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并富马酸喹硫平治疗伴有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研究组应用艾司西酞普兰并喹硫平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总疗程6周。应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及有关实验室检查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研究组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T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喹硫平治疗伴躯体化症状的抑郁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我院确诊的96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组,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8周,同时选取在我院体检为正常成人50例作为对照组,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并检测两组血清中hs-CRP的表达.结果:治疗前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hs-CRP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者 hs-CRP的表达下降(P<0.05),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中hs-CRP表达明显增高,艾司西酞普兰可能通过降低hs-CRP产生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米氮平治疗焦虑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将65例焦虑性抑郁症的患者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33例和米氮平组32例,疗程均为8周。采用汉米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米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 2组从治疗第2周起,HAMD、HA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从治疗后第2周起~第6周末HAMD、MAMA评分艾司西酞普兰组均低于米氮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性抑郁症的疗效确切,起效快,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艾司西酞普兰合并阿立哌唑)和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疗程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第2、4、6、8周末,研究组的HAMD和HAMA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抑郁症能明显提高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8例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奥氮平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疗程均为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副作用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末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显著性下降(分别t=2.57和t=2.38,P均<0.05).研究组起效快,显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79,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小剂量奥氮平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起效快,疗效肯定,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6.
张焱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6):75-76,101
目的:评价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性设计,将137例在我院接受门诊和住院治疗的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配到两组,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71例,帕罗西汀治疗组66例,疗程8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老年抑郁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GDS)评估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评估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疗效分析采用意向性分析法(Intent to Treat Analysis),对中途退出或失访的病例采用末次分析截转法(Last ObservationCarded Forward,I-OCF)处理缺失值。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治疗期间脱落率低于帕罗西汀组(21.1%vs.40.0%,P=0.034)。在治疗8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患者痊愈10例(19.23%),显著进步11例(21.2%),好转17例(32.7%),无变化14例(26.9%);帕罗西汀组痊愈9例(16.4%),显著进步12例(21.8%),好转21例(38.2%),变化13例(2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抑郁症状评分改善的时间早于帕罗西汀组,治疗第一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GDS分(13.7±4.5)低于帕罗西汀组(17.3±5.1)(P〈0.01);治疗第二周末艾司西酞普兰组HRSD评分(16.6±3.5)低于帕罗西汀组(24.4±6.1)(P〈0.01),且不良反应率低于帕罗西汀组(28.8%vs.47.3%,P〈0.05)。结论:与帕罗西汀相比,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性抑郁症患者起效快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对首发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抑郁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A组)和氟西汀治疗组 (B组)各30例,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测试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A、B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与基线比均明显下降(P<0.01),且A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B组(P<0.05).治疗后,A、B两组患者的P2、N2、P3 潜伏期及反应时间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2、N2、P3波幅明显高于治疗前( P<0.01).A组较B组P3潜伏期、反应时间明显缩短,且N2、P3波幅A组高于B组(P<0.01).结论:在改善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方面,艾司西酞普兰优于氟西汀,且艾司西酞普兰疗效明显、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坦度螺酮与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应用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6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坦度螺酮与艾司西酞普兰合用)和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第4周和第8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第2周时HAMA评分开始下降,较对照组显著,在治疗第4周、第8周时HAMA、HAMD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1)。研究组痊愈5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11例,无效2例,有效率达93.00%,显效率高达60.60%。对照组痊愈3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15例,无效5例,有效率84.84%,显效率39.39%。研究组的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坦度螺酮对焦虑和抑郁均有治疗作用,与抗抑郁药联合应用能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4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32例,舍曲林组32例,观察6周。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4周、6周末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映。结果:艾司西酞普兰组显效率78.1%,舍曲林组7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6%,舍曲林组43.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相当,但艾司西酞普兰起效较舍曲林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疗程8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HAMA评分均较氟西汀组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4~8周,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75.7%和54.1%, 氟西汀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0.6%和61.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1.6%,较氟西汀组44.4%显著为低(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与氟西汀相似,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1.
从<脉书·十一脉><黄帝内经>等文献人手,梳理了血气、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简要介绍了四肢部的基本腧穴、躯体部要穴,以及腧穴配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多年来,人们对考试改革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出不同的考试模式,例如教考合一与教考分离就是2种完全不同的考试模式。通过对比2种考试模式的优势与劣势,提出适合医学基础课的综合性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寻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为今后的神经病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分析神经病学教改后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结果教改班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优于非教改班(P<0.01)。结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学优化整合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载脂蛋白(apo)是脂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酶活性,介导细胞受体与脂蛋白结合,保持脂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目前已发现数十种载脂蛋白,其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分子中具有多个双性alpha螺旋及Beta-折叠结构。载脂蛋白的这种双性alpha螺旋结构是其结合及转运脂质的结构基础。在HIV外壳结构中的一种糖蛋白(gP)也具有这种alpha螺旋结构。近年研究表明,载脂蛋白和由载脂蛋白组成的脂质体还具有抗肝炎病毒、抗HIV病毒、抗单纯疱疹和中和细菌内毒素的功能。以脂蛋白和载脂蛋白为主要成分构成的脂质体已成为运载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受体的靶向性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痰瘀相关,意在梳理痰瘀知识、并强调痰瘀相关的重要性。方法:通过多角度地分析、刍议"痰瘀同源"、"痰瘀互结"、"痰瘀同治"等痰瘀经典理论的方式论述痰瘀相关。结果:痰与瘀是中医界里重要的元素,痰与瘀互结是许多疾患共同的病机,痰瘀同治是常用治法。结论:痰瘀同源、互结、同治,不但在临床上有着实用的指导意义,又能与时俱进、在探究中创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MRI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OEC的CT、MRI表现,并与手术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8例OEC位于左侧5例,右侧3例。肿瘤最大径4.5~17.5cm,平均9.2cm。全部肿瘤均呈囊实性,6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2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瘤边界部分模糊7例,清楚1例。CT平扫:肿瘤实性成分cT值37~46Hu,平均4lHu,囊性成分cT值14~40Hu,平均25Hu;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呈中等程度强化,动脉期cT值6l~77HIJ,平均66Hu,实质期cT值65~78HU,平均71HU。MR平扫:T2wI实性成分呈等信号,囊性成分呈低信号,T2wI实性成分呈稍高信号,囊性成分呈高信号,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中等程度强化。8例OEC中合并子宫体内膜癌2例,其中l例经MRI检查,表现为子宫体部内膜不规则增厚,T2wI呈等信号,Tn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呈中等程度强化,1例合并同侧卵巢巧克力囊肿。结论:CT、MRI能较好地反映OEC的病理特征,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内部结构及邻近结构侵犯等情况,具有重要的定性价值,并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从必要性、要求及实质3个角度梳理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医信融创”教育的模式。“医信融创”需要遵循由“融”到“创”的逻辑主线,通过“融行-融智-融心”的过程最后走向“创新”的目的。最后以山西医科大学的实践案例证明了“医信融创”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治1例十二指肠降部间质瘤并皮肤软组织转移,结合文献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结果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随访3个月未再排黑便.结论胃肠间质瘤内科保守治疗效果差,宜行手术切除,根据良恶性程度选择手术方式.确诊胃肠道间质瘤必需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20.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传统天然产物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多种药理活性,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方向,设计了一系列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衍生物,借助分子模拟平台Discovery Studio,以Aβ蛋白、Tau蛋白为靶蛋白,筛选出5种衍生物6a~6e。并通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合成,用硫碘素T检测目标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6a在100 μmol/L浓度下,对于两种靶蛋白的聚集都有抑制作用,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