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纤维化淤胆性肝炎(FCH)是继发于严重的免疫功能抑制患者的一种特殊的致死性的病毒性肝炎。病理组织学特点为:汇管区纤维化、肝内显著淤胆、肝细胞气球样变和毛玻璃样变,胆管反应及轻度混合性炎症反应。其发病机制不同于普通肝炎的免疫介导的肝细胞损伤,而是因病毒在肝内大量复制并聚集而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的作用。本文就纤维淤胆性肝炎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病理表现和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纤维淤胆性肝炎(fibrosing cholestatic hepatitis,FCH)是一种严重损害肝脏功能的疾病,发病机制及病理特征独特,主要发生在患者有严重免疫抑制状态时,临床经过凶险,多数患者于发病后数周至数月内因暴发性肝衰竭而迅速死亡。  相似文献   

3.
王艳  吴东方  郝建宇 《北京医学》2006,28(5):311-311
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是指由纤维淤胆性肝炎(fibrosing cholestatic hepatitis,FCH)迅速发展而来的肝衰竭.我们总结了1999年至2003年我院收治的4例FHF患者的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引发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CHB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地区,据全国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我国HBV总感染率(包括曾经感染和现症感染)为57.6%,HBsAg阳性率为9.75%。估计CHB患者约有3000万,其中25%.40%最终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癌。对于慢乙肝患者的转归和预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的因素,而如何选择、首选哪种、与哪种联合?现就临床体会谈谈抗病毒药物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甲型肝炎病毒(HAV)通常引起急性感染,临床病理长期追踪结果显示HAV感染与肝细胞癌发生有一定联系。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慢性感染可导致长期肝脏炎症和肝硬化,影响多条细胞凋亡和增殖相关信号通路,是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癌的最常见诱因。HBV X蛋白(HBx)基因突变与肝细胞癌发病率密切相关,HCV核心蛋白的表达可导致肝细胞脂质积累,促进肿瘤发生。临床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常伴随HBV的共感染,从而增加慢性肝炎风险。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通常呈急性,近年HEV在器官移植和免疫缺陷患者中慢性感染增多。HEV慢性感染易导致肝硬化而增加肝细胞癌风险。本文概述了近年来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脏免疫应答异常和肝细胞癌发生的研究进展,以期有助于寻找病毒感染的早期检测、有效干预和疫苗接种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与肝纤维化关系。方法:对37例慢性病毒性肝炎(CVH)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其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层粘蛋白(LN)、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等。结果:汇管区炎细胞浸润明显患者血清LN、ⅣC、HA明显升高。PⅢP在碎屑样坏死时明显升高。小叶内炎细胞浸润明显及有桥接样坏死者,血清LN、ⅣC、HA均明显升高。淤胆患者血清HA较无淤胆患者升高明显。同时伴随肝细胞再生者血清LN亦明显升高。结论:CVH的炎症、坏死、肝细胞再生以及淤胆等病理过程均与肝纤维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若按病原分类,公认的病毒性肝炎有五型,其中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表现为慢性肝炎,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目前我国有1亿多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平均每年发病约140万,居法定传染病第三位,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仅次于HBV感染。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中50%以上转为慢性;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因此说HBV与HCV是肝硬化、肝癌、肝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1,2]。近年来公认α-扰素(IFN-α)是治疗乙型肝炎(HB)及丙型肝炎(HC)最为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脏脂肪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普通人群抗 HCV的阳性率为3.2 % ,全球HCV感染者1.7亿人。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HCV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谱有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4例因患肝癌作同种原位肝移植的尸检资料。4例移植肝均呈现不同程度肝细胞脂肪变性及坏死,肝内淤胆。其中1例符合典型急性排斥反应。说明移植肝对免疫排斥反应较移植肾有较大耐受性。本组肝移植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严重感染,特别是霉菌和巨细胞病毒的感染,因此在抗排斥免疫抑制剂使用的同时如何避免感染的发生是当前肝移植临床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组4例均为晚期肝癌患者(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例转移性肝癌)。肝移植术后短期即发生肺转移,这表明用肝移植方法来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不佳。此外本文还就移植肝免疫排斥的病理标准及肝内淤胆形成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213例老年慢性肝病患者的HBV和HCV血清标志物检测发现:HBV感染占73.24%、HBV和HCV重叠感染占15.49%、HCV感染占7.04%、其它占4.23%;HBV阴性者HCV检出率高于HBV阳性者,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较慢性肝炎患者高(P<0.01);HBV和HCV重叠感染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下降显著,r—球蛋白升高明显,肝硬化并腹水和上消化道出血者多(P<0.01或<0.05)。结果表明,老年慢性肝病患者以HBV感染为主,其次是HBV和HCV重叠感染。重叠感染患者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  相似文献   

11.
重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炎病原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07例重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炎病原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亚重肝病人HBV复制指标HBeAg、HBcAbIgM及HBV-DNA阳性率高于慢重肝,而慢重肝的HbeAb阳性率(54.2%)明显高于亚重肝(27.8%)。此外,还发现51.4%的重肝病人由单纯HBV感染引起,HBV合并HCV感染的重肝病人仅为23.4%。但是HBV与HCV重叠感染的重肝病人的病死率(52.0%)明显高于单纯HBV感染(29.1%)。以上结果提示:慢重肝可能主要由抗HBe阳性的HBV病毒株所引起。HBV与HCV的重叠感染能加重病人病情,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苦参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病毒性肝炎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回顾综述了苦参及其有效成分的治疗病毒性肝炎中的作用机理,近5年的文献显示苦参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HBV及HCV,改善肝细胞功能,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功能及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21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52例非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在慢性迁延性肝炎的阳性率为11.1%,慢性活动性肝炎为17.2%,肝硬化为34.0%。丙型肝炎病毒(HC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率为17.1%(36/210)。抗-HCV阳性者80.5%有输血史。未发现HCV感染对HBV复制有抑制的现象.HCV和HBV重叠感染肝硬化患者肝功生化指标与单纯HBV感染肝硬化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重叠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的建立,已能对临床上常规方法难以诊断的肝炎作出较为准确的病原学诊断。我们用PCR法检测了27例抗HCV阴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与HCV-RNA,以探讨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与抗HCV阴性非甲非乙型肝炎之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临床诊断为抗HCV阴性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27例,酶联免疫及(或)放射免疫检测其血清抗HAV-IgM、HBV-M及抗HCV均为阴性。其中,急性肝炎患者13例,慢性肝炎患者14例,均符合1990年(上海)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1.2试剂和方法HBV-…  相似文献   

15.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细胞病毒,我国为病毒性肝炎高发区约10%以上患者转为慢性肝炎,部分演变为肝硬化同时乙肝病毒也是原发性肝癌的诱发因子。前S1抗原和前S2蛋白均和病毒的复制与感染有关。前S1抗原持续存在表明病毒复制,前S1抗原持续阳性提示感染慢性化和疾病处于活动期。因此血清前S1抗原检测可作为免疫清除HBV抗病毒治疗及疾病预后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一般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约为3.2%(0.1%10.0%),HCV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早期发现HCV感染患者可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抗-HCV及HCV RNA是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学指标[1]。成人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演变成慢性者的比例为60%10.0%),HCV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早期发现HCV感染患者可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抗-HCV及HCV RNA是诊断丙型肝炎的主要病原学指标[1]。成人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演变成慢性者的比例为60%85%,甚至更高。20%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逐步演变为肝硬化,因此阻止丙型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病毒(HBV)不同基因型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分布;分析感染不同基因型HBV导致CHB和HCC的临床实验室结果以及肝脏病理特点之间的差异。方法:随机挑选89例CHB和86例HCC患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合双色荧光标记的TaqMan MGB探针来鉴定HBV基因型。临床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理资料摘抄自患者病案。运用统计软件SPSS10.0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占78.65%,可见B、C混合型,占3.37%;HCC患者以感染C基因型为主,占70.93%;本研究中未见B、C以外其他基因型。B、C基因型在两组患者中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01)。感染不同基因型HBV的CHB患者间临床实验室和肝脏病理检查指标未显示出明显差异。在HCC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患者较B基因型e抗原阳性率高(P<0.05);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明显相关(P<0.05);HBV基因型和肿瘤TNM分期、转移和浸润之间均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本地区CHB患者以感染HBV B基因型为主,C基因型和e抗原阳性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针对感染C基因型HBV的患者,积极抗病毒治疗,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有可能降低HCC的发生率。感染HBV B基因型和大肝癌发生具有相关性,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8.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HBV、HCV)是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因。全世界约有3亿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大部分在亚洲地区。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但较易进展为慢性肝炎。清除肝炎病毒是慢性肝炎治疗的关键,病毒被清除可防止肝内病毒感染健康的肝细胞和进行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本文介绍有关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HBV进入肝细胞后,HBV-DNA停留于肝细胞核内形成共价闭锁环状DNA(cccDNA)并与核小体相结合,复制HBV释放入血,一部分(HBeAg等)在肝细胞膜上表达,与肝细胞膜上的H…  相似文献   

19.
AIDS/HIV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HIV感染者药物性肝损伤(DILD)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84例诊断为AIDS/HIV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者中,抗病毒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患者占34.52%(29/84);抗真菌类药物占13.09%(11/84);抗结核药物占17.85%(15/84);32例原有HCV/HBV(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史,但肝功能正常、HBVDNA、HCVRNA均在检测值以下,联用抗病毒类药物后引起肝损伤者占21.42%(18/84);抗生素、中药、解热镇痛药各占3.56%;其他占2.38%.艾滋病/HIV感染者合并真菌感染21例,合并结核感染17例,合并HCV/HBV感染32例.联合用药组较单纯抗病毒治疗组DILD的发生率高(P〈0.05).84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45.24%(38/84),胆汁淤积型22.62%(19/84),混合型32.14%(27/84).结论AIDS/HIV感染者时易发生肝损伤,抗真菌感染、抗结核或有肝病者联合用药DILD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发生率较高;药物性肝损伤的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常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风湿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方法 26例风湿病患者被分为三组,HBV复制组(HBsAg阳性+HBV-DNA阳性):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周加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100 mg/d;HBV无复制组(HBsAg阳性+HBV-DNA阴性):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先不加抗病毒药物,随访中如出现HBV-DNA转阳则加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既往暴露组(HBsAg阴性+抗HBc阳性):随访中出现HBsAg或HBV-DNA转阳加用抗病毒治疗。结果 HBV复制组11/13出现HBV-DNA转阴;HBV无复制组4/11出现HBV-DNA转阳;既往暴露组1/2出现HBV-DNA转阳,这5例发生再激活的患者予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均转阴。结论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风湿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会导致HBV再激活,一旦出现再激活则需及时采取抗病毒治疗。对于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阴性的风湿病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可能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不能忽视既往暴露的患者,需密切监测乙肝两对半及HBV-DNA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