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评估急性踝关节骨折X线测量与MRI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建议和方法.[方法] 56例急性踝关节骨折均行Denis-weber分型和Lauge-Hansen分型,骨折分型结合X线测量评定下胫腓联合损伤,MRI作为参照标准来评估下胫腓联合的完整性,以此来统计分析X线检查发现下胫腓损伤相对于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对X线测量值与韧带损伤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Denis-weber分型中结合测量值,发现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敏感性为49%,特异性为100%,Lauge-Hansen分型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4%,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阴影不与下胫腓联合损伤成完全对应关系,增宽的距骨内踝间隙不与三角韧带损伤成对应关系.[结论]根据Lauge-Hansen骨折分型判断下胫腓联合损伤与MRI表现更接近;与X线检查相比,MRI能更准确地评估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33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8例;旋前-外展型Ⅲ度(Dupuytren骨折)4例;旋前-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8例,其中Maisonneuve骨折4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优16例,良15例,可2例.结论:下胫腓联合是维系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时应手术治疗,确保下胫腓联合得到解剖性修复.  相似文献   

3.
踝关节CT在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李凯  赵铁山  张中伟 《中国骨伤》2007,20(8):546-547
下胫腓联合对踝关节的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踝部损伤(包括骨折、脱位及无骨折脱位的损伤)中常累及下胫腓联合。通常情况下医生会采用X线摄片对其进行检查和诊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如拍摄角度、生理差异、患者的配合程度等,漏诊与误诊率均较高。选择我院1999年1月-2005年12月诊断并治疗的踝关节损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踝关节CT检查对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并确定损伤程度以指导治疗效果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2例踝关节损伤患者行X线摄片踝关节正侧位、CT扫描并最终手术治疗并在术中探查下胫腓联合处。其中男40例,女…  相似文献   

4.
踝关节骨折脱位是临床上常见的踝部损伤。目前有多种分型方法。最常用的是Lauge -Hansen分型。这种分型根据受伤时足部所处的位置、外力作用的方向和不同的创伤病理改变将踝关节骨折分为旋后 -内收型、旋后 -外旋型、旋前-外展型、旋前 -外旋型、垂直压缩型。在旋前 -外旋型骨折中 ,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骨折叫Maisonneuve骨折。这种骨折是腓骨近端的骨折伴随下胫腓分离和踝关节内侧结构的损伤 (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撕裂 )。这种骨折的腓骨骨折位置位于腓骨上 1/ 4部位并呈螺旋型 ,下胫腓可以发生完全分离 ,骨间膜损伤有时可以一直达到腓骨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33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8例;旋前-外展型Ⅲ度(Dupuytren骨折)4例;旋前-外旋型Ⅲ度13例,Ⅳ度8例,其中Maisonneuve骨折4例。结果:随访6个月~4年,平均15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评定:优16例,良15例,可2例。结论:下胫腓联合是维系踝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响到踝关节的稳定性时应手术治疗,确保下胫腓联合得到解剖性修复。  相似文献   

6.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的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处理。方法2002年3月~2004年6月,38例踝关节骨折患,按Lauge-Hansen分型,20例为旋后外旋型损伤,通过摄应力X线片及术中固定内、外踝后摄片证实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均行螺钉固定。结果16例患得到随访,随访4个月~2.3年,平均1.5年。根据Baird-Jackson评分,优11例,良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1.1%。结论判断旋后外旋型踝部骨折中下胫腓分离最可靠的方法是固定内、外踝后摄X线片,以证实是否有分离。螺钉应在12周左右取出,防止折断。  相似文献   

7.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涛  庞桂根 《中国骨伤》2006,19(4):253-256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Ⅰ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钩板或缝扣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通X线片对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5-12诊治的48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资料,术前及术后均摄X线片,包括踝关节正位、侧位及踝穴位,通过观察下胫腓联合间隙、下胫腓联合重叠、踝关节内侧间隙来判断复位情况,以CT扫描为参考标准,评估普通X线片对下胫腓联合复位的诊断价值。结果 48例术后行CT扫描发现23例存在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以CT扫描为参考,通过踝关节正位及踝穴位X线片诊断的敏感性为52.2%,特异性为92%,假阳性率为8%,假阴性率为47.8%。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通过踝关节正位及踝穴位X线片评价下胫腓联合复位情况,复位不良率较高,术后踝关节CT扫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前分期及术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为患者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0例疑似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数字X线摄影术(DR)与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骨折部位的情况进行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的结果的结果。结果 MSCT三维重建技术的Kappa值,手术最终确定结果的一致性,检测的特异度、灵敏度均明显高于DR检查结果,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三维重建检出分型的解剖复位率明显高于DR技术,MSCT三维重建分为旋前外展型(PAB)、旋前外旋型(PER)、旋后外旋型(SER)复位质量明显高于DR技术,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术前分期及术后评估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作为诊断踝关节骨折的有效依据,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51-2255
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是急性损伤诊治不当而迁延不愈的结果。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通常合并踝关节骨折,当骨折开始愈合后,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症状逐渐表现出来,此时结合其体征、X线片,必要时拍摄外旋或外翻应力位X线片、踝关节CT或MRI,其诊断稍显复杂但并不困难。踝关节镜检查为诊断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直接证据。由于认识不足,其治疗手段五花八门,目前尚无金标准。下胫腓韧带重建术与下胫腓融合术是两大类理念不同的治疗方法,尽管从短期随访来看,二者都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结果,但后者仍颇具争议。本文将系统阐述慢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方法,并通过文献综述,批判性地总结现有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术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231例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踝关节骨折的骨性结构恢复后,在C型臂X线透视下通过腓骨外拉应力试验来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 结果 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145例,42例(28.9%)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C型踝关节骨折86例,62例(72.1%)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均进行了下胫腓联合固定. 结论 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在骨性结构被恢复后,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仍然有较高的发生率.术中通过C型臂X线透视下腓骨外拉应力试验能简单有效地对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可根据其稳定性来确定是否行下胫腓联合固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术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231例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踝关节骨折的骨性结构恢复后,在C型臂X线透视下通过腓骨外拉应力试验来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 结果 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145例,42例(28.9%)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C型踝关节骨折86例,62例(72.1%)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均进行了下胫腓联合固定. 结论 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在骨性结构被恢复后,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仍然有较高的发生率.术中通过C型臂X线透视下腓骨外拉应力试验能简单有效地对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可根据其稳定性来确定是否行下胫腓联合固定.  相似文献   

13.
下胫腓联合损伤常伴有踝关节骨折,亦可发生在无骨折的情况下,但病史及体格检查通常缺乏特异性,漏诊或误诊可能导致患者踝关节功能受损。下胫腓联合损伤分型方法不一,可按需运用。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辅助检查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试验、外旋试验、挤压试验、腓骨横移试验和影像学检查,关节镜为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时极为重要的检查方法,尤其在评估固定术后慢性踝关节疼痛方面。急性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可保守治疗,但严重下胫腓联合损伤推荐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方式可分为静态固定、弹性固定、下胫腓钩固定和韧带重建,这些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及优缺点。该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手术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踝关节骨折是需要骨科医生手术处理的常见损伤之一,其中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supination external rotation,SER)型骨折在外踝间接暴力引起的腓骨骨折中最为常见。超过30%的Lauge-Hansen SER型踝骨折病例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但骨折修复与胫腓韧带断裂的临床相关性目前尚不得而知。本研究针对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SER型踝关节骨折病例,通过中期随访比较固定和不  相似文献   

15.
洪潮  胡洪奎  李超  李旭  顾小华 《中国骨伤》2020,33(7):665-666
正患者,男,41岁,跌倒伤致右踝关节疼痛1 h来诊。查体:踝关节外旋外翻位畸形,重度肿胀,踝关节外侧压痛有骨擦感,活动受限。右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示右外踝骨折向外侧移位,踝关节内侧间隙明显增宽,距骨向外侧半脱位(图1a)。螺旋CT三维重建示外踝骨折向外侧移位,腓骨移至胫骨外后方,右侧距骨向外后方半脱位,下胫腓分离,胫骨下胫腓联合处有撕脱性骨折片(图1b,1c)。入院诊断:Bosworth骨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或不固定治疗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差异。方法 2011年4月-2014年10月,收治46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其中24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固定组),22例未予下胫腓螺钉固定(未固定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侧别及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下胫腓重叠距离(tibiofibular overlap,TBOL)、下胫腓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BCS);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18个月,平均15.2个月。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为8~12周,中位时间11周;较未固定组的6~10周(中位时间8周)延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49,P=0.000)。X线片复查示两组患者下胫腓联合均获复位,骨折均愈合,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83±1.37)周、未固定组为(13.91±1.31)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1,P=0.945);无下胫腓联合分离复发、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发生。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两组TBOL、TBCS比较,以及术后1年时两组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分离时(除Maisonneuve骨折),如能按损伤情况修复内、外及后踝结构,下胫腓螺钉固定与否对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表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胫骨平台后侧骨折患者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分析CT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结果:本组56例,CT分型:Ⅰ型10例(17.8%);Ⅱ型,后外髁劈裂骨折5例(8.9%);Ⅲ型,后外髁塌陷骨折16例(28.6%);Ⅳ型,后外髁劈裂塌陷骨折2例(3.6%);Ⅴ型,后内髁劈裂及后外髁塌陷骨折23例(41.1%).经X线片做出诊断47例,漏诊2例(3.6%),可疑4例(7.1%),3例X线提示裂纹骨折,CT扫描和三维重建显示粉碎骨折(5.4%).结论:螺旋CT检查在胫骨平台后侧骨折诊断、骨折分型、显示骨折移位程度和骨折碎骨片方面,均优于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术中外旋应力试验时采用卡尺测量与X线透视图像测量法对下胫腓联合稳定进行评估的准确性。方法纳入自2018-01—2019-07诊治的50例踝关节骨折,术中内外踝骨折固定后进行外旋应力试验,同时通过X线影像增强器图像和卡尺测量下胫腓联合分离移位大小。结果 X线透视图像测量时外旋应力试验阴性34例,阳性16例。卡尺测量时外旋应力试验阴性33例,阳性17例。以X线透视图像测量法为参考标准,卡尺测量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95%CI为0.973~1.000),最大约登指数为1.971,对应最佳Cut-off点为1.6 mm;敏感性为1.000(95%CI为0.759~1.000),特异性为0.971(95%CI为0.829~0.998)。结论确切固定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内外踝骨折后,下胫腓联合不稳也比较常见,此时应采用外旋应力试验进行评估,采用卡尺测量判定外旋应力试验结果与X线透视图像测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并且减少了术者与患者的X线暴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踝关节骨折的分型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 42例踝关节骨折均行X线及CT三维重建检查,比较两者的检查结果,并根据CT检查结果确定最佳手术治疗方案.结果 CT三维重建诊断符合率为97.6%,X线为59.5%,CT三维重建诊断结果优于X线(P<0.05).结论 CT三维重建对判断踝关节骨折移位、分型诊断优于X线,对手术路径和内固定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对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诊治指导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更有效的检查手段。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医院收治的92例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患者,对92例患者分别采用X线摄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进行诊断,将手术结果与检查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检出率、诊断正确率及分型符合率,关节面塌陷和交叉韧带、半月板、侧副韧带等软性结构损伤的诊断情况。结果 CT三维重建检查诊断胫骨后侧平台骨折检出率、诊断正确率均高于X线检测,X线检查漏诊率、可疑率均高于CT三维重建检查,两种检测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三维重建分型符合率显著高于X线,CT三维重建诊断关节面塌陷率、软性结构损伤率显著高于X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可立体直观的显示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形态,准确提供了骨折分型,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为胫骨后侧平台骨折的诊治提供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