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简要说明了一种基于活塞式气动解脱机构的气囊回收装置的系统组成,重点阐述了其结构及工作原理,同时对气囊的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对气囊回收装置在水下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一种气囊式的水下装备回收装置的系统组成,重点阐述了气源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同时对气囊组件的设计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对气囊式回收装置在水下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3.
《橡塑机械时代》2008,(10):39-39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双层水压硫化机的轮胎模具清洗装置。它是通过设计在模具内的密封圈装置、环型喷水装置,机台上的硫化介质的进、出管路,在机台上,利用硫化用的内冷水作清洗水,对在用轮胎模具的型腔进行封密式、高效率式冲洗,清洁。该装置可以实现同机台的两付模具同时清洗。  相似文献   

4.
根据单体液压支柱使用中存在的支承力下降的情况,分析了三用阀密封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O型密封圈低压侧相关位置加装防挤圈的改造设计方案;分析了安全阀工况点变小的原因,提出了改变安全阀弹簧加工工艺和增设防松螺丝的改造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作为超压保护装置的蒸汽用弹簧全启式安全阀,有关标准对其超过压力和启闭压差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往国内生产的蒸汽用弹簧全启式安全阀一般采用单调节圈结构。这种结构的安全阀是  相似文献   

6.
唐旭丽  郭清云  冯坤 《阀门》2014,(2):20-23
介绍了O形橡胶密封圈在安全阀中的主要应用场合、密封形式和设计要点,分析了实际工程中O形橡胶密封圈常见的失效形式,提出了安全阀O形橡胶密封圈的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我们维修了一台厦工产的装载徽该机11作了700h左右,故障现象为:动臂缸动作慢且无力;提高发动机转速后,动臂缸动作无明显变化;测得工作系统压力为5MPa,动臂缸升至“死点”时压力指示无变化,调整安全问时压力指示也无反应。检查齿轮泵及各液压缸,均未发现异常,初步判断是安全阀出了故障。经解体检查,发现安全阀内提动阀座密封圈损坏。更换后故障即被排除。据分析,提动阀座密封圈损坏造成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如下:目前国产装载机多采用DF32.且型工作分配问,阀上配装有先导式安全阀(见附图)。安全阀的工作原理是:提动间与锥间…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某型航空发动机磁力密封装置零件无明显损伤特征的密封失效问题,对磁力密封装置静环磁性、振动工况及动环内O形密封圈压缩率与拉伸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磁力密封装置磁性比压设计过小、动环内O形密封圈拉伸率设计过大是造成磁力密封装置泄漏的主要原因。通过对O形密封圈、齿轮轴等零件的改进设计,从理论上提高磁力密封装置工作可靠性,解决密封失效问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简要说明了水下物体回收装置的组成,并详细介绍了回收装置的工作过程,重点阐述了气囊和灌气阀的结构设计。水下物体回收装置在水下成功地进行了多次探测设备回收试验。说明该装置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台上海120A推土机在作业中,突然出现铲刀升起后自行回落的现象。铲刀下降时工作正常,且能将机器顶起,而提升铲刀时液压油箱发出“吱吱”的异常声响。从该推土机结构知,问题发生在液压系统上,据此以判断铲刀自行回落的原因有:液压缸活塞上的密封圈损坏;操纵阀磨损;安全阀以及补油单向阎有故障。由于操纵阀、主安全阀和补油单向间均安装在油箱中,拆装不方便,因而对故障先进行分析很有必要。如果活塞上的密封圈损坏,铲刀会出现自行回落现象,但是不会突然发生(因为密封圈的磨损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该故障不是密封圈损坏造成…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了一种应用于安全气囊结构设计与改进的充气试验系统,节省了试验开支,且对环境无污染。该系统使用压力客器储存一定压力的压缩空气,通过大通径电磁阀的开启来实现对气囊充气的过程,并将试验中采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了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12.
新型管式气囊的防护性能分析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汽车安全气囊乘员约束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被动安全保护设备,它可有效地降低乘员在碰撞中所承受的减速冲击和二次碰撞力,但气囊在提供乘员保护的同时也可能对乘员尤其是离位乘员造成伤害。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少副作用、降低成本等问题仍是理论上和工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对作者发明的管式气囊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有限元建模及MADYMO仿真运算软件建立气囊以及假人的虚拟试验模型,采用台车试验和虚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台车试验获得的碰撞加速度曲线作为基线,附加上用计算机产生具有相同统计特性的白噪声子样,合成得到虚拟试验所需的碰撞曲线,输入到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中进行运算,对管式气囊的静态起爆特性以及在碰撞中对乘员的防护效果进行研究分析,虚拟试验结果表明管式气囊展开过程基本平稳,展开模式可控性强,先展开后膨胀的展开方式避免了传统气囊起爆初期压力突然增大以及后期压力不足的情况,能更好地发挥碰撞过程中对乘员的保护作用。同时针对仿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布置拉带的方式对管式气囊的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固定排气口型缓冲气囊冲击减缓特性,基于能量守恒及热力学方程建立了固定排气口型气囊缓冲过程的解析模型,并采用LS-DYNA和实验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基于该模型研究了竖直圆柱式气囊的缓冲特性,开展了初始压力、排气口面积和排气口触发条件对竖直圆柱式气囊缓冲性能的影响研究,并定义了初始极限压力。研究表明:当初始压力小于初始极限压力时,适当增大竖直圆柱式气囊的初始压力、选取合适的排气口触发条件,均可将设备的峰值过载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的基础上,减小气囊的体积;采用合理的排气口设计参数,可以提高系统的吸能率,降低峰值过载,同时避免设备的反弹。  相似文献   

14.
安全气囊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后弹出,使车内乘员与相对松软的气囊袋接触,吸收部分碰撞能量,从而使车内乘员的伤害程度尽可能降低。通过对驾驶员安全气囊、副驾驶安全气囊、侧面气囊、侧面安全气帘的静态展开测试技术研究,确定驾驶员安全气囊、副驾驶安全气囊、侧面气囊、侧面安全气帘的静态展开测试性能参数,完成气囊部品静态展开测试平台的搭建,提升了气囊部品静态展开测试的准确性,能够为气囊设计以及生产提供准确的气囊静态展开性能参数以及检测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不确定因素对载人空降气囊座椅防护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概率-概率盒混合模型的气囊座椅防护特性可靠性分析方法。研制空降乘员气囊座椅,并建立相应的“假人-座椅”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开展装备落地碰撞试验对数值模型进行试验验证;然后,根据可靠性问题中的混合不确定性变量,在概率-概率盒混合模型基础上构建适用于气囊座椅防护特性的可靠性分析模型,并借助等概率变换和不确定性变量的区间分析将原始的双层嵌套的优化问题转化成单层优化问题,实现循环嵌套优化问题的解耦,从而提高可靠性指标的求解效率;最后,采用近似模型技术和隔代映射遗传算法完成对可靠性指标的高效求解。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对气囊座椅的防护特性进行可靠性评估,在装备空降技术领域具有一定的实际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方学锋  业成  梁华  王泽华 《阀门》2012,(2):30-32
介绍了国内外安全阀相关标准,对国内标准的涉及范围进行了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安全阀标准的动作性能指标和密封性能指标,提出了使用单位应根据生产工艺情况选用安全阀标准。  相似文献   

17.
设计出一种新型环形安全气囊,并给出该环形气囊的折叠方法。以某客车为参照,建立了包括新型环形安全气囊的客车驾驶员侧约束系统。对未匹配气囊、匹配传统气囊以及匹配新型气囊工况下的驾驶员损伤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新型气囊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采用新型气囊工况后,驾驶员头部和胸部的损伤值均至少减小36%,能够有效减轻客车正面碰撞事故中驾驶员头部和胸部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气体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对气囊缓冲过程进行了分析。基于现有的气囊结构,空投时末端速度过大。因而,对气囊直径和高度等参数进行了研究和优化,找到了可行的设计区域。利用优化后的结构参数,对正常工况下的气囊缓冲过程进行了实验,得到了气囊高度和内压,空投速度和加速度。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参数优化后的气囊实现20 t超重装备的空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安全气囊起爆试验依赖气体发生器的问题,按照国内外安全气囊开发试验法规,采用冷气体压缩替代火药气体发生器的方法,开发了一种安全气囊模拟起爆试验装置。设计了展开装置并采用ANSYS软件对其强度及气密性进行了分析,利用Fluent软件分析了标定装置中密闭容器的形状对压力-时间(p-t)曲线的影响,并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开发了该试验装置的测控系统。最后,进行了两组不同型号安全气囊的模拟起爆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装置能迅速准确地展开安全气囊,从而验证了该试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侧面安全气囊静态展开测试是一种常见的侧面安全气囊静态展开性能测试方法,其中侧面安全气囊静态展开时间参数是侧面气囊性能的关键参数。在目前的测试技术当中还不能对气囊展开时间通过试验仪器进行测得,而是仅仅依靠试验人员通过高速摄像记录画面进行评判,存在着不可避免的误差。通过对现有测试标准的研究,提出了基于激光投射的侧气囊静态展开试验方法,并完成搭建激光投射侧气囊静态展开试验平台,有效避免了仅仅依靠人眼进行气囊展开时间评价带来的试验误差,提升了座椅侧气囊静态展开试验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