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易栓症是临床常见的多病因疾病,致死致残率高。从遗传性凝血、抗凝纤溶异常的角度去探讨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该病的预防十分重要。遗传性易栓症包括活化蛋白C抵抗(APCR)、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蛋白S缺陷症、凝血因子Ⅴ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突变等。部分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可能存在蛋白S缺陷和APCR两种缺陷症并存的可能即联合缺陷。该文对蛋白C、蛋白S、APCR在易栓症中的联合缺陷抗凝体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凝血酶原20210A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遗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血栓形成患者中60%具有家族性。目前,可致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栓形成的遗传缺陷中最普遍的是蛋白C、蛋白S、抗疑血酶Ⅲ和属于因子ⅤLeiden突变的抗活化蛋白C等缺陷。新近,凝血酶原20210A突变被认为是又一种致血栓形成的遗传缺陷。现就凝血酶原20210A突变及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重组SARS-CoV刺突蛋白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及纯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冠状病毒(SARS-CoV)的刺突蛋白(spike glycoprotein,S蛋白)是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之一,也是重要的病毒抗原,重组S蛋白的表达可用于检测病毒感染后血清抗体.方法:根据抗原性预测分析结果,将S蛋白中抗原决定簇的编码基因重新拼接成两个新的基因,通过全基因合成方式直接合成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以IPTG诱导表达,Ni-NTA试剂盒纯化目的蛋白.结果:SDS-PAGE证实重组S蛋白的表达,并被纯化.结论:重组刺突蛋白的表达及纯化,可做为检测SARS-CoV抗体的抗原,有助于进一步开展SARS-CoV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七氟醚对老龄大鼠海马组织Tau蛋白磷酸化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20月龄的老龄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七氟醚Ⅰa组(SⅠa组)、七氟醚Ⅰb组(SⅠb组)、七氟醚Ⅱa组(SⅡa组)、七氟醚Ⅱb组(SⅡ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8只。SⅠa、SⅠb组用1.5%七氟醚分别麻醉2、12h,SⅡa、SⅡb组用3%七氟醚分别麻醉2、12h,C组暴露于纯氧中2h。于麻醉前及麻醉后行Morris水迷宫测试大鼠的认知功能;而后取海马脑组织,HE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的改变,放免法测定脑组织内的GSK-3β和PKA激酶的浓度,免疫印记法测定海马区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SⅠb、SⅡb组麻醉后潜伏期均较麻醉前及SⅠa、SⅡa、C组麻醉后明显延长(P<0.05),SⅡb组麻醉后潜伏期较SⅠb组延长更为显著(P<0.05)。SⅠa、SⅡa、SⅠb、SⅡb组GSK-3β和PKA激酶水平均较C组显著上升(P<0.05);其中SⅠb组显著高于SⅠa组,SⅡb组显著高于SⅡa组,SⅡb组显著高于SⅠb组,SⅡa组显著高于SⅠ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Ⅱa、SⅠb、SⅡb组Tau-pSer396磷酸化水平均较C组显著上升(P<0.05);其中SⅠb组显著高于SⅠa组,SⅡb组显著高于SⅡa组,SⅡb组显著高于SⅠ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Ⅰa、SⅡa、SⅠb、SⅡb组Tau-pSer262磷酸化水平均较C组显著上升(P<0.05);其中SⅠb组显著高于SⅠa组,SⅡb组显著高于SⅡ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海马区细胞形态及分布正常;七氟醚各组可见细胞间隙增宽,细胞数目减少,其中SⅠb、SⅡb组部分细胞出现形态学改变,胞核固缩、浓染甚至破裂。结论七氟醚可通过激活GSK-3β和PKA激酶,使老龄大鼠Tau蛋白(Tau-pSer396、Tau-pSer262)产生一定程度的磷酸化,改变脑细胞的形态,对其认知功能发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OxyR蛋白对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 S.Typhi)在应激条件下生存能力的影响。方法:用λ-Red系统制备S.Typhi oxyR基因缺陷变异株;通过重组质粒pBAD/gⅢ将oxyR基因和pBAD/gⅢ空质粒分别导入oxyR基因缺陷变异株;构建oxyR缺陷回补株和oxyR缺陷回补空质粒株;制作生长曲线,观察野生株、oxyR缺陷株、oxyR缺陷回补株及oxyR缺陷回补空质粒株在不同应激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OxyR对S.Typhi氧化调节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成功制备S.Typhi oxyR基因缺陷变异株、oxyR基因缺陷回补株和空质粒对照株;生长能力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株相比,oxyR缺陷株在氧应激时生长缓慢(P<0.05),oxyR缺陷回补株的生长能力得到恢复;qRT-PCR结果显示,在氧应激时OxyR蛋白可以抑制hemH基因的表达,活化uxuA基因的表达。结论:OxyR蛋白参与S.Typhi对氧应激的调节,为进一步研究S.Typhi 的致病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克隆泛素-核糖体蛋白S27a基因并在大肠杆菌细胞内高效表达,并纯化该蛋白.方法:从HL-60细胞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获得泛素/核糖体蛋白S27a的编码区cDNA,将Hind Ⅲ/NdeⅠ双酶切的PCR产物连接到同样双酶切的GST融合表达载体pGEXGST构建为融合表达质粒pGEXGST-S27a,转化感受态的大肠杆菌JM109实现质粒的扩增与纯化,经DNA测序确证后再转化感受态表达菌BL21,表达并纯化出融合蛋白.结果: (1) PCR 扩增获得长约560bp 的泛素-核糖体蛋白S27a 基因片段.(2) SDS - PAGE 证明, 泛素-核糖体蛋白S27a-GST融合蛋白的分子量为43kDa.(3)通过过柱法纯化出泛素-核糖体蛋白S27a-GST融合蛋白.结论:成功克隆出泛素-核糖体蛋白S27a的基因,并在表达菌BL21中可见GST融合表达,并纯化出该融合蛋白,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获得了候选蛋白分子.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抗凝因子缺陷症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常人体凝血和抗凝血的平衡是维持凝血生理状态的重要机制,抗凝因子基因缺陷会导致相应的血栓性疾病。本文就遗传性抗凝因子(抗凝血酶、蛋白C、蛋白S和因子Ⅴ Leiden突变)缺陷症,结合我们的研究结果作一简述。 1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乙型肝炎病毒(HBV)截短C基因和前S1基因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获得融合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抗原性分析.方法:PCR扩增获得截短C基因片段和前S1基因,双酶切后克隆至原核表达质粒pET28a,转化E.coli DH5α,酶切鉴定得阳性重组质粒pET28a并测序;然后转化E.coli B121,IPTG诱导融合蛋白表达,薄层扫描分析表达蛋白组成;可溶性分析后用Ni^2+ -NTA凝胶亲和层析柱纯化、透析并浓缩融合蛋白,Westem Blot分析特异性和抗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HBV截短C基因和前S1基因融合的原核表达质粒pET28a—Ct—preS1,目的基因可高效表达,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Ni^2+ -NTA纯化可获得目的蛋白,纯化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结论:HBV截短HBcAg和preS1抗原融合蛋白可高效表达并得到纯化,为研究新型乙肝疫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S100B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血清S100B蛋白是脑损伤的生物标志物,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水平升高,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和患者预后,连续动态检测的预后评估效果更好。S100B蛋白主要表达于神经胶质细胞和施万细胞,并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作用,其营养或毒性作用取决于S100B蛋白的水平。S100B蛋白检测还可能有助于区分脑梗死的亚型,可达到明确诊断、优化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联合黄芪注射液对颅脑手术后急性脑梗死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04年6月~2012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90例颅脑手术后(包括颅脑外伤、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出现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研究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注射液和黄芪注射液,观察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C反应蛋白、TNF-a及S100 B蛋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C反应蛋白、TNF-a及S100B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黄芪注射液可有效保护术后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抗凝蛋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LDVT的发病机制。方法:对比检测了100例LDVT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的抗凝蛋白,包括:抗凝血酶(AT)活性及含量、总蛋白S(PS)含量、蛋白C(PC)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性(APCR)。结果:两组比较,LDVT组的AT活性及含量、总PS含量、PC活性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0.001)。结论: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中国人LDVT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以蛋白c(PC)测定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凝固法测定蛋白S(PS)活性;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采用金标法;LA检测采用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法。结果SLE患者Ps、Pc活性显著下降,狼疮抗凝物(LA)增加,ACA阳性率增加,表现为抗凝蛋白系统功能减弱;同时LA和ACA与P5、PC呈显著的负相关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LA和ACA可能是导致Ps、Pc活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PS、Pc活性下降进一步诱发静脉血栓形成。因此,抗磷脂抗体和抗凝蛋白系统的联合检测对SLE并发血栓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对蛋白C(PC)/蛋白S(PS)缺乏症相关的肺动脉血栓栓塞症临床表现、诊治方法的认识,本研究分析了湘雅二医院收治的2例PC/PS缺乏相关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两位男性患者年龄分别为29,26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自发性反复双下肢肿痛,或胸闷气促、胸痛,或视力下将。血管彩超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肺部血管造影(CTA)示双下肺动脉栓塞;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升高,血浆PC/PS总量明显降低,病例1为PC 57.4%,PS 28.9%; 病例2为PS 33.4%。患者行常规抗凝治疗疗效差,予以维生素B6、维生素B12联合抗凝治疗后症状改善。中青年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发作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血栓栓塞,应考虑先天性易栓症可能性,血浆PC,PS浓度及活性检测具有重要的诊断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4.
6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住院患者的患病情况、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2002年至2011年住院DVT患者的人口学特点、获得性及遗传性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DVT患者617例,男∶女=1∶1.21,中位年龄56(12~92)岁。其中初发DVT患者550例,占89.14%,发病高峰年龄在40~70岁,其中男性高发年龄在50~70岁,女性高发年龄在40~60岁。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有外伤和(或)手术(49.1%)、初发年龄70岁(20.7%)。其中具有多种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29.6%。104例患者在抗凝治疗前取外周血检测了蛋白C(PC)、蛋白S(PS)活性,其中的34例患者还同时检测了抗凝血酶(AT)活性。结果抗凝蛋白总缺乏率达53.8%,且以PS缺乏为主,占35.6%。同时具有遗传性和获得性危险因素者占26%。DVT患者血脂检查以甘油三酯升高、H-胆固醇降低为主;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计数,随着这四种指标值升高,DVT患病率也升高。结论住院DVT患者的初发年龄集中在40~70岁,其中女性比男性提早约10年,主要获得性危险因素为外伤和(或)手术、年龄70岁,遗传性危险因素以PS缺乏为主。实验室检查以甘油三酯升高、H-胆固醇降低为主。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是促使DVT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相对于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心房颤动血栓事件的作用,并探讨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于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72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组,每组36例,观察组采取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初始剂量为2.5mg/d,调整剂量使INR控制在1.5~2.5,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治疗,均测定两组患者抗凝前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结果 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血栓发生率1(2.78%)明显低于对照组6例(16.67%)(P<0.05)。抗凝后观察组PC、PS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凝后与抗凝前比较PC、PS活性降低(P<0.05)。结论 口服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效果明显,低强度华法林虽降低血浆蛋白C及蛋白S活性,并未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研究抗凝指标蛋白C(PC)、蛋白S(PS)、抗凝血酶(AT)的变化为不同孕期的妊娠糖尿病孕妇血栓前状态风险监测提供证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数据来自17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进行孕期保健的240例孕妇。其中实验组为确诊为妊娠糖尿病的孕妇120例。对照组为同期的健康孕妇。按照不同孕期进行比较研究妊娠糖尿病与健康妊娠PC、PS、AT的变化及意义。结果(1)在健康妊娠孕妇的抗凝指标处于动态平衡,而妊娠糖尿病孕妇处于异常变化(2)在孕早期妊娠糖尿病PS较健康孕妇有上升趋势。在晚期妊娠糖尿病孕妇PC值较健康孕妇有下降。结论妊娠糖尿病孕妇晚期抗凝指标PS、PC下降,有出现血栓前状态的危险。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is a known situation of considerabl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and occurs due to the convergence of multiple acquired and genetic risk factors.MethodsIn this study, we hav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effect of ABO blood groups and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factors [Protein C (PC), Protein S (PS), Antithrombin III (AT III), 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 (APCR) and Homocysteine (Hcy)] on 150 unprovoked VTE patients, comparing with normal healthy controls. ABO phenotyping was done using gel cards and thrombophilia workup done using standard kits on coagulation autoanalyzer.ResultsNon O bloo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more frequent among cases than controls (77.3% vs. 62.7%) and had higher odds of VTE (OR = 2.03, 95%CI: 1.22–3.37).Positivity for at least one marker of thrombophilia was more in cases (40%) than controls (16%), and led to significantly higher odds (OR = 3.5, 95%CI: 2.03–6.04) of VTE. Deficiency of PS was the commonest thrombophilia abnormality.Combination of non O group with positivity for thrombophilia markers was also more among cases (OR = 5.67, 95%CI: 2.76–11.65). Highest odds of VTE in cases were associated with non O group in combination with increased Homocystein (OR = 10.8, 95%CI: 2.27–51.5).ConclusionThe study results show non O blood group and positivity for factors of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in cases impart higher odds of VTE individually. Also combination of both non O blood group and positivity for factors of inherited thrombophilia in cases further increases the odds of VTE. This awareness could assist physicians in identifying those at higher risk of VTE and tailor-made the thromboprophylaxis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18.
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关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Lu Y  Hui R  Zhao Y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2):901-903
目的 探讨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增高是否增加国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方法 对 6 9例放射性核素肺通气 灌注扫描和 /或超高速CT检查及临床资料确诊的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进行环境危险因素调查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设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 90名。结果  (1)栓塞组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与饮酒百分率略高于健康对照组 ,体重指数略低于健康对照组 ,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2 )栓塞组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 (16 .6 μmol/L± 1.8μmol/L和 12 .5 μmol/L± 1.5 μmol/L ;t=3.82 1,P <0 .0 1) ,调整环境因素后这种差异依然存在。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单纯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 ,但差异无显著意义 (17.2 μmol/L± 1.9μmol/L和 15 .7μmol/L± 1.6 μmol/L ;t =0 .6 11,P =0 5 43)。 (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使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相对危险增加 3.99倍。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国人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e 5-year experience with a panel of laboratory tests designed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thromboembolism was reviewed. This panel included an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nd reptilase time as well as specific assays for antithrombin III, protein C, protein S, and plasminogen. One hundred and nine patients were evaluated by this panel. Conditions predisposing to thrombosis were identified in 24 of these patients and these conditions included: dysfibrinogenemia, lupus anticoagulant, and deficiencies of antithrombin III, protein C and protein S.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panel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性多因素分析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以探讨其对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 5 4例房颤患者分为两组 :血栓阳性组 (2 6例 )和血栓阴性组 (2 8例 ) ;另选 3 5例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为非房颤组。用心脏彩超测定其LA内径 ,用ELISA法测定其TAT、GMP_14 0、vWF、D_D水平 ,对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LA内径增大 (OR =1.3 74,P =0 .0 42 )、vWF(OR =1.0 3 1,P =0 .0 3 0 )和D_D浓度增高 (OR =7.5 65P =0 .0 15 )为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单个危险因素中 ,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灵敏度较高的是LA内径 ,特异度较高的是D_D。随着独立危险因素的增多 ,诊断血栓栓塞的特异度增高 ,但灵敏度下降。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是LA内径增大、vWF和D_D浓度增高 ,且D_D浓度增高的评估价值优于其他因素。结合多个危险因素 ,可提高诊断房颤血栓栓塞的特异性 ,更可靠地评估血栓栓塞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