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青霉素致痫大鼠皮层脑电的影响。方法:40只大鼠分成4组,即正常对照组、青霉素致痫组、生理盐水+青霉素组和IL-6+青霉素组。腹腔注射青霉素造成癫痫动物模型,侧脑室分别注射生理盐水或IL-6后观察其对大鼠皮层脑电出现癫痫样放电的潜伏期和放电的最高波幅的影响。结果:IL-6+青霉素组动物皮层脑电出现癫痫样放电潜伏期为(19.35±2.04)min,放电最高波幅为(306.03±45.32)μV,青霉素致痫组和生理盐水+青霉素组皮层脑电出现癫痫样放电的潜伏期和放电的最高波幅分别为(7.47±0.94)min、(355.33±29.75)μV和(7.77±0.99)min、(361.25±32.59)μV,与IL-6+青霉素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6可延长青霉素致痫大鼠皮层癫痫样放电的潜伏期和降低放电的最高波幅,表明IL-6可能具有一定的对抗癫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鼠脑电直方图分析,观察了电针对戊四氯诱发的大鼠癫痫型的作用。发现电针入中,百会穴对正常大鼠有显著镇静作用,对戊四氮诱发的大鼠癫痫样发作有显著的抑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铁离子致痫大鼠模型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大鼠64只,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大鼠大脑皮质铁离子注射致痫模型,假手术组皮质予以生理盐水注射,正常组不作处理.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谷氨酸转运蛋白-1(glutamate transporter,GLT-1)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皮层脑电监测记录造模后大鼠脑电图特征,并通过Racine评分评价每组大鼠造模后第2周的行为学变化.结果 在成功造模后第8天,模型组大鼠皮层GLT-1蛋白(0.495±0.077)及mRNA含量(0.644±0.067)较正常组降低(P<0.05),而EGF治疗组可明显上调铁离子致病大鼠脑皮层GLT-1蛋白(1.088±0.068)及mRN A(0.965±0.039)表达(P<0.05);正常组、假手术组无痫性放电及癫痫发作,模型组及治疗组均出现痫样脑电及癫痫发作,但治疗组较模型组癫痫发作频次减少、程度减弱(P<0.05).结论 EGF在大鼠铁离子致痫模型中可上调GLT-1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大鼠癫痫发作频次及程度,对铁离子致痫大鼠具有一定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免疫特免性”与癫痫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IgG免疫反应阳性(IgG-IR)细胞在两种不同处理程序的正常成年、癫痫及尼莫地平作用下癫痫大鼠脑组织内分布情况。结果灌注大鼠,除癫痫组个别脑片散在弱IgG-IR细胞外,其余均阴性;未灌注大鼠,各组脑片均散布IgG-IR细胞;癫痫大鼠脑组织IgG-IR细胞分布较正常组增多(p<0.01);尼莫地平作用下癫痫大鼠脑组织内IgG-IR细胞分布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脑“免疫特免性”在癫痫发病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在铁离子致痫大鼠模型中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成年大鼠64只,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大鼠大脑皮质铁离子注射致痫模型,假手术组皮质予以生理盐水注射,正常组不作处理。应用Western blot和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谷氨酸转运蛋白-1(glutamate transporter,GLT-1)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皮层脑电监测记录造模后大鼠脑电图特征,并通过Racine评分评价每组大鼠造模后第2周的行为学变化。结果在成功造模后第8天,模型组大鼠皮层GLT-1蛋白(0.495±0.077)及mRNA含量(0.644±0.067)较正常组降低(P<0.05),而EGF治疗组可明显上调铁离子致痫大鼠脑皮层GLT-1蛋白(1.088±0.068)及mRNA(0.965±0.039)表达(P<0.05);正常组、假手术组无痫性放电及癫痫发作,模型组及治疗组均出现痫样脑电及癫痫发作,但治疗组较模型组癫痫发作频次减少、程度减弱(P<0.05)。结论 EGF在大鼠铁离子致痫模型中可上调GLT-1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大鼠癫痫发作频次及程度,对铁离子致痫大鼠具有一定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的抑制作用。方法在青霉素诱发的大鼠癫痫模型上,记录大鼠癫痫活动时肌电、脑电以及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电刺激迷走神经,以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的抑制作用。结果在动物行为、肌电和脑电、单个神经元等不同水平观察到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活动的抑制作用。在5~20 Hz范围内,随迷走神经刺激频率的增高,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的抑制程度逐渐增大。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以抑制大鼠癫痫活动,其抑制作用与刺激参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免疫特免性”与癫痫发病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IgG免疫反应阳性(IgG-IR)细胞在两种不同处理程序的正常成年、癫痫及尼莫地平作用下癫痫大鼠脑组织内分布情况。结果:灌注大鼠,除癫痫组个别脑片散在弱IgG-IR细胞外,其余均阴性;未灌注大鼠,各组脑片均散布IgG-IR细胞;癫痫大鼠脑组织内IgG-IR细胞分布较正常组增多(P<0.01);尼莫地平作用下癫痫大鼠脑组织内IgG-IR细胞分布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脑“免疫特免性”在癫痫发病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针对戊四唑点燃型癫痫大鼠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戊四唑(PTZ)致痫大鼠脑电图的变化及电针对其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TZ致痫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大鼠脑电变化情况.结果:电针组大鼠脑电痫波潜伏期较PTZ致痫组延长(P《0.05);痫波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1);发作频率明显减少(P《0.01).结论:电针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迷走神经刺激对癫痫的抑制作用。方法:在青霉素诱发的大鼠癫痫模型上,记录大鼠癫痫活动时肌电,脑电以及单个神经元的电活动,电刺激迷走神经,以观察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的抑制作用。结果:在动物行为,肌电和脑电,单个神经元等不同水平观察到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活动的抑制作用。在5-20Hz范围内,随迷走神经刺激频率的增高,迷走神经刺激对大鼠癫痫的抑制程度逐渐增大,结论:迷走神经刺激可以抑制大鼠癫痫活动,其抑制作用与刺激参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4,(4):295-298
目的:无线遥测麻醉和海洛因依赖状态下大鼠额叶联络皮层(FrA)实时脑电,并分析其特征性的脑电变化。方法:利用自编程序对不同病理状态及正常对照组大鼠FrA区的遥测脑电做小波消噪时域分析、功率谱及样本熵复杂度分析。结果:1麻醉状态、海洛因注射即刻状态(时间<2 h)、海洛因戒断三种状态下与正常对照组相比,δ波明显增加,且δ波峰值按序右移。2三种状态下样本熵与正常大鼠样本熵相比均显著性减小(P<0.01)。3与麻醉状态、海洛因戒断状态下样本熵相比,海洛因注射即刻状态下脑电样本熵显著减小(P<0.01)。结论:小波消噪时域、功率谱及样本熵复杂度三种脑电分析方法都表明,麻醉和海洛因依赖大鼠用药不同时段的FrA区脑电均有特征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EEG Recording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介绍了将脑电图机改制成兼心、肺阻抗血流图记录仪的技术要求和使用方法。由于将原机时间常数1S 档改制成2S 档,保留原机时间常数0.1、0.3S 档,因此既不妨碍单独记录脑电图的原有工作效能,又能同步记录阻抗容积图、微分图、心音、心电和呼吸等生理信号,扩大了该机使用功能。本机与 SJ—42型多道生理记录仪同时对53例健康人,测试心、肺阻抗血流图各指标,证明两台仪器所得的相应指标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以德温特专利索引数据库收录的脑电图技术主题专利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技术成熟度理论,绘制出技术S曲线模型,对脑电图技术的生命周期、发展进程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专利德温特分类代码的共类网络,进行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分析,揭示了不同技术领域的关联关系和演变趋势。利用专利德温特手工代码的共词网络进行频次和中心性分析,以识别EEG技术的研究布局和热点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癫痫的 EEG改变。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上海产 ND- 82 B型 8道 EEG机 ,10~ 2 0系统法放置电极 ,常规作过度换气 ,睁闭眼等诱发试验。结果 32 6例中 EEG异常者 2 5 9例 ,占 79.4 % ,其中轻度异常 99例 ,占异常的 38.2 % ,中度异常 38例 ,占异常的 14 .7% ,重度异常 12例 ,占异常的 4 .6 % ,阵发性异常 86例 ,占异常的 33.2 % ,局灶性异常 2 4例 ,占异常的 9.3% ,正常 6 7例 ,占 2 0 .6 %。结论 :原发性癫痫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EEG改变多为阵发性和轻度异常 ,临床发作频繁、症状越明显者 EEG异常程度就越重 ,EEG改变与病变的部位和病灶大小及大脑代偿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EEG对癫痫的诊断、鉴别诊断、药物的疗效、预后估计等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动态脑电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介绍了各部分功能,并展示了其中三项分析结果.说明本系统在动态脑电的记录分析领域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前景,是诊断脑部疾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徐军  刘芳 《河南医学研究》1997,6(2):168-172
目的:本文介绍一种新的脑电图自动诊断系统。方法:它基于一种能识别脑电图波形特征、波幅分布、脑波周期特性和脑波节律特征的分析算法实行脑电特征抽取,再应用一种非线性几何分类识别算法(K 近邻法)进行脑电图的定量诊断。结果:对309例成年人脑电图随机划分为训练组和考核组,应用该脑电图自动诊断系统和脑电图医师人工诊断对照分析,在正常脑电图和轻度异常脑电图之间的正确判别率在训练组是95.5%,考核组是64.7%;在考核组的正常脑电图和轻度异常脑电图之间,正常脑电权重指数的判别效果的Z分数是1.49,轻度异常脑电权重指数的判别效果的Z分数是1.43(这意味着正确诊断率大于90%)。结论:以上结果说明该方法已达到临床实用的价值。该系统也能够应用于辨别其它类型脑电图,还具有简便的在线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