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以富集银为目的,采用真空蒸馏法研究含银铅锑多元合金在中真空(5~25 Pa)的条件下蒸馏过程中各元素的挥发行为,考察蒸馏温度、蒸馏时间对各元素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系统压力为5~25 Pa,蒸馏温度为950℃,蒸馏时间≥45 min的条件下,Pb和Bi脱除率接近100%;As和Sb的挥发较为彻底,其脱除率分别达到96.3%和92.5%以上,而Ag和Cu基本不挥发。残留物的XRD分析结果表明,残留物中Cu与Sb形成化合物Cu2Sb及Cu10Sb3,Ag与Sb生成Ag3Sb,As与Cu生成Cu5As2,使得Sb和As的挥发不够彻底。真空蒸馏法提供一种含银铅锑多元合金中Ag与贱金属分离的方法,使Ag能得到有效富集。  相似文献   

2.
以Na2S溶液为沉积液,在一定的温度、pH值、电压和时间下,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铜衬底上生长出一层质地均匀的蓝色Cu2S薄膜.通过XRD及SEM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及表面与截面形貌进行表征,对Ag/Cu2S/Cu/Ag结构进行直流I-V及电脉冲诱导电阻转变(EPIR)效应测试.结果表明Ag/Cu2S/Cu/Ag结构的Ag/Cu2S结点处存在明显的EPIR效应,而且相对于单个Ag/Cu2S结点而言,Ag/Cu2S双结点具有更大的结点电阻且EPIR效应更明显.另外,Ag/Cu2S/Cu/Ag结构的EPIR效应还与测量的脉冲参数和测量温度有关.对于本样品而言,最佳测量温度为室温,脉冲宽度t0为0.000 1 s.  相似文献   

3.
对异烟酸-吡唑啉酮(isonicotinic acid-pyrazolone)显色体系测定水溶液中微量氰化物(CN-)条件进行了实验考察。结果表明,在有多种共存金属离子如Fe3 、Fe2 、Pb2 、Cu2 、Hg2 、Ag 、S2-下,该显色体系可测定的下限为0.001 mg/L,在0.001~0.2 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实验重点考察了溶液中共存金属离子对测定干扰的影响,表明软酸离子(Cu2 、Hg 和Ag-)对测定有影响,证实了该体系测定CN-的应用条件和范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出具有不同摩尔比的Cu2O/Ag(x)复合型催化剂,采用XRD、SEM、UV-Vis-NIR漫反射(DRS)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金属Ag的存在,使得Cu2O/Ag(x)样品对光的吸收扩展到了整个可见和近红外区,且随样品中Ag含量的增加,该区域的吸收逐渐增强,证明Cu2O/Ag(x)复合催化剂对太阳光具有高的光吸收能力。以甲基橙(MO)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催化剂在黑暗条件下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Cu2O/Ag(0.05)催化剂具有最高的降解能力,在120 min内黑暗条件下MO (30 mg?L-1) 降解率达到89.2%。同时对Cu2O/Ag(x)复合催化剂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Na2S溶液为沉积液,在一定的温度、pH值、电压和时间下,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铜衬底上生长出一层质地均匀的蓝色Cu:s薄膜.通过XRD及SEM对样品的化学成分及表面与截面形貌进行表征,对G/Cu2S/Cu/Ag结构进行直流I-V及电脉冲诱导电阻转变(EPIR)效应测试.结果表明Ag/Cu2S/Cu/Ag结构的Ag/Cu2s结点处存在明显的EPIR效应,而且相对于单个Ag/cu2s结点而言,Ag/cu2S双结点具有更大的结点电阻且EPIR效应更明显.另外,Ag/Cu2S/Cu/Ag结构的EPIR效应还与测量的脉冲参数和测量温度有关.对于本样品而言,最佳测量温度为室温,脉冲宽度t0为0.00018.  相似文献   

6.
利用浸渍法制备了四个系列分子筛型催化剂 :Cu/ZSM- 5、 Ag/ZSM- 5、 Cu/SAPO-1 1及 Ag/SAPO- 1 1 ,研究其在贫燃条件下对 C3H6 选择催化还原 NOx的反应性能 ,并通过FT- IR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 .红外表征显示 Ag/ZSM- 5催化剂中担载的 Ag导致催化剂骨架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其他三个系列催化剂的实验结果表明 :在加水反应条件下 ,ZSM- 5担载的催化剂在 2 5 0℃时有最佳活性 ,而 SAPO- 1 1担载的催化剂最佳反应温度是35 0℃ .但后者的催化活性比前者好 .7wt% Ag/SAPO- 1 1催化剂对 NO转化率达到 63.2 2 % ,C3H6 转化率达到 1 0 0 % .而 3wt% Cu/ZSM- 5对 NO转化率为 43.43% ,C3H6 转化率为69.81 % .三个系列催化剂反应活性高低如下 :7wt% Ag/SAPO- 1 1 >3wt% Cu/SAPO- 1 1 >3wt% Cu/ZSM- 5 .说明 SAPO- 1 1分子筛有望作为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的载体 .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步液相还原法合成出系列Cu2O/Agx复合催化剂,使用XRD、SEM、TEM、DRS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性质表征. 结果显示,复合催化剂Cu2O/Ag表面附着大量的纳米金属Ag,形成无数的纳米岛,使得样品的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大幅增强,导致催化剂在紫外、可见和近红外全光谱区域的光吸收非常强. 在无需超声分散、黑暗条件下Cu2O/Agx催化剂可以有效地还原Cr(VI),其中Cu2O/Ag0.15样品的催化还原效率最高. 当存在0.01mol/L的柠檬酸缓冲液(pH 5.0)时,100 mg/L的Cr(VI)在黑暗下于30min内被完全还原为Cr3+. 同时对体系催化还原Cr(VI)的机理以及柠檬酸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从头算方法(HF,MP2),对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3+(X=Au,Ag,Cu)的稳定结构、振动频率、原子化能(atomization energy,AE)、最高占据态和最低空轨道能隙(homo-lumo gap)与电子总能量(考虑了零点能ZPE)作了理论计算.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3+(X=Au,Ag,Cu)的稳定结构是D3h.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3+(X=Au,Ag,Cu)环状平面结构D3h的两种磁性质:各向异性磁化率(χanis)和核独立位移(NICS).计算结果表明:环状平面结构的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3+(X=Au,Ag,Cu)具有很强的芳香性特征.对它们的分子轨道分析表明,环状平面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3+(X=Au,Ag,Cu)具有多重芳香性,两个σ分子轨道和一个π分子轨道对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3+(X=Au,Ag,Cu)的芳香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促进剂对乙醇水溶液光催化脱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担载各种不同过渡金属的CdS粉末光催化剂的脱氢活性,得出活性顺序为Pd(5%)/CdS(化学镀)>Pt(5%)/CdS(机械混合或化学镀)>Rh_2O_3(1%)/CdS(机械混合),否定了Cu和Ag作为主催化组分的可能性,在Pt/CdS体系中,Pt的最佳担载量为5%左右,研究了包括第二金属组分作为可能的促进剂的双金属组分M_1+M_2/Cds光催化剂的脱氢活性,肯定了Cu和Ag是Pt/CdS和Pd/CdS体系的良好促进剂,有明显助催作用.实验证明Pt(5%)+Cu(5%)/CdS为这两种金属组分的最佳匹配量。  相似文献   

10.
安痛藤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灰化法处理样品,火焰原予吸收光谱法测定安痛藤中的Zn、Se、Fe、Cu、Ag、Cd的含量.结果表明,除Cd未检出外,安痛藤中的微量元素含量Zn、Se、Fe、Cu、Ag分别为12.192、3.120、56.841、16.340、0.097μg/g,各元素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Fe,Cu,Zn,Se,Ag,加标回收率为98.2%~106.3%.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相还原法合成不同摩尔比的Cu2O/Ag(x)复合型催化剂,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DRS)等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金属Ag的存在使得Cu2O/Ag(x)样品对光的吸收扩展到了整个可见和近红外区,且随样品中Ag含量的增加,该区域的吸收逐渐增强,证明Cu2O/Ag(x)复合催化剂对太阳光具有高的吸收能力.以甲基橙(MO)为目标降解物,研究催化剂在黑暗条件下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Cu2O/Ag(005)催化剂具有最高的降解能力,在120 min内黑暗条件下MO(30 mg/L) 降解率达到892%.另外对Cu2O/Ag(x)复合催化剂的降解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以AgNO_3和Cu(CH_3COO)_2·H_2O为前驱体,PVP为分散剂,分别以乙醇和乙二醇为还原剂,采用微波加热法制备Ag/Cu双金属纳米粒子,利用XRD、TEM、XPS等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并分析反应温度、n(Ag~+)∶n(Cu~(2+))等因素对Ag/Cu双金属纳米粒子微观形貌及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二醇为还原剂,当反应温度为169℃、n(Ag~+)∶n(Cu~(2+))为4∶1时,所制Ag/Cu双金属纳米粒子粒径小且分散均匀,粒子粒径在20~60nm范围内,并呈现出各种多面体结构,其对大肠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Cu、Ag、Au在P位掺杂磷烯的几何结构、稳定性、能带结构和态密度,得到以下结果:几何结构畸变率最大的是Au原子掺杂的磷烯结构,但Cu掺杂磷烯结构的稳定性强于Ag、Au掺杂的磷烯体系;磷烯的能带结构可以通过掺杂Cu、Ag、Au金属原子进行调控;磷烯掺杂体系中都出现了两条杂质能级,一条施主能级和一条受主能级,杂质能级的出现增加了体系的导电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八-羟基喹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八-羟基喹啉与铊的反应,在λ=223nm处具有最大的紫外吸收.TI(Ⅲ)质量浓度在0~12μg.(25mL)-1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反应具有较好的选择性,除Fe3+、Cu2+、Ag+外大多数离子不干扰测定,采用F-作掩蔽剂能很好消除Fe3+、Cu2+、Ag+的干扰,因此可直接用于一般水样中铊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Series of(Ag)x/(Cu0.5Tl0.5Ba2Ca2Cu3O10-δ) {(Ag)x/Cu Tl-1223} nano-superconductor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i.e. x ? 0 4.0 wt%) of silver(Ag) nanoparticles. Low anisotropic Cu Tl-1223 superconducting matrix was prepared by solid-state reaction and Ag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by a sol–gel method separately. The required(Ag)x/Cu Tl-1223 composition was obtained by the inclusion of Ag nanoparticles in Cu Tl-1223 superconducting matrix. Structural, morphological, compositional and superconducting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these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in detail by x-ray diffraction(XR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x-rays(EDX)spectroscopy and four-point probe electrical resistivity(ρ) measurements. The inclusion of Ag nanoparticles enhanced the superconducting properties without affecting the tetragonal structure of the host Cu Tl-1223 matrix. The improvement in superconducting properties of(Ag)x/Cu Tl-1223 composites is most likely due to enhanced inter-grains coupling and increased superconducting volume fraction after the addition of metallic Ag nanoparticles at the inter-crystallite sites in the samples. The presence of Ag nanoparticles at the grain-boundaries ma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flux pinning centers, which were present in the form of weak-links in the pure Cu Tl-1223 superconducting matrix.  相似文献   

16.
金属离子对细菌浸出复杂金属硫化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金属催化离子 Ag+ ,Hg2 + ,Bi3+对细菌浸出复杂金属硫化矿的影响。发现 Ag+能极大的提高金属浸出率 ,将 Cu的浸出率从 30 .2 7%提高到 99.99% ,钴的浸出率从 19.10 %提高到 31.79%。三种金属对 Cu浸出的影响大小顺序为 Ag+ >Hg2 + >Bi3+ ,对 Co浸出的影响大小顺序为 Ag+ >Bi3+ >Hg2 +。催化离子浸出效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催化离子毒性对细菌生长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浸渍法,采用Fe3+、Cu2+和Ag+对高比表面活性炭(AC)进行改性,制备出3种改性的AC(Fe3+/AC、Cu2+/AC和Ag+/AC).采用静态吸附法测定改性AC吸附乙腈溶液中二苯并噻吩(DBT)的吸附等温线,应用程序升温脱附法(TPD)测定DBT在未改性AC及3种改性AC上的脱附峰面积,并采用Boehm滴定法测定这4种吸附剂的表面总酸性基团含量.结果表明:与未改性的AC相比,Fe3+/AC、Cu2+/AC和Ag+/AC表面的总酸性基团含量增加,其对乙腈溶液中DBT的吸附容量也增大;各吸附剂表面的总酸性基团含量顺序为Fe3+/AC>Cu2+/AC>Ag+/AC>未改性AC,它们对乙腈溶液中DBT的吸附能力在298K下分别提高了30%、20%、14%.以上结果表明AC类吸附剂的吸附容量与其表面的酸性基团含量成正比;应用浸渍法可提高吸附剂表面的酸性基团含量,从而增加吸附剂表面吸附乙腈溶液中DBT的吸附活性位,提高对DBT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从头算方法(HF, MP2),对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X=Au, Ag, Cu)的稳定结构、振动频率、原子化能(atomization energy, AE)、最高占据态和最低空轨道能隙(homo-lumo gap)与电子总能量(考虑了零点能ZPE)作了理论计算.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X=Au, Ag, Cu)的稳定结构是D3h.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X=Au, Ag, Cu)环状平面结构D3h的两种磁性质:各向异性磁化率(χanis)和核独立位移(NICS).计算结果表明:环状平面结构的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 (X=Au, Ag, Cu)具有很强的芳香性特征.对它们的分子轨道分析表明,环状平面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 (X=Au, Ag, Cu)具有多重芳香性,两个σ分子轨道和一个π分子轨道对全金属阳离子团簇X (X=Au, Ag, Cu)的芳香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O2在M2-(M=Au,Ag,Cu,Pt)系列团簇上的吸附行为,首次确定存在2个O原子与同一个Au作用的吸附方式(记为D2),并讨论了该吸附方式对Au2-催化CO氧化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相对于研究者所关注的O原子与Au作用的D1吸附方式,D2吸附方式的O2分子活化程度更高,更有利于促进CO氧化.相对D1吸附方式,从D2式出发,CO按Eley-Rideal机理插入形成Au2CO3-的势垒更低,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CO2脱附.Ag体系的计算结果与Au类似,Cu、Pt体系则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在研究性实验开设中引导学生应用无机化学基本原理从多个角度为Fe3 ,Cu2 ,Ag 与S2O3^2-的反应相理和反应产物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