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神木县生态承载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水英 《采矿技术》2009,9(4):83-84,96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神木县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2007年神木县人均生态足迹为19.15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1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7.44hm2,说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对此,结合神木县提出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周龙 《资源与产业》2009,11(5):9-12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耀州区1949-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SPSS软件对耀州区未来生态趋势做出预测。耀州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49年的0.262 hm2增长到2007年的1.632 hm2,年均增长率11.73%;1983-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58.28%,增长量为0.876 hm2,是解放初期人均生态足迹的3倍之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49年的0.551 hm2缓慢上升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1.274 hm2,年均增长19.19%,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0.912hm2。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致使20世纪90年代初生态盈余开始消失,1993年左右出现生态赤字,表明此时耀州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得出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6136 hm2和0.6437 hm2,生态赤字达到1.9699 hm2,说明未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生态赤字将不断攀升,生态压力将急剧增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2—2008年统计资料,对兵团2001—2007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兵团2008—2012年生态足迹作出预测。结果表明:2001—2007年,兵团的人均生态足迹由4.968 391 hm2/cap增长到6.126 463 hm2/cap,而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由2.412 742 hm2/cap下降到2004年的2.285 35 hm2/cap,2005年以后稍有回升。这种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使兵团的2001—2007年生态赤字由2.555 65 hm2/cap增至3.241 912 hm2/cap,预测2012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3.519 77 hm2/cap。表明兵团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4.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生态足迹理论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文章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6个方面,并对桂林市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2005年桂林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56 5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771 9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0.021 68 hm2/人,反映出桂林市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生态足迹法对铜川市耀州区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做定量测度,得出该区域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78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4 hm.2,人均生态赤字0.94 hm2。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适当的农业结构调整;积极的产业结构优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做好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拉长产业链条,转移现有经济支撑点等。  相似文献   

6.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生态足迹理论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文章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城市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购物、游览、娱乐6个方面,并对桂林市旅游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2005年桂林市游客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为0.056 5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为0.771 9 hm2/人,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0.021 68 hm2/人,反映出桂林市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修正模型的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顾康康  刘景双 《煤炭学报》2008,33(11):1314-1318
为进一步改善生态足迹模型,提高模型评价的精确性,对生产可能性曲线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力具有促进作用,从而改善了区域生态赤字.引入社会经济系统指数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并以抚顺市为例进行验证,通过验证修正模型精确度提高了7.3%.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1985-2005年抚顺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长缓慢;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快速,从2.29 hm2增至4.33 hm2,增长了89.08%,其中1995-2000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率最大,达到年均10.47%;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加剧,2005年达到-3.35 hm2;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以化石能源用地、草地、耕地为主,2005年化石能源用地比重达到79.04%;万元GDP所消耗的生态足迹从12.57 hm2下降为2.49 hm2.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可变地区单产法,对湖北省1990—2004年耕地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0.3442 hm2降至2004年的0.2736 hm2,下降了20.51%。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在总体上也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1485 hm2下降到2004年的0.1165 hm2,下降了21.56%。耕地的生态赤字呈小幅度波动,由1990年的0.1956 hm2变为2004年的0.1571 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强度指数也有一定变化,其中1992年的最大,为2.41,1993年的最小,为1.98。但在研究时段内的耕地生态强度指数均大于1,这说明湖北省的耕地处于生态高负荷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生态足迹评价模型,计算宜宾市1985-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宜宾市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1985-2005年宜宾市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幅度较大,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生态承载力结构具有不对称性,以耕地为主;人均生态赤字变化幅度较大,1985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2005年出现严重的生态赤字;1985-2005年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呈现增长趋势,增幅显著。宜宾市生态安全程度持续降低,经历了安全状态-稍不安全-较不安全-极不安全的发展阶段,人类的生活、生产对宜宾市生态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宜宾市未来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方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鼎城区1998年和2006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鼎城区规划实施期间1997年和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1997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0.32 hm2;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为2.644 hm2。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生态经济学的生态足迹理论为依据,通过计算1990—2007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赤字,分析了山西省18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经济发展质量得到了提升,但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迅速;耕地、林地、建筑用地均出现生态盈余,草地和水域呈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3.
在山西省1978—200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计算的基础上,对生态足迹的3项指标进行了数量、结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该时期的多年人均生态足迹2.075 hm2,超出了2.0 hm2的全球生态阈值;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0.877 hm2,远低于1.6 hm2全球生态标杆。多年平均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1.38倍,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的状态,并有逐步扩大的态势。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的持续减少、能源消耗的快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扩大,以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长时间、大面积、高强度开采,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使生态足迹量大幅增加;二是山西省耕地整体质量差、生态生产力低下,未利用地面积过大,使土地生态承载力低下。因此,加强中低产田的改造、加大以荒山荒坡造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力度是提高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西藏林芝地区2006—2010年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对生态足迹的基本内容、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并计算分析了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得出结论:林芝地区2006—2010年均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其生态承载力正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6年的9.392-129.764 hm2到2010年的8.841-907 575 hm2,下降率为5.9%;虽然生态足迹在波动中也呈下降的趋势,但与中国的平均水平相比,接近3hm2的生态足迹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总体盈余也在波动下降,林芝地区的生态状况应受到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刘春 《资源与产业》2014,16(5):8-12
黄石市作为以资源开发利用为依托的资源枯竭型城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生态足迹模型可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在介绍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对黄石市2010—201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黄石市人均生态足迹由2010年的2.80535hm2上升到2012年的3.704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从2010年的0.33795hm2增至2012年的0.3508hm2,出现严重生态赤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导致生态赤字的原因,最后结合黄石市具体情况,提出了促进黄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青海省海西州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对2007年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海西州人均生态足迹为2.652,略低于人均生态承载力3.826,生态略有盈余。同时提出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政策建议:1)要增加投入建立生态保护资金渠道。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建立固定的生态保护资金渠道,对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必须坚持由开发单位或个人投资重建和恢复;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建立以资源开发补偿、流域补偿、遗传资源惠益共享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2)加强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分区的作用;维护森林的生态功能;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3)建立一批试点示范工程,分步推进。要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家园富民示范区,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