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0 毫秒
1.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病例,旨在探讨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术后复发的诊断价值。方法 男4例,女2例,全部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果 6例中术后病理报告肉瘤4例。复发1次者4例,复发2次和复发4次者各1例。结论 超声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除可定位诊断外,还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手术难度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更主要的是,超声便于近期多次复查。因此对恶性肿瘤尤其是病理证实为肉瘤者,一定要重视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2.
王蕾  宋光 《中国疗养医学》2013,(12):1068-1069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超声和CT影像特征。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26例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的影像表现。结果 26例腹膜后脂肪肉瘤CT扫描依据瘤内病理组织学成分不同呈现不同的密度,超声依据纤维成分多少表现为强或低回声。结论腹膜后脂肪肉瘤超声多表现为不均质高回声或低回声实性肿块,CT一般为有脂肪密度和软组织密度的肿块。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脂肪肉瘤的CT表现(附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均先作CT平扫,其中4例加做增加扫描。男5例,女2例,其中二例年龄较小:1例20岁,1例3岁半。结果 7例主要CT表现为:(1)实体型2型;(2)假囊肿型2例;(3)混合型3例。瘤体直径均大于15cm。结论 CT对诊断腹膜后脂肪肉瘤有较大价值,其主要鉴别诊断为含有脂肪成分的腹膜后肿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声像图特征。方法对6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腹膜后肿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腹膜后肿瘤诊断符合率98%(62/63)。其中神经母细胞瘤15例,畸胎瘤21例,恶性淋巴瘤11例.脂肪肉瘤6例,纤维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6例。结论超声检查诊断腹膜后肿瘤声像图表现为多样性,诊断符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RPLS)易复发,术后定期B超复查是早期发现复发的极为简便、理想的手段。自1989年以来,我院共收治4例原发性RPLS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4例在例行B超定期随访时均见复发,且有2例为再次手术后复发,为提高对复发性RPLS的声像图认识,现报告如下。 病例1,女,47岁。于1996年行RPLS切除术,2年后B超复查肝、胆、脾、胰腺无异常回声,右肝下缘、右肾前方及盆腔右侧分布12×10.5cm及13×11cm实质性肿块,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呈分叶  相似文献   

6.
李素平  冯晶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3):3388-3388
现将1例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切除术后的护理介绍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1岁.2011-02因腹膜后肿块2月余主诉入院,曾于2007-01、2009-06、2010-03分别在外院行腹膜后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脂肪肉瘤,患者入院后,门诊行B超检查提示,脂肪肉瘤术后复发,进一步行CT检查提示:腹腔内见18 cm×15cm×10 cm大小的包块,呈长椭圆形,质硬,沿腹股沟韧带又见长约8 cm×4cm包块,质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9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无症状性包块(6/9),组织学类型繁多,本组分别为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副神经节瘤2例、间叶瘤1例。本组病例手术切除率为77.78%(7/9)。2例部分切除患者因术后肿瘤迅速复发增大,短期死亡;2例术后复发再手术患者1例于再手术后1年半死亡,余5例仍健在。结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多为无症状性包块,组织学类型复杂,以脂肪肉瘤多见,完整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降低术后复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常见肉瘤的CT征象,寻找同组织类型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集51例均经手术后得到病理证实的资料完整的软组织类,神经源性类、骨软骨类及组织来源不明的肉瘤肿块增强前后的CT表现。结果 平滑肌肉瘤13例、横纹肌肉瘤6例、间质肉瘤6例、恶性外用神经鞘膜瘤6例、脂肪肉瘤5例、恶纤组3例、滑膜肉瘤2例、纤维肉瘤,髓外尤文氏肉瘤、腺泡状软组织肉瘤、腹膜间皮肉瘤各1例,骨和软骨肉瘤各3例,13例复发或转移性的,其他均为原发。最大直径〈5cm的8例,有液化2例,占25%。5~10cm的15例,中心液化的8例,占53%。10cm以上的22例,中心液化者占100%。6例骨源性未见液化灶。结论 分化较好的脂肪肉瘤有特征性可做出诊断,分化差的只要显示有成熟脂肪密度者也可做出诊断,其他肉瘤肿块影像上无特异性,均需依赖病理定性,其共同特点:瘤体大,中心液化,平扫加增强及延时扫描瘤体大部分强化峰值在2~4分,强化团块延时演变为小结节强度斑,支持软组织肉瘤。骨和软骨肉瘤类皮质骨、松质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内碎片或新生骨密度:骨膜呈各种瘤骨反应,支持骨肉瘤。软骨肉瘤为骨质破坏,周围软组织肿块,肿块内不定形钙化,支持软骨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征象能否准确诊断与鉴别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腹膜后脂肪肉瘤.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7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DCT图像,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CT征象与两种肿瘤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 肿块与肾脏交界面的肾皮质缺损、肿块内粗大血管、肾动脉分支供血及肿块内血管穿过肾实质走行仅或主要见于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P均<0.01);肾脏向前移位和肿块内非脂肪成分强化结节灶仅或主要见于腹膜后脂肪肉瘤(P均<0.01).钙化、肿块内和(或)周围出血及合并的其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腹膜后脂肪肉瘤中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征象能有效鉴别外生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与腹膜后脂肪肉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膜间皮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探讨超声对腹膜间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腹膜间皮瘤的超声声像图及其中9例的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将其声像图表现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相对照。结果:腹膜间皮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为:18例探及腹腔或盆腔肿块,回声不均匀,部分肿块内可见不规则暗区;腹膜弥漫性层状或结节状增厚11例(其中6例合并腹腔肿块),腹水17例。彩色多普勒显像示肿块内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检查结合临床对本病可做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骨外尤文氏肉瘤(EES)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EES的超声图像表现,并对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8例EES患者均为单发肿块,其中发生于腹膜后4例,四肢软组织3例,躯干软组织1例.二维超声示肿块形态规则2例,不规则6例;边界清晰6例,欠清晰2例;8例肿块内部均表现为不均质回声,其中低回声6例,混合回声2例;7例肿块内未见明显钙化,1例肿块内可见钙化.CDFI示7例肿块内探及点状或线状血流信号,1例肿块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4例发生于腹膜后者均于1年内复发及转移;另4例失访.结论 EES可发生于腹膜后及四肢、躯干软组织,超声多表现为单发、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的不均质低回声团块.  相似文献   

12.
陈志云 《中国临床研究》2013,(10):1100-1101
目的总结肾实质性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超声检测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85年至2012年8月门诊及住院经超声显像诊断的肾脏实质性肿块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超声对诊断肾脏良、恶性肿块的意义。结果 28例中,27例经手术后病理学证实肾脏良性肿块3例为:肾错构瘤;恶性肿块24例为:肾透明细胞癌21例,肾移行细胞癌2例,肾脂肪肉瘤1例;另临床诊断肾周围炎1例。与手术病理对照,超声诊断肾实质性肿块的正确率为96.4%(27/28)。超声显示增强回声多为良性肿块,中低回声多为恶性肿块,此特征可作为区分良恶性的参考。结论超声显像可作为肾脏肿块的常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超声显像对原发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照手术病理,分析原发性腹膜恶性间皮瘤超声显像的表现,方法:对照超声图像,回顾性总结8例经手术和尸解证实的原发性腹膜恶性间皮瘤病例,结果:声像图特点为:(1)壁层腹膜弥漫增厚似胎儿胎盘,脏层腹膜增厚常见消化道,充气肠袢被增厚腹膜包裹及粘连形成较大肿块,呈假肾征声像。(2)中-大量腹水。在超声引导下用自动活检枪取材病检效果好,结论:超声显像对该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18F-FDG PET显像在消化道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和随访结果,与CT/MR和手术病理结果的对比研究,以评价PET在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消化道恶性肿块13例(胰腺癌10例,直肠癌2例和肝癌1例)、良性肿块例结果与同期的CT/MR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例消化道恶性肿块PET和CT/MR均见原发灶病变,10例PET显像结果与CT/MR相同,另外3例胰腺癌者PET显像见腹腔淋巴结和脊柱转移。5例良性消化道占位性病变PET全身显像均阴性,其中1例病例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癌。10例消化恶性肿瘤术后随中3例PET阳性结果与CT/MR相同,4例PET全身显像阴性,另外3例PET显像见其他瓿位病灶。结论 ^18F-FDG PET显像对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具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对恶性肿瘤治疗后随访确诊或排除肿瘤残留和复发以及发现全身部位的转移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对全身转移病灶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优于CT/MR。  相似文献   

15.
《上海医学影像》2001,10(1):2-4
目的通过18F-FDG PET显像在消化道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和随访结果,与CT/MR和手术病理结果的对比研究,以评价PET在消化道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消化道恶性肿块13例(胰腺癌10例,直肠癌2例和肝癌1例)、良性肿块5例和恶性肿瘤(胃癌5例,直肠癌4例和肝癌1例)手术治疗后10例共28例患者进行18F-FDG PET全身显像,采用双盲法将PET诊断结果与同期的CT/MR影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例消化道恶性肿块PET和CT/MR均见原发灶病变,10例PET显像结果与CT/MR相同,另外3例胰腺癌患者PET显像见腹腔淋巴结和脊柱转移.5例良性消化道占位性病变PET全身显像均阴性,其中1例病例病理诊断为直肠腺瘤.10例消化恶性肿瘤术后随访中有3例PET阳性结果与CT/MR相同,4例PET全身显像阴性,另外3例PET显像见其他部位病灶.结论18F-FDG PET显像对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具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对恶性肿瘤治疗后随访确认或排除肿瘤残留和复发以及发现全身部位的转移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对全身转移病灶的定性和定位诊断优于CT/MR.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的MR表现及其血液动力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脂肪肉瘤1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经自旋回波SE-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脂肪抑制、抑脂和屏气的扰相梯度回波SPGR(或FLASH)3个序列成像,动态增强采用屏气FMPSPGR T1WI快速扫描序列,共3个回合。仔细复习MR扫描结果并和手术病理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11例脂肪肉瘤中,9例肿瘤形态不规则,2例呈类圆形。病灶直径8.7~28.3cm,平均15.6cm。所有病灶可见菲薄包膜,包膜外侧可见异常信号。肿瘤内脂肪成分SE-T1WI呈高信号,内可见低信号分隔和大小不等的软组织结节或肿块;SPGR-T1WI脂肪抑制扫描病灶内脂肪信号明显下降;FSE-T2WI脂肪抑制肿瘤内的脂肪成分呈低信号,信号强度略高于腹壁脂肪或与之相仿,包膜、分隔、结节或肿块呈高信号;SPGR-T1WI脂肪抑制动脉期脂肪成分无强化,包膜、分隔、结节或肿块轻度强化3例,中度强化8例;门脉期扫描包膜、分隔、结节或肿块进一步强化,脂肪成分无强化。结论:MR有助于显示腹膜后脂肪肉瘤脂肪成分与正常脂肪的差异,有助于显示肿瘤包膜及包膜浸润、有助于显示肿瘤分隔和小结节,动态增强MR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恶性淋巴瘤5例,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肉瘤、腺癌及神经母细胞瘤各2例,纤维肉瘤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各1例)^18F-FDG PET/CT显像资料。观察不同肿瘤^18F-FDG PET/CT显像特征,测量肿瘤最大径及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20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中,18例形态不规则,15例边界不清,14例^18F-FDG摄取不均匀,2例可见远处转移。肿瘤最大径为2.3-28.1 cm,平均(9.3±6.7)cm;SUVmax为3.2-32.7,平均12.9±8.1。结论: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在直肠癌行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诊断及其与术后肉芽肿、纤维化的鉴别。资料与方法:选择20例经随访、手术或穿刺证实直肠癌局部复发的CT表现行分析。并与10例术后正常改变作比较。结果:20例局部复发病例表现:髓前或会阴部均见结节或肿块,除2例外,15例能前肿块呈不对称分布,增强后大肿块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肿块累及邻近肌肉、器官有10例,其他表现有骶骨侵犯、盆壁淋巴结肿大或有远处转移。10例术后无复发病例CT表现:8例见骶前斑片、索条状阴影,2例见软组织块影,左右对称或呈均匀分布,无邻近组织器官侵犯。结论:CT可以对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作出早期诊断,以及与术后肉芽肿及纤维化作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横纹肌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前超声诊断横纹肌肉瘤23例,均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23/23).横纹肌肉瘤超声表现为实质性低回声肿块,肿块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0.75.结论超声有助于在术前了解肿块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超声显象是诊断腹膜后肿块的较好方法。本文通过分析2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肿块的超声检查结果,旨在阐明腹膜后间隙超声解剖及其对诊断腹膜后肿块的意义。 资料与方法 本组271例,男性185例,女性86例,年龄最小щ5天,最大77岁,平均37.3岁。271例均系我院自1982年至1987年5月的住院病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腹膜后间隙各类肿块108例,占39.85%余为胰腺、肾及肾上腺和腹膜后肠道肿块。271例中除5例假阳性及1例肝癌外,265例腹膜后肿块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