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原油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气相色谱及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富县地区延长组-延安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为低成熟-成熟原油。原油饱和烃含量在70%以上;碳同位素值偏轻,δ13C值一般小于-31‰;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7-C23。原油生物标志物特征是,五环萜烷含量高于三环萜烷,以C30-藿烷、C29-降藿烷为主,伽马蜡烷含量少;甾烷以C27-胆甾烷、C28-麦角甾烷及C29-谷甾烷为主,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C28-甾烷含量较低,C27-甾烷与C29-甾烷含量相近。原油和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比表明,长8-长4+5半深湖-深湖相腐泥-混合型泥岩是主要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显示原油具有一定的运移效应。  相似文献   

2.
三塘湖盆地煤成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生物标志物分布和组成特征,可把三塘湖盆地的原油和油显示分成中生界煤成油和上古生界湖相成因原油两大类,中生界煤成油以塘参1井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原油为代表。表现为正构烷烃系列具明显的奇碳优势,Pr/Ph值高(>4.0),四环萜烷/三环萜烷>1.0,三环萜烷系列中C19和C20相对丰度高于C21和C23,有C31六环藿烷,无伽玛蜡烷,C29甾烷占绝对优势,该原油源于中生界煤系源岩。上古生界湖相成因原油包括塘参3井,条2井和条3井油显示,其主要特征为正构烷烃系列没有明显的奇偶优势,Pr/Ph值低,三环萜烷/四环萜烷(仅检测到C24一个化合物)>1.0,且C21和C23三环萜烷的相对丰度高于C19和C29,无C31六环藿烷,有较高含量的伽玛蜡烷和β-胡萝卜烷,C27甾烷丰度较高,它们源于该盆地上古生界湖相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利用族组成、碳同位素、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姬塬地区延长组原油与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油源对比及成因分析。研究表明,原油的δ13CPDB值介于-32.79‰~-30.69‰,碳同位素组成偏轻,与盆地中生界各产层湖相油型油一致。甾烷中含一定的孕甾烷、升孕甾烷和重排甾烷,αβ和βα构型甾烷丰富,原生甾烷的"V"字型分布反映了湖相油型油的特征,原油多呈五环萜烷含量高,17α(H)-C30重排藿烷(C30*)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伽马蜡烷含量低的特征。油油,油源对比显示,姬塬地区延长组的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和淡水,微咸水环境,主要来自于长7油层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4.
利用原油样品碳同位素、饱和烃和芳烃的色谱、色-质等地化分析资料,对非洲B盆地轻质油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类型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原油样品族组分中饱和烃含量高(含量>80%),饱和烃色谱图为前峰型,无明显奇偶优势;饱和烃生物标志物中三环萜烷系列丰度高,三环萜烷系列丰度明显高于藿烷系列;甾烷系列丰度低,C27~C29规则甾烷系列中C29甾烷丰度高,表明陆源有机质对成烃的主要贡献;芳烃生标中主要组分为萘系列和菲系列。轻质油为成熟-高成熟原油,成因类型为湖相混合型,表明为研究区湖相泥质烃源岩成熟-高成熟阶段排烃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利用原油物性、族组分分离与定量、饱和烃色谱—质谱、芳烃色谱—质谱、稳定碳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系统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页岩层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原油属于中质、中凝稠油,流动性较差;原油中烃类含量偏低,饱芳比和非沥比均较低。不同构造单元上的原油生物标志物及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相似,反映其母质来源及生烃演化过程基本一致。饱和烃色谱以正态分布的单峰型为主,轻碳优势不明显,C27、C28、C29规则甾烷呈"上升型"分布,三环萜烷含量低,反映原油有机母质来源具有湖相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的双重贡献,且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伽马蜡烷指数、重排霍烷含量及分布、Pr/Ph、三芴系列化合物、原油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等指标反映了原油形成于弱氧化—还原条件下的淡水—微咸水沉积环境。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和奇偶优势比、αββ/(ααα+αββ)C29与20S/(20S+20R)C29甾烷异构化指数以及霍烷异构化指数均指示原油成熟度偏低。  相似文献   

6.
川东北地区典型海、陆相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饱和烃和芳烃组分的GC/MS和GC/MS/MS分析,揭示了川东北天然气勘探区探井及露头剖面中发现的典型海、陆相原油(油苗)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烃源岩分析资料探讨其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大普光构造带的新清溪1井和元坝构造带的元坝9井中侏罗统千佛崖组原油饱和烃呈姥鲛烷优势(Pr/Ph>1.5);三环萜烷很少,ETR值低于1.2;芳烃中芴系列含量高;经与相关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确认两者油源均来自本层位湖相烃源岩。但这两井原油的重排藿烷类化合物丰度相差悬殊,表征两者油源岩性质有所不同。大普光构造带的川岳84井二叠系原油Pr/Ph值(0.82)较低,三环萜烷丰富,含有C26降胆甾烷,油-岩对比认为来源于上二叠统龙潭组海相烃源岩。江油二郎庙飞仙关组、长兴组油苗呈显著的C29甾烷优势,24-异丙基-/24-正丙基-胆甾烷比值较高(1.1),C30甲基甾烷中以3β-、2α-甲基甾烷为主,C26甾烷中27-降胆甾烷占优势,芳烃中缺少三芳甲藻甾烷,且全油碳同位素很轻(-34.1‰~-34.6‰),表明源于寒武系-震旦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根据准东地区各油田原油的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特征等,可将该地区原油分为5类:第一类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值一般小于-30‰,Pr/Ph值一般小于2.0,富含β胡萝卜烷、三环萜烷、伽马蜡烷以及C28、C29甾烷,而C27甾烷含量很低、几乎不含重排甾烷,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第二类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组成与第一类原油类似,但特别富含Ts、C29Ts和重排甾烷,而伽马蜡烷含量低,与三叠系烃源岩的亲缘关系很好;第三类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明显重于第一、第二类原油,δ^13C值一般大于-28‰,且Pr/Ph值一般大干3.0,富含五环萜烷和C29甾烷,而三环萜烷、伽马蜡烷、C27和C28甾烷含量低,三环萜烷中以低碳数的C19、C20三环萜烷为主,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第四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介于上述3类原油之间,与4套已知烃源岩均没有明确的油源关系;第五类原油碳同位素特别重,δ^13C值一般大于-25‰,与其它原油差异很大,来源于石炭系烃源岩。图4表1参28  相似文献   

8.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是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堡1井原油饱和烃色谱-质谱(GC—MS)分析,掌握了原油中的正构烷烃、甾萜烷烃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对堡1井油源做初步分析,理清了油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采用色谱(GC)、色谱-质谱(GC—MS)和同位素分析等技术方法,以广元长江沟剖面为例,系统分析了川西北地区飞仙关纽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并初步分析了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沟剖面飞一段灰岩缝洞中原油的δ^13C值和各族组成8nC值都小于-30‰,族组分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较小,原油没有遭受细菌分解、淡水淋滤等次生同位素分馏效应;正构烷烃为前高后低的单峰型,主峰碳为C22,Pr/Ph值为0.75,姥姣烷和植烷均较相应正构烷烃(nC17和nC18)优势;芳烃色谱呈现驼峰,总体上组成比较复杂,以菲系列为主,经过MPI1折算该原油成熟度Ro=0.94%;三环萜分布在C19-C30之间,以C23为主峰;霍烷以C30为主峰,伽马蜡烷含量较高,表明其母源为还原-弱还原的咸水环境;规则甾烷以C29优势,呈C29〉C27〉C28的“V”字型分布,甾烷成熟度参数C29 20S/(20S+20R)值和C29 ββ/(ββ+αa)值分别为0.39和0.31,均未达到平衡值。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飞一段烃源岩特征、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飞仙关组原油是寒武系烃源岩进入生烃高峰期的产物,现今灰岩洞缝中原油的分布状态是原油早期充注以后遭受构造运动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中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和3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7~C23,弱姥鲛烷优势(Pr/Ph为1.33~1.75)。生标特征:三环萜烷含量丰富,伽马蜡烷含量高,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呈“上升型”分布,ααα20RC27相对含量高,β-胡萝卜烷和γ-胡萝卜烷含量高。碳同位素值偏轻(一般小于-29‰),生源构成可能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为主,母源形成环境为湖相还原环境。原油主要源自二叠系源岩。中部2区块和4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3和C19,明显姥鲛烷优势(Pr/Ph为5.62~7.24)。生标特征:三环萜烷含量很低,伽马蜡烷含量较低或缺乏,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低,C29甾烷含量很高,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不含β-胡萝卜烷和γ-胡萝卜烷。碳同位素偏重(一般大于-27‰),生源构成可能以高等植物为主,母源形成环境为氧化环境。原油主要源自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舒1井低蜡稠油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海拉尔盆地巴彦呼舒凹陷舒1井原油密度达0.932g/cm^3,但含蜡量仅为6%,属于低蜡稠油。原油中饱和烃含量仅30%左右,而非烃含量达30%以上;全油碳同位素组成很轻,δ^13C值分布为-34‰~-31‰;原油中类异戊二烯烷烃丰富,且以植烷占明显优势,Pr/Ph值小于0.9;甾烷组成中以ααα-20R构型甾烷为主,αββ构型异胆甾烷低,没有重排甾烷;萜烷组成以五环萜烷为主,三环萜烷含量低;含有丰富的伽马蜡烷和β-胡萝卜烷。原油的各种地球化学参数表明其属于低成熟原油,其成烃母质属于沉积于成水强还原环境的水生藻类有机质,是下白垩统南屯组烃源岩在低成熟阶段形成的产物。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12.
滨海Ⅰ号构造是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勘探程度很低的大型构造,所钻探的白东2×1井东营组发现低产油流。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原油为中高蜡轻质成熟原油,甾烷组成中以胆甾烷和异胆甾烷为主,且C27,C28,C29甾烷呈略不对称的"V"型分布,有一定量的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萜烷组成中三环萜烷略低于五环萜烷,伽马蜡烷高,Ts,C29Ts和C30重排藿烷含量相对较高。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表明该原油的生烃母质具有菌藻类和陆源高等植物混合特点,且沉积于半咸水—咸水环境,应该来源于歧口凹陷沙一下段或沙三段咸水湖相烃源岩。滨海Ⅰ号构造紧邻歧口生油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好,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3.
借助于色谱-质谱和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技术,对黔北坳陷高演化海相烃源岩和黔南坳陷虎47井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和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不同层位烃源岩中常用的甾、萜烷的分布与组成呈现明显趋同现象,因而失去了其原有的地球化学意义和实用性。虎47井原油中三环萜烷系列和孕甾烷系列丰富,但C27-35藿烷系列和C27-29甾烷系列的丰度极低,显示生油窗晚期的产物特征。绝大多数烃源岩中nC16-28正构烷烃系列呈现以nC20或nC21为低谷的前、后2个峰群的分布模式,但其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则十分接近,它们的δ13C值介于-28‰~-31‰之间,呈负偏态变化,即随碳数增加其δ13C值变小,且这一特征不受正构烷烃系列分布特征的影响,表明高演化烃源岩中特殊的正构烷烃系列分布模式是客观地球化学现象。虎47井原油中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也呈负偏态变化,但其δ13C值较高演化烃源岩中的轻约3‰,这可能与有机质热演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分馏效应有关。因此,在利用正构烷烃的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开展油源对比时,所用样品的成熟度应该匹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原油和天然气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顺北地区奥陶系中下统油气来源。通过饱和烃色谱及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全油及族组分碳同位素检测,发现原油样品中C23三环萜烷占优势,伽马蜡烷含量低,C27-C28-C29ααα20R规则甾烷表现为不规则的"V"字形分布,规则甾烷相对重排甾烷含量高,原油碳同位素偏轻,与柯坪露头及孔探1井等下寒武统烃源岩有很好的亲缘性;天然气δ13C1值为-50.7‰^-44.7‰,天然气δ13C2值为-36.1‰^-33.1‰,干燥系数为0.520~0.883,为原油伴生气,油气同源,判断顺北油田油气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通过已钻井岩相、沉积相和全盆地地震相资料,预测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塔里木盆地广泛分布,厚度在30 m左右,有机碳含量高,生烃潜力大,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特点,能提供充足的油气资源,是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最主要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辽西低凸起JZ25-1S太古界潜山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分析了太古界潜山原油物性、族组分、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并与古近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该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和太古界潜山原油主要为轻质和中质原油;族组分具有中等饱和烃、高芳香烃、高非烃+沥青质的特征;原油碳同位素分布在-26.2‰~-24.4‰,族组分同位素分馏效应小;色谱曲线明显见到生物降解形成的“鼓包”,单高峰—后峰态为主,Pr/Ph一般在1.3左右,Pr/nC17、Ph/nC18均为高值;原油的甾萜烷特征表现出伽马蜡烷丰度较高、C27重排甾烷和4-甲基甾烷含量中等,甲藻甾烷含量低,规则甾烷C27、C28、C29指纹呈不对称的偏“V”或“L”型分布。但JZ25-1S-4D井和JZ25-1-10D井太古界原油与上述原油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JZ25-1S地区古近系和太古界潜山原油主体为辽西凹陷沙三段、辽中凹陷沙一段烃源岩混合来源,其母质来源于具有一定盐度的弱还原环境,以藻类等浮游动植物输入为主,且原油成熟度较高,受生物降解严重。JZ25-1S-4D井和JZ25-1-10D井太古界潜山原油来源于辽西凹陷沙三段烃源岩,为淡水弱还原环境,原油成熟度高,受生物降解较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珏地区原油样品系统的全油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剖析了该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原油的组成特征、成熟度、母质来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后发现,黄珏地区所产原油在正构烷烃分布上没有明显的碳数优势,植烷含量较高。在原油成熟度方面,C29甾烷异构体比值与类异戊二烯烷烃所表现出的成熟度特征一致,显示出成熟原油的特征。在原油母质类型方面,三段储层原油的甾烷分布指纹基本一致,均为C29甾烷C27甾烷C28甾烷的V字型分布,且不同碳数的甾烷分布范围较窄,说明黄珏油田原油具有相似的成油母质,它们为藻类、浮游植物和陆生植物,并且陆生植物对原油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塔中I号坡折带塔中82井区原油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包括分子筛合除去正构烷烃分析)来探讨其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占绝对优势,而饱和烃中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C 21-/C 22+ 值达1.4~5.4,生物标志物的含量极低;甾烷C27-C28-C29呈“V”字型分布,重排甾烷的含量较高;萜烷中三环萜的含量较高而五环萜含量极低,且三环萜以C20或C23为主峰;芳烃中三芳甾烷的含量很低,三芴系列化合物中硫芴含量较高;原油碳同位素较轻,其饱和烃的碳同位素值δ13C<-32.8‰(这些特征有别于塔东2井的寒武系原油);原油的成熟度RO值为0.8%左右。推断塔中82井区的原油可能并非是有机质在高成熟阶段生成的凝析油,而是中等成熟的中-上奥陶统源岩生成的正常原油在成藏后由于寒武系天然气的注入,发生了蒸发分馏作用并运移至目前的储层中再次成藏。  相似文献   

18.
运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玛纳斯地区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凝析油,第二类为正常原油,两类原油的姥植比、甾烷和萜烷特征相似,第一类原油的碳同位素值比第二类原油的碳同位素重2‰左右。经油气源对比分析认为,玛纳斯地区凝析油和正常原油均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19.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乌南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南缘乌南油田原油样品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的系统分析,阐明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具有双重性模式,Pr/Ph<0.5,呈强植烷优势;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藿烷C35/C34值基本上≤1;芳烃组分主要以萘系列、菲系列为主,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含量较高,指示了乌南原油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相较强还原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藿烷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反映其主要为低熟原油。原油单体烃碳同位素分布曲线模式整体上较为水平,高碳数略有增高的趋势,也表明了原油以水生生物和细菌为主的偏腐泥型有机质生源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东非M盆地福拉凹陷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Fu-1井为东非M盆地福拉凹陷的区域探井,获高产油流。分析Fu-1井与Bal-1井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下白垩统Abu Gabra组中段烃源岩为低熟—成熟的好—极好烃源岩,推测埋藏较深部位的烃源岩成熟度较高,资源潜力较大,认为福拉凹陷是M盆地最好的生油凹陷。Fu-1井的原油为成熟度不高的成熟原油,遭到生物降解的影响,但饱和烃中异构烷烃含量高、正构烷烃序列完整,据推测油藏经历两期充注,原油的三环萜烷和甾烷含量较低,C29Ts含量高,重排藿烷系列完整,含有一定量的γ-蜡烷,升藿烷系列中22S构型大于22R构型,甾烷系列中的重排甾烷含量高,C27、C28、C29甾烷呈反“L”型分布,含有丰富的4-甲基甾烷,成油母质为陆源有机质与水生生物混合输入,沉积水体为淡水—微成水介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