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26岁。因疲乏、纳差、尿黄、眼黄2周,发热6d于2006年7月14日入院。既往无肝炎病史,无长期饮酒及化学毒物接触史,无服用肝损害药物史,无家族性遗传疾病史。入院检查:T39℃,急性面容,皮肤巩膜深度黄染,未见皮疹,腹平软,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脏肋下未触及,肝浊音界无缩小,未叩出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辅助检查:肝功能:总胆红素(TB)221.9μmol/L,直接胆红素(DB)172.8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4U/L,[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患者1 男,19岁,因"进行性皮肤巩膜黄染2个月"于2004年6月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查体:全身皮肤黏膜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软,右上腹可触及质韧肿块,有压痛,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直接胆红素82.1μmol/L,间接胆红素30.0μmol/L,符合梗阻性黄疸诊断标准;癌抗原19-9正常.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38岁,以乙肝标志物阳性13年、发热20d、伴腹胀及皮肤黄染1周于2006年4月3日入院。患者于1983年发现HBsAg、HBeAg、抗-HBe阳性,1998年以后出现转氨酶反复升高现象,2002年出现腹水,诊断为肝硬化,间断保肝治疗。2006年3月上旬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38.0℃,伴流涕、咳嗽、咯白痰,头孢哌酮治疗效果不佳,体温波动于37.5—38.5℃,3月27日起体温高达39.0℃,腹胀渐明显,并出现面黄、眼黄,胸部X线片提示肺部感染,血常规WBC7×10^9/L,Hb137以,PLT22×10^9/L,中性粒细胞0.8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23U/L,总胆红素(TBIL)80μmol/L,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衰性肝病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例1 男,48岁。因活动后心悸、气促20年,加重伴纳差、黄疸4d于2000年2月人院。查体:血压136/60mmHg(1mmHg=0.133kPa),巩膜、全身皮肤中度黄疸,颈静脉怒张,双中下肺可闻及湿哕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80次/min,窦性心律,心尖区可闻及3-4/6级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及舒张中晚期隆隆样杂音,胸骨右缘第2肋间可闻及3/6级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腹膨隆,右上腹及剑突下压痛,脾未触及。肝上界在锁骨中线第5肋间,下界在右肋下1cm,剑突下2cm,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区叩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周围血管征阳性。辅助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阴性,血总胆红素(TB)54.2μmol/L,直接胆红素(DB)16.6μmol/L,丙氨酸转氮酶(ALT)1655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1327U/L。肝炎全项阴性。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旭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5):358-358,348
1临床资料 周某,男,15岁,湖南人,汉族,学生。2000年3月19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在当地医院治疗后退热。检查发现血红蛋白(Hb)75g/L,血清总胆红素(TBIL)54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7.8μmol/L;腹部B超示脾大(中度),为进一步诊治而转入我院儿科。入院时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巩膜无明显黄疸,脾肋下4cm;Hb94g/L,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ALT、AST、ALB、GLO)正常,  相似文献   

6.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将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筛选出的乌鲁木齐市10344名体检者以是否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接害组和非接害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其胆红素水平及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接害组分别为5.54?32.06μmol/L、1.19?13.69μmol/L,非接害组分别为5.85?28.51μmol/L、1.22?10.59μmol/L;男性胆红素水平高于女性;接害组胆红素高于非接害组(P<0.05);接害组胆红素随年龄增大而降低,≥50岁有升高的趋势;两组胆红素差异随年龄增加而减小;性别和年龄是胆红素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接害组TBIL(OR=1.018,95%CI 0.954?1.087)和DBIL(OR=0.919,95%CI 0.865?0.977)的主要影响因素;接害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异常与胆红素升高有一致性。提示职业人群胆红素水平高于健康人群,接触职业危害因素可引起胆红素升高及肝功转氨酶异常,应加强职业人群的健康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敬告读者     
患者女,62岁,因纳差、乏力3天入院。查体:体温36.7℃,双巩膜轻度黄染,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26μmol/L、直接胆红素9.8μmol/L、谷丙转氨酶82u/L;乙肝表面抗原标志物(+)。诊断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治疗采用5%葡萄糖250mL加茵栀黄40mL、10%葡萄糖250mL加甘利欣30mL、5%葡萄糖250mL加能量合剂及门冬氨酸钾镁20mL,静脉滴注。茵栀黄滴入20分钟左右时,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并逐渐加重。立即停止使用茵栀黄,症状逐渐减轻。为明确不良反应由何种药物引起,第2天继续给予以上治疗。在茵栀黄静脉滴入10分钟左右时,患者再次出现恶心、呕吐,停用后好转。入院第3天及以后的治疗中均未使用茵栀黄,患者也未出现以上症状。治疗2周后,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恢复正常,带药出院。  相似文献   

8.
患者 女,56岁,以间歇性腹胀20d入院。体检: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腹平软,未见腹壁静脉曲张,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可。腹部B超示腹水,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宫腔内少量积液;上腹部CT:肝硬化,胆囊内软组织块影,强化CT值83HU,腹水;查血清糖抗原19—9(CA19—9)示431.6U/ml。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酒精性肝病(ALD)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线粒体同工酶(m-AST)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m—AST免疫比浊法测定63例ALD患者,30例健康人血清中m—AST活性水平,并计算出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L-AST)活性的比值及m—AST升高百分比。结果 ALD患者血清m—AST活性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人院2周酒精性脂肪肝(AFL)患者病情好转者,血清m—AST水平下降(P〈0.01),酒精性肝炎(AH))及酒精性肝硬化(AC)患者下降不显著(P〉0.05)。结论 血清m—AST活性的测定及m—AsT/L—AST比值可作为ALD的早期诊断及判断病情和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1病冽介绍患者1男,38岁,张家口市鼠药厂工人,1996年11月17日入院。患者近1个月加工鼠药之后,出现全身皮肤红色淤斑,牙龈出血,腰围,尿色为深红色,无尿频、尿急、尿痛,全身无黄染.四肢皮肤可见暗红色淤斑.压之不退色,心肺听诊均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肾区轻度评击病.肾B超正常。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6分钟(纸片法).凝血时间6分钟(玻片法)。血小板296G/L,尿蛋白H,潜血th,RBC满视野/HPi余正常。患者2女.34岁,张家口市鼠药厂工人,1996年11月19日人院。患者加工鼠药1个月后发现全身皮肤有暗红色出血斑,无痒及疼痛…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57岁,患高血压5年,两年前始服寿比山片2.5毫克/日,血压控制平稳。2008年1月因心律失常,曾先服慢心律、心律平片,症状略有改善。2008年10月10日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隐痛,伴恶心、厌油、无力,否认肝炎及胆道疾病病史,遂往龙华医院就诊,当时化验检查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79U/L,谷草转氨酶(AST):157U/L,LDH:318U/L,谷氨酰转肽酶(GGT):121U/L,HAV—IGM阴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应用BiliCheck 设备新生儿经皮胆红素( TcB)测定的准确度。方法分别使用直接分光设备和Bili-Check设备进行测定,获得血清总胆红素(TSB)值和TcB值,以TSB为参考标准,使用Stata/SE 12.0(StataCorp LP,美国)统计方案对数据进行分析,考察健康足月显性黄疸新生儿TcB测定的准确度,并重新评估新生儿黄疸指南。结果获得222例新生儿368对TSB/TcB样本,TSB平均值为225.4±25.4μmol/L,TcB平均值为237.9±21.0μmol/L。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差( Pearson相关系数为0.439;Lin一致性系数为0.377(95%置信区间为0.301~0.453,P<0.001)。 Bland-Altman分析表明,TcB的测定高估了TSB值(均数差为12.5±24.9μmol/L),95%一致性范围较宽(-36.2μmol/L~61.3μmol/L)。结论应用BiliCheck设备测定足月显性黄疸新生儿,TcB值与TSB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差,在预测实际TSB水平方面往往不够准确,可能增加了新生儿需要光疗的几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速率法测定尿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及其在临床工作中的指导意义。方法用速率法对检测条件及干扰因素进行试验观察,选择最适反应条件,同时观测120名正常人和82例患者尿LAP水平。结果LAP在l~3min时间内吸光度变化与时间成比例,线性范围可达1000U/L。批内CV分别为1.17%,1.67%;批间CV分别为2.85%,3.02%。1701xmol/L胆红素、500mg/dl血红蛋白、30g,L葡萄糖及20mg/dl抗坏血酸对LAP无干扰。正常人尿LAP参考值范围(X+2s),男性17.1~45.8U/g.cr,女性15.3-48.1v/s.cr,肾损伤组尿LA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未合并肾损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R0.01)。结论速率法检测尿LAP简便、快速,在临床上测定尿LAP对诊断早期肾损害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47岁,因中上腹胀痛伴恶心呕吐1d、加重4h于2006年3月22日入院。入院前1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胀痛,呈阵发性加剧,无放射,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于当地医院肌肉注射止痛药(用药不详)后疼痛无缓解。4h前患者自觉症状加重,伴畏寒、呼吸困难、心悸,以“腹痛待查”收入我科。既往常有关节疼痛,半年前曾患急性胰腺炎(AP)已治愈。入院查体:体温37.5℃,脉搏59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162/101mmHg(1mmHg=0.133kPa)。神清,急性痛苦病容。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双侧中下肺叩诊为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未闻及干湿哆音。心脏听诊未见异常。腹平,肌张力增高,左上腹压痛,轻度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RBC3.94×10^12/L,WBC4.70×10^9/L,PLT68×10^9/L,Hb119g/L,N0.77。生化检查:淀粉酶(AMY)177U/L,脂肪酶(UP)573U/L,血糖13.7mmol/L,白蛋白(ALB)24.9g/L,球蛋白(GLB)35.9g/L,尿素氮(BUN)7.60mmol/L,肌酐90.8μmol/L,钙离子1.76mmol/L。入院诊断考虑:AP。予以抑制胰液分泌、预防感染、稳定内环境、降压及中药等治疗,患者腹痛缓解不明显。患者于治疗过程中出现脱发,多关节游走性疼痛,追问病史,患者曾多次出现脸颊红斑,皮肤瘙痒。考虑是否有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行CT检查示:胰腺略增大;腹腔及盆腔大量积液;肠壁广泛肿胀,以小肠为甚;双侧胸腔积液伴双下肺部分不张;肝实质损害。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92岁,主因皮肤黄染,尿黄、大便灰白1~2 d,查体发现肝门部占位病变,在门诊行B超检查示,肝内月胆管扩张,肝门部见低回声肿块0.85 cm×3.0 cm,考虑肝门部胆管癌可能性大,为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12月28日收入院.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总蛋白56 g/L,血清白蛋白32.4 g/L,葡萄糖4.73 mmol/L,γ-谷氨酰基转移酶1064 U/L,碱性磷酸酶31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07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69 U/L,总胆红素267.5 μmol/L,直接胆红素249.89 μmol/L,血钾3.33 mmol/L,血钠137 mmol/L;肿瘤标志物 CA19-9 398.8 U/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在精神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4~7月住院精神病人的ALT、AST、心电图(EK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检测322例住院精神病人,治疗期间血清AST的异常率为40.6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异常率为13.35%,EKG的异常率为23.6%。AST异常率,不同疗程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使用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者为61.65%,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药者为25.93%;联合用药者为48.97%,单独用药者为28.13%。[结论]AST测定可早期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可以作为判断精神科药物毒性对心脏.功能影响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与磷酸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生化特性变化的关系,以初步揭示其抗性机制。方法参照Bessey等的方法测定磷酸酯酶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参照Clark、Kao和Booth等的方法测定GSTs活性与动力学参数Km和Vmax。结果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的酸性磷酸酯酶活力分别为0.98和26.95nmol/(只·30min),比活力分别为1.45和1.59μmol/(mg pro·30min),Km值分别是26.14和0.89mmol/L,Vmax值分别是3.33和0.85nmol/(mg pro·30min);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的碱性磷酸酯酶活力为(0.03±0.00)和(0.28±0.06)nmol/(只·30min),比活力分别为(0.33±0.00)和(0.37±0.00)μmol/(mg pro·30min),Km值分别是70.38和61.24mmol/L,Vmax值分别是16.20和14.00nmol/(mg pro·30min);敏感品系与野生品系德国小蠊GETs活力分别是0.13和0.47nmol/min,比活力分别为8.94和17.37nmol/(mg pro·30min);Km值分别是2.08和5.81mmol/L,Vmax值分别是0.08和0.17nmot/min。结论磷酸酯酶与GSTs在野外品系的抗性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黄疸是新生婴儿时期的常见现象,既可以是生理性的,又可以是病理性的。由于黄疸形成原因和程度不同,对宝宝的危害各异。黄疸的来龙去脉正常小儿血清总胆红素为3.4~17.1μmol/L(0.2~1.0mg/dl),超过34μmol/L(2mg/dl),全身含有较多弹力蛋白和白蛋白的组织如巩膜皮肤被黄染,即眼珠黄和皮肤黄染。其中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占80%;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占20%。除了新生儿的黄疸分生理性或病理性外,其他年龄的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无机砷的活性中间产物-甲基亚砷酸(MMA^Ⅲ)对牛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BAEC)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磷酸化以及活性氧自由基(ROS)产生的影响。方法培养的BAEC分别暴露于MMA^Ⅲ(0.75/μmol/L,0-15min);亚砷酸钠(iAs^Ⅲ,100/μmol/L,0~60min);或N-乙酰半胱氨酸(NAC,1mmol/L)预处理2h后,再暴露于MMA^Ⅲ(0.75μmol/L,0-15min)。收获细胞悬液进行eNOS磷酸化蛋白的westem blot分析;应用二氰二乙酰荧光素法(H2DCFDA)观测细胞内的ROS产生。结果BAEC暴露于MMA^Ⅲ(0.75μmol/L)15min后,eNOSser1179磷酸化显著增加(P〈0.05),NAC预处理(1mmol/L)能够抑制这一现象;MM^Ⅲ暴露也能够诱导eNOSser1179磷酸化(P〈0.05),但是需要高浓度和更长的暴露时间(100μmol/L,30min);MMA^Ⅲ(0.75μmol/L)暴露能够诱导BAEC产生ROS,NAC预处理(1mmol/L)能够抑制这一现象。结论MMA^ Ⅲ暴露能够诱导细胞内产生ROS以及ROS依赖性eNOS磷酸化。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51岁。持续性胸痛一小时,心电图提示急性心内膜下心梗(广泛ST段下移0.3mm)入院。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抗凝治疗后,仍出现恶心、呕吐伴心前区不适,血压持续60/50mmHg。查体:血压60/50mmHg。心音低钝,心率78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右上腹压痛,莫非征阳性。实验检查:CK126I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8.3ug/L(参考值:0.3-4.0μg/L),肌钙蛋白阳性,肌酐(Cr)125.3μmol/L(参考值:40~100μmol/L),谷草转氨酶(sGOT)109.5IU/L(参考值:0--40IU,L),谷丙转氨酶(sGPT)1021U/L(参考值:0~40IU/L),血淀粉酶370U/L(参考值:0~100U/L)。诊断上考虑为急性心梗,休克合并胰腺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