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洛阳市浅层孔隙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洛阳市浅层孔隙地下水化学环境迅速恶化的现象,基于大量的试验、监测数据,从含水层岩性、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洛河河床岩性对各种污染物(NO3除外)的净化能力均达到90%以上;包气带介质层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而时Cl-化能力则较弱;河流对浅层地下水环境演化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河水稀释以及水质污染两方面;区内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及工农业污染等已成为现今控制地下水环境演化的主导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地下水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2.
在对盐池内流区某气田浅层地下水27个取样点水质监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总体偏碱性,硬度极大,属于微咸水,地下水中F-含量普遍偏高;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主要组分为Na~+、SO_4~(2-)、HCO_3~-和Cl~-,水化学类型以Cl-Na型和SO_4-Na型为主;研究区水质总体较差,浅层地下水水质78%属于Ⅳ类和Ⅴ类,主要与地下水径流条件及原生地球化学环境有关;研究区属于水质性缺水区,应采取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保护有限的优质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以洛阳市区洛河河床岩性(以砂砾石为主)以及由亚黏土、亚砂土、中细砂等介质构成的包气带为研究对象,分析河床和包气带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并对其天然的自净机制进行简要分析,结果表明:洛河河床岩性对各种污染物(NO-3除外)的净化能力均达到90%以上;亚黏土、亚砂土、中细砂等包气带介质层对重金属(Cu2+,Pb2+等)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而对Cl-,Cr6+净化能力则较弱, 在短时间内介质中就达到饱和而失去净化能力;在环境条件相近及水文地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包气带厚度与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污水经过包气带,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害物质,防止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4.
王涛  徐明 《水资源保护》2017,33(1):41-45
基于改进的DRASTIC方法,选择地下水埋深、含水层净补给量、含水层岩性、土壤介质类型、地面坡度、浅层地下水水质、包气带介质类型、含水层渗透系数和潜水蒸发量9项评价指标,分别确定其评分体系和权重体系,并利用Arc Gis 10.2中的图层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东段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固有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脆弱性较高区和中等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17%,地下水整体脆弱性偏高,而导致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偏高的主要因素为地下水埋深较小、含水层渗透性较强、浅层地下水水质差。  相似文献   

5.
陕西“二华”地区浅层地下水循环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了陕西"二华"(华县、华阴)地区浅层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并对浅层地下水采样,进行室内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测定,分析了浅层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δ18O、δD分布规律反映降水是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其径流方向为由南向北,渭河沿岸地区存在地下水漏斗区,渭河河水侧向补给该区域;水化学特征表现为研究区渭河沿岸水质矿化度较高,为微咸水分布区,靠近秦岭山前、研究区中部矿化度较低,为淡水分布区;研究区地下水硬度普遍偏大,其中下庙街、华阴农场、七连、夫水一带为极硬水分布区,整体上从南向北,水质从硬水过渡到极硬水。  相似文献   

6.
运用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成分作为水循环研究的示踪剂,揭示了陕西"二华"(华县、华阴)地区浅层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现场调查并对浅层地下水采样,进行室内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组成测定,分析了浅层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δ18O、δD分布规律反映降水是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源,其径流方向为由南向北,渭河沿岸地区存在地下水漏斗区,渭河河水侧向补给该区域;水化学特征表现为研究区渭河沿岸水质矿化度较高,为微咸水分布区,靠近秦岭山前、研究区中部矿化度较低,为淡水分布区;研究区地下水硬度普遍偏大,其中下庙街、华阴农场、七连、夫水一带为极硬水分布区,整体上从南向北,水质从硬水过渡到极硬水。  相似文献   

7.
河西走廊浅层地下水主离子特征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河西走廊浅层地下水的主离子特征及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运用数理统计法、Piper三线图、相关性分析、Gibbs图及离子比例系数等手段,对研究区75个水样点的水化学指标进行了全面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内梅罗指数法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进行了水质评价。结果表明:河西走廊浅层地下水整体偏碱性;Cl~-、Na~+、K~+、NO~-_3和SO_4~(2-)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变异性;水化学类型整体上为重碳酸硫酸型水;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中的Na~+、SO_4~(2-)和Cl~-很可能有相同的来源;水化学组分主要受蒸发-结晶作用,硅酸盐矿物、蒸发岩盐及硫酸盐溶解的控制。水质评价结果表明人类聚集地浅层地下水水质较差。  相似文献   

8.
乾安县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乾安县地下水主要有第四系孔隙潜水、第四系孔隙承压水、上第三系裂隙孔隙承压水。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具有时空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分为水平分布特征和垂向分布特征。水平分布特征是:随着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的不同,不同层位的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垂向分布特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水化学类型比较复杂,而第四系孔隙承压水水化学类型比较简单,上第三系裂隙孔隙承压水水化学类型趋于单一化。根据研究区32个观测井的多年观测资料(以中部9号观测井为例),结合多年气象观测资料对第四系孔隙潜水和第四系孔隙承压水的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和次要离子成分多年变化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得出地下水水质的多年变化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收集的1985—2015年地下水水位及水质动态监测数据,选取呼和浩特盆地山前至平原中部典型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及其水文地球化学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深层、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矿化度不断升高;冲洪积扇与平原交互带深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差别逐渐加大,而平原中部深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差别逐渐缩小;2005—2015年平原区地下水浓缩程度逐渐增大,受到的侧向径流补给的地下水量由原来的缓慢增加转变为快速减少;2005年以前,浅层地下水氧化还原条件向偏氧化环境转化,2005年以后逐渐向还原环境转化,而深层承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南通地区浅层地下水与土体盐分特征的相关性,采集了31件水样、220件土样,并收集了60组水质资料,分析了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土体盐分特征.研究表明:浅层地下水自西向东,TDS逐渐增大,主要为咸水和盐水,水化学类型为Cl—Na型,TDS与各离子(K+、Na+、Ca2+、Mg2+、Cl-、SO42-)的相关性高;土...  相似文献   

11.
以额济纳三角洲2011年生态输水期间(4月)和生态输水间歇期(8月)两次巡测水样的水化学数据为基础,运用Kriging插值、Piper图等方法,综合分析单次生态输水情况下额济纳三角洲河岸带、戈壁带和农田绿洲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4月相比,8月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未发生明显改变,但TDS(总溶解固体)(2 211.7~2 974.3mg/L)、总硬度(251.5~357.3mg/L)以及各主要离子含量显著增加,空间变异系数增大(112.6~157.5);空间上,地下水化学表现出明显的变化特征,沿地下水径流方向,地下水TDS由小于1 000mg/L增高到大于3 000mg/L,垂直河道方向,距河道一定距离存在TDS峰值带;额济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潜水蒸散发、生态输水和抽水灌溉等。  相似文献   

12.
以和田河流域绿洲区2014年44组浅层地下水样的化学数据为基础,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离子比值法对该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呈中性-偏碱性,大部分为硬度较高的微咸水,且处于氧化状态下。常见阳离子的含量差别较大,由大到小依次为Na~+Ca~(2+)Mg~(2+)K~+;常见阴离子的含量差别不大,由大到小依次为HCO_3~-Cl~-SO_4~(2-)。沿地下水流程从强径流区到弱径流区,离子的含量越来越多,TDS逐渐升高,水化学类型从混合型转变为以Cl-Na型和Cl·HCO_3-Na·Ca型为主。影响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形成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有蒸发浓缩作用、溶滤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及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3.
系统分析了郑州北郊水源地多年来的地下水水位和水质资料,认为该水源地浅层地下水水质良好。同时,对20多年来在人类活动条件下黄河岸边浅层地下水动力场、水化学组分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水与岸边浅层地下水联系密切,黄河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浅层地下水的水质;人为开采改变了岸边浅层地下水的流场特征,同时也改变了岸边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岸边浅层地下水水质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研究区内广泛存在的原生劣质高氟地下水以及人类活动特点,对DRASTIC模型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以地下水位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的富水性、包气带岩性、含水层累积厚度、土地利用类型、氟含量为评价指标的DRAICLF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结合Arc GIS的地理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脆弱性基本处于中等级别,地下水脆弱性高的区域具有地下水位埋深浅,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细砂和粉土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季节性冻土区由于冻融变化的存在,使气带土壤水分运移复杂化。为了研究季节性冻土区包气带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及正确确定潜水补给量及蒸发量,在黑龙江省肇 县建立了地下水试验站。该站位于松嫩平原低平原区,包气带为厚7.9m的共土状亚粘土层,结构均一,无理解隙大孔隙发育,下部为细砂潜水含水怪。潜水含水层地下水以重向交替为主,水平长流滞缓。且无人工开采。该站通过气象、包气带土壤水分含量及土水势能的观测来研究包气带  相似文献   

16.
在颍上县除城关镇外的广大区域群众生活用水几乎全部来自浅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阐述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的意义,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水化学类型、水质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广泛收集唐山沿海地区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水化学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布规律、水化学形成的主要作用和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唐山沿海地区地下水化学类型具有一定的水平分带规律性。由于区内地下水持续大量开采,造成区内浅层地下水咸化和深层地下水硬度增大。同时,对区内深层地下水进行反向水文地球化学反应路径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在模拟水流路径上,深层地下水主要发生方解石、白云石、岩盐、萤石溶解反应和石膏沉淀反应,同时伴随着阳离子交换作用,使得Na+和Cl-含量明显增加,Ca2+和SO42-含量减少,水化学类型将由HCO3-Na型向HCO3.Cl-Na型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是二塘沟流域居民生活饮用、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对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下水水化学环境与可再生能力,以便科学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地下水水质。采用数学统计方法、三线图解法以及Gibbs图分析了二塘沟流域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水水化学类型是HCO_3~-—Ca~(2+),北盆地浅层地下水由地表水补给,经过硫酸盐矿物溶滤,水化学类型为HCO_3~-+SO42-—Na++Ca~(2+),再经过南盆地平原绿洲区含氯化物矿物溶解及蒸发浓缩作用水化学类型为SO42-+Cl-—Na++Ca~(2+),最终排向艾丁湖附近形成Cl-—Na+型水。北盆地地表水水质较好,而地下水有变差趋势,即在火焰山北部山前有明显上升;南盆地地下水在山前及灌区四周水质较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过度开采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研究区1997年和2010年的地下水水位与水质资料,研究了过度开采条件下地下水水位与水化学特征的动态规律及两者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997年和2010年研究区地下水水位与水化学特征的空间变化规律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表现为地下水水位降幅较大的区域对应的镁离子、硫酸盐含量增幅也相对较大,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受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镁离子、硫酸盐与地下水水位变化较大的区域空间重合率分别为72.2%,53.1%。过度开采通过改变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饱和带、非饱和带的水环境变化对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地下水不可盲目、过度开采。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疏勒河流域地下水退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疏勒河中下游盆地地下水TDS含量空间变化和分析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控制该地区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地下水TDS含量从祁连山前至瓜州盆地逐渐增大,研究区地下水的流动方向为祁连山前→玉门-踏实盆地→瓜州盆地;祁连山前泉水、玉门-踏实盆地地下水和瓜州盆地地下水的主要水化学类型分别为Mg-Ca-HCO_3、Mg-Ca-HCO_3-SO_4、Na-Mg-SO_4-Cl型;控制疏勒河流域地下水水化学演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岩石风化作用和蒸发结晶作用,其中岩石风化作用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