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天然气的产状为主要标准,考虑到勘探程度和实用性,将渤海海域天然气藏划分为3种类型,即气层气藏、凝析气藏和气顶气藏。研究了不同类型气藏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条件。气层气藏主要分布在渤南地区浅层[上第三系],均为干气气藏。气层气藏中的天然气是来源于深部的石油伴生气.运移分馏作用使得甲烷富集而形成干气气藏。气顶气藏主要分布在下第三系,是在高饱和油藏的基础上,由于不能溶解于石油中的天然气的溢出而形成;凝析气藏存在原生、次生两种类型,分别具有不同的成藏机制。探讨了渤海海域天然气勘探的前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南堡凹陷天然气赋存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和分布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天然气的勘探领域。南堡凹陷油气资源丰富,目前的勘探以石油为主。馆陶组、明化镇组、东营组及沙河街组均有油气分布,纯气层、凝析气层主要分布在东一段与东二段,原油溶解气在各层位均有分布。已发现天然气以湿气为主,少量干气。气层在北堡构造、南堡1号构造、南堡2号构造、南堡5号构造分布较多。天然气类型以过渡型为主,其次为腐殖型,腐泥型相对较少。3种类型的天然气均具有较强的垂向运移作用,其中过渡型与腐泥型天然气的垂向运移作用更强。陆上中浅层原油中溢出的天然气成藏区与凹陷深层及斜坡部位的近源致密砂岩气藏、岩性气藏或轻质油气藏分布区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浅层天然气类型以过渡型为主、部分为腐泥型,深层可以有腐泥型、腐殖型与过渡型3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3.
渤海海域天然气分布特点、成藏主控因素与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海域已发现天然气藏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探讨了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并进一步确定了该地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层系和区域.渤海海域属于油型盆地,但天然气勘探仍具很大的潜力,其分布主要受富生气凹陷、郯庐断裂、优质盖层、古隆起等四大因素控制;渤海海域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应以古近系及前第三系为主,兼探新近系,渤中及辽中凹陷周围的低凸起、凹中隆、斜坡区的构造带及各类沉积体是天然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凝析气藏是近年来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发现的新类型,主要分布在呼和湖凹陷南二段煤系地层中。通过分析呼南地区南二段凝析气藏的性质的气场条件,明确呼南地区凝析气藏主要属于中等—高含凝析油气藏,天然气为凝析油伴生和煤型气混合气,主要来源于南二段煤系烃源岩。指出高丰度,广泛分布,成熟的煤系源岩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内在因素,温压系统是凝析气藏形成的外在因素,优质储层控制凝析气藏富集高产,巨厚的大一段泥岩为凝析气藏形成提供了较好的封盖条件。在凝析气藏成藏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缓坡带及陡坡带邻近洼槽的区域是下一步寻找凝析气藏的有利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5.
近年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相继发现了众多的凝析气藏,主要集中分布在轮台断隆和轮台低隆两大构造带。1998年又在南喀—英买力低隆第三系、白垩系发现了玉东2凝析气藏。塔北凝析气藏顶部埋深普遍超过4500m,属超深层凝析气藏。单相凝析气藏在塔北比较多见,其次是带油环的凝析气藏,再次是凝析气顶型油藏。从成因类型上可分为三种,即海相凝析气、陆相凝析气、海陆交互相凝析气。塔北凝析气藏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具有较高的气油比,区带不同差异较大;二是凝析油含量普遍较高,但异地或异层其差异较大;三是流体富轻组分、贫中间组分、微含或不含重组分。通过分析认为:轮南低隆凝析气藏的形成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海西晚期—印支期,第二阶段为喜山晚期。前者是在低压条件下,石油直接蒸发变为凝析气,后者是在异常高压条件下,石油溶解在压缩气中形成次生凝析气藏。轮台断隆凝析气藏是在下第三系沉积前后形成了现今构造格局,来自北面库车坳陷烃源岩排出的油气向南面隆起带上运移、聚集而形成现今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通过气油比、地层温度对比等研究,认为柯19井J1 气藏和丘东气田J1 x 凝析气藏、小草湖地区 J2x-J2 s 凝析气藏是相似的,是长期较高地层温度作用下油气裂解的产物.论证了柯柯亚J1b气层属于后期致密型气藏,即油气在早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形成的古油藏中继续演化为凝析气藏.一定气油比的烃体系、较高的地层温度、压力是形成凝析气藏的必要条件,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满足形成凝析气藏的条件.吐哈盆地下侏罗统气藏主要受古构造控制,在丘东和小草湖地区有广阔的分布;在圈闭描述的基础上,指出近期勒东和红旗坎地区是下侏罗统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迄今为止,在渤海浅层(上第三系馆陶组一明化镇组及埋深小于2000m的下第三系)发现的油气地质储量已占到海域总储量的94%,所发现的油气田大多分布在凸起上,气田和油气田中的天然气以气层气略占优势,溶解气次之,渤海22个凹(洼)陷中有20个被证实为生烃凹(洼)陷,从而为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早期控凹(洼)断层和异常发育的晚期断层为油气向浅层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上新世末发生的渤海运动形成了一批浅层构造圈闭(如反转背斜与披覆背斜),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良好的泥岩盖层特别是湖相泥岩盖层对油气保存起了重要作用,油气运聚动平衡也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域与周围陆区烃源岩母质类型的差异,使得海域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气生成,海域较高的沉积速率与郯庐断裂活动造成的高地温梯度和异常压力是生成凝析气和裂解气的主要原因,渤海浅层不但具有广阔的石油勘探前景,也具有相当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天然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具有下第三系和上古生界2套烃源岩,生烃中心控制着气藏分布,构造特征控制着天然气的聚集,盐岩、厚层泥岩盖层有利于天然气藏的保存,生、储、盖组合关系决定了天然气纵向上的分段性。深层高异常压力和次生孔隙发育带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重要条件。东濮凹陷天然气分为上古生界煤成气和下第三系凝析气2种成藏模式,具有晚期成藏和幕式成藏的特点。东濮凹陷目前天然气剩余资源量较大,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开发阵地,下一步应以下第三系凝析气藏和上古生界煤成气藏作为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中、浅层气藏是我国东部以产油为主的盆地中重要的天然气勘探目标。气藏分布范围主要在埋深500-2000m。地下温压场控制了气藏的成藏动力学。当地层压力与油藏饱和压力之差低于3MPa,天然气会从石油或地层水中游离出来,形成气顶或纯气层。中、浅层气藏主要是次生气藏,天然气成因多样,其中油田伴生气是主要来源,其次,油藏中石油降解形成的甲烷气也是浅层气藏的气源。盖层控制了气藏的纵向分布,气藏的剩余压力低于盖层的突破压力是形成天然气聚集的必要条件,一般从埋深800m开始,泥岩盖层就开始具备了封盖能力。断层是天然气垂向运 移的主要通道。油气藏内的重力分异和沿断层及不整合面的运移分异是中、浅层气藏形成的机制,因此,中、浅层气藏在盆地中的分布主要受断层控制。在油气源充足及存在一系列沿倾向连通的圈闭时,依据圈内的封闭机制会发生两种类型的差异聚集,油气藏的分布亦复杂化。  相似文献   

10.
渤海浅层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迄今为止 ,在渤海浅层 (上第三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及埋深小于 2 0 0 0 m的下第三系 )发现的油气地质储量已占到海域总储量的 94% ,所发现的油气田大多分布在凸起上 ,气田和油气田中的天然气以气层气略占优势 ,溶解气次之。渤海 2 2个凹 (洼 )陷中有 2 0个被证实为生烃凹 (洼 )陷 ,从而为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早期控凹 (洼 )断层和异常发育的晚期断层为油气向浅层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 ;上新世末发生的渤海运动形成了一批浅层构造圈闭 (如反转背斜与披覆背斜 ) ,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场所 ;良好的泥岩盖层特别是湖相泥岩盖层对油气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油气运聚动平衡也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域与周围陆区烃源岩母质类型的差异 ,使得海域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气生成 ,海域较高的沉积速率与郯庐断裂活动造成的高地温梯度和异常压力是生成凝析气和裂解气的主要原因。渤海浅层不但具有广阔的石油勘探前景 ,也具有相当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典型海相成因天然气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塔里木克拉通盆地海相成因的天然气藏分布于塔北、塔中和巴楚隆起上,它们在气组分、相态、非烃组分和碳同位素上具有各自的特征。通过对轮南9井石炭系、塔中1井奥陶系凝析气藏和玛4井奥陶系干气气藏三个典型气藏中天然气成因分析,识别出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综合地质分析,总结出干酪根晚期裂解干气充注古油藏形成凝析气藏;古油藏晚期发生内部原油向气的热裂解形成凝析气藏;古油藏裂解形成的干气运移至新的圈闭形成干气气藏等3种类型的气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渤海湾盆地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的地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均具有完整的生、储、盖组合和基本的自生自储成藏条件。对成藏条件时间配置关系的对比发现,鄂尔多斯盆地以1个沉降—抬升幕、持续生烃、早期成藏为特征,渤海湾盆地则以多个沉降—抬升幕、二次生烃、晚期成藏为特征。成藏条件的空间配置关系对比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在时间上及纵横向上具有连续性,天然气保存条件良好,可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岩性气藏,资源潜力大。渤海湾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储层、盖层时间连续性较差,天然气需要较大幅度的垂向运移才能成藏,二次生烃区与构造高部位成藏区之间的横向重叠区分布局限,以形成中、小规模但丰度较高的构造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及气藏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地表与地下地质相结合,应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刻画了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分析了下古生界气藏特征,揭示了古油藏与气藏相互耦合关系,初步建立了下古生界油气成藏模式。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的2套高品质烃源岩,平均厚度约为100 m,两者分布区域具有显著继承性,存在川南、川东及鄂西3个生烃中心。储层主要为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中下奥陶统南津关组及宝塔组,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或小河坝组;基质孔隙度小于1%者占70%~80%,但局部层段发育岩溶孔洞、裂缝型及礁灰岩等优质储层,有效孔洞率可达4%~11%。下古生界发育有上奥陶统-下志留统泥质岩、中下寒武统膏质岩2类区域性盖层,其主要分布在川南地区和川东北地区。四川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显示主要分布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区,层位繁多。天然气干燥,非烃含量高,多为原油裂解气,川东、川南气源分别主要为志留系烃源岩和寒武系烃源岩。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共经历了如下过程:油气生成→古油藏(捕获成藏)→古油藏调整(跨层运移)→古气藏(高温裂解)→古气藏遭受破坏或形成现今气藏(构造调整)。古油藏原油裂解气是下古生界现今气藏天然气的主要来源,古油藏对四川盆地现今天然气藏的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渤海海域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的发现为渤中凹陷寻找大气田带来了希望和信心,深入研究其天然气的来源和成因对今后渤海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开放和密闭体系热模拟实验结果分析,综合地球化学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渤海优质腐泥型湖相烃源岩[ω(TOC)=3.93%,IH=727 mg/g(每克有机碳中干酪根热解烃量,下同)]干酪根热解累积生气的比例仅为10%,以排油为主;偏腐殖型湖相烃源岩热解生气比例也不大,IH=100 mg/g时干酪根热解累积生气比例仅为30%,但由于干酪根的吸附作用,其中的残留烃在烃源岩中裂解成气,最后以排气为主。渤中19-6天然气为沙三段Ⅱ1、Ⅱ2和Ⅲ型混合烃源岩成熟到高成熟阶段的产物,是干酪根热解气与残留烃裂解气的混合物,且其供烃区为渤中凹陷西南的局部区域,供烃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烃源岩早期以排油为主,晚期(15 Ma以后)以排气为主,晚期排气量占总排气量的82%。下一步在渤中凹陷寻找大气田要选择供烃区烃源岩排烃气油比大、以排气为主的目标进行钻探。   相似文献   

15.
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特征分析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柴达木盆地19个油气田典型油气藏的详细解剖,油气藏具有6个特点:①油气层厚度薄,油气藏面积总体偏小;②油气藏油层物性相对较差;③古近系、新近系原油成熟度总体偏低;④油气藏类型丰富,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型4大类油气藏均有发育;⑤以断层类油气藏为主,油气藏受断层的控制作用明显;⑥油气藏晚期破坏比较严重。在对油气藏特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①柴达木盆地油气田分散,大油田少;②近源古构造最富集油气;③在继续加强构造油气藏勘探的同时,应注意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④深入研究断层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藏可分为背斜型、断块型、不整合型和岩性型四大类,它们的分布受构造作用的控制。盆地构造样式决定着油气藏的类型和分布,构造作用的阶段性影响着油气藏的垂向叠置关系,构造迁移导致了油气藏分布的平面差异。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轮 南低隆凝析气藏分布在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属深层和超深层凝析气藏。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海相油、气,来源于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碳酸盐岩(O)和碎屑岩(C、T)储集层分2大类4个亚类圈闭组合,形成了10种类型的凝析气(田)藏。该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油气也经历了多期成藏,形成了现今多种多样的凝析气(田)藏。轮南低隆是一个凝析油气富集的地区,也是今后继续深入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南部天然气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松辽盆地南部天然气的分布极其广泛,已在16个层段63个出气点150余口井获工业气流,目前已探明8个气田。在对出气点、气田和气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气藏在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规律,气藏与油藏、气顶油藏的伴生关系,以及天然气控制因素和储集层特征。研究认为,天然气在纵向上可划分为5套含气组合,其中深部煤型气占主导地位。长期发育的继承性大型构造,极易形成多套含气层系,并呈现出自下而上由气顶油藏渐变为气藏的特点。天然气在平面上可分为2区6带。由盆地中心向周边阶地天然气由全部是溶解气变为溶解气与气顶气、气藏气共存。在某些区域性单斜构造背景下,天然气的分布呈现出随构造抬升自下而上由油藏渐变为气顶油藏、气藏的特点。已探明气藏多数为岩性构造复合型气藏。气藏的储渗空间为孔隙型,多数属于低渗气藏。松辽盆地南部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二氧化碳资源。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岩性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松辽盆地中浅层大型坳陷湖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形成的砂泥岩薄互层决定了其具有形成大面积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纵向上,由于各时期基准面升降造成可容空间在不同时期差别较大,因此发育的砂体类型也有一定的差别。由于储层埋藏深度以及与烃源岩的相对位置不同,各含油组合岩性油藏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断层在岩性油藏成藏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是形成断层-岩性复合圈闭的主要要素,同时又是油气进入岩性圈闭成藏的主要运移通道。平面上,岩性油藏的类型受构造部位和砂岩的发育程度控制。凹陷中三角洲外前缘相带主要形成岩性油藏,凹陷周边是各种隐蔽油气藏发育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20.
薛永安  王德英  王飞龙  汤国民 《石油学报》2021,42(12):1581-1591
随着"湖盆成气"和"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渤海海域深层潜山和中—浅层成为"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以来渤海油田取得勘探突破的主要领域,获得多个亿吨级油气田。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践,明确了该盆地凝析油气和轻质油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渤海湾盆地凝析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在于在生油岩到储油层之上覆盖区域性超压厚层泥岩盖层。在渤中凹陷和辽东湾坳陷北部,盖层的压力系数超过1.4,其下部低位潜山是凝析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渤海海域中—浅层中—轻质油的成藏则受控于深层"汇聚脊",深层大型"汇聚脊"是油气的优势运聚方向。渤中凹陷、辽中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歧口凹陷的凝析油、轻质油资源潜力大,其斜坡带、凹陷区及低凸起发育多种大型"汇聚脊",而"汇聚脊"之上的中—浅层圈闭,特别是隐蔽型岩性圈闭是中—轻质优质高产油藏的重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