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修正模型的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康康  刘景双 《煤炭学报》2008,33(11):1314-1318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足迹模型,提高模型评价的精确性,对生产可能性曲线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力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了区域生态赤字.引入社会经济系统指数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并以抚顺市为例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修正模型精确度提高了7.3%.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1985-2005年抚顺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快速,从2.29 hm2增至4.33 hm2,增长了89.08%,其中1995-2000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率最大,达到年均10.47%;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加剧,2005年达到-3.35 hm2;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以化石能源用地、草地、耕地为主,2005年化石能源用地比重达到79.04%;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从12.57 hm2下降为2.49 hm2.  相似文献   

3.
周龙 《资源与产业》2009,11(5):9-1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耀州区1949-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SPSS软件对耀州区未来生态趋势做出预测。耀州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49年的0.262 hm2增长到2007年的1.632 hm2,年均增长率11.73%;1983-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58.28%,增长量为0.876 hm2,是解放初期人均生态足迹的3倍之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49年的0.551 hm2缓慢上升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1.274 hm2,年均增长19.19%,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0.912hm2。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致使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盈余开始消失,1993年左右出现生态赤字,表明此时耀州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得出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6136 hm2和0.6437 hm2,生态赤字达到1.9699 hm2,说明未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生态赤字将不断攀升,生态压力将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2005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William Rees 等提出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大连市2005 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5 年大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3.2018 hm2 ,可供给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面积仅为0.849 hm2 ,大连市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面积的3.78倍,表明大连市生态系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大连市可持续发展不乐观。  相似文献   

6.
土地整治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量的重要手段,分析土地整治效果对土地整治项目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7-2012年间土地整治项目中的新增耕地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与评价。结果表明:1)2007年天水市土地整治后的新增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000 6 hm^2,占当年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648 4 hm^2的0.09%,占当年人均生态赤字1.074 4 hm^2 的0.05%。2011年新增耕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001 2 hm^2,占当年总的人均生态承载力0.734 7 hm^2中的0.16%,占当年人均生态赤字1.118 4 hm^2的0.10%,若没有进行土地整治,天水市2011年生态赤字会增加0.10%。2)通过2007-2011年天水市人均新增耕地面积与其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可以发现,随着新增耕地面积的增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也相应变化,两者的关系呈现为正相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天水市的生态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7.
刘春 《资源与产业》2014,16(5):8-12
黄石市作为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依托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生态足迹模型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在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对黄石市2010—201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黄石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10年的2.80535hm2上升到2012年的3.704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10年的0.33795hm2增至2012年的0.3508hm2,出现严重生态赤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导致生态赤字的原因,最后结合黄石市具体情况,提出了促进黄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运用能值-生态足迹法,以1985~2014年为时间序列,通过追踪焦作市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定量呈现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演变规律和发展变化趋势,研究结论如下:1985~2014年焦作市生态安全演变趋势呈现出"U"字形,1997年出现生态赤字,之后逐年增大,2010年达到最大值,之后赤字开始缩小,生态安全整体状况呈现好转迹象;化石能源用地是影响焦作市生态安全建设的关键因素;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建设需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矿业城市生态可持续状况是对其产业结构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协调程度的反映。本文应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对矿业城市武安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武安市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约是其的11倍,得出武安市处于严重的生态赤字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武安市的能源消耗需求量大。本文针对武安市的资源特殊性,就如何增加生态承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2—2008年统计资料,对兵团2001—2007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兵团2008—2012年生态足迹作出预测。结果表明:2001—2007年,兵团的人均生态足迹由4.968 391 hm2/cap增长到6.126 463 hm2/cap,而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由2.412 742 hm2/cap下降到2004年的2.285 35 hm2/cap,2005年以后稍有回升。这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使兵团的2001—2007年生态赤字由2.555 65 hm2/cap增至3.241 912 hm2/cap,预测2012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3.519 77 hm2/cap。表明兵团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模型在用来标度全球可持续发展状况和区域发展的公平性方面是卓有成效和毋庸置疑的,然而在用来分析区域可持续发生状况时却不完全适宜。针对这一局限,本文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并分析典型煤粮复合主产区--济宁市的生产性生态足迹、消费性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济宁市区域发展不可持续,原因主要在于过多地输出了生态足迹而不仅仅是区域自身消费的生态占用。从这一角度看,矿、农产品输入区域应为济宁市等类似区域环境修复承担部分责任。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铜川市耀州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定量测度,得出该区域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7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4 hm.2,人均生态赤字0.94 hm2。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适当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的产业结构优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拉长产业链条,转移现有经济支撑点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态足迹的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其可持续发展程度为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矿业城市武安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构和生态承载力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其他5个矿业城市进行生态足迹比较、区域资源利用效益分析和可持续发展测度3个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矿业城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远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均出现生态预警,处于恶性发展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矿业城市的能源消耗需求量大。本文针对矿业城市的资源特殊性,提出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平朔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情景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矿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平朔矿区土地利用的动态数据为基础,对该矿区不同类型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及矿区总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5-1990年矿区生态价值呈下降趋势,从31 270.98万元降至30 348.14万元;1990-2005年生态价值逐渐上升,2005年为311 090.05万元。矿区无复垦措施和有复垦措施两种情景设置结果显示:在完全没有复垦措施的情况下,矿区总的生态价值呈下降趋势,2005年仅为26 401.6万元;而在有完全复垦措施的情况下,总生态价值呈急剧上升状态,到2005年为49 835.55万元。说明土地复垦及生态重建工程对矿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生态足迹理论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文章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6个方面,并对桂林市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2005年桂林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56 5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771 9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0.021 68 hm2/人,反映出桂林市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工程建设项目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地、钢材、水泥和木材以及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生态足迹分析,统计汇总得出工程建设项目生态足迹,并以西安市某一工程建设项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工程建设项目人均生态足迹约为西安市2004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的457倍,属于生态赤字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减小工程建设项目生态赤字、降低工程建设项目能耗,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