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RN)对肝细胞肝癌(HCC)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生物活性的影响,建立一种高效的CIK细胞体外扩增方法。方法取15份HCC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使用传统方法(抗CD3 mAb+IFN-γ+IL-2)和RN法(RN+抗CD3 mAb+IL-2)诱导,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细胞形态、数目、细胞表型和杀伤效率。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RN组显著增加CIK细胞扩增倍数(P<0.05),是对照组的2.0~2.8倍,提高活化T细胞(CD25+T细胞)数量,增加CD3+CD8+T细胞比例,增强对肝癌细胞株的杀瘤活性。结论RN能够高效促进HCC患者CIK细胞的扩增,可以替代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CD137单抗联合IL-15体外扩增NK细胞的方案,研究扩增后NK细胞对肺癌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免疫磁珠阴性分选获取CD3-CD56+NK细胞,将NK细胞分成对照组、IL-2组、IL-2+CD137单抗组、IL-2+IL-15组、IL-2+CD137单抗+IL-15组进行培养,经锥虫蓝染色法计算NK细胞的扩增倍数,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的表型,LDH酶释放法检测NK细胞对肺癌细胞株A549的杀伤活性,ELISA法检测扩增后NK细胞培养液上清中IFN-γ的分泌量。结果:经磁珠分选后NK细胞纯度为(93.28±3.21)%。IL-2+CD137单抗+IL-15组NK细胞扩增倍数明显高于IL-2+CD137单抗组、IL-2+IL-15组、IL-2组及对照组[(86.20±5.00)vs(60.01±5.00)、(49.06±4.39)、(17.04±1.49)、(3.95+0.23)倍,P<0.01]。IL-2+CD137单抗+IL-15组NK细胞对A549细胞的杀伤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93.14±3.27)%vs(83.15±4.03)%、(71.25±3.24)%、(62.27±3.01)%、(49.38±2.35)%,P<0.01]。IL-2+CD137单抗+IL-15组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γ的分泌水平明显高于IL-2+CD137单抗组、IL-2+IL-15组、IL-2组及对照组[(296.25±9.79)vs(260.47±11.55)、(201.13±6.36)、(138.36±6.09)、(38.42±3.56)pg/ml,P<0.01]。结论:CD137单抗联合IL-15能高效扩增NK细胞,扩增的NK细胞高效杀伤A549肺癌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连续暴露2-乙酰基-4-羟基-丁基咪唑(THI)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BALB/c雌鼠作为实验动物,经口连续染毒THI 7 d(染毒剂量分别为0、0.5、2.5、12.5 mg/kg)和30 d(染毒剂量分别为0、0.2、0.5、2.5 mg/kg)。染毒结束后,进行外周血白细胞分类计数、T细胞增殖功能实验和NK细胞活性实验;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胸腺、脾中T细胞数和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使用Transwell小室法检测T细胞趋化功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经口连续染毒THI 7 d,2.5和12.5 mg/kg剂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P < 0.05),CD4+和CD8+T细胞数增多(P < 0.05),NK细胞活性降低(P < 0.05),T细胞趋化功能受损(P < 0.05);12.5 mg/kg剂量组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减少,胸腺T细胞数增多,T细胞增殖功能减弱(P < 0.05)。经口连续染毒THI 30 d,0.5和2.5 mg/kg剂量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胸腺T细胞数增多,T细胞增殖功能减弱,NK细胞活性降低,T细胞趋化功能受损(P < 0.05)。结论:THI可抑制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并引起血液中淋巴细胞减少。该效应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DC及IL-2,IL-15维持NK细胞体内活性的作用效果。方法 DAPI标记的NK细胞输入负瘤小鼠体内,同时分别给予DC、IL-2及IL-15,不同时间取肿瘤组织,荧光显微镜及电镜观察;MTT法测NK杀伤活性。结果 DC可增强NK杀伤活性,NK/DC为1∶1时NK细胞杀伤活性强于NK/DC为10∶1时(P〈0.05)。肿瘤组织内NK分布呈时间及剂量相关性,DC组NK浸润数量多于IL-2组及IL-15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24小时内DC可维持并促进NK细胞活性,无需依赖外源性细胞因子。NK与DC的相互作用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肺癌根治术的84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患者所行麻醉方式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组,单纯行全麻者42例归为对照组,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者42例纳入观察组,分析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影响的差异性。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24 h相比对照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NK细胞水平,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水平明显更高(P<0.05)。术后1周2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水平与术前相比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NK细胞水平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且术后1周相比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NK细胞水平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对肺癌根治术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影响更小,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IL-15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NKG2D受体表达及其对食管癌EC9706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两组。对照组: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CD3单抗诱导培养CIK细胞。IL-15组:加用IL-15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免疫表型及CD3+细胞、CD56+细胞表面NKG2D的表达,LDH法测定第14天细胞在效靶比20∶1、30∶1时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效靶比30∶1时,观察NKG2D单抗封闭细胞表面NKG2D分子后对两组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结果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CIK群体细胞及CD56+细胞表面NKG2D表达逐渐增强,IL-15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靶比20∶1、30∶1时,IL-15组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效靶比30∶1时NKG2D单抗封闭CIK细胞表面NKG2D分子后,对照组细胞、IL-15组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均较阻断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IL-15上调CIK细胞表面NKG2D分子表达,增强CIK细胞对EC9706细胞的杀伤活性,CIK细胞通过NKG2D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肿瘤患者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 (NK)细胞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LDH释放法对 43名健康成年人及 2 6 7例肿瘤患者进行了外周血NK细胞活性测定。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NK细胞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伴转移患者NK细胞活性降低更明显 ,与不伴转移者相比 ,差异显著 (P <0 .0 0 0 5 )。化疗及放疗后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 (P <0 .0 1) ,而IL 2治疗后NK细胞活性显著升高 (P <0 .0 1) ,但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相关 ,监测NK细胞活性有助于评价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大黄制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自然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背景与目的探讨大黄煎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和自然免疫功能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经LD50预试验后,根据LD50试验的结果取健康昆明种小鼠40只,设置0.9%盐水阴性对照组及3个不同剂量土大黄煎剂组(5000、2500、1000mg/kg),按,1次/d给药,连续灌胃10d后,分别测定小鼠的外周静脉血红细胞免疫黏附活性、NK细胞的杀伤活性、补体的总活性及脾细胞的增殖反应。结果小鼠对大黄煎剂的LD50为8043mg/kg。不同剂量药物连续灌胃10d后,可明显提高小鼠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与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能增强PHA诱导的脾细胞增殖反应能力,随药物的剂量增大,增殖反应能力越增强;5000mg/kg和2500mg/kg两个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补体总活性较盐水对照组降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增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黄煎剂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对正常的免疫细胞具有促进增殖作用;能够激活NK细胞,提高NK细胞杀伤活性;降低补体总活性,增强红细胞自然免疫的作用。以上表明大黄煎剂对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均有促进作用,可辅助其它药物进行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选择细胞因子IL-15和GM—CSF作为刺激物,观察其对急性白血病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分离健康成人及化疗缓解后的白血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别加入IL-2、IL-15、GM—CSF培养,MTr法检测PBMC及活化后的PBMC对白血病K562的细胞毒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K细胞并计数NK/PBMC比例。结果正常人及化疗缓解组PBMC经过IL-15、IL-15 GM—CSF分别作用后,细胞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殖。化疗后缓解的增殖程度均小于正常人。正常人及化疗缓解组PB—MC联合应用IL-15和GM—CSF后对k562杀伤活性优于单用IL-15。缓解组对k562的杀伤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化疗缓解后病人的NK/PBMC比例低于正常人。经联合应用IL-15、GM—CSF孵育后NK/PB—MC高于正常人。结论正常人及白血病患者PBMC与IL-15和GM—CSF联合孵育,能有效刺激PBMC增殖,提高NK/PBMC的比例。通过正常人及白血病患者的PBMC对K562的杀伤能力,间接反应IL-15和GM—CSF能有效激活外周血NK细胞,增加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5(IL-15)联合CIK细胞治疗裸鼠肾癌移植瘤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肾癌皮下移植瘤模型,采用析因设计方法,随机分4组,Ⅰ组对照组(n=8),瘤旁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Ⅱ组(n=8),瘤旁注射CIK细胞0.2ml/只(约3×107个CIK细胞);Ⅲ组(n=8),瘤旁注射IL-15 0.2ml/只(约100μg/kg);Ⅳ组(n=8),瘤旁注射IL-15 0.2ml/只(约100μg/kg)和CIK细胞0.2ml/只(含约3×107个CIK细胞),注射方案:1次/周,连续3周。观察裸鼠生存期、生存延长率及肿瘤生长曲线。待裸鼠死亡后,观察移植瘤细胞凋亡率,NK细胞群计数;测定裸鼠脾脏重量;对裸鼠移植瘤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荷瘤裸鼠生存延长率,脾脏重量,移植瘤细胞凋亡率,NK细胞群计数均有明显差异。病理学检查示CIK组、IL-15组与对照组肿瘤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差别,可见少量肿瘤坏死,但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肿瘤坏死,肿瘤细胞周围及肿瘤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IL-15联合CIK细胞对裸鼠肾癌移植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较IL-15或者CIK细胞单一治疗效果更好。其机制可能与IL-15诱导CIK细胞(含NK细胞、NK-T细胞及CD8+记忆T细胞)的发育、增殖及活化,进一步促进机体免疫细胞活性及细胞因子反应,免疫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陈鲁  屠珏  张英丽 《肿瘤学杂志》2014,20(11):914-919
[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联合顺铂对荷高转移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PM转移瘤裸鼠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NF-γ)及nm2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移植瘤裸鼠随机分成6组腹腔给药:荷瘤空白对照组fA组);不同Rg3浓度药物组:2.5mg/kg(B组)、5mg/kg(C组)和lOmg/kg(D组);Rg3和顺铂联用组(E组)以及顺铂阳性对照组(F组)。分别测定各组裸鼠转移瘤体积变化、IL-2、INF-γ、nm23、VEGF及PCNA的变化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E组(P〈0.05)和F组(P〈0.01)小鼠血清中IL-2、INF-γ含量均能显著降低;B(P〈0.05)、C、D和E(P〈0.01)组小鼠移植瘤组织nm23的表达均增强。Rg3给药后,小鼠移植瘤组织VEGF、PCNA表达均呈下降趋势。[结论]人参皂苷Rg3和顺铂联用具有协同抗肿瘤及减毒的作用。Rg3可能通过增强mm23的表达.使VEGF及PCNA表达呈下降趋势等多途径产生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经加热处理的人黑色素瘤细胞A375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自然杀伤(NK)细胞及树突状细胞(DC)免疫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NK和DC细胞,并使其与43 ℃水浴加热后的A375细胞共孵育24 h。应用CCK-8法测定加热和非加热组效靶比(NK∶DC∶A375)分别为1∶2∶1、3∶6∶1、6∶12∶1时NK/DC细胞的杀伤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述各效靶比组NK细胞培养液中γ-干扰素(γ-INF)的释放情况。结果:在每个效靶比,与非加热组比较,加热组NK/DC的杀伤率均明显提高(P<0.05),且其杀伤率随NK/DC细胞的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在加热组和非加热组,含有DC较不含DC组杀伤率均明显提高(P<0.05)。加热组NK细胞γ-INF释放均较非加热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经加热处理后的黑色素瘤细胞A375能够刺激NK细胞分泌更多的γ-INF,明显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且DC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活化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家族成员KIR2DS1在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中的作用.方法 采集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NK细胞分选试剂盒富集NK细胞,将分选的NK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培养,以作为效应细胞.取初治确诊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新鲜骨髓液,分离后的白血病细胞作为靶细胞.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顺序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型法分别检测NK细胞及靶细胞的KIR基因和HLA-Cw;根据KIR2DS1表达与否将NK细胞分为KIR2DS1阳性NK细胞与KIR2DS1阴性NK细胞;用抗-KIR2DS1抗体封闭NK细胞的KIR2DS1受体,用CCK8比色法检测封闭前后KIR2DS1阳性组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率.根据HLA-Cw将NK细胞和靶细胞分别分为C1纯合子组(表达HLA-Cw 01、03、07、08、12、14、16)、C2纯合子组(表达HLA-Cw02、04、05、06、15、17、18)和C1/C2杂合子组(既表达C1组的等位基因又表达C2组的等位基因).结果 经过富集后NK细胞的纯度为(91.2±5.94)%;不同效靶比下,KIR2DS1阳性NK细胞的杀伤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当效靶比为10:1时,KIR2DS1阳性NK细胞组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42.82±6.81)%高于KIR2DS1阴性组(28.61±5.14)%;抗-KIR2DS1封闭后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杀伤作用明显减弱(t=-3.00,P<0.05);KIR2DS1阳性NK细胞C1纯合子组对靶细胞C2纯合子组的杀伤率(54.39±3.46)%明显高于靶细胞C1组(41.22±3.68)%(t=8.33,P<0.05)和C1/C2组(41.32±5.09)%(t=6.37,P< 0.05).结论 KIR2DS1阳性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效力高于KIR2DS1阴性NK细胞,即KIR2DS1可以有效介导NK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HLA-C1纯合子的KIR2DS1阳性NK细胞对HLA-C2纯合子的靶细胞杀伤作用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对转移性肝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转移性肝癌患者30例,通过全身麻醉、超声肿瘤定位进行HIFU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NK细胞的百分率及sIL-2R的变化。采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HIFU治疗后CD3+、CD^+、NK细胞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CD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降低(P〈0.05),NK细胞杀伤活性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sIL-2R的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IFU具有免疫激活作用,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紫杉醇脂质微球注射液(PL)对荷人肺癌H460瘤株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BALB/c-nu裸鼠35只,移植人肺癌H460瘤株制作荷瘤裸鼠模型。实验分为PL6.0、3.0、1.5mg/kg组,阳性对照组(紫杉醇注射液,3.0mg/kg)和阴性对照组(空白脂质化注射液)。采用尾静脉注射方法给药,各给药组均为每周注射2次,连续3周。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并计算肿瘤体积(VT)、肿瘤相对体积(VRT)、肿瘤增殖率T/C、肿瘤质量和肿瘤生长抑制率。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L各剂量组均具有抑制荷人肺癌H460裸鼠肿瘤生长作用。PL6.0mg/kg组对肿瘤生长抑制作用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PL3.0mg/kg组抑瘤生长作用与阳性药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微球注射液对荷人肺癌H460瘤株裸鼠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自然杀伤(NK)细胞对原发性肝癌Heps移植瘤小鼠的治疗作用和机理。方法 建立小鼠移植性肝癌(Heps)实体瘤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组、治疗1组(输注的NK细胞数为1×104/只)、治疗2组(输注的NK细胞数为1×105/只)和治疗3组(输注的NK细胞数为1×106/只),每组15只。接种肝癌细胞当天,分别于尾静脉注射不同数量的NK细胞,对照组注射NS。观测小鼠移植瘤体积及各组小鼠平均生存时间。各组于输注NK细胞后第15天分别处死2只小鼠,对移植瘤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细胞NK的含量;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脾细胞杀伤活性。结果 接种移植瘤后第8天,治疗3组移植瘤的生长速度较其他组小鼠显著减慢(P<0.05)。第20天时治疗1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2组和3组移植瘤体积非常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治疗1组小鼠平均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和治疗2、3组(P<0.01)。治疗1-3组脾细胞杀伤活性以及NK细胞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适量输注NK细胞可以有效抑制HepS肝癌移植瘤的生长,延长小鼠的生存期,为临床应用NK细胞治疗时数量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体外活化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2DS1介导的自然杀伤(NK)细胞对树突状细胞(DC)的杀伤作用,分析体外KIR2DS1阳性的NK细胞与C2表位DC相互作用后C-C趋化因子受体类型7(CCR7)的表达,探究异源反应性NK细胞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机制.方法 采集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通过NK细胞分选试剂盒富集NK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取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外周血,提取单个核细胞,诱导DC作为靶细胞;通过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基因分型技术和直接测序(SBT)法检测NK细胞和靶细胞KIR基因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Cw基因位点.CCK-8比色法检测KIR2DS1阳性和阴性的NK细胞对DC的杀伤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与DC作用后NK细胞表面CCR7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富集后的NK细胞纯度达(94.20±1.23)%.同一效靶比(10:1)下,KIR2DS1阳性的NK细胞对DC杀伤作用高于KIR2DS1阴性的NK细胞(t=3.70,P< 0.05);同一效靶比(10:1)下,HLA C1/C1组KIR2DS1阳性的NK细胞对C2/C2组DC的杀伤作用高于其对C1/C1组和C1/C2组DC的杀伤作用,杀伤率分别为(15.06±1.81)%、(10.07±1.03)%和(8.65±0.93)%(F=56.368,P=0.001).与HLA-C2+ DC共培养后,KIR2DS1阳性NK细胞表面CCR7阳性表达率增加.结论 活化性的KIR2DS1基因能够在体外有效介导供者NK细胞杀伤受者DC,可能用于预防GVHD;同时能够使NK细胞捕获CCR7,体外获得定向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苯并 (a)芘[benzo (a)pyrene,BaP]染毒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16HBE)和上皮样肺成纤维细胞 (W138)细胞周期的影响,并探讨其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方法:以16HBE和W138细胞未处理组为阴性对照组,二甲基亚砜 (DMSO)组为溶剂对照组。分别以不同浓度 (1、2、4、8、16、32 μmol/L)的BaP染毒16HBE和W138细胞,24 h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分别以16 μmol/L BaP染毒16HBE和W138细胞,作用不同时间后 (1、2、4、8、12、24 h)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分别以16 μmol/L BaP染毒16HBE和W138细胞,作用4 h后,再经过不同时段 (0、1、2、4、8、12、24 h)的恢复期后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随着染毒浓度和染毒时间的增加16HBE和W138 细胞S期所占比例均增加 (P<0.05);16 μmol/L BaP染毒16HBE细胞4 h后,经2~12 h的恢复期 (正常条件下培养),S期细胞所占比例与刚染毒后细胞 (32.43%)相比明显增加 (P<0.05),恢复24 h时S期细胞所占比例 (24.52%)与阴性对照组 (26.4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6 μmol/L BaP染毒W138细胞4 h后恢复0~4 h时S期细胞所占比例与阴性对照组 (32.42%)相比明显增加 (P<0.05),恢复8 h开始减少,24 h时S期细胞所占比例 (32.89%)与阴性对照组 (32.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BaP染毒16HBE和W138细胞引起细胞周期分布变化,主要为S期阻滞,G1期和G2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As2O3抑制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方法:24只裸鼠复制成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模型,随机分成4组:阴性对照组(NS)、阳性对照组(5-FU30mg/kg),实验组1(As2O31.5mg/kg)和实验组2(As2O33.0mg/kg),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技术分别检测COX-2、VEGF-C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阴性对照组COX-2、VEGF-C基因、蛋白呈强阳性表达,实验组1、实验组2的COX-2、VEGF-C阳性表达随着As2O3用量的增加而下降(P〈0.05),与阳性和阴性对照组的表达比较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各组中COX-2与VEGF-C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相关关系(r=0.725,r=0.915)。结论:As2O3可降低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组织中VEGF-C和COX-2的表达,有可能减少肿瘤中淋巴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及淋巴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5-FU联合胸腺肽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效。方法:32只ICR小鼠建立H22小鼠肝癌细胞的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5-FU组(10mg/kg),5-FU+胸腺肽组(10mg/kg+0.2mg/kg),胸腺肽组(0.2mg/kg),连续给药5天后测量肿瘤重量和体积,检测外周血WBC及淋巴细胞(LY)数量及外周血中CD3+、CD4+、CD8+、NK细胞的百分含量、血清中白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浓度。结果:5-FU联合胸腺肽显著抑制了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P〈0.01),胸腺肽上调了5-FU降低的WBC及LY细胞数量(P〈0.05),增加外周血中CD3+、CD4+及NK细胞的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显著升高了血清中IL-2和TNF-α的浓度(P〈0.01)。结论:5-FU联合胸腺肽可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上调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功效。而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