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苦参碱对普萘洛尔所致豚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豚鼠银屑病样皮损的治疗作用。方法给予豚鼠耳廓均匀涂抹5%普萘洛尔乳膏,2次/d,持续28d。从第21天起,再给予苦参碱药物。通过测量豚鼠耳廓厚度,HE染色、组织学评分以及ELISA法检测豚鼠血清IL-6、IL-8、IL-17等炎症细胞因子的变化等考察苦参碱的作用。结果苦参碱可降低豚鼠银屑病样皮损耳廓肿胀度,病理组织切片可见皮肤组织逐渐恢复正常,血清IL-6、IL-8、IL-17等炎症细胞因子水平也较模型组有明显降低。结论苦参碱对普萘洛尔所致豚鼠银屑病样皮损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自拟癣良方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类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口服外涂组,每组10只。采用背部涂布5%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建立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考察自拟癣良方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于咪喹莫特乳膏诱导前,以及诱导后第3、7、10及12天,通过光声成像技术,观察小鼠皮肤血管分布和迂曲变化,评价自拟癣良方对血管异常新生的影响。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价实验小鼠皮肤局部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小鼠皮肤组织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及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含量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考察小鼠脾脏中Treg、Th1、Th17等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口服外涂组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显著下降(P<0.01),口服外涂组皮肤中TNF-α、IL-17及IL-6含量显著下调(P<0.01),口服外涂组Treg、Th17及Th1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5),口服外涂组小鼠皮肤组织病理学(Baker法)评分明显降低(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减压病小鼠脑组织IL-1β和IL-10含量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减压病组和高压氧组。减压病组和高压氧组小鼠经600kPa压缩空气暴露后,用1min快速减压至常压。高压氧组小鼠在快速减压1h后接受高压氧处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减压病组和高压氧组小鼠在快速减压6h后以及对照组小鼠脑组织IL-1β和IL-10含量。结果减压病组小鼠脑组织IL-1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压氧组小鼠脑组织IL-1β含量显著低于减压病组(P0.05)。对照组、减压病组和高压氧组之间小鼠脑组织IL-10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减压病早期小鼠脑组织存在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失衡,高压氧可有效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可能有助于减轻快速减压后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吞噬了供者凋亡淋巴细胞的未成熟树突细胞(imDC)对皮肤移植受体小鼠外周血IL-10+CD19+调节性B细胞(Breg)比例及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以C57BL/6小鼠作为受者,BALB/c小鼠为供者,建立小鼠皮肤移植模型.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经小鼠重组白细胞介素4(IL-4)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共同诱导,制备并培养imDC.分离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SP),经光化学照射方法(PUVA)处理,得到供者小鼠脾淋巴细胞(PUVA-SP).在体外将PUVA-SP与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imDC共同培养,得到PUVA-SP DCs.根据受体小鼠术前接受的静脉输注成分将其随机分为4组(n=14):PUVA-SP DC组、imDC组、成熟树突细胞(maDC)组和PBS对照组.于手术前7d分别从尾静脉注入1×106个(0.2ml)PUVA-SP DC、imDC、maDC或0.2ml PBS.于移植术后观察受体小鼠的移植物存活时间、外周血IL-10+CD19+ Breg比例及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术后,受体小鼠外周血IL-10+CD 19+Breg细胞占CD19+B细胞的比例在PUVA-SP DC组为7.48%,明显高于imDC组(4.12%)、maDC组(3.01%)和PBS对照组(2.37%).PUVA-SP DC组小鼠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为58.2±0.9ng/ml,与maDC组(20.1±1.6ng/ml)、imDC组(26.2±1.3ng/ml)及PBS对照组(19.0±0.6ng/ml)比较显著升高(P<0.01).PUVA-SP DC组移植物存活时间为62.3±2.6d,显著长于maDC组(20.7±1.9d)、imDC组(12.1±1.0d)和PBS对照组(11.0±1.3d,P<0.01).结论 移植术前输注PUVA-SP DCs可显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增加受者体内IL-10的表达水平,诱导产生较多分泌IL-10的调节性B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哮喘小鼠模型,探讨CD8+T细胞在哮喘中的作用。方法将32只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哮喘组,哮喘组小鼠建立哮喘模型。测定两组小鼠的气道反应性,对肺泡灌洗液(BALF)行细胞学分类和计数,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免疫磁珠纯化柱纯化两组小鼠脾、肺组织的CD8+T细胞,加入卵蛋白(OVA)刺激,用ELISA法检测培养96h后CD8+T细胞上清中IL-4、IL-10及IFN-γ的水平。结果哮喘组小鼠存在气道高反应性,证明模型构建成功。哮喘组BALF中的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巨噬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哮喘组肺间质中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气道上皮损伤,杯状细胞肥大增生,有大量黏液分泌,黏膜下胶原纤维沉积。对照组无明显的炎症改变。哮喘组肺CD8+T细胞分泌的IL-4(203.20±16.59pg/ml)较对照组(3.29±1.61pg/ml)明显增加(P<0.05),IL-4在两组脾CD8+T细胞培养上清中均未检出。哮喘组脾CD8+T细胞分泌IFN-γ水平(4997.05±189.07pg/ml)较对照组(4509.73±378.10pg/m...  相似文献   

6.
马萍  闫玉文  包春雨 《武警医学》2013,24(6):502-504
目的研究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小鼠血清TIgE、IL-4、IL-5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只BALA/c雌性小鼠分为4组,每组5只,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组为单纯过敏性哮喘组,Ⅲ组为感染旋毛虫后哮喘组,Ⅳ组为单纯感染旋毛虫组。首先,将200~300条旋毛虫囊包幼虫经口感染Ⅲ、Ⅳ组小鼠,建立旋毛虫感染模型。28 d后,用卵清白蛋白分别对Ⅱ组和Ⅲ组小鼠进行致敏激发,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56 d后,取小鼠血清,用ELISA法检测TIgE、IL-4、IL-5水平。结果 4组小鼠总IgE水平分别为:(61.79±25.79)ng/ml、(437.08±75.68)ng/ml、(251.64±107.27)ng/ml和(446.12±74.32)ng/ml;IL-4水平分别为:(136.49±31.17)pg/L、(209.80±21.57)pg/L、(162.79±17.69)pg/L和(182.71±12.08)pg/L;IL-5水平分别为:(7.31±1.86)ng/L、(16.00±2.28)ng/L、(9.24±1.73)ng/L和(11.41±2.11)ng/L;与Ⅱ组相比较,Ⅲ组血清中总IgE、IL-4及IL-5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可以抑制过敏性哮喘小鼠血清TIgE、IL-4及IL-5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建立的表现为皮肤胶原沉着的小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探讨西罗莫司对该慢性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B10.D2→BALB/c异基因移植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异基因移植治疗组(实验组)口服西罗莫司,连续治疗,剂量3 mg/(kg·d);异基因移植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橄榄油.同时移植BALB/c供体小鼠细胞混悬液给受体BALB/c小鼠作为同基因移植组.记录小鼠体质量和状态变化情况;取背部皮肤,进行病理分析;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趋化因子(RANTES、MCP-I)及纤维生成相关因子(TGF-β1、胶原I)表达水平的变化;取外周血和脾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期结束(11周)时,西罗莫司治疗组小鼠体质量[(20.43±2.27)g]与橄榄油对照组[(14.13±1.47)g]相比明显恢复(P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鼠MRI (multiple-mouse MRI, MMMRI) 评价内皮抑素对结肠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疗效的价值.方法 建立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模型,1周后筛选成瘤均匀的16只随机分成内皮抑素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给予内皮抑素6 mg/(kg·d)和0.9 %生理盐水各0.2 ml皮下注射,14 d后行MMMRI检查,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T1WI显示生理盐水组小鼠皮下脂肪层较薄或消失,瘤周脂肪层中断;内皮抑素组小鼠皮下脂肪层较厚.T2WI肿瘤呈不均匀高信号,部分肿瘤内见斑点状坏死区.MRI和病理测量的肿瘤体积分别为(2723.26±1136.91) mm3和(3505.76±1350.12) mm3,2种测量方法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r=0.993, P<0.01).T1WI和T2WI 2组肿瘤的绝对信号强度 (ASI) 无统计学差异.T1WI 2组肿瘤的信号强度比 (SIR) 无统计学差异,而T2WI内皮抑素组肿瘤的SIR (3.19±0.28) 较生理盐水组(2.60±0.47)高.结论 MMMRI能准确、无创性反映内皮抑素对小鼠结肠癌皮下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黄素(1,3,8-三羟基-6-甲基蒽醌)是否能减轻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肺组织的炎症反应。方法通过胰腺被膜下注射3%牛磺胆酸钠制造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大黄素以灌肠的方式给药,检测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给药后3、6和12h的血浆淀粉酶变化,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IL-1β,IL-6和IL-10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肺内IL-1β转化酶(ICE,又称caspase-1)的改变。结果在未造模组血浆淀粉酶(1611.20±218.72)IU/L。在造模后3、6和12h,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组(未用大黄素治疗组)血浆淀粉酶分别为(1981.40±56.81)IU/L,(3287.40±612.37)IU/L和(4914.60±746.82)IU/L,与未造模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给予大黄素治疗后血浆淀粉酶3、6和12h分别为(1617.20±136.80)IU/L,(2323.40±318.19)IU/L和(2670.20±390.03)IU/L。RT-PCR表明给药组与未给药组比较IL-1β和IL-6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改变而降低,IL-10在mRNA上表达增加。免疫组化显示IL-1β转化酶(ICE)在各时间点给药组与未给药组比较其表达减少。结论大黄素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肺组织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大黄素下调IL-1β和IL-6mRNA的表达和上调IL-10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s)对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C57BL/6小鼠的BM-MSCs.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皮肤瘢痕模型组和BM-MSCs移植组(n=10).模型组和BM-MSCs移植组小鼠于背部经皮下注射1ml浓度为1mg/ml的博来霉素,3h后BMMSCs移植组经皮下注射1x106个BM-MSCs,模型组给予相同剂量的PBS,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经皮下分别注射相同剂量的PBS,共注射28d.29d时处死全部小鼠,取新鲜皮肤组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31)的表达;另取皮肤组织行HE及Masson's Trichome染色,光镜下观察皮肤病理组织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BM-MSCs移植组的皮肤瘢痕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真皮层胶原厚度显著小于模型组,反映皮肤纤维化程度的指标TGF-β1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也明显低于模型组.结论 BM-MSCs移植可抑制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瘢痕形成,其机制可能与调节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李覃  高颖  曹波  王伟  陈虹 《武警医学》2013,24(10):849-852
 目的 建立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体内外模型。方法 采用二硝基氟苯(2,4-dinitrofluorobenzene,DNFB)建立小鼠耳廓ACD模型,计算耳肿胀度、HE染色;离体培养ACD小鼠T淋巴细胞,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活性,免疫荧光检测CD4的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2和IL-4的含量。结果 小鼠ACD模型耳可见明显肿胀、大量炎性反应细胞浸润;模型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能维持一定时程的高反应性及CD4的高水平表达,IL-2的峰值显著高于IL-4峰值。结论 成功建立了简单、快速、可靠的体内外ACD模型,可为评估变应原对人类健康的风险及筛选抗ACD免疫调节新药积累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建立的表现为皮肤胶原沉着的小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探讨西罗莫司对该慢性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B10.D2→BALB/c异基因移植小鼠模型,随机分为两组,异基因移植治疗组(实验组)口服西罗莫司,连续治疗,剂量3 mg/(kg.d);异基因移植对照组(对照组)口服橄榄油。同时移植BALB/c供体小鼠细胞混悬液给受体BALB/c小鼠作为同基因移植组。记录小鼠体质量和状态变化情况;取背部皮肤,进行病理分析;提取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趋化因子(RANTES、MCP-1)及纤维生成相关因子(TGF-β1、胶原Ⅰ)表达水平的变化;取外周血和脾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CD4+CD25+FOXP3+Treg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期结束(11周)时,西罗莫司治疗组小鼠体质量[(20.43±2.27)g]与橄榄油对照组[(14.13±1.47)g]相比明显恢复(P<0.05);病理分析显示,与橄榄油对照组相比,西罗莫司治疗组小鼠皮肤无明显的增厚变硬,纤维增生以及炎症细胞浸润;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证实,西罗莫司治疗组小鼠皮肤RANTES、胶原Ⅰ、TGF-β1以及MCP-1 mRNA转录水平较橄榄油对照组显著下调(P<0.05)。此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西罗莫司治疗组小鼠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所占比例[(11.47±1.42)%]与橄榄油对照组[(7.57±0.63)%]相比显著上调(P<0.05);西罗莫司治疗组小鼠脾细胞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所占比例[(24.55±0.21)%]与橄榄油对照组[(11.05±1.2)%]相比显著上调(P<0.01)。结论西罗莫司可能通过上调CD4+CD25+FOXP3+Treg细胞,抑制效应细胞的活化,下调炎症细胞以及趋化因子的分泌表达,从而改善小鼠皮肤病变(胶原沉着以及炎性浸润),显著提高小鼠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马宁  李柄廷  舒珮琳  王瑛  尤国兴  王权  赵莲  周虹 《军事医学》2021,45(3):246-251,256
目的 探究牛血红蛋白(Hb)对小鼠创面修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糖尿病小鼠和昆明小鼠全层皮肤切割伤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与Hb组.糖尿病小鼠和昆明小鼠给药后分别观察14和10d.计算各组小鼠皮肤创伤愈合面积和创面愈合率.糖尿病小鼠给药后7和14 d取组织,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法分析给药后7d创面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IL-10、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骨髓祖细胞抗原(CD34)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后7d,糖尿病小鼠Hb组创面愈合率达到(23±4)%,显著高于NS组(P<0.01);给药后14d,Hb组愈合率达到(93±6)%,显著高于NS组(P<0.05).昆明小鼠给药后3、7和10 d,Hb组愈合率分别达到(32±9)%、(73±7)%和(83±3)%,显著高于NS组(P<0.01).与NS组相比,糖尿病小鼠给药后7 d,Hb组创面CD31和CD34表达有所增强,IL-10表达显著增强(P<0.01).结论 牛血红蛋白促进糖尿病小鼠和昆明小鼠创面愈合,可能与增加血管新生和促进抑炎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 ⅡA)对小鼠肺爆震伤导致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肺爆震伤致脑损伤模型。将3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肺爆震伤组(Blast)和Tan ⅡA干预组,每组10只。冲击伤后48 h采集标本,通过HE和ROS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脑损伤标志物Tau和S100β,炎性相关因子IL-1β、TNF-α和IL-10,氧化应激相关因子SOD-1、IRE-α和MDA5,以及PI3K、p-PI3K、Akt、p-Akt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 蛋白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Blast组S100β升高到(31.5±4.19),其他相关促进因子均升高,而通路上NF-κB升高到(12.25±1.92),PI3K和Akt的磷酸化分别升高到(4.36±0.41)和(27.00±0.09),而与Blast组相比,Tan ⅡA组S100β降低到(0.21±0.09),Tan ⅡA恢复了冲击波导致的相关因子改变,NF-κB降低到(0.32±0.02),PI3K和Akt的磷酸化分别降低到(0.47±0.01)和(0.18±0.04),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n ⅡA对肺爆震伤导致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PI3K/Akt/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冬虫夏草菌丝体多糖对小鼠肝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卡介苗联合脂多糖(BCG+LPS)建立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60只NIH小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菌丝体多糖高、中、低剂量(100、50、25mg/kg)组和联苯双酯(150mg/kg)组,每组10只.检测小鼠血清ALT、AST及NO水平;制备肝组织匀浆,检测IL-1β3、TNF-α含量;Real-time PCR检测小鼠肝组织IL-6、iNOS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 在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中,高、中剂量冬虫夏草菌丝体多糖可明显降低血清ALT、AST水平(P<0.01),高剂量冬虫夏草菌丝体多糖可明显降低血清NO和肝组织IL-1β、TNF-α含量(P<0.01).与模型组相比,高、中剂量冬虫夏草菌丝体多糖可明显下调IL-6、iNOS mRNA的表达(P<0.01).结论 冬虫夏草菌丝体多糖对免疫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小鼠压力负荷性心肌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选取30只雄性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及TanⅡA组,每组各10只。采用升主动脉缩窄构建小鼠压力负荷心肌损伤模型,术后TanⅡA组给予TanⅡA,连续3周,第4周处死所有小鼠,收集标本。测量小鼠心脏重量和心脏重量指数,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蛋白印迹法检测炎症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重量和心脏重量指数显著增加,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IL-10、Bcl-2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TanⅡA组小鼠心脏重量和心脏重量指数显著降低,IL-1β、TNF-α、IL-6、Bax、Caspase-3蛋白表达降低,IL-10、Bcl-2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nⅡA处理对小鼠压力负荷性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凋亡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低氧暴露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小鼠外周血促炎因子IL-6、TNF-α及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ICR小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即建模正常对照组(C0组)、慢性疲劳综合征建模组(CFS0组)、低氧暴露正常对照组(C组)、低氧暴露慢性疲劳综合征对照组(CFS组)、慢性疲劳综合征+15%氧浓度低氧暴露组(15%H组)和慢性疲劳综合征+18%氧浓度低氧暴露组(18%H组),其中CFS0组、CFS组、15%H组和18%H组采用束缚和强迫游泳方式建立慢性疲劳综合征小鼠模型,C0组和C组同等条件下正常饲养.建模完成后C0组和CFS0组立即处死,检验建模效果;C组继续饲养7天,CFS组自然恢复7天,15%H组和18%H组分别在15%和18%氧浓度环境暴露7天(1小时/天),之后处死各组小鼠,检验低氧暴露效果.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促炎因子IL-6、TNF-α及IL-1β水平.结果:(1)CFS建模完成后,CFS0组小鼠外周血促炎因子IL-6、TNF-α及IL-1β水平较C0组显著升高(P<0.05).(2)低氧干预后,15%H组外周血IL-6和IL-1β水平较CFS组呈下降趋势(P>0.05),IL-6较C组无显著性差异,但IL-1β仍显著高于C组(P<0.05);18%H组小鼠外周血IL-6和IL-1β水平与CFS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仍明显高于C组(P<0.05);CFS组小鼠外周血IL-6和IL-1β水平仍显著高于C组(P<0.05),但各组间TNF-α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束缚和强迫游泳成功建立以外周血促炎因子IL-6、TNF-α和IL-1β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小鼠模型,而在氧浓度为15%环境中暴露7天(1小时/天)有助于慢性疲劳综合征小鼠外周血促炎因子IL-6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的分化对放射性肺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建立Treg抑制小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单纯照射组、照射+免疫球蛋白G(IgG)组和照射+CD25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小鼠给予单次20 Gy X射线全胸照射,照射+IgG组和照射+CD25组小鼠每周腹腔注射IgG抗体和CD25抗体。分别于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各处死小鼠6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Foxp3:叉头样转录因子3)的百分比以鉴定模型是否建立成功;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神经纤毛蛋白1(NRP1)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拍照并观察每组小鼠皮肤的损伤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小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每组小鼠肺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IL)-17A、干扰素γ(IFN-γ)、IL-2和IL-4的水平变化。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1.73±0.04)%、(2.13±0.15)%]均较空白对照组[(1.14±0.02)%、(1.70±0.06)%] 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680、?4.545,P=0.000、0.010),抑制Treg后,第4周和第8周时照射+CD25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Foxp3+Treg百分比[(0.72±0.14)%、(0.27±0.02)%]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96、37.538,均P=0.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NRP1蛋白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41、?9.127,均P=0.000)。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CD25+NRP1+Treg的百分比均较空白对照组升高,而照射+CD25组CD25+NRP1+Treg百分比均较单纯照射组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6、14.457,P=0.001、0.000)。观察小鼠皮肤损伤程度后发现,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单纯照射组小鼠皮肤损伤严重,而照射+CD25组小鼠照射后第4周时皮肤基本完好,第8周时出现脱毛脱皮。病理学结果显示,照射后第4周和第8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单纯照射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破坏,肺泡壁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而照射+CD25组小鼠的肺组织结构完整,肺泡壁纤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照射后第4周,单纯照射组小鼠肺组织内IL-17A和IL-4的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92、?15.796,P=0.001、0.000),照射后第8周,TGF-β1和IL-17A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72、?7.167,P=0.000、0.002),IL-2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IFN-γ水平在第4周时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93,P=0.000),第8周时下降;与单纯照射组相比,照射+CD25组小鼠TGF-β1和IL-17A水平在第4周和第8周时均降低(t=6.037、4.524、5.496、4.772,均P=0.000),IFN-γ水平升高(t=?7.006、?12.565,P=0.002、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和IL-4水平在第4周时均降低,第8周时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6、?9.090、8.833、?7.191,均P=0.000)。 结论 放射性肺损伤小鼠的肺组织中出现Treg分化,并增强分泌TGF-β1促炎因子,同时干扰辅助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平衡来促进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松果菊苷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以及对细胞外组蛋白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野生型C57BL/6(B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ConA染毒组(n=8)和松果菊苷+ConA组(n=8).ConA染毒组小鼠经尾静脉注射ConA(30mg/kg)诱导急性肝损伤,松果菊苷+ConA组小鼠先给予松果菊苷(50mg/kg)连续灌胃3d,然后再给予ConA染毒;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计算各组小鼠的生存率,HE染色观察肝损伤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外组蛋白表达情况,高效液相芯片系统测定细胞因子IL-1β、IL-6、IL-10和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onA染毒组小鼠肝损伤严重,病理学观察可见大量肝细胞凋亡变性坏死,血清ALT、AST水平明显升高,血清中细胞外组蛋白和细胞因子IL-1β、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ConA染毒组比较,松果菊苷+ConA组生存小鼠明显增多,肝损伤程度亦减轻;细胞外组蛋白、IL-1β、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染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松果菊苷能明显减轻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细胞外组蛋白及肝损伤相关的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腹腔注射IFN-γ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12只)、哮喘模型组(B组,12只)、腹腔注射IFN-γ组(C组,12只),B、C组采用卵蛋白(OVA)、氢氧化铝建立哮喘模型,并分别于第23~30天激发前腹腔注射0·25mlPBS液和IFN-γ5μg,1次/天。31天时取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细胞成分、IL-4和IL-5的浓度,取血测定血浆IgE水平,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及GATA-3的表达。结果C组BALF中的嗜酸性粒细胞(EOS)为0·3±0·2,明显低于B组(21·1±6·7,P<0·01)。C组BALF中的IL-4(3·0±2·5)和IL-5(11·4±3·2)的水平明显低于B组的IL-4(90·5±22·4)和IL-5(55·6±10·7),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血浆中总IgE(24·3±7·6)和OVA特异性IgE(12·3±3·6)水平显著低于B组的IgE(67·2±9·7)和OVA特异性IgE(34·6±7·8),差异有显著性(P<0·01)。HE染色示B组支气管平滑肌肥厚,黏膜充血、水肿,黏膜层增厚,并有EOS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内可见黏液栓,支气管壁周围有EOS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而C组小鼠的上述炎症性改变则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显示B组肺组织中GATA-3的表达明显增加,而C组GATA-3的表达明显减少,B组与A组及C组GATA-3阳性表达细胞数差异显著(P<0·01)。结论腹腔注射IFN-γ可以抑制哮喘鼠IL-4、IL-5的合成,抑制EOS在气道内的炎性浸润及血浆中总IgE和OVA特异性的IgE水平,其机制可能与IFN-γ阻断GATA-3的表达,从而继发抑制Th2型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