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检查对腹部胃肠道和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证实为腹部钝性损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CT表现征象,并比较分析各种征象的诊断价值。结果:27例中,腹腔和(或)腹膜后积液23例,气腹19例,肠管水肿增厚18例,肠系膜血肿15例,肠系膜增厚与周边脂肪界面模糊不清或周边脂肪内有斑点状改变22例。结论:MSCT增强扫描对判断有无肠和肠系膜损伤及其程度都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12-1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增强CT 结合血管重建技术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 例肠及肠系膜损伤(BMIs)患者的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的影像特征,评价多层螺旋CT 结合血管重建技术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86 例BMIs 患者中,单纯小肠损伤共35 例(40.7%);小肠合并肠系膜损伤21 例(24.4%);单纯结肠损伤共15 例(17.4%);结肠合并小肠损伤5 例(5.8%);结肠合并肠系膜损伤3 例(3.5%);单纯肠系膜损伤7 例(8.2%)。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的主要表现为小肠或结肠肠壁增厚,肠管连续性中断;肠系膜损伤,肠系膜血肿形成,造影剂外渗;腹腔、盆腔及腹膜后积液(血),腹腔内游离气体。结论肠及肠系膜损伤(BMIs)患者的MSCT 增强及CTA 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BMIs 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多层螺旋CT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何瑜  明兵  贺国庆  钟唐力  沈兰 《重庆医学》2008,37(15):1713-17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CT表现,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各种征象的临床意义.结果 12例十二指肠损伤,10例空回肠及系膜损伤,4例结肠及系膜损伤,4例多部位损伤.CT征象为:腹腔及腹膜后积液25例,肠管壁增厚21例,肠系膜浸润11例,肠系膜血肿6例,肠壁血肿5例,腔外游离气体6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是早期诊断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手术证实的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CT表现.结果 24例十二指肠损伤,20例空回肠及系膜损伤,8例结肠及系膜损伤,8例多部位损伤.CT征象为腹腔及腹膜后积液50例,肠管壁增厚42例,肠系膜浸润22例,肠系膜血肿12例,肠壁血肿10例,肠壁不连续4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是早期诊断急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证实的急性肠缺血患者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及血管重建,2例行MSCT灌注扫描;21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3例行肠切除手术。结果应用MSCT血管重建技术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5例、腹腔干狭窄1例。不同病因和不同程度的肠缺血CT间接征象有一定差异: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壁积气仅见于全层坏死,而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结论MSCT能准确诊断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 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探讨MSCT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工作站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法及最大密度投影法)对19例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资料,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19例MSCT检查中均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或肠管“漩涡征”,“鸟嘴征”9例,“靶环征”2例;19例均出现肠系膜水肿,或伴有腹腔积液;15例出现肠腔扩张积液;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异常;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能显示肠系膜血管或肠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嘴征”,评价肠系膜、肠扭转方向、程度及扭转的部位,同时可以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及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特点。方法12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及肠系膜损伤病例,主要观察(1)肠管破裂,腹腔游离气体的分布特点。(2)腹膜腔内游离积液的密度、腹水聚集部位与肠及肠系膜损伤部位的关系。(3)肠及肠系膜改变的CT表现形式。结朵(1)手术发现肠管不同程度穿孔、撕裂5例,4例腹腔内肠管外可见游离气体;1例空肠小穿孔,CT未发现腹腔游离气体;气体的多少与肠管破裂部位及裂口大小有关。(2)腹腔内游离积液12例,腹水密度较高(〉35HU),损伤部位肠间积液9例。(3)肠管改变,肠壁增厚、肠管扩张、连续层面肠管的连续性中断。(4)肠系膜水肿,较广泛或局限性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见条状影,系膜间见大小不等血肿影(〉50HU)。结论腹腔肠管外游离气体、密度较高游离积液、肠间积液、肠系膜密度改变,常可做出肠及肠系膜损伤的可靠CT诊断。  相似文献   

8.
李欢 《当代医学》2021,27(6):154-156
目的探究256层螺旋CT扫描对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患者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142例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给予256层螺旋CT扫描及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结果以术后证实为金标准,142例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患者包括脾脏损伤32例,肠系膜损伤25例,肾脏损伤23例,胃穿孔21例,胰腺损伤21例,肝脏损伤20例;256层螺旋CT扫描诊断肠系膜损伤、肾脏损伤准确率高于超声检查,漏诊率低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256层螺旋CT扫描应用于闭合性腹腔脏器损伤患者,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对临床诊断、治疗有指导性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老年人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使用多排螺旋CT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使用多排螺旋CT诊断的18例老年人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通过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诊疾病,并且通过2名影像学专家进行判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结果使用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测,诊断发现老年人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疾病中肠管壁破裂的诊断准确度最高。结论使用多排螺旋CT诊断老年性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具有较高的临床特异性,检测准确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人类小肠和小肠系膜在腹腔中的体积较大,分布很广,小肠系膜属于悬挂固定肠管的腹膜部分。但人体并未给予小肠及肠系膜足够的保护。人体内的小肠和肠系膜较易受损,占腹部脏器受损总数的1/4以上。人类肠系膜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暴力(车祸、高空坠落、摔伤)把小肠挤压到患者的腰椎体,在挤压之后,肠管内容物向肠管上下移动,形成高压闭合肠段。腹部的压力突然增加,导致患者肠管破裂或肠系膜受损[1]。本来肠系膜损伤的发生率并不高,远低于肝脾损伤。但近几年来,各种创伤事故不断增加,因此肠系膜损伤的发生率也有了明显的增加,有学者结合临床治疗实践,对肠系膜损伤的发生率作了统计学处理。有文献表明,在腹部钝挫伤中,有肠系膜损伤的患者占了大约5%[2]。在诊断肠系膜损伤时,常规的诊断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CT的广泛应用,使许多伤病都能通过CT顺利诊断出来,辅助医生尽早做出治疗方案。遂本研究以肠系膜损伤应用CT诊断的临床研究进展为题,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穿孔修补术前、术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45例胃肠道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治疗前后胃肠道穿孔的MSCT表现。结果 45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道穿孔的病例中,经MSCT诊断出44例,诊断符合率为97.78%。44例显示不同程度的腹腔游离气体主要分布区域:前腹壁下12例,肝肾间隙8例,小网膜囊7例,肝门10例,肠系膜间7例。胃肠道穿孔伴随征象:12例胃肠穿孔处周围局限性积液,5例穿孔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模糊,并见渗出或脓肿,8例胃肠壁局部增厚,5例胃肠道局部损伤,6例小网膜囊积液及积气,8例弥漫性腹膜炎。结论 MSCT检查可有效显示胃肠道穿孔的影像学特点,术前MSCT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助于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术后可有评估患者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肠缺血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en M  Li X  Xie JX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i0013-i00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可疑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显示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Thin)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缺血肠管出现的异常征象,并将M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当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时,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积气多见。只见于全层坏死的征象是肠壁积气,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结果与DSA一致。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淋巴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肠淋巴瘤患者全部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病变位于小肠8例,结肠4例。MSCT见肠壁增厚12例,表现为局部明显软组织肿块4例;肠壁的环形浸润性增厚3例;肠系膜区肿块2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2例同时发现肠壁的浸润增厚和肠系膜区肿块。病灶轻-中度强化,肠管仍保持一定的柔软度。12例病例中肠腔狭窄1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4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扫描在肠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特征,显著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及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李永霞  马跃虎  田丽 《海南医学》2009,20(8):118-119
目的评价螺旋CT对急性肠及肠系膜钝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3例急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临床及CT检查资料,分析与总结畅及肠系膜急性钝伤螺旋CT扫描的征像表现。结果13例患者中,CT显示肠壁增厚7例,腹腔游离气体3例,肠系膜浸润1例,肠系膜血肿8例(其中显示假性动脉瘤和肠系膜旋转昕致漩涡征各1例),腹腔积液8例。8例合并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结论螺旋CT在急性肠及肠系膜钝伤中是一种诊断价值非常高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MSCT和MRI在腰椎黄韧带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怀疑腰椎黄韧带损伤18例,行MSCT和MRI扫描.结果:MSCT及MRI显示损伤、增厚的分别为7例和11例.结论:MSCT及MRI能够对腰椎黄韧带损伤做出有效诊断,通过对18例经治疗后证实的腰椎黄韧带损伤患者行MSCT和MRI检查分析,比较影像检查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闭合性腹部外伤致肠道及肠系膜损伤CT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闭合性外伤中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闭合性腹部外伤患者导致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CT检查技术及CT表现,37例经手术证实,11例经保守治疗后复查证实。结果:肠道外游离气体、造影剂外溢、肠系膜增厚与血肿、肠壁血肿、肠道连续性中断、腹腔内游离积液等是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主要CT征象,是否需要手术治疗需结合临床表现而定。结论:CT扫描对闭合性腹部外伤所致肠道及肠系膜损伤可提供丰富影像学资料,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6):103-105
目的分析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评价其对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病变部位、范围、形态、密度改变,并根据Janzen方法对病变严重程度分级。结果肠壁增厚25例;肠系膜区脂肪呈云雾状密度增高32例;肠系膜血肿24例;腹腔、腹膜后和肠间积液、积血28例;腹腔游离积气21例。结论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是早期诊断闭合性肠及肠系膜损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在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37例经MSCT检查的急腹症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MSCT对急腹症诊断的准确性很高。经MSCT扫描均能发现病变所在的区域,其中查出急腹症临床病因119例,病因诊断符合率为86.8%。结论:MSCT以其快速、简便、诊断的准确性高而成为急腹症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它能及时提供正确的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zation,SMAE)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的影像特征,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09年8月~2013年3月期间21例SMA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SMAE的发生部位?范围?狭窄程度?血栓CT值等影像特点,并观察腹腔间接病变特点?结果:21例患者中,均急诊行MSCT检查,初步诊断为SMAE?其中,17例经外科手术取栓治疗,4例经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造影检查并行导管抽栓联合局部溶栓治疗,术后均证实为SMAE?MSCT直接征象:平扫显示所有患者血栓形成部位,血栓CT值为40~60 Hu,平均52 Hu,较正常血管37 Hu高;增强扫描后,8例SMA主干部分充盈缺损,缺损对侧见点状?椭圆形或弧形增强影,诊断为SMA不全栓塞?13例SMA主干截断,强化的SMA主干突然变为低密度,诊断为SMA完全性栓塞?MSCT间接征象:8例肠壁增厚7.0~12.8 mm,平均10.1 mm,增强扫描延迟强化?1例少量腹水?结论:MSCT能够清晰地显示SMA的形态及管腔内充盈情况,可快速?无创?准确地诊断SMAE,同时对病变肠道管壁?管腔?肠系膜及腹水的表现也能充分显示,为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信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和总结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SIL)多层螺旋CT(MSCT)的表现特点,提高PSIL的CT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并符合Dawson标准的PSIL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总结PSIL的MS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结果 18例PSIL病例中,病变位于回肠12例,空肠5例,十二指肠l例。根据PSIL患者的CT表现,可分为4型:肠壁增厚型9例;动脉瘤样扩张型6例;息肉样肿块型2例;肠系膜浸润型1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伴肠系膜或后腹膜淋巴结肿大7例。PSIL的MSCT主要表现为病变肠管肠壁环形不规则增厚,仍保持一定的扩张度和柔软度,较少发生肠梗阻,常伴肠系膜、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病灶轻-中度强化。结论 PSIL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PSIL的诊断中MSCT较其它检查方法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通过MPR、CPR、MIP等图像重建能更直观显示病灶特征,有助于外科医生术前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