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汗证有自汗、盗汗之不同.<证治准绳>指出:"睡则汗出,醒则倏收,日盗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自然汗出者,曰自汗."两种汗证虽表现不同,但病机重点都与阴阳失调、腠理开阖失司有关.尽管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而<景岳全书·汗证>却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床自汗亦有属阴虚者,盗汗亦可见阳虚.笔者兹举2例并结合临证所得,刍谈浅见.  相似文献   

2.
"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大约始于明代.如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汗症>云:"自汗者,无时不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卫气之所司也".明代薛铠<保婴撮要·盗汗>谓:"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然临床实践验证,引起自汗的原因并非只有阳虚一端,阳虚自汗者崮然多见,但其它原因引起自汗者亦不鲜见,如血瘀自汗等,故不得概从阳虚论治.<丹溪心法·自汗>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景岳全书·汗症>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白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因此,临证时不能拘于"自汗属阳虚"一说,而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3.
盗汗多为阴虚,然"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有是证,用是药"。通过3个案例说明盗汗不同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4.
盗汗多属虚证,前贤方书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如《丹溪心法·盗汗》曰:“盗汗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验之临床,本证属虚固多,但未必概缘虚,当详辨论治,笔者在多年实践中,发现伤湿  相似文献   

5.
"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观点已被广大学者熟知,诚不知"阴虚亦能致自汗,阳虚亦能致盗汗".阴虚之人,阳气偏旺,又合昼日天阳之助,内热加重,阳热之气伏于阴分,蒸腾津液外出,故见自汗;阳虚之体,卫气亦弱,人寐卫气入于里,则卫表更虚,失其固摄之功,故见盗汗.治疗大法,不外乎辨证论治,审证求因,凡阴虚所致,滋阴降火之当归六黄汤皆...  相似文献   

6.
非阴虚盗汗     
《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是阴虚."《小儿药证直诀》亦指出:"盗汗未必皆是虚证,阳热太旺者亦有之."笔者临床所见凡湿热郁蒸、邪郁少阳、瘀血阻滞、肾阳虚弱等均能导致盗汗.举案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汗 盗汗     
“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盗汗者,属阴虚……;此其大法,固亦不可不知也。然以余观之,则自汗亦有阴虚,盗汗亦多阳虚也;……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张景岳:《景岳全书》卷12,汗证)  相似文献   

8.
阳虚盗汗临证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医家在论治汗证时多宗“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沿袭至今,而鲜有谈及“阳虚盗汗”这一证治。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所见盗汗病例,除阴虚所致者外,阳虚盗汗亦属常见,故有摭拾补遗之意。今投鄙俚薄言,祈求匡正。1阳虚盗汗的文献记载《诸病源候论》中有“虚劳汗候”“虚劳盗  相似文献   

9.
林榕  李吉彦  武娜 《光明中医》2013,28(9):1921-1922
汗证是指汗出异常的证候。临床常有自汗、盗汗之分。盗汗是指寐则汗出,寤则汗收,历版教材多将盗汗归于阴虚证,历代医家亦多从阴虚立论,如《丹溪心法·盗汗》说:"盗汗属血虚、阴虚。"又如《医学正传·汗证》云:"若夫自汗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营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  相似文献   

10.
盗汗并非尽属阴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然仔细分析,盗汗并非尽属阴虚。张景岳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验之临床,确属经验之谈。1 清热宣透治盗汗例:郑某,男,40岁,1997年8月20日诊。主诉:每于凌晨3~5点腰以上汗出,浸湿枕被已月余。某医辨为阴虚盗汗,治以滋阴清热,固表止汗,服当归六黄汤三剂罔效。复诊时认为病重药轻,遂加入山萸肉、五味子、生龙牡等固涩之品,未料药后汗出不减,且感胸闷脘痞,故前来求治。询问得知,患者位居领导岗位,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应酬颇多,…  相似文献   

11.
祛湿治疗盗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彦 《河北中医》2009,31(1):10-10
《景岳全书·汗证》:“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盗汗是指寐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病症。早在汉代张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首设“盗汗”,认为盗汗乃人体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所致。其后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发挥,并将其与自汗相区别,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的结论。后虽张景岳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症,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但总以虚证治之,  相似文献   

12.
盗汗一证 ,近代多从阴虚立论 ,世俗习以盗汗治阴为法 ,自汗多责之阳虚 ,但不能概括全部。《类证治裁·汗证》曰 :“盗汗及睡中自泄 ,水火不交 ,阴阳偏胜 ,虚损心阳”。《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谓有盗汗者 ,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 ,此由阳虚所致”之论。《景岳全书·汗证》亦指出 :“自汗、盗汗 ,亦各有阴阳之证 ,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盗汗必属阴虚也”。可见盗汗也有属于阳虚者。说明治疗盗汗不可偏执一面 ,须详察病机归属 ,进而施以恰当治疗。1 头部盗汗案殷某 ,男 ,2 0岁 ,于 2 0 0 1年 5月 1 7日就诊。患者自年幼 (6岁 )始 ,每晚入…  相似文献   

13.
非阴虚盗汗治验举隅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周健洪,宋述财关键词盗汗,非阴虚,杂病盗汗为临床杂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多由阴虚所致,但从临床看,也有非阴虚盗汗者。诚如《景岳全书·汗证》所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  相似文献   

14.
略论自汗与盗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汗与盗汗。均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历代医家多认为自汗属阳虚,治以益气固表;盗汗属阴虚,治以滋阴敛汗。笔者认为这种划分和治疗是欠全面的,现略书管见,以就正于同道。1 自汗盗汗临床鉴别对于汗证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而对自汗、盗汗的记载,则分别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论·太阳篇》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这是指太阳病汗自出之意,与后世杂病自汗之意有别。《金匮·血痹虚劳脉证并治》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在《景岳全书·汗证》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二者的临床鉴别:"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醒渐收。"把自汗  相似文献   

15.
盗汗一名,始见《金匮要略》,它既是一个独立的病症,又可作为一个症状而见于多种疾病。观今之医籍,盗汗多以阴虚立论,故有“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考阳虚盗汗,前贤论述颇多,奴《诸病源候论·虚劳盗汗候》曰:“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景岳全书》亦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  相似文献   

16.
自汗与盗汗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论治自汗和盗汗,多认为自汗属阳虚,治当益气固表;盗汗属阴虚,治当滋阴止汗。笔者认为值得探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自汗、盗汗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临床常见症状自汗和盗汗进行辨析。自汗、盗汗均属汗出异常,自汗并非皆属气虚、阳虚,亦可由风热、风湿、湿热、痰阻、营卫不和、暑热痰湿、瘀热等原因导致;盗汗并非皆属阴虚,还可由气虚、阳虚、阳热内盛、风劳、血虚、湿热、瘀热等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8.
彭海清 《光明中医》2016,(9):1209-1210
目的浅析阳虚盗汗理论的临床运用。方法首先寻找出从阳虚证论治盗汗的经典中医理论,从"扶阳"角度获得对盗汗的治疗启示,然后从临床诊治中举出两个案例加以佐证,最后谈谈心得体会。结果中医经典理论中虽然多将盗汗的病机归纳为阴虚火旺、营血不足,临床中根据阴虚盗汗的理论指导盗汗的治疗,屡获显效,获益良多,亦不乏其例非温阳益气不能治愈者。结论临床上阳虚盗汗并不少见,临证时当审因辨证,细加详察,视其阴阳属性,不可拘泥于"盗汗必属阴虚"一说。  相似文献   

19.
历代以来,众医家多认为,阳虚自汗,阴虚盗汗,言汗证之病机常囿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范畴。近些年来,笔者在对汗证的诊疗中体会到,汗证的成因与病理机转甚为复杂,诚如《景岳全书.汗证》所云:"自汗、盗汗,亦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兹举案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多汗症成因复杂,治法不一。"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自汗乃素体气虚,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而致,当选玉屏风散。"盗汗"所谓似盗者,乘寝而出,醒而自止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多属阴虚内热,迫津液外泄,滋阴清热,固表敛汗首选当归六黄汤;温阳益气,补肾健脾,真武汤主之;盗汗非皆为阴虚,不得概从阴虚论治。"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