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4):28-31
目的基于当代京津冀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证素分布规律,梳理、阐述该病病因病机。方法基于河北省中医院《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脾胃病数据库(1911—2018年)》以及《学术期刊脾胃病数据库(1989—2018年)》,整合、建立河北省中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文献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3和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病因(1158条)有浊毒内蕴、阴虚内热、情志不畅、脉络瘀阻、久病年老、脾胃素虚、饮食伤胃、外邪犯胃。病机以浊毒内蕴、暗耗胃阴、气滞血瘀、胃气阻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不荣则萎居多。病理性质以寒、热、虚、实、浊毒、痰等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肾、心。病理因素证素多为浊毒、阴虚、气滞、血瘀、寒凝、气虚、湿阻、热郁、食积、痰饮。单一病性证素以浊毒、阴虚、气滞、血瘀较为多见,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心、肾关系密切。二病性证素以浊毒+阴虚、气滞+血瘀、气虚+湿阻。三病性证素以浊毒+阴虚+血瘀、气滞+寒凝+血瘀常见,二、三病性证素组合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肾、心关系密切。结论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认识较前人认识增加了络病、浊毒等认识,在肝胃气滞、胃络瘀阻、脾胃虚弱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一定程度上丰富、充实了中医基础理论,并有待于进一步规范、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研究。方法: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利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患者在临床上的各种症状表现,并对证候学进行科学分类,在此基础上准确的把握该病在中医证型上的基本分布。结果:利用因子分析法得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主要包括六大类,其中所占比例较多的当属肝胃不和及浊毒内蕴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胃胀满、胃隐痛、烧心、嗳气以及纳差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舌脉的征象均有所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6种中医证候在Hp感染率上浊毒内蕴证的感染率为87.5%、脾胃湿热的感染率为64.81%、胃阴不足的感染率为31.58%。结论:中医辨为浊毒内蕴证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的过程中发挥着直观重要的作用,基于其本身所具备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和胃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2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内蕴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和对照组(110例)。治疗组口服化浊解毒和胃方,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电子胃镜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镜下疗效以及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浊解毒和胃方能够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并兼具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属于中医"胃痞"范畴。其病因多为毒浊内蕴于心下,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因素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浊毒邪气是外因,浊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高患病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辨证论治,提高疗效,降低转癌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名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李佃贵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的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共搜集有效病例276例,纳入处方625首,分为浊毒内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及胃络瘀血证5个证型,对5个证型的药-证相关性、药物性味及归经情况、药物关联规则及基于熵方法的处方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阐述。并较系统地整理了李教授在治疗CAG伴IM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周盼盼  王彦刚  吕静静 《中草药》2014,45(19):2873-2877
收集2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的病历,详细记录其性别、年龄、电子胃镜及病理结果、临床症状、中药处方,并进行统计分析,以“黄金分割法”为判别依据,采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进行药物与证候之间关联规则的挖掘。研究化浊解毒方药治疗CAG的用药规律,探寻化浊解毒方与浊毒内蕴证稳定的方证关系。经数据处理,共得到中药153味,根据“黄金分割法”的原则,使用频率在61.8%以上(含61.8%)的药物共有15种,作为CAG浊毒内蕴证治疗的核心药物。出现频次最多的临床症状共10种,作为CAG浊毒内蕴证的主要症状表现。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药物和脉证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说明CAG浊毒内蕴证与化浊解毒方方证的高度相应,体现了CAG的关键病机为浊毒内蕴,“化浊解毒法”为与之相对应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杨晋翔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的临证经验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调摄等方面的认识。杨教授指出气阴亏虚、胃络瘀毒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两大基本病机,益气养阴、化瘀解毒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大法,并应针对不同情况,合理准确地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为胃癌前状态,该病发病率高、病程迁延且易发生恶变。中医药以辨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为核心,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基于“辨证论治”理论,研究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微观领域的干预靶点,需成功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这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及辨治过程。因此,文章通过文献梳理,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操作方法及中医药干预可能机制,以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中医药临床创新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王道坤教授为国家级名中医,第三批、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名老中医工作传承建设项目专家。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难治病,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王教授认为:肝胃不和、中阳不足、脾胃气虚、胃阴亏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疏肝和胃、温中健脾、健脾益气、滋阴益胃为大法,自拟经验方辨证论治。对王教授自拟经验方进行阐释,并举其临床验案,探讨其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正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脾胃病科)、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学),重点研究室(浊毒证慢性胃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传承工作室依托科室,国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基地,国家农村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河北省中医胃肠病研究所临床实体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专科业务量和技术水平居全国同行业领先地位,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以李佃贵教授的"浊毒学说"为指导,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  相似文献   

11.
探讨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肺癌方药规律,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医药治疗肺癌相关文献,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5月31日.提取合格文献的相关信息并建立数据库,分别采用Lantern 5.0及SPSS Molder 14.1软件,对频...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展迅速,中药在这场防治疫情的战争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已有大量确有疗效的方剂应用于临床。然而由于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协同作用的特点,传统的抗病毒中药筛选研究受限于实验室条件和实验周期,极大地限制了筛选速度。该文基于分子对接进行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中药的筛选,通过获取2019-nCoV冠状病毒3CL水解酶(3CL protease,Mpro)和冠状病毒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的晶体结构,对中药化学成分数据库(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TCMD 2009)进行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选择打分值排名前100的成分作为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的中药成分,并对成分来源中药进行频数统计,挑选命中成分数目较多的中药作为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的中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Mpro靶点筛选获得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成分12322个,代表性活性成分有紫菀五肽A、川芎嗪、丹酚酸B等,筛选得到的中药为生姜、紫菀、三七、川芎、丹参、干姜、瞿麦、大黄、肉苁蓉等;基于PLP靶点筛选获得潜在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成分11294个,代表性活性成分有姜酮酚、白果醇、阿魏酸等,筛选得到的中药为党参、羌活、生姜、白果、川芎、瓜蒌、白芍、补骨脂、苦参、三七、当归等。结合文献报道的基于分子对接筛选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靶点抑制活性候选中药,该文在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的基础上,将Mpro抑制、PLP抑制和ACE2抑制候选中药针对该疫情的合理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PLP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瓜蒌及ACE2筛选获得的贝母包含于桑贝止嗽散、小陷胸汤之中,有清化热痰之功效,主治痰热壅肺所致的痰多咳喘或燥痰犯肺、干咳少痰、咯痰不爽,可应用于病毒作用初期外邪闭肺所致的咳嗽微喘等证型;Mpro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大黄佐以PLP筛选获得的瓜蒌,清泻腑气,二者包含于麻杏石甘汤、宣白承气汤中,可应用于疾病重症期邪热壅肺、疫毒闭肺以致腑实里结等证型;ACE2抑制活性筛选获得的中药桑叶、金银花及连翘包含于桑菊饮和银翘散中,轻清宣透,可应用于疾病初期温邪犯肺及咳嗽微喘等证型。研究结果旨在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十种广东地道药材的性状鉴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昌亮  黄文青 《中药材》1994,17(5):20-21
本文介绍了巴戟天、何首乌、高良姜、化橘红、佛手、陈皮、草豆蔻、砂仁、藿香、益智等十种广东地道药材的性状鉴定特点,并与产于其他地区的同种药材产品作比较鉴别。  相似文献   

14.
清肺排毒汤经临床实践证明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有效方剂,由4个古代经典名方化裁而来,具有极大的理论挖掘价值和传承价值。分析其4个经方的功效特点可知,麻杏石甘汤宣肃肺气,五苓散温阳化气、射干麻黄汤温肺化饮,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在此基础上,推演其组方规律可知,麻黄、细辛2药升降相因、宣肃肺气,为君药;茯苓、猪苓、泽泻、山药、藿香、杏仁、桂枝、白术8药温阳化气、利水祛湿,为臣药;生姜、半夏、陈皮、枳实、射干、紫菀、款冬花、柴胡和胃降逆、利气祛痰,为佐助,石膏、黄芩清肺化痰降逆止咳,为反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清肺排毒汤组方配伍重在调节气机的升降浮沉,祛除寒湿瘀毒的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5.
罗银星  蔡小平 《河南中医》2021,41(2):211-215
蔡小平教授根据原发性肝癌肝郁脾虚为本、瘀毒内结为标的基本病机,临证时以疏肝健脾化瘀解毒为治疗大法,创立了调肝散结方,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随证加减。蔡教授提出,肝癌临床常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瘀毒内结证、湿热内蕴证和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常用调肝散结基础方、逍遥散、六君子汤交替使用;瘀毒内结证属瘀阳毒者药用调肝散结方去香附、红花,加重楼、夏枯草、蟾酥、茵陈、栀子、滑石;瘀毒内结证属瘀阴毒者药用调肝散结方去黄芩、半枝莲、浙贝母,加干姜、附子、肉桂、吴茱萸;湿热内蕴证多用茵陈四苓散加赤芍、炒栀子、麦冬;肝肾阴虚证以滋水清肝饮为主方。蔡教授提倡治疗肝癌应中西并重,优势互补,可提高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王垂杰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缠绵,非单一因素短时间作用,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脾胃之气虚为本,气滞、血瘀、热毒等为标。提出以调气活血为主,因人制宜为治疗大法,不忘顾护胃气与日常调摄护理。胃肠和病理活检乃望诊延伸,可确保辨证全面、准确,提高临床疗效及预后判断准确度。以脾虚血瘀、虚实夹杂为多见,王师以自拟胃炎康方为基础,黄芪、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柴胡、郁金、苦参、黄连以理气清热;丹参、三棱、莪术以活血化瘀;同时根据胃黏膜形态酌情加减。结合内镜辨证论治,既是传统中医的继承,更是祖国医学在现代医学基础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茵陈蒿汤合煎与分煎的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比较茵陈蒿汤合煎与分煎的成分,利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分析茵陈蒿汤与茵陈蒿、栀子、大黄的指纹图谱,考察中药复方中其化学成分的来源,并进行方法学论证。结果显示,茵陈蒿汤出峰共47个,其中19个峰来源于茵陈蒿,31个峰来源于大黄,6个峰来源于栀子。提示:茵陈蒿汤95%醇提物所含化学成分可能是茵陈蒿、大黄、栀子三味药材所含成分的加合,尚未发现原成分的缺失和新成分的形成。故认为茵陈蒿汤合煎与分煎,两者无明显成分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玉锋 《新中医》2005,37(11):55-5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中药内服外熏。内服方药早中期用甘露消毒丹加减(处方:藿香、石菖蒲、白豆蔻、连翘、黄芩、滑石、川木通、射干、川贝母、茵陈、薄荷);后期用消翳汤加减(处方:木贼、密蒙花、羌活、防风、荆芥、蔓荆子、当归、柴胡、赤芍、生地黄)。同时外用中药熏蒸、湿热敷(处方:荆芥、防风、羌活、藿香、金银花、黄芩、蒲公英、川芎)。结果:20例患者的角膜溃疡均在7周内愈合;其中8例有前房积脓者于1周内吸收干尽,1~2周内,溃疡明显好转:全部患者经视力检查,3例患者云翳不显,视力恢复如初,其余17例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全部病例均未发生角膜穿孔。随访6月~1年,未见复发。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高建忠教授认为,痰湿凝滞是导致月经后期的重要因素,常用"通法"治疗。月经后期兼呕恶呃逆者,用温胆汤理气化痰;兼四肢厥冷乳胀痛者,用四逆散疏肝郁之气;兼食滞胃脘者,用保和方消食化痰行滞,并配伍通经活血药物;痰滞日久兼血瘀者,合用益母草、当归、赤芍、牡丹皮等活血化瘀之品;津液不归正化出现痰、湿、饮者,选用祛痰、利湿、化饮之品;胃痞、胃痛、纳差者,加焦山楂、炒鸡内金、生白术等健运脾胃;伴腰困、乏力者,常配伍茺蔚子、二至丸、紫河车等补益之品。痰郁日久伴血瘀者,或以血府逐瘀汤调畅气血或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20.
彭杰  刘凡 《河南中医》2022,42(3):380-383
国医大师段亚亭教授认为,心肾阳虚为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之本,而瘀血阻滞为其标,间或夹杂水湿、痰饮,治疗以温补心肾为主要治则,活血化瘀应贯穿治疗始终.段老认为临证需四诊合参,中西医结合,拟定温肾活血方治疗慢性心衰,并随证加减.胃肠道瘀血,食欲较差予焦/炒山楂、焦/炒神曲、焦/炒麦芽、焦/炒鸡内金以醒脾开胃;长期情绪抑郁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