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COVID-19确诊患者939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临床转归将其分为死亡组(110例)和生存组(829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39例患者年龄62(51~70)岁,男性453例(48.2%),既往有吸烟史86例(9.2%),高血压病史348例(37.1%),糖尿病172例(18.3%),冠心病65例(6.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30例(3.2%),院内死亡110例(11.7%)。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更大 [68(61~76)岁vs 62(50~69)岁,P<0.001],男性比例更高(59.1% vs 40.9%,P<0.05)。死亡组患者既往有吸烟史,合并COPD、恶性肿瘤的比例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肌钙蛋白、白介素-6(IL-6)水平升高以及血氧饱和度和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肌钙蛋白、血清IL-6水平升高以及血氧饱和度和淋巴细胞计数的降低是COVID-19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过超声二维斑点追踪(2-D-STE)进行左室应变分析在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左室功能和病情严重程度中的价值。方法:对发热病房住院的已确诊为COVID-19并无潜在心血管疾病的162例患者进行了二维超声心动图及2-D-STE检测。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危重型组38例和非危重型(包括重型)组124例。比较2组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和血沉(ESR)、白介素6(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常规超声心动图(TTE)参数、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径向应变(GRS)及圆周应变(GC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危重型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危重型组患者的NT-proBNP、cTnI、hs-CRP、血肌酐、炎症因子水平高于非危重型组(均P<0.05)。危重型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GLS、GRS、GCS低于非危重型组(均P<0.05)。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pO2,NT-proBNP、cTnI、hs-CRP、ESR、IL-6、TNF-α、GLS、GRS、GCS是COVID-19危重型的相关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pO2、GLS和GCS、cTnI、IL-6和TNF-α是COVID-19危重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GLS、GRS、GCS评估COVID-19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95%CI:0.765~0.885)、0.757(95%CI:0.682~0.831)、0.687(95%CI:0.595~0.766)。 结论:2D-STE的左室应变分析反映COVID-19患者存在广泛左室收缩功能受损且危重型组更为明显,能为COVID-19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特征。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纳入了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共122例COVID-19确诊病例,其中轻型/普通型共92例,重型/危重型共30例。通过实时RT-PCR确诊病例,并收集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临床分析,放射学特征和实验室数据。结果:根据患者病情临床分型,将所有COVID-19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轻型和普通型,另一组为重型/危重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结果显示:重症/危重型COVID-19患者年龄、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清淀粉样蛋白A、尿素氮、谷草转氨酶、心率、体温、呼吸次数、死亡率和肺部病变范围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而淋巴细胞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血氧饱和度则低于轻型/普通型患者(P<0.05)。比较不同病情分型COVID-19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和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结果提示:重型/危重型患者心肌酶指标、心肌酶升高所占比例和hs-cTnI水平均高于轻型/普通型患者,急性心肌受损的比例(11.1%vs.42.3%)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重症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损伤的比例为42.3%;重症COVID-19患者心肌酶、hs-cTnI水平高于轻症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4日-2月28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确诊的COVID-19患者,根据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值分为NTIS组(FT3<3.1pmol/L)和非NTIS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分析NTIS与COVID-19预后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FT3对住院死亡率的预测性能。 结果:共纳入384例患者,其中NTIS组92例和非NTIS组292例,与非NTIS组比较,NTIS组炎症反应强烈,凝血功能障碍复杂,心脏损伤及全身其他器官损伤较多,但淋巴细胞绝对值、百分比较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IS与COVID-19严重程度(aOR=3.79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症(aOR=3.768)和急性心脏损伤并发症(aOR=3.698),以及住院死亡率(aOR=5.017)独立相关。Kaplan-Meier曲线显示NTIS组患者生存趋势较差,风险比为5.98。ROC曲线显示FT3预测轻症患者住院死亡率的临界值为3.395pmol/L,重症/危重患者为3.035pmol/L。结论:NTIS与COVID-19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FT3值可作为COVID-19患者死亡率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相关因素,为早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以2020年2月4日至2020年4月16日确诊的COVID-19 3 733例中伴有糖尿病的老年患者227例作为分析对象,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临床特征、实验室结果等信息,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描述和分析。 结果22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COVID-19被纳入分析,住院期间死亡16例,病死率为7.0%(16/227);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肺部疾病、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肌酐、CKMB和呼吸困难是老年糖尿病并发COVID-19预后危险因素;采用这些因素预测老年糖尿病并发COVID-19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96.0%(95CI:91.0%~100.0%)。 结论老年人群中,糖尿病患者并发COVID-19的患者其预后风险较高,采用血糖和白细胞等因素预测COVID-19的预后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并根据既往或入院后OGTT试验结果分为合并2型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检测其hs-CRP、血糖、血脂水平及平均动脉压,并对合并2型糖尿病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hs—CRP、血糖、血脂水平、平均动脉压、性别及吸烟史等因素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hs—CRP水平及冠脉病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均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无糖尿病组r=0.827,P〈0.01;合并糖尿病组r=0.89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吸烟史、hs—CRP、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等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且hs—CRP是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性别、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及平均动脉压不是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组炎症反应水平明显强于非糖尿病组,且患者炎症反应水平与冠脉损伤正相关;糖尿病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监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对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损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型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787例COVID-19重症、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787例患者中,危重型患者392例,其中死亡236例(8.47%)。死亡患者中,78.81%的患者在入院时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心肌高敏肌钙蛋白(hs-cTnI)水平升高。根据入院时血清hs-cTnI水平分为hs-cTnI升高组(>34.2pg/mL)210例,hs-cTnI正常组(≤34.2pg/mL)182例。血清hs-cTnI升高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的构成比更高(92.86% vs 64.29%,P<0.01)。血清hs-cTnI升高组14d和30d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65.71% vs 26.37%;84.28% vs 32.42% ,均P<0.01)。患者血清hs-cTnI升高与14d和30d院内病死率相关(OR=2.34、3.15)。与hs-cTnI正常组比较,血清hs-cTnI升高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更低,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介素-2R、白介素-6、白介素-8、白介素-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更高,提示病毒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可能是导致心肌损伤的原因。结论:心肌损伤是COVID-19危重型患者院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其潜在机制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诱发的细胞因子风暴介导的炎症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COVID-19危重症(117例)和重症(3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血氧饱和度(Sp O2)、D-二聚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COVID-19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结果:COVID-19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43. 9%,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依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右束支阻滞、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及房性早搏;危重症组与重症组患者中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房性早搏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Sp O2≤93%、c Tn I、NT-proBNP、D-二聚体及hs-CRP水平升高、危重症与COVID-19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相关(P均0. 05)。年龄、脑卒中、Sp O2≤93%、c Tn I、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升高、危重症与COVID-19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相关(P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c Tn I水平升高、危重症是COVID-19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 05);年龄、NT-proBNP水平升高是COVID-19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的独立相关因素(P均0. 05)。结论:COVID-19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常见心律失常为窦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心肌损伤、高血压病史及危重症是引起COVID-19患者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的主要原因;年龄及NT-proBNP水平升高是COVID-19患者发生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合并细菌/真菌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11日间在我院确诊为危重型COVID-19的1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22年12月1—28日间收治的127例患者作为建模组,2022年12月29日—2023年1月11日收治的59例作为验证组。根据是否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将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记录研究对象获得标本培养阳性结果前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验证模型准确性。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种数、意识障碍情况、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细菌/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列线图模型,Hosmer-Lemeshouw检验结果显示建模组P=0.459,验证组P=0.982,拟合度较好。ROC曲线显示此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建模组和验证组列线图模型预测危重型COVID-19患者发生细菌/真菌感染的AUC分别为0.941(95%CI:0.899~0.983)、0.843(95%CI:0.728~0.959),决策曲线结果显示此列线图预测模型价值较高。结论?基于危重型COVID-19患者危险因素构建的预测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能为医护人员早期识别管理危重型COVID-19发生细菌/真菌感染高风险患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患儿458例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0—2004年在山西省4个地区的4所医院住院的458例确诊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未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组(无CAL)的病例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并对影响CAL发生的15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就诊时发热天数、总发热天数、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总发热天数、CRP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或P〈0.01)。结论:年龄〈1岁、总发热天数〉10d、CRP增高是KD合并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出现心血管不适症状较为常见,及时识别心肌损伤至关重要。多模态影像学评估手段在评估心肌损伤、诊断病因、危险分层及预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共识针对疑似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患者,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及适应证,以专家共识的方式推荐了针对心肌损伤的无创影像检查优选策略;并对比了各种无创心血管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和优缺点,以便更好地为疑似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的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0月97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肺部真菌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41例)和未感染组(56例),对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发生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出现咳嗽、咳血等症状、听诊肺部有啰音、既往有糖尿病病史、肺结核初、复治情况、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肺部病变范围及病变特点是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多因素Logistical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肺部病变范围及病变特点是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糖尿病病史、使用抗生素时间≥2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肺部病变≥3个肺叶和以空洞及纤维化为病变特点,是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损伤相关因素及凝血、纤溶功能障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63例COVID-19确诊病例,按照COVID-19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分为轻、重、危重型3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危重型(包括轻型及重型)和危重型2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的血清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的正常与否,将2组患者分为D-Dimer正常与异常组及FDP正常与异常组,比较其氧合指标及炎症反应相关指标,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患者是否发生死亡(本研究中死亡病例仅存于危重型患者之中)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分析2组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非危重型患者D-Dimer异常组较正常组经皮氧饱和度(SpO2)及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白介素6(IL-6)升高患者显著增多,多因素分析结果示:随着SpO2及淋巴细胞计数升高,D-Dimer水平升高的风险降低[OR= 0.806,95%CI(0.707,0.919),P=0.001及OR=0.09,95%CI(0.010,0.819),P=0.033]。非危重型患者FDP正常组与异常组上述指标比较结果同上,多因素分析示随着SpO2升高,FDP水平升高的风险降低[OR= 0.868,95%CI(0.768,0.979),P=0.022]。危重患者FDP异常组较正常组SpO2显著降低(P<0.05),FDP其余指标及D-Dimer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较存活组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更显著:凝血酶原时间(PT)更长、血清D-Dimer及FDP水平更高(均P<0.05),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多因素分析结果示,PT延长是死亡的危险因素[OR=3.372,95%CI(1.493,7.612),P=0.003]。结论:入院时较低的SpO2可能导致COVID-19患者血清D-Dimer和FDP水平升高;死亡患者较存活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更显著,PT延长可能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肺部超声(LUS)应用于儿童肺炎严重程度评价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肺炎患儿114例,根据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将114例患儿分为重症组41例(CPIS>6分)和普通组73例(CPIS≤6分)。比较重症组、普通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肺炎患儿LUS评分与CPIS、血清CRP、IL-6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炎患儿病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析LUS评分、CPIS、CRP、IL-6及各指标联合应用对于重症肺炎的预测效能。结果 重症组呼吸困难占比、呼吸音减弱占比、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清CRP、血清IL-6水平、CPIS、LUS评分均高于普通组(P<0.05),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普通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肺炎患儿LUS评分与血清CRP、IL-6水平及CPIS均呈正相关(r=0.518、0.469、0.565,P=0.009、0.013、0.00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IL-6、CPIS、LUS评分为影响肺炎患儿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心肌素、和肽素水平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76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有无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35例)与非心肌损伤组(41例)。另外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心肌素、和肽素及常见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I(cTnI)、B型尿钠肽(BNP)、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心肌素、和肽素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脓毒症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心肌素、和肽素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cTnI、BNP、CK、CK-MB、和肽素水平均较高(P均<0.05),且心肌损伤组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均<0.05)。心肌损伤组心肌素水平较对照组和非心肌损伤组低(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心肌损伤组血清心肌素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P<0.05);和肽素与LVEF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nI、BNP、CK、CK-MB、和肽素均是脓毒症患者合并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心肌素是保护因素;血清心肌素、和肽素单独及两者联合诊断脓毒症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6、0.868、0.913,心肌素单独诊断的截断值为101.98ng/L,敏感度为71.40%,特异性为73.20%,和肽素单独诊断的截断值为22.58μg/L,敏感度为68.60%,特异性为92.70%,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度为74.30%,特异性为95.10%。 结论: 血清心肌素、和肽素水平与脓毒症患者并发心肌损伤密切相关,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可能成为临床评估脓毒症患者心肌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除了典型呼吸系统表现,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心肌损伤在COVID-19患者中比较常见,发生心肌损伤的患者预后不佳,心脏内科专科医师进行及时诊断、明确心肌损伤的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可降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本专家组结合收治经验,针对COVID-19相关心肌损伤提出诊断和治疗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胡蜂蛰伤患者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方法 78例胡蜂蜇伤患者分为CLS组和非CLS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APACHEⅡ、就诊时间、SOFA评分和蜇伤皮损数)、实验室检查结果(D-二聚体、 PT、 APTT、Cr、间接胆红素、CK、CRP、WBC、PCT、PLT、ALB、氧合指数、血细胞比容、乳酸、IL-6),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胡蜂蛰伤患者发生CLS的危险因素。采用RO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胡蜂蛰伤患者发生CLS的预测效能。结果 78例胡蜂蜇伤患者中,24例患者发生CLS,总发生率30.77%(24/78)。CLS组与非CLS组就诊时间、蜇伤皮损数、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二聚体、Cr、CRP、PCT、ALB、CRP/ALB、氧合指数、IL-6比较,P均<0.05。血清IL-6、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胡蜂蛰伤患者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D-二聚体、IL-6水平升高预测胡峰蜇伤发生CLS的AUC分别为0.812(95%CI为0.694~0.931...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部占位病变的性质及恶性危险因素,并探讨其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6月于我院住院治疗并获得明确病理结果的孤立性肺部占位性病变的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性别、吸烟史、病变部位、病变直径、CT影像学表现等因素与孤立性肺部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5例孤立性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中,恶性病变53例,良性病变22例。恶性病变中以腺癌和鳞癌最为多见,良性病变中以结核和炎性假瘤最为多见。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变部位与孤立性肺部病变的良恶性显著相关。结论孤立性肺部占位性病变中恶性比率较高,年龄和病变部位可以作为评价孤立性肺部病变恶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伴心肌损伤的重症/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心肌酶学指标动态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1月17至3月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收治的18例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依据住院期间心肌酶或肌钙蛋白I检测值,正常范围患者归为非心肌损伤组(n=13),异常升高患者归为心肌损伤组(n=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入院后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并分析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动态分析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I变化情况。结果18例重症/危重症患者中,心肌损伤患者占27.8%(5/18)。与非心肌损伤组患者比较,心肌损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和体征、发病至住院时间、体温、心率、舒张压、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损伤组患者入院时收缩压明显高于非心肌损伤组(P=0.0171)。两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无明显差异;入院时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MB、血肌酐、CRP、N端脑钠肽前体两组患者中也未见明显差异。动态分析发现心肌损伤组重症患者在住院第4~5天左右,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I、N端脑钠肽前体逐渐出现升高,在第9~11天后逐渐恢复正常。结论重症/危重症COVID-19患者收缩压较高可能与容易出现心肌损伤相关,心肌酶谱异常出现在住院的早期,早期发现和干预治疗对心肌损伤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石家庄地区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s-2019, 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为COVID-19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 日—5月31日在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45例COVID-19患者临床信息,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无症状/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危重型组,对比分析不同组间临床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45例患者中,聚集性感染病例占57.78%;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重/危重型组患者发热比例更高;此外,患者年龄方面,重/危重型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部分患者出现WBC、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RP升高及肝功能异常。其中3组之间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重/危重型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无症状/轻型组(P<0.05)。3组之间CRP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CT病变主要以双肺多发为主,多表现为磨玻璃样渗出。出院患者2周后复查核酸,7例患者核酸检测阳性。结论 石家庄地区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其他地区相似,但病例以聚集性为主,当地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须持续加强,同时应重点强化中老年患者的防护与救治,并注意出院患者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