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邻避风险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难题。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邻避设施所致的风险分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反映出传统的单向度管制型行政模式的失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政府垄断决策、压制抗争的治理方式已呈现应对无力的困局,亟须转变治理模式,革新治理手段,以回应失衡的利益结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协商和参与,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平衡,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一个理想图景。赋予协商过程以规范性,使平等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程序,优化行政决策模式,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由单维管制治理模式迈向多元协商共治模式,是缓解邻避矛盾、缓释邻避冲突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邻避风险治理已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新难题。邻避冲突的根源在于邻避设施所致的风险分配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反映出传统的单向度管制型行政模式的失灵。在价值多元的社会,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政府垄断决策、压制抗争的治理方式已呈现应对无力的困局,亟须转变治理模式,革新治理手段,以回应失衡的利益结构。协商民主理论主张不同主体之间通过平等的对话、协商和参与,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平衡,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一个理想图景。赋予协商过程以规范性,使平等协商成为一种制度化的程序,优化行政决策模式,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由单维管制治理模式迈向多元协商共治模式,是缓解邻避矛盾、缓释邻避冲突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兴建邻避设施来解决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等问题。但在大众传媒、知识储备、负外部性、相对剥夺感、认知分歧、参与机会等因素的作用下,经过风险判断、心理失衡、信任缺失三个阶段,毗邻地民众形成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认知,最终导致此类设施的选址兴建陷入困境。鉴于此,政府需要重视民众的心理认知,通过树立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实现公开透明的信息沟通、构建公众参与的决策模式等举措,增进民众与政府的互动交流,消除民众的疑虑与对立心理,促进双方共识的达成。  相似文献   

4.
公众邻避设施环境和健康风险感知引发的焦虑和恐慌诱发邻避维权行为的产生;公众对设施风险的揣测与交流加剧负面情绪的衍生和相互感染,相对剥夺感的激化最终导致维权开始;理性维权受挫,挫折感知加深,集体愤怒彻底爆发,引发激烈的非理性抗争行为;可行能力缺失的感知诱发绝望、无力感,诱发怨恨心理,积累更深层次社会风险。规避邻避维权中的负面情绪演化的对策:一是从负面情绪产生的源头入手,科学合理选址,重视设施环境影响评估;二是在设施运行过程中,提升技术手段,加强对设施风险运行监管,降低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三是优化当前的公众诉求沟通机制;四是转变理念,转变当前以GDP为主的官员考核机制;五是健全邻避设施补偿机制,让公众能够理解和认可赔偿方式,避免强化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5.
邻避冲突除了民众与政府二元主体,还存在着地方政府之间、领导干部之间的冲突。领导干部之间的邻避冲突从本质上来说是领导干部避责的表现,是针对收益与责任不对等的一种对抗。在以领导干部为主体的邻避冲突情境下,冲突时间往往是在邻避项目决策与建设之前,非激进的温和拖延手段是领导干部常用的冲突方式。应积极化解领导干部之间的邻避冲突,促进各方利益平衡。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共项目选址要兼顾各方,避免产生冲突;领导干部应提升责任意识,积极解决矛盾;上级政府要完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强化利益补偿。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正义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现象。其生成逻辑在于:没有意识到或者无法察觉到城市空间具有政治性,不会产生改变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状况的意愿和行为;虽然意识到城市空间正义的缺失,但采取自愿服从、容忍、默认或顺从的行为,使空间不正义状态持续存在;采取空间抗争的方式试图改变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状况,但囿于选择方式失当、力量对比悬殊等,城市空间不正义依旧存在。实际上,资本、权力和文化是导致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基础,城市空间正义缺失是一种系统性的、结构性的不正义。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将公平、民主、多样性作为矫正城市空间正义缺失的价值原则,通过公平的空间资源配置方式、民主的空间决策和参与机制、多样性的文化空间和公共空间建设变革不正义的城市空间状态。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邻避设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品而不断兴建,但其负外部性和成本效益的不对称性引发了公众抵抗甚至激烈的邻避冲突。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邻避设施的概念、分类,采取文献计量法分析了2007—2015年邻避设施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发现污染型邻避设施更易引起邻避冲突,并以其作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该类设施中公众参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机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以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问题的日益严峻,邻避类公共设施在各地非建不可,但政府现有决策模式经常触发邻避风险,造成邻避冲突。以H县拟建垃圾焚烧发电厂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为个案,深入分析邻避风险生成中的政府决策诱因,提出实现邻避风险源头治理的政策建议:再造邻避项目决策程序,推进开放决策,加强风险沟通,建立邻避设施补偿机制,注重舆论造势与引导,创新邻避项目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政府积极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可实现“双赢”。“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美国学者O’Hare在1977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害怕核电站、垃圾处理站等产生的环境风险,反对设置这类公共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李永展《邻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与计划》,1997年第1期)。而因这类设施引发的抗争就演变为“邻避冲突”、“邻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从理论和制度两个角度分析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并加以从分析中将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分配问题的意义以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一、"邻避"冲突事件及其政策影响公共问题无小事,上升到政策问题的公共问题更是与公民利益息息相关。近几年,环境污染型"邻避"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这些矛盾和冲突基本上表现为化工厂、垃圾处理厂、核电站等项目修建过程中因环境的污染、潜在的风险、规避的困难而引发的群体性对抗事件。"邻避"是台湾学者对英文Not In My Back-yard(直译为"别  相似文献   

12.
发展核电项目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是核电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核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具有风险认知的"心理台风眼效应"、冲突的非直接利益性和风险的窗口期效应三个特征。可从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加强风险沟通机制和构建信息公开机制方面入手,预防和治理由核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建立公平的社会群体利益分配机制是解决当前由利益失衡引发的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关键所在.基于对蚁群劳动分工在任务分配中所表现出柔性特征的分析,提出借鉴该任务分配柔性来实现利益分配柔性的新思路.首先从分配的角度对利益的概念进行界定,给出了其形式化描述,引入相对剥夺感来衡量利益分配的公平性.随后根据社会群体利益的特点,对基本蚁群劳动分工模型进行扩展,借助恢复因子来协调不同利益群体,建立了面向利益分配的蚁群劳动分工模型,给出了该模型的算法实现流程.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益分配实例进行仿真实验,从恢复性和分配柔性两方面验证本文模型的有效性.通过仿真分析发现,利益实现能力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对于利益分配不公的情况,恢复因子能够起到有效的恢复作用,且在动态环境下显示出良好的利益分配柔性.最后给出了利益型群体事件演化过程的描述,定量分析了其中的恢复情况,阐述了现实中利益型群体事件的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邻避冲突是民众与政府认知分歧和行为不合作的一种外化表现。主体差异、价值冲突、认知模式、利益分配等因素对民众与政府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政府与居民之间的"分歧—对立—共识"体现了主体认知变化和双重建构的过程。摆脱邻避冲突的困境,推动主体从认知分歧向共识转变,需要推动主体价值观念变化、政府与民众之间双向信息沟通以及决策过程改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服务行业中基于服务效率的自助服务设施选址及选址点服务台数量分配的问题.通过确定选址数量,将排队理论与选址理论结合,以减少顾客访问的旅行成本和排队拥塞成本来提高设施的服务效率,对选址点的服务台进行合理分配,建立了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运用下降算法和遗传算法对设施选址与服务台分配进行设计,并通过大量随机算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邻避型街头抗议活动对于社会稳定而言是正面促进还是负面冲击?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泾渭分明的观点。对于该问题的回答应该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展开。首先,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发现,邻避运动中的政府与邻避设施承建单位、民众与环保NGO分别组成的两大次级联盟存在建立倡议联盟合作框架的基础性共识,即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基于事实层面研究发现,邻避型街头抗议活动的抗争策略为典型的依法抗争型,利益诉求导向为典型的就事论事型,民众抗争行为是典型的积怨发泄型。所以,邻避型街头抗议活动实际上是正面促进了社会稳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利益聚合动能孱弱是邻避冲突治理无法实现共赢的重要原因,补偿回馈是聚合冲突各方利益的基点。货币补偿、公共设施回馈、生态补偿具有增进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及创设环境友好的生态体系的作用机理。然而,补偿回馈机制也存在激励效应失灵、环境正义困境、公众心理困境难以消解等局限。因此,应通过建立心理补偿吸纳机制创造合作共利基础、实施复合型补偿策略提升补偿激励综合效能、建立利益补偿制衡机制公平分配利益并分担风险、引入竞争性补偿回馈策略将选择权交给公众等途径,优化补偿回馈机制,提升利益聚合能效。  相似文献   

18.
近年,在我国一些地方,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其中尤以邻避类环境冲突事件为主。邻避冲突事件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公众的情绪因素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公众的情绪会受到公众对邻避设施的风险认知、社会信任、从众心理、社交舆论等因素影响,因此,邻避冲突的防治,不仅要重视对公众情绪的引导,还要善于从情绪影响因素入手,对情绪进行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9.
公众对邻避风险的认知受其知识状况、邻避风险特性、伪科学谣言、媒体传播状况、政府信任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公众对邻避风险的认知与实际风险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及对应的风险行为选择是邻避冲突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基于重构风险认知的途径,从强化科普教育宣传、提升政府公信力、完善邻避决策的公众参与、发挥媒体积极作用等方面综合施策,以消减公众风险认知偏差,有助于更好治理邻避冲突事件。  相似文献   

20.
多元文化背景衍生出多元化的个体理性,公共理性和普遍共识的缺乏内生于政府的合法性危机,这造成了社会个体之间仅靠利益维系的脆弱关系。邻避冲突反映了社会个体缺乏运用公共理性参与公共生活的问题,暴露出兼顾个人利益维护和公共利益分享的个体理性算计逻辑,对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强烈的溢出损害效应,强化了社会整体性疏离。应针对个体理性的脆弱性做出正面反馈和回应,以公意为基础重塑公共理性,加强公众在公共领域的参与、批判、争辩、讨论,在私利与公利的均衡与共融中探求解决邻避事件更广阔的行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