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复杂性难治性颅内动脉瘤往往需要闭塞载瘤动脉。术前需要对患者脑血流进行充分评价,试验观察阻断或闭塞载瘤动脉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文章介绍了Matas试验、球囊试验闭塞系列研究、131XeCT测定脑血流和脑氧测定联合脑血流速度研究等脑血流动力学研究方法,根据颈动脉围阻断期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来制定相应的血流动力学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对长径15mm以上的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及困难部位的脑动脉瘤进行夹闭时,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手术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但阻断脑血流后有发生脑缺血的危险。作者以144例术中暂时阻断脑血流的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多变量分析探讨与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3.
对于需要闭塞载瘤动脉的难治性颅内动脉瘤,血管重建技术是解决脑血流代偿不足的良好方法.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移植血管通畅率的不断提高,血管重建治疗难治性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也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4.
载瘤动脉闭塞术是大型或巨大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Clareneon等对26例经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的颈内动脉大型或巨大动脉瘤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其中22例在证实患者可耐受球囊闭塞试验后,进行了载瘤动脉闭塞术。20例患者接受了临床随访,18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随访。随访平均6.1(1.5—11)年。随访发现,75%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0%的患者症状有部分消失,15%的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囊状动脉瘤12例,10例为窄颈,2例缺乏明确瘤颈;梭形动脉瘤19例,均缺乏明确瘤颈。10例窄颈囊状动脉瘤均行弹簧圈填塞瘤体,2例缺乏明确瘤颈囊状动脉瘤1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瘤体,1例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11例梭形动脉瘤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4例梭形动脉瘤行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术后随访6~36个月。结果对所有患者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无再出血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1例囊状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囊状动脉瘤和19例梭形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完全闭塞。8例行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见不同程度脑梗死发生(6例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2例出现新发神经功能缺损),1例弹簧圈联合Onyx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患者头部CT显示脑梗死发生,但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其余患者未出现脑梗死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DSA随访发现1例囊状动脉瘤患者瘤颈复发,其余所有患者未见明显动脉瘤复发。结论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选择何种介入治疗方式根据动脉瘤形态、位置、载瘤动脉迂曲程度及供血区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前循环动脉瘤术中皮质和头皮脑电监测对手术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质和头皮脑电联合监测在前循环动脉瘤术中对手术策略的影响,以及患者术后因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发生缺血事件的情况。方法对行开颅手术的52例患者(58个前循环颅内动脉瘤)同时进行术中皮质和头皮的脑电监测。前者用于监测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可能的皮质缺血,后者用于监测麻醉药物对脑电影响。综合分析术中双相脑电变化对手术决策及患者术后病情的影响。结果对52例患者中的40个动脉瘤的41支主要动脉采用了临时阻断,其中34例皮质和头皮脑电均无明显改变,18例患者的19支动脉临时阻断后,皮质脑电出现明显抑制,头皮脑电无明显变化。在皮质脑电明显变化的18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阻断载瘤动脉相关缺血事件9例,其中永久神经功能障碍5例。脑电信息影响手术策略19次,其中因皮质脑电明显变化改变吻合方式1例,预防性去骨瓣减压2例,采用分次阻断7例,快速夹闭7例,另有2例阻断30min皮质脑电无明显变化而安全永久性闭塞载瘤动脉。52例中有1例因未充分理解脑电明显变化信息而行术后二次手术。结论前循环动脉瘤术中阻断载瘤动脉时,皮质和头皮脑电联合监测可实时监测局部皮质血流,为手术决策提供参考。重视并理解脑电提供的信息,可以减少阻断血管相关并发症及避免复杂的血管重建、二次手术等。  相似文献   

7.
颅内巨大动脉瘤自发性完全血栓形成伴载瘤动脉闭塞较为罕见.我们报道了1例罕见的椎动脉巨大动脉瘤完全血栓形成及载瘤动脉白发性闭塞患者,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讨论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破裂动脉瘤患者(共29个颅内远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17个,小脑前下动脉3个,小脑上动脉2个,大脑后动脉2个,大脑前动脉1个,大脑中动脉4个。对28个动脉瘤采用Onyx闭塞近端载瘤动脉及动脉瘤的方式治疗,1个大脑中动脉远端动脉瘤自行闭塞。结果所有治疗动脉瘤均完全闭塞。1例患者因术中出血死亡,其余患者术后随访8~67个月。23例患者最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5分,3例为4分;17例患者术后DSA随访,5例患者术后CTA随访,动脉瘤均无复发;4例患者临床随访。所有幸存患者未见新的神经功能异常,无再出血。结论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Onyx闭塞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临床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夹闭术后,通常需要进行血管造影评价夹闭位置,排除残余动脉瘤或载瘤动脉闭塞。术后血管造影残余动脉瘤和载瘤动脉闭塞的发生率高达12%和19%。术中血管造影可立即改变夹闭部位来防止这些意外。 Chiang等对1996—《2000年美国马里兰州Johns Hopkins医院所有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共284例动脉瘤患者。对337个动脉瘤进行了303次手术治疗,平均年龄51岁(14~85岁),其中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大脑后动脉瘤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①8例患者共有8个动脉瘤,其中P1段动脉瘤1例,P1与P2交界处动脉瘤2例,P2段动脉瘤3例,P3段动脉瘤2例;梭形或夹层动脉瘤6例,囊状动脉瘤2例。②球囊闭塞载瘤动脉1例,弹簧圈动脉瘤内填塞同时阻断载瘤动脉5例,动脉瘤内填塞保留载瘤动脉2例。③术后DSA示动脉瘤均完全消失,6例载瘤动脉阻断的患者术后无缺血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和其他介入相关并发症。④术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临床随访1~12年,所有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大脑后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8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机制,评价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血管内治疗技术对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血竹内治疗经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中有6例直接闭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7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行双支架置入术,1例单纯闭塞载瘤动脉。术后12例患者接受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8个月。随访期间曾经有过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没有再出血,2例术后临床症状未见改善。18例患者中3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载瘤动脉连同动脉瘤完全闭塞,如果动脉瘤位于优势椎动脉,或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甚至闭塞,或动脉瘤瘤体发出优势小脑后下动脉,应该使用支架血管成形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或双支架置入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选择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37例(共39个动脉瘤),根据动脉瘤部位、数目、形状、与载瘤动脉关系、瘤壁上是否有穿支动脉,选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双支架、双导管或载瘤动脉闭塞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评估栓塞效果。结果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2例,双支架治疗2例,双微导管技术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载瘤动脉闭塞治疗1例。应用弹簧圈栓塞的36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示:100%栓塞21个、95%以上栓塞10个,90%以上栓塞4个,80%以上栓塞1个。术中未出现弹簧圈游走事件,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结论合理运用支架辅助栓塞、双导管、双支架及载瘤动脉闭塞等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的远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20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的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实施手术,术后造影均证实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动脉瘤均不显影。术中及术后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均给予针对性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发生。对本组患者随访6个月~50个月,随访期间无新的神经功能缺损现象和再出血现象,16例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5分,4例4分。同时实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造影均没有复发现象。结论Onyx闭塞载瘤动脉治疗颅内远端动脉瘤总体效果显著,安全性和可行性高,同时对中长期随访结果显示,长期效果显著,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其形成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建立兔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合并假性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探讨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机制,对临床6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A造影影像及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用创伤与显微外科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假性动脉瘤动物模型,其形成分为动脉瘤破裂出血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假性动脉瘤形成期及假性动脉瘤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早期行DSA血管造影时可见其影像形态不规则呈哑铃状、双腔、瘤囊顶鼓出小泡等表现,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见:①GDC只能进入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并将其栓塞,完全不进入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栓塞后透视下见未充填GDC的瘤腔内有造影剂滞留;②GDC完全填塞靠近载瘤动脉的瘤腔,部分填塞远离载瘤动脉的瘤腔;③GDC将靠近与远离载瘤动脉的两个瘤腔完全填塞。以上3种病变在栓塞后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随访造影见动脉瘤消失。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形成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形成过程分为动脉瘤破裂血肿形成期、假性动脉瘤形成前期、形成期及增大破裂出血期四个阶段。对伴有假性动脉瘤的颅内真性动脉瘤尽早行病因治疗是防止再出血、提高治愈率、降低死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目的是预防破裂出血。新一代血流导向支架Surpass可用于重塑载瘤动脉和闭塞动脉瘤。荷兰Radboud大学Nijmegen医学中心的De Vries等对这一新型血流导向支架的疗效进行了研究。共纳入37例患者,年龄为32—79岁,共有49个未破裂动脉瘤。术中Surpass血流导向支架均放置在载瘤动脉并跨越动脉瘤瘤颈。随访6个月。37例患者中仅对1例患者置人了单枚Surpass支架,操作成功率为100%。其中35个非分叶状动脉瘤的瘤颈被完全覆盖,14个分叶状动脉瘤的瘤颈仅部分覆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应用PED治疗的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颈体比≥0.5)患者15例,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通过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后闭塞率及载瘤动脉的改变,术后6~12个月行DSA复查。结果对15例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共使用PED 15枚,其中13例眼动脉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段动脉瘤,1例海绵窦段动脉瘤,技术成功率100%。PED置入即刻Kamran分级15例均为动脉瘤2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2a级)。术后6~12个月DSA复查显示,14例动脉瘤4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4a级),1例(眼动脉段动脉瘤)于术后6和12个月行2次复查,显示动脉瘤残留显影,动脉瘤3级栓塞,载瘤动脉a级(3a级)。未见分支动脉闭塞。无一例发生神经功能缺损。1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结论使用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动脉瘤具有较高的闭塞率,其远期效果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16岁。2005年2月18日住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入院前两个月因头部轻微外伤,行头部CTMRI检查,证实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见图1。体格检查: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行三维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巨大梭形动脉瘤,豆纹动脉由动脉瘤远端发出,见图2。又行球囊闭塞试验,见图3。在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40min时,患者头痛,伴言语不清但无肢体无力;解除闭塞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闭塞时单光子射出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显像(SPECT·rCBF显示,右侧大脑半球皮质[两侧脑血流比值(R/L)=0·88]及基底核区(R/L=0·69)脑血…  相似文献   

19.
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范畴,在神经外科不同发展时期有所不同。近年来,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范畴在不断修正,涉及范围被不断缩小。但仍有部分动脉瘤,单独采用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入治疗也难以取得满意效果,主要原因为:①瘤颈较宽;②瘤体复杂;③体积较大,瘤体与载瘤动脉或重要穿通支共壁;④侧支循环较差,不能直接阻断载瘤动脉或孤立动脉瘤等。因此,对上述动脉瘤,只有在重建动脉瘤远端血流后,通过结扎动脉瘤供血动脉或孤立动脉瘤,才能防止动脉瘤破裂和减少动脉瘤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神经电生理监测对判断脑缺血的价值。方法对63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行载瘤动脉临时阻断。术中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脑电图实时监测,观察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对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63例中,术后12例发生脑梗死。①术中SEP的P40下降≥50%者16例,9例术后发生脑梗死(56.2%);P40下降〈50%者47例,3例术后发生脑梗死(6.4%),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9例有脑电图改变(14%),其中8例松开或调整阻断夹2min后,恢复正常;另1例术后恢复80%。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快活动α波轻度减少,慢活动θ波增加30%-40%,δ波波幅无明显变化。③63例载瘤动脉被阻断时间为3-59min,阻断时间〈16min者23例,均无脑梗死发生;≥16min者40例,12例发生脑梗死。结论术中动态监测SEP、脑电图的变化,可为判断阻断区脑缺血状态提供重要的信息;为术者提供临时血管阻断的时限信息,并对术后出现脑梗死有重要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