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包括牙根三维牙颌模型在舌侧间接粘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将带有牙根和颌骨的排牙模型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舌侧矫治技术间接粘接系统中,并试用于临床.方法 将三维CT图像和层析图像进行整合,获得包括牙根和颌骨的三维模型.在整合模型上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舌侧矫治技术模拟排牙和托槽定位,并通过转移托盘粘接到患者口内.结果 排牙模型达到良好的牙冠和牙根的三维排列,托槽在间接粘接转移托盘中就位良好.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将带有牙根和颌骨的数字化排牙模型与舌侧矫治技术间接粘接系统相结合,为治疗后牙根不平行、骨开裂、骨开窗等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将带有牙根和颌骨的排牙模型应用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舌侧矫治技术间接粘接系统中,并试用于临床.方法 将三维CT图像和层析图像进行整合,获得包括牙根和颌骨的三维模型.在整合模型上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舌侧矫治技术模拟排牙和托槽定位,并通过转移托盘粘接到患者口内.结果 排牙模型达到良好的牙冠和牙根的三维排列,托槽在间接粘接转移托盘中就位良好.结论 本研究成功地将带有牙根和颌骨的数字化排牙模型与舌侧矫治技术间接粘接系统相结合,为治疗后牙根不平行、骨开裂、骨开窗等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应用数字化整合模型和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作舌侧托槽间接粘接托盘,并试用于临床。方法应用激光扫描的牙冠与CT重建的牙根和颌骨整合,建立包括牙冠、牙根和颌骨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在整合模型上进行模拟排牙和托槽定位,应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直接输出间接粘接转移托盘。结果排牙模型达到良好的牙冠和牙根的三维排列,托槽在间接粘接转移托盘中就位良好,并且通过转移托盘粘接到患者口内。结论本研究将带有牙根和颌骨的数字化排牙模型和激光快速成型技术与舌侧矫治技术间接粘接系统相结合,并将其初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验以三维牙冠模型为基础虚拟排牙,当上下颌牙冠在虚拟矫治达到良好排列和咬合时,有无牙根外露情况以及好发位置。方法选择15例成人骨型Ⅰ类拔牙矫治病例作为研究样本,以其牙列石膏模型的激光扫描三维数字化模型为基础进行虚拟排牙,使上下颌牙冠达到良好排列和咬合。同时所有研究样本进行头颅CBCT扫描,采用软件配准的方法获得激光扫描模型和CBCT扫描模型的3D整合牙颌模型,将3D整合牙颌模型的牙冠移动到虚拟排牙后的位置,使3D整合牙颌模型的牙冠与虚拟排牙的牙冠完全一致,此时显示随牙冠一起移动的牙根,观察牙根是否移动到颌骨的骨皮质外。结果所有样本在虚拟排牙模型中,至少有一处牙根外露,出现牙根外露的比例为100%,其中出现牙根外露比例较高位置依次为上颌尖牙、上下颌切牙和第一磨牙处。结论以数字化牙冠模型为基础的虚拟排牙,当上下颌牙冠在计算机排牙中达到良好排列和咬合时,并不能完全避免牙根外露于骨皮质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应用数字化整合模型进行托槽虚拟定位,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托槽间接粘接转移托盘,并试用于临床。方法应用激光扫描的牙冠与CBCT重建的牙根和颌骨整合,建立包括牙冠、牙根和颌骨在内的三维数字化牙颌模型,在整合模型上利用OrthoRx软件进行托槽虚拟定位,并制作托槽间接粘接转移托盘,在临床上通过转移托盘粘接托槽进行矫治。结果OrthoRx软件的托槽虚拟定位,其排牙效果良好,计算机辅助制造产生的间接粘接转移托盘可将托槽转移至患者口中,且托槽粘接稳固。结论 OrthoRx软件可进行托槽在牙面上的虚拟定位,并可呈现排牙后的效果,通过计算机辅助可设计出用于托槽定位的个体化转移托盘,可应用于临床上。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牙齿三维冠根整合数字化模型并进行虚拟排牙,探讨其在口腔临床中的应用。方法获取15例患者锥形束CT(CBCT)的全牙列模型和结构光的牙冠模型,行迭代最近点算法对两种模型进行全局配准,在最佳匹配后截取CBCT牙根和基于结构光扫描的牙冠整合成新的牙齿模型。利用自行研发软件Teeth Arrangement对整合后的牙齿模型按照理想标准进行排列并导入颌骨进行在线验证。最后采用同行评估等级(peer assessment rating,PAR)指数评价排牙效果。结果 15例患者的结构光扫描模型与CBCT配准偏差数据符合正态分布,上颌配准偏差为(0.135±0.015)mm,下颌配准偏差为(0.130±0.022)mm。15例患者的排牙模型导入颌骨中,全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牙根突出颌骨。采用PAR指数对排牙前数字化模型与石膏模型错程度分析,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ICC> 0.800)。全部患者排牙前后模型PAR加权值减少90%以上,排牙前后效果比较为改善;2/3患者PAR加权值减少22分以上,排牙前后效果比较为极大改善。结论将牙齿三维冠根整合数字化模型应用到口腔临床具有可行性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软件配准的方法建立三维整合牙颌模型,在此模型上进行虚拟排牙和舌侧矫治器设计,以期实现治疗后良好的牙冠牙根排列,为避免正畸治疗后并发症奠定研究基础.方法 选择10例错(牙合)患者进行头颅锥形束CT扫描、牙列石膏模型激光扫描,分别获取三维模型,采用软件配准的方法将两种数字化模型重叠,切除锥形束CT模型牙冠部分,获得三维整合牙颌模型.运用软件自动测量配准误差,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评价3名操作者间差异.对三维整合牙颌模型进行包括牙根的数字化排牙,在排牙模型上进行个性化舌侧托槽计算机辅助设计.结果 3名操作者对上颌或下颌模型配准误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配准误差分别是(0.144±0.020)和(0.141±0.022) mm;完成上下颌个性化舌侧托槽计算机辅助设计.结论 通过软件配准方法可建立高精度三维整合牙颌模型,并可在虚拟矫治中获得良好牙冠牙根排列,以此为基础可完成个性化舌侧托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比采用传统牙冠模型与根骨数字化的三维整合模型进行虚拟排牙的牙根位置,探讨根骨信息在虚拟排牙中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骨性偏颌患者11例.获取治疗前口内扫描牙冠数据,即治疗前传统牙颌模型,将CBCT根骨信息与传统牙颌模型配准、整合得到治疗前三维整合模型.由专业排牙技师1名分别采用传统牙颌模型与三维整合模型进行虚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将3D整合牙颌模型应用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设计,以便精确控制牙根在颌骨中的移动.方法 将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CBCT)的牙颌模型和基于机构光扫描的牙冠模型自动配准,建立能精确显示牙列、咬合、牙根及颌骨的3D整合牙颌模型.在3D整合牙颌模型上进行模拟排牙和虚拟矫治,然后应用激光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无托槽隐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实现一种个性化托槽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以便在临床矫治中显著减小前牙控根力,并且能够应用于拔牙病例。方法在包括患者牙根的整合牙颌模型上进行虚拟排牙,在排牙后的模型上绘制直丝弓和设计双丝直丝弓托槽,托槽通过托槽体的厚度补偿来实现弓丝的直丝化,在托槽上设计双槽沟,主槽沟为方槽沟,辅槽沟为圆槽沟,在主槽沟用方丝虚拟定位托槽后,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的个性化托槽,将托槽的虚拟位置转移到患者牙齿上的实际粘接位置进行矫治。结果与方丝控根相比,双丝控根矫治力显著减小;唇侧或舌侧矫治时可以使用直丝弓,简化了临床弓丝弯制;虚拟排牙基于3D整合牙颌模型,可以在虚拟排牙中避免牙根的骨开裂、骨开窗和明显不平行。结论本研究为双丝弓个性化托槽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上颌单根前磨牙正常根管和薄弱根管4种桩核冠修复方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应力分析,为临床前磨牙薄弱根管的修复提供参考.方法 正常上颌单根前磨牙,通过micro-CT扫描、MIMICS、GEOMAGIC、ANSYS等软件建立正常根管、薄弱根管及其4种修复方式的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CBCT建立全牙列牙冠三维数字化模型,并检验该模型的准确性。方法:分别用8排螺旋CT和CBCT扫描10名青年志愿者的全牙列,然后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其相应的全牙列牙冠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线距和角度测量;分别将螺旋CT/CBCT数字化模型测量值与上述10人石膏模型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用平均差和配对t检验评估螺旋CT/CBCT数字化模型的准确性。结果:CBCT全牙列数字化模型较螺旋CT数字化模型更精细。螺旋CT/CBCT数字化模型线距和角度测量值均与石膏模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全牙列数字化模型线距和角度的最大均差分别为-0.13mm和0.39°,其绝对值均大于CBCT全牙列数字化模型线距和角度的最大均差0.08mm和0.15°,表明CBCT数字化模型更准确。结论:CBCT全牙列数字化模型较螺旋CT数字化模型更精细、细腻,测量也更准确,可为口腔学术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digital orthodontic setup technology by comparing it with manual setups and models cast at the end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Materials and Methods:Initial models, manual setups, and final models of 20 patients were used. The initial and final models, as well as the manual setups, were scanned using a 3Shape R-700 scanner, while the digital setups were fabricated based on the initial models using 3Shape OrthoAnalyzer software. Evaluation of the models based on the manual setup, digital setup, and final models of each patien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following linear measurements: intercanine widths, intermolar widths, and length of the upper and lower dental arches.Results:The results disclosed that none of the measures assessed through the manual setup, digital setup, and final model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5).Conclusions:Based on these findings,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digital setups are as effective and accurate as manual setups and constitute a tool for diagnosing and treatment planning that can be reliably reproduced in orthodontic treat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