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绝对期和近绝对期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青光眼绝对期28眼,近绝对期32眼行小梁切除术,对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通过6个月~38个月,平均28.5个月的随访,眼压平均较术前下降13.39mmHg,下降率为42.82%,控制在21mmHg以下的占90.00%,绝对期青光眼眼压控制率为89.29%,近绝对期青光眼眼压控制率为90.63%。视力提高的占40.00%,绝对期青光眼14.29%,近绝对期青光眼62.50%,无视力下降及突然丧失者。形成功能性滤过泡88.33%。术后并发症有浅前房(23.33%)、葡萄膜炎(10.00%)、前房出血(5.00%)、脉络膜脱离(8.33%)。结论小梁切除术对绝对期和近绝对期原发性青光眼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对绝对期和近绝对期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青光眼绝对期28眼,近绝对期32眼行小梁切除术,对术后眼压、视力、滤过泡、并发症等进行观察。结果通过6个月-38个月,平均28.5个月的随访,眼压平均较术前下降13.39mmHg,下降率为42.82%,控制在21mmHg以下的占90.00%,绝对期青光眼眼压控制率为89.29%,近绝对期青光眼眼压控制率为90.63%。视力提高的占40.00%,绝对期青光眼14.29%,近绝对期青光眼62.50%,无视力下降及突然丧失者。形成功能性滤过泡88.33%。术后并发症有浅前房(23.33%)、葡萄膜炎(10.00%)、前房出血(5.00%)、脉络膜脱离(8.33%)。结论小梁切除术对绝对期和近绝对期原发性青光眼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11年8月32例接受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的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结果 术后视力提高者16眼,视力无改变者12眼,视力下降者为4眼,术前眼压为28~ 67 mmHg,平均眼压为(44.3±8.9)mmHg,术后末次随诊时眼压为7.5~23.8 mmHg,平均眼压为(15.2±3.7)mmHg,术后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早期浅前房、术后早期高眼压、前房出血等,手术成功率82%.结论 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为难治性青光眼开辟了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注意手术技巧可减少术后部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滤过术后浅前房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总结各类型青光眼行抗青光眼手术183例,228眼术后发生浅前房49眼的情况。结果①spaeth分类:发生浅前房49眼(21.49%)。②术前眼压:≤21mmHg者160眼,浅前房26眼;眼压22-35mmHg者45眼,浅前房13眼;眼压〉35mmHg者23眼,浅前房10眼。③术后并发症有结膜渗漏、滤过过强和脉络膜脱离。结论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①与术前眼压密切相关。控制正常者,发生率低。②与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而且以滤过过强性和原因不明者多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2年6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外引流不通畅、经药物治疗眼压仍未达到正常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眼球按摩减压或前房穿刺术减压处理,并对两种方法的眼压控制及并发症出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行眼球按摩组6只眼,按摩前眼压平均41.0mmHg,按摩后眼压下降者4只眼,眼压平均为16.0mmHg,前房出血者3例,眼压不降或下降少于5mmHg者2只眼。行前房穿刺(或从穿刺口放出房水)组8只眼,穿刺前眼压46.0mmHg,穿刺后眼压均下降,平均眼压13.0mmHg,前房出血者1只眼。结论前房穿刺在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方面较眼球按摩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等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分析。方法:回顾总结各类型青光眼的滤过性手术178例(196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术后发生浅前房32眼(16.33%),术前眼压≤21mmHg者146眼中发生浅前房14眼(9.59%),术前眼压22—30mmHg者30眼发生浅前房10眼(33.33%),术前眼压≥30mmHg者中20眼发生浅前房8眼(40.00%)。结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有关,术前眼压控制正常者发生低;根据术后并发症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42例51眼行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0~12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滤过泡、眼压等。结果术后有4眼1级浅前房,占7.84%。眼压≤21 mmHg 45眼,控制率88.23%,功能性滤过泡43眼,占84.31%。结论巩膜潜池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疗效确切,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效果.方法:对27例(27眼)青光眼持续高眼压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无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及恶性青光眼发生.术后前房积血5眼,浅前房10眼,经治疗积血吸收,浅前房恢复.术后1周视力提高18眼,有24眼(88.89%)不用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对局部及全身联合应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仍无法控制的青光眼,应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可缩短病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辅助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的疗效.方法:确诊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患者,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未能有效降眼压<40mmHg后采用前房穿刺放液术,放出房水降眼压,观察术后降眼压的效果.结果:术前眼压均在40mmHg以上,平均51.1mmHg.所有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高眼压及眼痛立即缓解,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眼压平均为11.2mmHg.并发症:结膜下出血3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3眼穿刺后约6~8小时眼压再次升高,又再次放液后眼压降低、症状缓解.结论:前房穿刺放液,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的辅助措施,可以缩短降眼压的时间以减轻患者痛苦,减轻因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是处理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的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VCO)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0眼采用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30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TE)治疗。观察两组患眼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12个月,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组视力无1例下降,平均眼压由术前43.15 mmHg改善为出院时11.20 mmHg,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传统小梁切除术组视力下降5例,平均眼压由术前42.77 mmHg改善为出院时11.50 mmHg。术中前房出血4例;术后浅前房5例,脉络膜脱离1例,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能很好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的眼压,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高眼压状态下抗青光眼手术的疗效.方法对37例(40眼)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患者,先行前房穿刺缓慢放出房水后,再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查滤过泡、前房及眼压、视力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月眼压控制≤21 mmHg(1 mmHg=0.133kPa)者31者,占77.5%,需局部用药方可控制者7眼,占17.5%,术后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者32例,占80%.术后发生浅前房5例,前房积血3例,脉络膜脱离1例,未见脉络膜上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高眼压状态下前房穿刺后再行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控制眼压,保持或改善视力,是持续高眼压性青光眼治疗的有效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21 mmHg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无固定缝线进行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12月在我院确诊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闭角性青光眼患者共30例37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根据眼压及前房情况适时拆除可调缝线.结果30例37眼青光眼患者术后随访结果如下:术后滤泡情况:术后随访1周,I型滤泡共4眼,占10.81%,II型滤泡共31眼,占83.78%,III型滤泡共2眼,占5.41%,未见有IV型滤泡.术后前房情况:术后观察1周以内出现浅前房的眼数为4眼,均为I级,未见II、III级浅前房者,经过加压包扎,阿托品散瞳后,一般2~4天均形成前房.术后眼压情况:术后1周眼压稳定后,眼压7~15mmHg者有33眼,占89.19%,15~21mmHg者有4眼,占10.81%.随访1月,眼压在7~15mmHg者有28眼,占75.68%,15-21mmHg者有9眼,占24.32%,所有患者均根据自身情况按要求进行眼球按摩.结论小梁切除术中无固定缝线应用治疗青光眼,可有效的降低眼压,减少并发症发生,并有效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 21 mmHg 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徐雷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81-82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54只眼(46例)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54眼手术顺利.其中有47眼术后不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能控制在10~21mmHg,7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44眼视力有所提高,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小梁切除联合前房穿刺术是安全有效的,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病例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以避免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6.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手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阙鹏志  黄信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1434-1435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33眼)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结果:33眼顺利完成手术,发生浅前房4眼,前房出血1眼,虹膜睫状体炎2眼,脉络膜脱离1眼。术后随访1~3个月,其中29眼眼压控制在10~21mmHg,占87.9%;视力提高或不变者28眼,占84.8%。结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45岁以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45岁以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分析我院收治近绝对期青光眼共41例52眼.表麻下复合式小梁切除者的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的护理经验。结果:术后1年眼压控制率(〈15mmHg)为94.24%。结论:术前护理的关键是重视心理护理,保护视功能。术中护理的重点是表面麻醉及显微手术的配合。术后护理的重点是观察滤过泡及前房形成,保护视功能。出院指导非常重要,教会患者正确掌握滤过泡按摩方法,定期复查.提高近绝对期青光眼患者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缝线及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28例(42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用可调节缝线联合丝裂霉素C(MMC)的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术后视力、前房深度、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42眼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无1例持续性浅前房,术后随诊6个月~12个月,眼压小于21mmHg有39眼,成功率92.85%。多囊滤泡37眼,占88.09%,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1行~2行者23眼,占54.76%。无变化者19眼。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操作简便,易掌握,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1例24眼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滤过泡、前房、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结果: 24眼手术顺利。术后随访2~15个月,眼压控制≤ 21mmHg20眼,局部用药可控制2眼;术后视力提高13眼,术后视力不变6眼。结论: 对持续高眼压状态的青光眼应积极行小梁切除术。只要手术前后处理得当,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采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温保存的羊膜移植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9眼,术后对其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随访观察6~18个月。结果 随访期间27眼眼压由术前32~46mmHg降至术后6~21mmHg,两眼手术失败,眼压未控制;术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有22眼,有功能性滤过泡25眼;术后并发症包括前房出血(2眼)和浅前房(1眼)。结论 巩膜瓣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移植可有效地减少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的形成.有利于青光眼滤过通道的建立,且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