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目的 研究胞外多糖和胞外DNA对粪肠球菌在人牙本质片上黏附并形成生物膜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牙本质片,分成葡聚糖酶(Dextranase)组、DNA酶(DNaseI)组和对照组,体外培养获得粪肠球菌的牙本质生物膜标本.采用活菌菌落计数法、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结合COMSTAT软件分析胞外聚合物对牙本质黏附菌量和生物膜三维结构的影响.结果 相同生物膜膜龄,Dextranase组和DNaseI组粪肠球菌牙本质黏附菌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 h黏附菌量分别下降至对照组的15.61%、18.39%.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Dextranase和DNaseI对粪肠球菌牙本质生物膜的形成有影响,处理后生物膜结构松散,生物量、底层覆盖率及平均厚度均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7),其中生物量由(3.95±0.09)μm3/μm2下降至(0.36±0.08)μm3/μm2、(1.05±0.06)μm3/μm2.DNaseI对成熟牙本质生物膜产生显著降解作用,而Dextranase对成熟牙本质生物膜作用不明显.结论 胞外多糖和胞外DNA是粪肠球菌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对其初始黏附和生物膜三维结构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血液分离肠球菌毒力基因及其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血培养分离粪肠球菌42株和屎肠球菌44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常规药物的敏感性;PCR法检测肠球菌6种毒力基因cyl、esp、asal、hyl、gelE和agg;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肠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统计分析肠球菌毒力基因与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关系。结果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除esp、hyl外,cyl、asal、gelE和agg基因在粪肠球菌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屎肠球菌(P<0.05);血液分离肠球菌生物膜阳性率为32.6%(28/86),其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生物膜阳性率分别为59.5%(25/42)和6.8%(3/44);肠球菌毒力基因的携带与其生物膜阳性率无相关性(P>0.05)。结论致血流感染的屎肠球菌其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高于屎肠球菌,两者的毒力基因与生物膜形成不具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临床应用的根管充填糊剂抗菌作用有限,存在组织刺激性强、成形困难、根管封闭性较差及易降解等缺点。 目的:比较不同pH值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根充糊剂对感染根管常见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方法:建立体外根管粪肠球菌、白色念球菌感染模型,评价pH 8纳米羟基磷灰石糊剂、pH 9纳米羟基磷灰石糊剂、pH 10纳米羟基磷灰石糊剂在离体牙根管内的抗菌作用,并以氧化锌丁香油做对照。 结果与结论:所有根充糊剂均具有抑菌作用。各pH值纳米羟基磷灰石糊剂对粪肠球菌抑制作用实验组优于氧化锌丁香油组(P < 0.05),不同pH值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对白色念珠菌抑制作用各pH值纳米羟基磷灰石组不及氧化锌丁香油组(P < 0.05),各pH值纳米羟基磷灰石组组间比较,pH10纳米羟基磷灰石组>pH 9纳米羟基磷灰石组>pH 8纳米羟基磷灰石组(P < 0.05)。结果表明,感染根管模型中,纳米羟基磷灰石根充糊剂对粪肠球菌的抑制作用好于氧化锌丁香油(P < 0.05),而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不及氧化锌丁香油(P < 0.05)。pH=10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根充糊剂的抑菌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激光能量对血卟啉单甲醚介导的光动力疗法(HMME-PDT)杀灭离体牙侧支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效果.方法 选取人单根管离体前牙80颗,常规根管预备后建立粪肠球菌感染人工模拟侧支根管模型.实验随机分为8组:A组为阴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冲洗根管;B组为阳性对照组,以5.25% NaClO冲洗根管;其余6组为HMME-PDT处理组,各组以40μg/ml血卟啉单甲醚(HMME)为光敏剂,避光孵育5 min后用不同激光功率的532 nm半导体激光在根管内上下提拉螺旋照射120 s,按照激光功率的不同,分为C组(50 mW)、D组(60 mW)、E组(70 mW)、F组(80 mW)、G组(90 mW)、H组(100 mW).各组实验牙标本(每个离体牙近中面侧支根管作为实验前标本,远中面侧支根管作为对应的实验后标本)处理前与处理后即刻用20#K锉取侧支根管内碎屑,然后将碎屑转至含5 ml TPY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10倍递增连续稀释后厌氧培养24 h,菌落计数.结果 不同激光功率PDT组和生理盐水冲洗组相比,杀菌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5.25% NaClO冲洗组相比,D组、E组、F组、G组、H组杀菌率均明显增高(P<0.05),而C组与5.25% NaClO冲洗组杀菌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激光功率的各PDT组的杀菌率随激光功率的增加而增高,其中F组、G组、H组与C组、D组、E组相比,杀菌率显著提高(P<0.05),而F组、G组、H组3组间杀菌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HMME-PDT对人工侧支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最佳杀菌功率参数为80 mW.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地衣芽孢杆菌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03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者(n=52).对照组给予常规益生菌治疗,观察组给予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治疗,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粪肠球菌、5-羟色胺(5-Serotonin,5-HT)、P物质(Substance P,SP)、神经肽(Neuropeptide Y,NPY)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毒素、D-乳酸、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大肠杆菌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地衣芽孢杆菌可以通过调节腹泻型IBS患者机体内肠道菌群分布,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促进患者的神经递质水平和肠黏膜屏障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6.
背景:前期实验发现外源性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能够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体外黏附能力。变形链球菌内部存在的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是否具有同样作用。 目的:成功构建了变形链球菌内部单磷酸鸟苷环二聚体相关基因gcp的失活菌株,观察gcp基因失活后变形链球菌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方法:将gcp失活菌和野生菌菌悬液在96孔酶标板中厌氧培养48 h,用结晶紫染色,乙醇/丙酮混合液显色,测量A575 nm值,以定量反映生物膜形成量;荧光标记gcp失活菌和野生菌,与唾液包被的羟基磷灰石粉末共同孵育后,测定羟基磷灰石沉淀的荧光值,比较黏附率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gcp失活菌生物膜形成量低于野生菌,gcp失活菌在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表面的黏附率低于野生菌(P < 0.05)。提示gcp基因的失活可抑制变形链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在生物体表面的黏附。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证实中药赤芍有效成分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其单体芍药苷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是否有抑制作用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芍药苷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影响。 方法:用RPMI-1640分别按2倍稀释法制备5个浓度梯度(4,2,1,0.5,0.25 g/L)的芍药苷溶液。用RPMI-1640稀释洗必泰为5个浓度梯度(2%,1%,0.5%,0.25%,0.125%)。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不同浓度梯度芍药苷或洗必泰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直径。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洗必泰或芍药苷对白色念珠菌细胞黏附的作用,以及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并且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死菌活菌荧光染色技术相结合方法观察常态及药物作用下的白色念珠菌生物膜。 结果与结论:洗必泰与芍药苷均有抑菌能力,抑菌环直径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除2 g/L芍药苷组与1%,2%洗必泰组抑菌环直径无差异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不同质量浓度芍药苷对白色念珠菌的细胞黏附都具有抑制作用,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也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率与药物质量浓度呈正相关。观察48 h时常态生物膜结构中大部分是活菌,有少量死菌存在;随芍药苷质量浓度改变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中死菌比例不断增高,其抑菌活性相对弱于洗必泰。表明芍药苷对体外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估枯草杆菌、屎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美常安)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D患者158例,男性101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44.4±12)岁;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美常安和培菲康2粒3/d2周,记录腹痛、腹胀、大便频率、大便性状、排便急迫症状计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结束后继续随访一周,观察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基线期病程、症状具有可比性;治疗后单项症状计分和总症状计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1周总有效率分别为41.8%(33/79)和49.6%(39/79),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51.9%(41/79)和65.8%(52/79);生活质量影响评分从33.12±23.11和31.88 ±20.17下降至18.06 ±18.73和19.93 ±17.43(P<0.01);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结论 美常安和培菲康可以减轻IBS-D的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综合疗法对肝硬化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作用。方法临床收集120例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方法分成2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予以护肝、利尿、降低门脉高压、输注白蛋白和新鲜血浆等传统方法治疗;研究组则在上述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和莫沙必利治疗。治疗后,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TNF-α、NO及LPS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同时研究组的CO、CI、PVF及EVD大小也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经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总有效率分别48.33%和81.67%,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的综合疗法可以显著降低对门脉高压不利的相关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显著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效应,对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参数联合维生素 D 在肝纤维化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我院 2020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 98 例肝炎者,统计对比纤维化与无纤维化患者肠道菌群参数与血清 25-羟维生素 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水平,分析肠道菌群参数联合25-(OH)D3在肝纤维化诊断与病情评估中价值.结果:纤维化患者双歧杆菌、血清25-(OH)D3水平低于无纤维化患者,肠杆菌、肠球菌高于无纤维化患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25-(OH)D3联合应用诊断肝纤维化的AUC为0.820,最佳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8.61%、82.35%(P<0.05);高水平双歧杆菌、肠杆菌、肠球菌以及血清25-(OH)D3水平肝炎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危险度为低水平者的0.426倍、1.974 倍、2.123 倍、0.375 倍(P<0.05);不同肝纤维化程度双歧杆菌、血清 25-(OH)D3 水平对比:S0 期>S1 期>S2 期>S3 期>S4 期,不同肝纤维化程度的肠杆菌、肠球菌对比,S0 期<S1 期<S2 期<S3 期<S4 期(P<0.05);双歧杆菌、25-(OH)D3和肝纤维化分期成反比,肠杆菌、肠球菌和肝纤维化分期成正比(P<0.05).结论:肠道菌群参数与血清25-(OH)D3水平联合应用于肝纤维化诊断中,诊断效能高,并能反映病情程度,可为临床早期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947株尿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征。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我院中段尿标本,共检出947株菌株纳入研究。根据临床检验操作流程进行标本接种,观察菌株构成情况、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特征分析。结果:在检出的947株非重复菌株中,革兰阴性杆菌584株,占61.67%;革兰阳性球菌275株,占29.04%;真菌88株,占9.29%。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P0.05)。在检出的947株非重复菌株中,泌尿外科病原菌303株(32.00%),所占比例最高。革兰阴性杆菌在尿培养结果中较常见。其中,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革兰阳性球菌在尿培养结果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主要是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临床常见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敏感率均为100.00%。白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氟康唑敏感率为97.18%、98.69%、96.79%。结论:947株尿培养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泌尿外科病原菌检出比例最高,临床需根据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特征进行用药治疗,而且要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2.
熊小芳  唐晶 《医学信息》2018,(16):152-153156
目的 探讨复发性尿路感染的细菌检验药敏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3月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79例,对其尿液标本实施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分析病原菌情况、药敏试验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 经尿细菌培养,79例患者中尿检阳性29例,其中大肠埃希菌占68.97%,肺炎克雷伯菌占10.34%,粪肠球菌占20.69%,合并支原体感染占17.24%;治疗总有效率为96.20%,且尿检阳性患者治疗效果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细菌检验药敏结果对复发性尿路感染患者进行针对性抗菌药物治疗,可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奥沙拉嗪联合美常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奥沙拉嗪联合美常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32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口服奥沙拉嗪,每日3次,每次1.0 g;治疗组加服美常安胶囊(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每日3次,每次2粒,1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复查肠镜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2.8%,总有效率90.3%;对照组显效率31.7%,总有效率7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沙拉嗪联合美常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优于单用奥沙拉嗪。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细菌生物膜:细菌及其细胞外产物在载体表面聚集形成的一种有序群落,其主要成分为多糖蛋白复合物,是多种细菌相互粘连而产生得具有特定结构的细菌复合体。细菌生物膜分3层:连接膜附着于组织或生物材料表面;基底膜包含致密的菌群;表面膜为最外层,浮游菌可从其表面被释放后自由飘浮和播散。微菌落是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单位,微菌落相互融合连接形成大片均一的生物膜。  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 h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背景:输尿管支架被广泛用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狭窄、原位尿流改道重建、输尿管或肾镜碎石、肾移植和肿瘤等泌尿系疾病,但长期留置输尿管支架可导致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目的:观察输尿管支架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态学特点,分析细菌生物膜的病原学分布特征及耐药性。 方法:收集2016年1至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127例患者的输尿管支架标本,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细菌生物膜的形态学特征,刚果红培养基分别筛选肾盂段、输尿管段和膀胱段支架的细菌生物膜菌株,同时进行尿培养,对检出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实验获得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4年科伦审22号。 结果与结论:①在留置7,15,30 d的输尿管支架表面均能够观察到细菌生物膜及数量不等的炎性附着物或结晶体,细菌生物膜的细菌被大量纤维膜包裹;留置7,15 d的输尿管支架表面可见呈片状散在分布的菌落,以杆菌为主;留置30 d的输尿管支架表面可见呈堆状分布的菌落,以球菌、杆菌为主;②127份输尿管支架标本中检出细菌生物膜106份,阳性率为83.5%,其中膀胱段阳性率最高,其次为肾盂段和输尿管段;尿培养阳性为25份,阳性率为19.7%,尿液培养的细菌生物膜阳性率明显低于输尿管支架培养结果(P < 0.05);③106份阳性标本中检出细菌22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株数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株数(P < 0.05);输尿管支架细菌生物膜和尿培养细菌均主要以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最为常见;④输尿管支架管表面细菌生物膜菌株的耐药率高;⑤结果表明输尿管支架细菌生物膜是诱发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 ORCID: 0000-0001-9204-7321(张家模)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细菌在金属植入物和死骨表面附着并形成的生物膜是造成骨骼肌肉系统的慢性感染的根本原因。 目的:观察并比较细菌在钛板和死骨表面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能力。 方法:用改良的基质培养法制备细菌生物膜模型,将10块钛板圆柱和10片死骨随机配对,每一对放置在同一个培养瓶中用其菌液浸泡淹没,在同一个培养环境中培养。用荧光染料对各组细菌生物膜进行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采集图像。 结果与结论:与死骨相比,钛板表面的细菌生物膜厚度较小(P < 0.05),其细菌生物膜中层和深层的活菌率较高(P < 0.05)。说明细菌在死骨形表面成细菌生物膜的能力强于钛板。.  相似文献   

16.
紫花地丁、蒲公英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的干燥全草 ,蒲公英为菊科植物的干燥全草。这2种中草药在临床上治疗尿路感染均有一定疗效。为此本文检测其对几种细菌的抑菌作用。将紫花地丁、蒲公英干原药 5g加蒸馏水 5 0ml,文火煮沸 30min ,浓缩至10ml,制成 0 .5g/ml溶液 ,离心取上清过滤除菌 ,置 2 0℃保存。分离自广州尿路感染患者的尿标本 ,其中革兰阳性球菌95株 ,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 4 5株、表皮葡萄球菌 2 2株、腐生葡萄球菌 16株、粪肠球菌 12株 ;革兰阴性杆菌 35株 ,包括大肠埃希菌 2 0株、变形杆菌 15株。 (1)采用NCCLS推荐的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药物MI…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根管冲洗剂对急性牙髓炎患者一次性根管治疗后疼痛评价、可疑致病菌检出和对P物质(S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于苏州市立医院口腔科治疗的急性牙髓炎患者102例,其中男性49例,平均年龄34.7岁;女性53例,平均年龄35.4岁。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34例。均行一次性根管治疗,Ⅰ组采用超声辅助下3%过氧化氢溶液(H2O2)荡洗,Ⅱ组采用超声辅助下0.5%次氯酸钠溶液荡洗,Ⅲ组采用超声辅助下1%聚维酮碘溶液荡洗。比较3组治疗后1周内疼痛评价、治疗前后可疑致病菌检出情况及SP、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1周内疼痛评价,Ⅰ组无疼痛19例,轻度疼痛10例,重度疼痛5例;Ⅱ组无疼痛25例,轻度疼痛8例,重度疼痛1例;Ⅲ组无疼痛24例,轻度疼痛9例,重度疼痛1例;3组疼痛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3.03,P=0.219);但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疼痛评价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H=10.22、11.66,P均0.001)。3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组85.3%,Ⅱ组97.1%,Ⅲ组97.1%。χ2=4.91,P=0.086)。治疗前3组致病菌检出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Ⅱ组与Ⅲ组致病菌检出量均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 h SP水平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组:(32.0±3.2) pg/μL;Ⅱ组:(26.9±3.5) pg/μL;Ⅲ组:(29.8±3.6) pg/μL。F=15.53,P 0.001],即Ⅱ组SP水平最低,Ⅰ组SP水平最高。结论与H2O2相比,次氯酸钠与聚维酮碘均能降低急性牙髓炎患者一次性根管治疗后疼痛发生及可疑致病菌检出量,以次氯酸钠效果更佳。同时次氯酸钠降低术后2 h龈沟液SP水平,减少疼痛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留置导尿术在预防女性患者术后尿路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温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24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留置导尿术,观察组给予改良留置导尿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论观察组患者术后9例有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3.43%;对照组患者术后有28例发生尿路感染,发生率10.68%,观察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患者送检尿液标本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结论对妇科手术患者采用改良留置导尿术,能够有效预防尿路感染,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术后康复,因此受到广大妇科患者的一致好评,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游离态及不同时期生物膜态白念珠菌转录因子CPH1和EFG1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白念珠菌质控株ATCC90028和临床分离株14215于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24 h后的生物膜形态.分别提取6株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13860、13874、14127、14371、14215、14533和质控株ATCC90028游离态以及早期(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4h)、中期(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12h)、晚期(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24 h)生物膜态的总RNA,应用荧光定量PCR测定其CPH1和EFG1基因的表达.结果 聚乙烯片上黏附生长24 h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质控株ATCC90028多为单层的孢子细胞黏附;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14215形成菌丝态为主,具有三维结构的生物膜.相对于游离态,白念珠菌质控株ATCC90028在生物膜形成的早中晚期转录因子CPH1和EFG1表达均下调.临床分离株转录因子CPH1在游离态、生物膜形成的早中晚期时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游离态相比,临床分离株转录因子EFG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生物膜形成早期及中期均上调[0.141(0.029 ~ 0.212)、0.252(0.103 ~ 0.943)比0.077(0.018 ~ 0.113),均P<0.05],在生物膜形成晚期则无明显改变(P>0.05),相对表达量为0.091(0.024 ~ 0.354).结论 转录因子EFG1在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XLD琼脂、SS琼脂、HE琼脂3种沙门菌分离培养基的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选取3个不同批次的待测样品,以生长率、选择性和特异性为测试指标,分别重复测定20次。结果标准菌株鼠伤寒沙门菌CMCC(B)50115和福氏志贺菌CMCC(B)51572在SS琼脂、XLD琼脂、HE琼脂上三批次培养基中的生长率均大于0.5,且三批次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利桑那沙门菌CMCC(B)47001在XLD琼脂上三批次培养基中的生长率均在0.9以上,三批次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株目标菌在受试三批次培养基上均呈现正常的生理生化特性,形成具特征性的菌落。粪肠球菌ATCC29212在3种培养基上生长均受抑制。结论根据ISO/TS11133.2-2003培养基的性能评价标准判断,XLD琼脂、SS琼脂、HE琼脂培养基均符合标准要求,整体性能稳定、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