P<0.05;与"L"形切口钢板组比较,小切口克氏针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克氏针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L"形切口钢板组发生皮肤浅表感染2例、深部感染1例、骨关节炎2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切口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影像学结果 与"L"形切口钢板内固定相当,且创伤较小、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跗骨窦切口三维次序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技巧并评价其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14例(18足),男性12例,女性2例;年龄27~54岁,平均37.8岁;左足5足,右足13足;高处坠落伤11例,道路交通伤1例,重物砸伤1例,摔伤1例。SandersⅡA型2足,ⅡB型5足,ⅡC型1足,ⅢAB型3足,ⅢAC型6足,ⅢBC型1足。受伤至手术4~24d,平均9.2d。所有患者由同一术者行经跗骨窦切口三维次序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术前、术后6周,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进行临床功能及影像学评估;临床评估采用AOFAS后足功能评分、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及VAS评分评估;影像学评估包括测量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及Bohler角、Gissane角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180min,平均125.8min;出血量20~200mL,平均75.5mL;术后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率100%,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裂开、皮缘坏死、内固定外露等并发症。AOFAS评分术前(30.5±1.0)分,末次随访(87.9±6.6)分(P <0.01);末次随访时,Maryland评分结果示优11例,良4例,中3例,平均(89.8±8.6)分,优良率83.3%。术前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6.8±0.3)分、(1.0±0.5)分(P <0.01)。术前和末次随访时Bohler角(17.9±8.6)°、(37.2±6.8)°,Gissane角(104.1±18.7)°、(131.1±8.5)°(P<0.01);跟骨高度、宽度、长度分别由术前(39.5±4.3)mm、(46.7±5.2) mm、(79.7±8.1)mm恢复至末次随访时(49.6±5.1)mm、(37.2±4.2)mm、(82.5±8.8)mm(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跗骨窦切口三维次序复位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创伤小,极少发生切口相关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术后临床结果和放射学结果进行分析,对比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微创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 II和III型跟骨骨折上的临床差异。方法选取上海市长海医院2011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单侧跟骨骨折患者48例,男性40例,女性8例;年龄20~46岁,平均37.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3~7d,平均5.0d。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锁定钢板内固定(锁定组,24例,其中Ⅱ型17例,Ⅲ型7例),微创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微创组,24例,其中Ⅱ型18例,Ⅲ型6例)。随访9~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锁定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少(短)于锁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宽度、长度B9lher角及Gissane角恢复情况,两组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术后两组间B9lher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无并发症发生,锁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微创组治疗后疼痛评分值分别为第1天(4.30±0.98)、第7天(2.84±0.73)、出院前(1.03±0.11),均优于锁定组第1天(5.72±1.42)、第7天(4.05±0.82)、出院前(2.76±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ndersⅡ和Ⅲ型跟骨骨折的治疗中采用微创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均可改明显改善患者的B9lher角,但微创手术的安全性较高,恢复速度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跟骨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钢板固定20例22足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随访18例,骨折全部愈合,B hler角平均为32°,Gissane角平均为130°,优良率为86%。认为跟骨钢板固定是一种治疗跟骨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选取外侧切口术后早期并发的软组织问题是否不可避免,是否可通过外科操作等方法降低其发生率。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5月,收集Sanders分型Ⅱ~Ⅳ型跟骨骨折33例临床病例资料,采用外侧改良"L"形切口,通过合理的外科手术操作和围手术期处理,观察伤口愈合情况。结果 33例中27例为甲级愈合,5例为乙级愈合,1例为丁级愈合。结论通过改良切口设计、合理的手术操作和正确的术后处理,可减少跟骨骨折外侧切口术后早期并发软组织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anatomical locking plate internal fixation,ALPIF)治疗跟骨骨折(calcaneal fracture,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治疗的CF患者86例,男性58例,女性28例;年龄20~57(38.53±4.28)岁。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LPIF组(n=44)与传统钢板内固定(ordinary steel plate internal fixation,OSPIF)组(n=42)。ALPIF组行ALPIF治疗,OSPIF组行OSPIF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拆线时间、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相关时间指标,术前及术后1年跟骨宽度、跟骨高度、Gissane角、Bohlers角等指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拆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IF组术后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早于OSPI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跟骨宽度较术前减小,跟骨高度、Gissane角、Bohlers角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LPIF组跟骨宽度较OSPIF组低,跟骨高度、Gissane角、Bohlers角较OSPIF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PIF组术后1年优良率(90.91%)高于OSPIF组(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一期愈合,未见骨折不愈合及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ALPIF治疗CF内固定牢靠,术后1年优良率高,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经改良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空心螺钉个体化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芜湖市中医院骨科采用改良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空心螺钉个体化治疗SandersⅡ、Ⅲ型新鲜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32例(35足),男性30例,女性2例;年龄25~68岁,平均47.7岁;左14足,右21足;合并糖尿病2例;高处坠落伤29例,跌伤3例.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20足,Ⅲ型15足.受伤至手术时间2~8d,平均2.3d.记录手术时间、透视次数与术中失血量;术后定期复查并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时间、DR指标(跟骨宽度、B?hler角、Gissane角)、CT后关节面复位质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系统评价术后足部疼痛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5~60min,平均41.3min;术中透视7~11次,平均8.1次;术中失血量15~50mL,平均20.4mL.术后3d及末次足部VAS均较术前显著减少,末次减少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均I期愈合,无腓浅神经损伤、伤口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获随访12~29个月,平均20.7个月.DR复查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8~12周,平均10.6周;术后3d、末次的跟骨宽度、B?hler角与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至末次随访矫正无丢失(P>0.05).末次CT复查,后关节面获解剖复位33足,解剖复位率94.3%(33/35).无内固定失效断裂、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和腓侧撞击等并发症,距下关节僵硬2足(5.7%,2/35).术后3d及末次足部VAS均较术前显著减少,末次减少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OFAS评分75~100分,平均93.7分,其中优26足,良6足,可3足,优良率91.4%(32/35).结论 经改良跗骨窦小切口联合空心螺钉个体化治疗SandersⅡ、Ⅲ型骨折,具有显露清晰与内固定可靠的优点,同时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解剖型钢板和锁定钢板治疗有移位的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作者医院骨伤科2011年6月~2013年6月70例因有移位的跟骨骨折( SandersⅡ~Ⅳ型)患者,随机分为锁定钢板组(n=35)和解剖钢板组(n=35)进行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前后的Bohler和Gissane角,手术前后的跟骨长度、高度和宽度。术后半年采用Maryland评分标准对跟骨功能进行评价,同时随访半年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锁定钢板组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解剖钢板组显著缩短(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Bohler和Gissane角均显著大于术前(P<0.01);锁定钢板组术后1周的Bohler和Gissane角均显著大于解剖钢板组(P<0.01);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跟骨长度、高度均显著大于术前,而跟骨宽度显著小于术前( P<0.01);锁定钢板组术后1周的跟骨长度、高度均显著大于解剖钢板组,而跟骨宽度显著小于解剖钢板组( P<0.05);锁定钢板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解剖钢板组,χ2=4.8837,P=0.0271<0.05;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有移位的跟骨骨折,锁定钢板的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