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季刊)是由新闻出版总署于2008年8月批准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2009年3月正式创刊,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年刊(迄今共出版四卷)。本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科工研工程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运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2.
宋立 《工程研究》2009,1(1):10-11
为工程研究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跨学科研究与交流平台的《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杂志即将创刊,谨表示祝贺。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出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并向国际经济危机发展的背景下,从多学科角度看工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3.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季刊)是由新闻出版总署于2008年8月批准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期刊,2009年3月正式创刊,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与社会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年刊(迄今共出版四卷)。  相似文献   

4.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是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创办的跨学科、综合性、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发行。本刊开设工程前沿、工程战略、工程创新、工程评论、工程与可持续发展、工程哲学、  相似文献   

5.
韩彬 《工程研究》2015,(1):116-118
<正>2015年1月20日,《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简称《工程研究》)第二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成功召开。会议由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殷瑞钰院士主持,(按姓氏笔画顺序)王大洲、王佩琼、邓寿鹏、石耀霖、张柏春、张博庭、李伯聪、李洪钟、李增喜、杜澄、徐锭明、秦毅、顾基发、高随祥等委员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助理高随祥教授代表本刊主办方致欢迎辞。主编杜澄研究员回忆了本刊编委会主任委员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材料、信息与制造领域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迅猛发展,在可预期的未来,"个人制造"会进入寻常百姓家,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挑选甚至设计、制造自己"中意的"日常用品,甚至家具等大型物件;将来一周就可以盖好一栋个人风格的别墅,拎包入住也不是梦想;于是制造厂商大量消失,实体店家纷纷转行,大量富余劳动力急于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产业分工像发生了核聚变迅速整合,与此同时,环境治理面临新的严峻考验,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与形式大为改观……这就是3D打印技术可能带给我们的未来:未知、希望、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7.
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与工程(Engineering)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促进,但不完全是上下游关系。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技术在先,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只是对石料进行了人为的加工,成为更符合人类需要的器皿或武器;到了青铜器时代才有了人工合成的材料(青铜是铜与锡共熔的合金)。即使我国古代对世界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四大发明,也都属于技术的范畴。这些技术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社会文明的发展愈来愈快。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工程不仅是科研成果与技术创新的集成应用,更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工程研究也不仅因其系统性和综合性而需要工程技术界各类人士的参与,更因其实践性和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而吸引了人文社科学术界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9.
王楠 《工程研究》2014,(3):319-322
正1论坛背景工程哲学是21世纪以来国际上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也是其关注的新热点。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在中国工程院领导的支持下,联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及其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自2004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工程哲学和工程演化论研究,并陆续出版了《工程哲学》(2007年第1版,2013年第2版)和《工程演化论》(2010年)等专著,为"工程哲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标志着我国在工程哲学领域的研究进入了世界前列。在工程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论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  相似文献   

10.
工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能动性、创造性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之一。现代工程不但深刻地改变着自然的面貌,也塑造了而且还在继续改变着现代社会的面貌,乃至塑造和改变着人本身。人类正是通过造物活动创造自己的历史,建造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也创造人本身。  相似文献   

11.
吴季松 《工程研究》2009,1(4):319-326
本文总结了工业工程的教训,阐明了传统工程的不可持续性,以笔者主持的以保障奥运为目的的《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2001--2005)》为例,具体探讨了生态工程的基本内涵与目标,以及如何从传统工程走向生态工程等重大问题,进而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栾恩杰 《工程研究》2014,(4):323-331
从工程与科学技术辩证关系的角度,在四个方面讨论了工程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从劳动与劳动工具对人类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入手,讨论了工程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处于“无首尾逻辑”的不断循环的融合体状态,三者互相依赖、互相推动,而工程直接联系着技术的应用和科学的基础,在这一循环中起着“扳机”和载体的作用.以中国航天经历仿制阶段、自主研制阶段、跟踪发展阶段以及开始步入创新驱动发展新时期的58 年发展历程为例,论述了以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对我国来说是一条成功之路.提出在未来的创新驱动发展中要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坚持通过重大工程带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是要将基础科研按其本身的特点并吸纳重大工程的成功经验制定发展规划.讨论了工程成果对于科学发展的基础作用,提出工程成果不仅是现代基础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必要手段和基础,还牵引着诸多基础学科的生成,完善和推动基础学科的发展;工程设施所提供的成果,既是设计成果、验证结果,也是运营的伴行装置;既是对象的物理表现,也是模型化认识的基础科学.对工程师的使命强调了三点认识:一是要依据系统工程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指导工程实践,一项重大工程系统在其运行中,必然要包括“非拥护性评审”以及相应的机会成本权衡;二是系统工程实施的第一步是工程需求论证,而复杂工程系统的需求论证必须是全域性的,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的诸多方面,否则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三是科技进步将人类社会推到高科技时代的同时,也把我们带进了为科技进步和工程建设而付出的各种代价之中,工程师要与科学家携手,通过“科学一技术一工程”无首尾逻辑的综合运用,共同解决当代民生难点课题,这是工程师的?  相似文献   

13.
邓波 《工程研究》2011,3(2):132-148
本文首先对上海的城市发展进行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分析了城市建设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从跨学科工程研究的视野,对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大虹桥”战略产生的理论与现实依据及其历史的必然性,由此深入讨论了“大虹桥”战略的实施对于当前及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俞大光 《工程研究》2009,1(3):249-255
本文简述我国开发核武器工程的决策过程及其时代背景,较详细地回顾了在简陋的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全国的大力协同,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我国第一代核武器研制的全过程:原子弹和氢弹技术的突破和武器化,多个武器型号定型并陆续生产交付部队。文中列举了“两弹”工程中出现的几个较大问题及其解决情况。最后简述了第二代核武器研制的状况和已有基础,并展望其前景。  相似文献   

15.
陈和生  张闯  李卫国 《工程研究》2009,1(3):275-281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大科学工程。工程从2004年初开工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按指标、按计划、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并于2009年7月通过了国家验收。本文报告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的建设进程,总结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改造方案的选择和工程的质量、经费和进度控制等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historical function of Soviet aids at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military engineering education by taking Harbin Institute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Soviet aids to Harbin Institute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from the aspects of institute establishment, site selection,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impact of Soviet aids on Chinese military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lessons which Harbin Institute of Military Engineering could learn from Soviet Union.  相似文献   

17.
钢铁制造流程的能量流行为和能量流网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钢铁工业在下一步技术转型中,应高度重视钢铁制造流程的能量流和能量流网络问题。本文从充分发挥钢厂三个功能的视角,阐述了钢铁制造流程中铁素物质流和碳素能量流的行为规律,提出了应注重与铁素物质流相关的碳素能量流的输入/输出特点和能量流网络构建以及相应的信息化集成调控的观点,剖析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潜力,指出了提高钢厂综合竞争力和多方位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探讨了相关理论的建立、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实施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18.
智慧主动型交通控制系统及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限于交通信息采集内容及方式、控制实现手段和优化模型性能等因素,传统交通控制系统难以满足实际的交通控制需求。大数据和车联网及车路协同系统等技术的发展,为提升交通控制系统的控制基础与条件、系统适应能力和响应能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数据和计算技术等变革对交通系统运行环境、交通控制对象特征和通信与实现手段的影响;进而面向多模式交通流,提出了以更安全、更快速、更绿色、更人性化等为基本特征的下一代智慧主动型交通控制系统及其逻辑架构与物理架构。系统原型测试表明,快速发展的信息通信等技术及基于此的下一代交通控制系统具有出色的潜在性能和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Du Shanshan  Han Fei 《工程研究》2011,3(3):280-287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is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policy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and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measures in coping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blems and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樊东方  石静远 《工程研究》2013,5(4):443-452
回顾了日本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的演进历程,按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将其分为分散管理时期、集中管理时期和协调发展时期,并结合国际形势、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及日本国土资源条件,对每个时期交通运输管理的机构、职能、运行机制演变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分析.重点结合日本交通管理体制的基本现状,包括中央层面和道路、铁路、水路、民航等不同运输方式的管理体制,总结提炼了日本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在管理方式、运行模式、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同时,结合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阶段、方向和重点,探讨了对我国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