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1991,12(2):91-106
中国大陆板块的演化经历了三次板块构造旋回的叠加。在元古代板块构造旋回末期曾联合为一个元古大陆,并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聚敛在一起。在古生代板块构造旋回初期,中国元古大陆与全球元古联合古陆一起,同步发生裂解、漂移和海底扩张作用。中国元古大陆裂解为新疆古陆、华北古陆、华南古陆、柴达未古陆、华东古陆,它们之间为窄大洋所隔,在古生代时期各陆块在赤道附近,向北半球低纬度带漂移,羌塘—印支古陆于晚泥盆—早石炭世时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随古特提斯洋的扩张自南半球向赤道漂移,经加里东、海西和印支运动,在古生代扳块构造旋回末期(T),中国大陆主体又联合在一起,并使欧亚大陆形成。中、新生代板块构造旋回早期藏南—印度古陆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从南半球向赤道漂移;华东古陆此时期演化为菲律宾海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一起向中国大陆板块发生俯冲、消减作用;在上白垩—中新世时期藏南—印度古陆与中国大陆西南部发生强烈的碰撞、挤压与收敛活动;由于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扩张作用,使中国大陆向北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漂移,仅第四纪就向北漂移达数百千米。 中国大陆板块在三次板块构造旋回活动中受大陆裂解、漂移、碰撞和收敛作用的影响,控制着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的演化和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世代沿革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陆古板块运动演化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了显生宙以来中国及其邻区板块运动演变过程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多陆块拼合过程和中、新生代以来两种类型板块运动交替过程。中国大陆古板块不是由单一古地核发展而成的简单板块,是多个古地核或多陆块拼合而成的组合板块。中国大陆古板块演化是在全球板块运动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的,受全球板块运动的控制。中、新生代以来,板块运动可以分为以开合(漂移)为主和以升降(裂解/焊接)为主的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运动交替发生,与地幔对流一起构成了总的板块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东南地区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特征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南地区大陆边缘构造演化整体表现为一长期的、连续的和不断发展的过度,但由于其性质不断变化而又体现出队段性特征。在印支期(或晚华力西期)前的古全球构造阶段,地壳向洋的蠕散增生和不同时间、不同性质地体的碰撞拼合造山增生是本区大陆边缘构造演比的主要形式,以“手风琴式”演化为特征。发生于印支运动的变格作用使本区大陆边缘构造的运动体制发生重大变化,进入以“传送带武”板块构造运动为特征的新全球构造阶段,主要表现为特提斯洋板块和太平洋扳块的形成、俯冲挤压以及时以往不同时期大陆边缘构造的叠加改造。由于拼合是块与块间的干挤以及地体来源、拼合时间、拼合方式、拼合后固结程度等不同,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有别于阿尔卑斯阿帕拉契亚区;由于块与块间干挤后岩石强烈变形、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以及大陆边缘地体组成的差异,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也有别于日尔曼型和科迪勒拉型造山构造。中国东南大陆边缘构造及演化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尔多斯盆地是华北板块西部典型的克拉通边缘叠合盆地,其发展演化除与华北板块一脉相承外,还受盆地周缘古海槽多期开、合演化的控制与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复杂性。近期研究表明,盆地发展演化至今,主要经历8个阶段:①太古代—早元古代盆地结晶基底形成阶段;②中元古代早期—中期大陆裂解阶段,主要发育陆缘裂谷和陆内拗拉槽;③中元古代晚期—晚元古代早期大陆汇聚阶段,盆地抬升缺失沉积;④晚元古代中期—早古生代中奥陶世盆地边缘裂陷与陆内坳陷阶段,主要发育海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⑤早古生代晚奥陶世—晚古生代早石炭世盆地周缘碰撞造山阶段,盆地抬升剥蚀;⑥晚古生代晚石炭世—二叠纪末盆地周缘裂解阶段,主要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⑦中生代陆内坳陷阶段,盆地边缘隆起并整体掀斜,主要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沉积;⑧新生代盆地周缘断陷阶段。其中中元古代古构造格局对盆地后期构造断裂展布、沉积演化、地质流体运移及聚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诸陆块和古中国洋为中心的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古板块体制可概括为"三洋四陆",即3个相互连通的洋盆分割了四大陆块(群):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亚洋、华北陆块群、古中国洋、华南陆块群、原特提斯、印度冈瓦纳。3个洋盆的扩张、消减,陆块碰撞造山或增生造山及其转化着的地球动力在各陆块内的响应导致这一时期中国早古生代盆地的形成和演化。由此形成了台内和陆缘不同的原型盆地演化序列。在大陆裂解期,台内主要出现裂谷、坳拉槽原型盆地,然后转为台内坳陷。早古生代陆块规模小,陆缘盆地风格突出。在造山带形成与演化中,陆缘坳陷对油气的赋存意义最大。   相似文献   

6.
中亚与中国西北盆地构造演化及含油气性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就一直处于欧亚大陆的南缘。侏罗纪以来两地区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即侏罗纪-老第三纪的伸展构造阶段和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挤压构造阶段。始新世以来由于受印度板块和古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移的影响,形成了现今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的盆山构造格局。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贫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各盆地受后期改造程度不同,前陆冲断带是这些盆地山前带共有的构造特征,盆地内部构造差异大,新构造对油气的储集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1 前言  位于意大利科西嘉 (Corsica)与托斯卡纳 (Tuscany)海岸间大陆架部分的北第勒尼安 (Tyrrheni an)海是一个扩张盆地 (图 1) ,由于晚白垩系至早奥陶系的大陆碰撞及俯冲 ,使曾扩张的科西嘉与阿普利亚 (Apulian)板块间的中生代大洋域被闭合。这次碰撞也许发生在科西嘉 -撒丁岛 (Corsica-Sardinia)板块旋转以及利古里亚 -普罗旺斯 (Ligurian -Provencal) (Carmignani等人 ,1995)盆地内洋壳形成之前 ,在阿尔卑斯 (Alpine)科西嘉的蛇绿岩露头就是由于洋…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特征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17  
张功成 《石油学报》2010,31(4):528-533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是经过两次不同方向海底扩张和短期改造形成的,受红河断裂带走滑作用以及菲律宾板块挤压等主控因素制约,经历了裂谷期、热沉降期和准被动大陆边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陆内裂谷期盆地结构呈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盆岭伸展构造格局;热沉降期陆间裂谷区域位于现今的南海洋壳区域,其北部边缘处于被动大陆边缘部位;晚中新世以来南海边缘发生区域沉降,且印度板块向该区东侧挤压,菲律宾海向西挤压,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处于双向挤压状态,在其陆坡深水区形成不同风格的凹陷。其一是半地堑型凹陷,其二是地堑型凹陷。前者主要有北礁凹陷、顺德凹陷、开平凹陷和白云凹陷以外的卫星凹陷,后者为陵水-乐东凹陷、松南-宝岛凹陷和白云凹陷。相对于半地堑型凹陷,3大地堑型凹陷的沉积范围广、沉降幅度大,共同构成深水区富油气区,有可能成为中国南海油气战略接替区。  相似文献   

9.
结合古巴群岛构造演化及古地理格局,对比分析了北古巴前陆盆地和古巴中部盆地的演化过程及油气地质条件,认为中新生代加勒比板块北缘的弧陆碰撞活动是控制古巴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古巴群岛及其周缘地区在侏罗纪裂陷期-白垩纪被动大陆边缘时期发育良好的烃源岩,烃源岩分布范围受到古地理格局的控制。白垩纪末期-古新世加勒比板块与北美板块的碰撞控制了古巴地区储盖组合及其配置关系,发育有效区域盖层是北古巴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白垩纪末期,古加勒比弧在碰撞作用下推覆北美被动大陆边缘,下部烃源岩受到荷载开始成熟。弧陆碰撞形成的大型冲断带及断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使得油气聚集在侏罗系-白垩系碳酸盐岩裂缝、火山岩裂缝、火山碎屑岩以及古近系砂岩等储层中,并形成了构造、地层、岩性及复合型等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海大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中国大陆是从泛大洋中存在的一些陆核发展起来的。中国海的大地构造演化与欧亚、太平洋和印度洋三大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可分成五个阶段:前寒武纪,陆核形成并发展为稳定块体或克拉通;古生代,块体逐渐联合成统一的中国大陆;晚三叠-早白垩世,大陆受到强烈挤压与改造;晚白垩-渐新世,板块边缘聚敛而欧亚板块东部扩张;晚渐新世以来,菲律宾海板块在欧亚板缘俯冲和中国东部沉降,形成中国海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国西北地区的构造格局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华南、藏北等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经历了前震旦纪古克拉通形成、早古生代“有限洋盆”扩张、晚古生代汇聚碰撞、中新生代陆内调整、山链与盆地形成的长期演化.发育在这种构造环境中的盆地经历了多期伸展、聚敛、走滑的作用,主要有板内结晶基底上、板内双重基底上、板缘褶皱基底上、板级双重基底上的盆地,据成盆时代与成盆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可进一步确定盆地构造类型,解析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这些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但盆地后期改造强烈;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是该区主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
The Cretaceous to Miocene palaeogeographic development of Turkey in general reflects the evolution of the various oceanic branches of Neo-Tethys together with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Laurasian and Gondwanan margin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retaceous, the first-order palaeotectonic units which make up present-day Turkey either formed parts of these supercontinents or were isolated continental blocks within the Neo-Tethys. In Aptian to Albian times, north-dipping subduction commenced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s of these units and resul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gmatic arcs and arc-related sedimentary basins. Coeval with the start of subduction, large-scale ophiolite obduction occurred on the units' passive margins. Terminal closure of the oceans' branches took place between the latest Cretaceous and the Miocene, forming the Anatolian orogenic collage whose outline defines present-day Turkey. Post-collisional intra-continental convergence continued until the late Miocene and resulted in north-south shortening of the collage. This shortening led to internal imbrication, thrusting and crustal thickening. It forced the Anatolian landmass westwards, away from east Anatolia where there has been continuous north-south compression since the Miocene between Laurasia and the Arabian Platform.
Both the continental and the oceanic palaeotectonic units pose significant problems regarding their original geometry, size, depth, extent, contact relations, motion paths, subduction polarity, stratigraphy and timing of formation. Clarification of these issues is essential if the units' original paleogeographic relationships with respect to Neo-Tethys are to be reconstructed. This paper reviews some of these problems with the aid of a number of palinspastic and non-palinspastic maps. These maps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evaluating the hydrocarbon potential of Turkey.  相似文献   

13.
紫荆关-武陵断裂带以东的我国大陆及广大海域,属中国大陆板块东部陆缘扩张区,是中、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动非常活跃的大陆边缘。它有规律地分布着五种不同类型的大陆边缘扩张沉降带。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深部地幔物质活动规模的性质差异、受邻近板块影响的不同和早期已形成的构造性质差异及其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了由内陆原始裂谷型盆地至原洋裂谷型盆地的演化系列,并且形成了以离散型为主的、由陆相演化为海相沉积的含油气盆地。这些带和盆地是:(1)东北型双弧后陆缘扩张沉降带及其近海型原始裂谷盆地(松辽盆地),(2)华北型环形扩张沉降带及其半岛型原始裂谷盆地(华北-渤海湾盆地等);(3)南海型边缘海扩张沉降带及岛屿型、海底山型、海底高原型等原始裂谷盆地和原洋裂谷盆地(南海中央海盆等);(4)东海型拉开陆缘扩张沉降带及其弧陆碰撞型盆地和弧间扩张盆地;(5)江汉型内陆小规模扩张沉降带及其内陆盐湖型原始裂谷盆地。所有这些带和盆地各有其不同的含油建造和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4.
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勘探潜力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板块作用机制入手,基于构造应力场、构造形迹和沉积建造等综合分析,把晚三叠世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以来苏北-南黄海南部叠合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1)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古特提斯洋关闭机制下的前陆盆地发育阶段;2)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伊佐奈歧板块斜向俯冲机制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发育阶段;3)晚白垩世-古近纪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下的伸展盆地发育阶段,包括晚白垩世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和古近纪断陷盆地发育阶段;4)新近纪喜马拉雅造山作用机制下的坳陷盆地发育阶段。关于古近纪箕状断陷(群)的发育过程,强调了NWW向基底断裂左行走滑拉分和NE向逆冲推覆体系分别对盆地形成和箕状断陷发育的控制作用,从建造-改造-保存的角度指出了海相油气系统赋存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白云深水区之基础地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白云深水区具有复杂而特殊的地质条件:位于中生代俯冲带的构造软弱带、新生代减薄的洋陆过渡地壳和新生代盆地构造转换带,具有特殊的构造演变背景;经历了"断陷—断拗—拗陷"的沉积充填演化历史,形成了三层盆地结构;渐新世以来受到南海扩张的影响而持续沉降,具有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相反的台阶式海侵型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总体形成下粗上细的沉积充填序列。白云深水区渐新世为浅海陆架环境,发育三角洲沉积,渐新世末(23.8Ma)发生重大地质事件从此成为深水陆坡环境,发育大型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这些地质条件无疑控制和影响了白云深水区构造演变、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正确认识白云深水区的基础地质条件,将有利于指导深水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是中国西北地区一个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具有青藏高原区域构造背景,位处两大汇聚板块的过渡地带,并与周缘造山带相伴生;发育于被动板块边缘之上,自中生代以来,其分别经历2次由弱到强的拉张和挤压作用,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复杂构造样式。就形成机制而言,柴达木盆地是柴达木微板块向北俯冲碰撞及相应的南祁连山不断隆升和向南逆冲—推覆北昆仑山不断隆升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地震地层学以及钻井资料研究和分析,揭示出柴达木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盆地演化经历了4个不同的盆地演化阶段,即早—中侏罗世断陷沉积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伸展盆地反转和相应挠曲型盆地形成阶段、晚白垩世—始新世盆地整体缓慢平稳沉降阶段、自渐新世以来印度—欧亚大陆强烈碰撞引起的盆地挤压和抬升阶段,特别是在第4个演化阶段使柴达木地块处于明显的挤压和抬升状态,并逐渐形成盆地的现今地质结构。最后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指出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印度河盆地是巴基斯坦境内最大的沉积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白垩系受断裂控制的构造圈闭内,确定构造及演化特征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依据地震资料,通过研究印度河盆地A区块白垩系的断裂及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圈闭成藏后的构造运动对油气藏保存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A区块经历了冈瓦纳大陆解体裂谷期、印度板块漂移期和板块碰撞期等3个主要演化时期,其中板块漂移期的拉张—走滑阶段是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圈闭成藏后构造活动主要表现为整体抬升和沉降,上升盘同向断阶油气藏部分受到破坏,而上升盘反向断阶圈闭油气藏受构造活动影响不大,因此呈现出前者闭合度大、油气藏高度小,而后者油气充注度高的特点。新的地质认识为评价有利勘探目标指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以北康盆地为例,运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区域性新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在厘清区域构造事件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发育特征,提出了南沙地块构造层序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北康盆地新生代地层可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和8个三级层序,各层序界面在地震上可见明显的削截或上超反射特征,钻测井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