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寻找前次剖宫产术后影响引产成功率的因素。作者将 4 2 9例前次以剖宫产终止妊娠的孕妇分为两个研究组 :阴道分娩组和引产失败再次剖宫产组。对孕妇的年龄、孕周、身高、体重 ,孕期增加的体重 ,前次剖宫产和此次生产的新生儿体重 ,入院时宫口扩张、宫颈消退的情况以及入院时的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在 4 2 9例中 ,有 334例 (77.9% )引产后经阴道分娩 ,95例 (2 2 .1% )再次行剖宫产结束妊娠。在 4 2 9例中 ,有 139例 (32 % )有引产的指征 ,另外 2 90例 (6 8% )为选择性引产。经统计分析表明 :前次剖宫产分娩且既往有阴道分娩史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妊娠晚期引产和自然临产的临床资料,探讨引产指征的掌握和引产方式对分娩过程和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8年1月1日至4月15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非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587例单胎孕足月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引产组258例,自然临产组329例。比较两组的年龄、体重指数、分娩孕周,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和剖宫产指征。比较引产组的引产指征及单纯因孕龄超过预产期引产的64例与自然临产组的剖宫产率。比较不同宫颈条件和新生儿体重对分娩方式的影响以及两种促宫颈成熟的方法即缩宫素静脉点滴和阴道内放置普贝生对宫颈条件的改善情况。统计方法: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s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引产组和自然临产组孕妇比较年龄、体重指数、分娩孕周和总产程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引产指征包括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孕41周及其他。引产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自然临产组(48.1%vs17.0%,P〈0.05)。引产组剖宫产指征第一位为引产失败,自然临产组剖宫产指征主要为胎儿窘迫和产程停滞。引产组宫颈评分越低,剖宫产率越高。两种促宫颈成熟的方法比较,采用普贝生对宫颈条件改善程度明显高于缩宫素。结论在临床密切监测下,应严格掌握引产指征,减少引产,降低剖宫产率。勿因当前医疗环境影响而扩大引产范围。对于宫颈条件差的引产患者应首先选择有效的促宫颈成熟剂即前列腺醇制剂改善宫颈条件,可降低引产失败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产程标准下产程中转剖宫产的临床特点及分娩结局。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经阴道试产的单胎足月孕妇3 313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n=2 867)和中转剖宫产组(n=446),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313例单胎足月孕妇中,中转剖宫产率为13.46%(446/3 313)。单因素分析显示,身高、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初产妇、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分娩前2周内超声预测胎儿体重、分娩前1周内白细胞、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接受引产与产程中转剖宫产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BMI、初产妇、需接受引产、2周内超声预测胎儿体重、分娩前一周内白细胞是产程中转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单胎足月孕妇,需要综合评估孕妇的产次、孕前BMI,是否需接受引产,孕前预测胎儿体重及分娩前白细胞等“亚剖宫产指征”,预测产程中转剖宫产。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新产程标准的实施,阴道分娩率增加,首次剖宫产率降低,但以胎儿窘迫、产程中发热为指征的产程中转剖宫产增加,产程中转剖宫产导致母儿并发症的风险增加。阴道分娩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在影响分娩的各个因素中,孕妇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孕周、引产方式、胎膜早破和分娩镇痛等都是预测产程中转剖宫产的有价值的指标,单一某因素的异常不一定会导致产程中转剖宫产,但多种影响因素叠加时,产妇虽无剖宫产指征,产程中发生中转剖宫产的概率明显增加。因此,在产程中识别和关注中转剖宫产的高危因素,把握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十分重要。现对新产程标准下产程中转剖宫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构建产程中转剖宫产的风险预测模型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 1991年 1月 1日至 1997年 12月 31日在芝加哥伊州大学医疗中心剖宫产分娩的 2 945名妇女进行了年龄、产次、种族的分析。同期分娩总数为 146 89例 ,剖宫产率为 2 0 %。其中首次剖宫产 1731例 ,剖宫产率 11.8% ,再次剖宫产 12 14例 ,剖宫产率 8.3%。剖宫产指征在此期间无任何变化 ,其主要指征有 :难产 ,头盆不称 ,引产失败 ,产程停滞 ,持续性枕后位等 ,占 2 5 .5 %。胎儿窘迫占 10 .4%。臀位占 13.7%。其他 :再次剖宫产、双胎、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脱垂、横位等 ,占5 0 .5 %。结果显示 ,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有 :1年龄 :≥ 36岁妇…  相似文献   

6.
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对初产妇足月引产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对预测初产妇足月引产及分娩方式的价值。 方法 对 12 1例需引产的足月单胎初产孕妇 ,于引产当日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宫颈管的宽度 ,记录宫颈内口有无开大和宫颈的位置 ,同时由专人用指检法进行 Bishop评分 ,记录引产潜伏期 ,产程及分娩方式 ,分析引产潜伏期和分娩方式的相关因素。 结果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和对数回归显示单一超声测量的宫颈长度是预测引产潜伏期 (r=0 .6 7,P<0 .0 0 1)和分娩方式 (r=0 .6 1,P<0 .0 0 1)的相关因素 ,Bishop评分虽和宫颈长度相关 (r=- 0 .6 8,P<0 .0 0 1) ,但和宫颈长度相比不是预测引产潜伏期和分娩方式的相关因素。超声测量的宫颈长度 <3cm时 ,平均引产潜伏期 (9± 7) h,剖宫产率 34.5 % ;宫颈长度≥ 3cm时引产潜伏期 (2 3± 7) h,剖宫产率 88.1%。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 结论 对于初产妇而言 ,经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可以预测引产潜伏期和分娩方式 ,优于传统的 Bishop评分。经阴道测量宫颈长度可以用于评价初产妇引产前的宫颈成熟度。  相似文献   

7.
地诺前列酮用于足月妊娠羊水偏少病例引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地诺前列酮栓剂(普贝生)用于足月妊娠羊水偏少病例引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79例足月妊娠羊水偏少病例分为两组,分别用普贝生和缩宫素引产,比较两组的宫颈评分、临产和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应用普贝生引产促宫颈成熟有效率高(95.74%vs 65.63%),进入产程快(10.54±5.72h vs 28.69±9.77h),产程短(5.29±2.37h vs 11.46±4.08h),阴道分娩率高(89.36%vs 46.88%),剖宫产率低(10.64%vs 53.12%),引产至出院天数缩短(4.62±1.29d vs 6.63±2.88d),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结论:普贝生用于足月妊娠羊水偏少病例引产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烟台市30年巨大胎儿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u S  Yao L  Chen Y  Liu Z  Sun M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8):469-471
目的 探讨巨大胎儿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以 1970年 1月至 1999年 12月分娩的 84 883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 ,分别统计巨大胎儿 (体重≥ 4 0 0 0g)的发生率、平均出生体重、特大胎儿 (体重≥ 4 5 0 0g)所占比例 ,孕龄分布、剖宫产及阴道手术助产率、发生巨大胎儿的相关因素。结果  1970年至 1979年、1980年至 1989年及 1990年至 1999年 3个阶段的巨大胎儿发生率分别为 2 6 %、6 9%和 13 2 % (P <0 0 1) ;剖宫产率分别为 2 3%、2 8 9%和 4 5 3% (P <0 0 1) ;阴道手术助产率分别为 14 7%、35 6 %、4 8% ,经阴道分娩肩难产发生率为 4 3%、5 0 %、1 7% ,而剖宫产孕妇无此并发症发生。特大胎儿所占比例分别为 9 4 %、11 2 %、16 2 % (P <0 0 1)。 3个阶段巨大胎儿平均出生体重分别为 (42 2 0± 2 5 0 )g、(42 2 3± 14 6 )g和 (42 5 3± 2 5 0 )g。孕妇的身高、体重、腹围、糖尿病性巨大胎儿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0年来 ,烟台市区的巨大胎儿发生率、平均出生体重、特大胎儿所占比例及剖宫产率呈增加趋势。巨大胎儿的发生与孕妇的身高、营养状况、体重、妊娠期糖尿病、孕周等因素有关。巨大胎儿的分娩方式以剖宫产为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2、9及其特异性组织抑制剂 (TIMP)在自发性胎膜早破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RT PCR方法对 8例自发性胎膜早破患者 (胎膜早破组 )、8例正常阴道分娩产妇 (阴道分娩组 )以及 8例择期剖宫产产妇 (剖宫产组 )的胎膜组织中MMP 2、MMP 9和TIMP 2、TIMP 1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MMP 2 :胎膜早破组为 0 84 9± 0 0 37,阴道分娩组为 0 32 7± 0 0 2 3,剖宫产组为 0 30 7± 0 0 2 8。胎膜早破组MMP 2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阴道分娩组MMP 2表达水平与剖宫产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2 )MMP 9:胎膜早破组为 0 0 2 6± 0 0 0 4 ,阴道分娩组为 0 0 0 8± 0 0 0 1,剖宫产组无表达。胎膜早破组MMP 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道分娩组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3)TIMP 2 :胎膜早破组为 0 4 2 0± 0 12 2 ,阴道分娩组为 0 730± 0 14 8,剖宫产组为 0 885± 0 0 6 5。胎膜早破组TIMP 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 ,两者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阴道分娩组TIMP 2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剖宫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4)TI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游泳"在产科临床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207,自引:0,他引:207  
目的 探讨在住院期间新生儿“游泳”后部分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 377例正常新生儿按分娩顺序分为观察组 (游泳组 ) 2 2 3例 ,其中阴道分娩 12 7例 ,剖宫产 96例 ;对照组 (单纯沐浴组 ) 15 4例 ,其中阴道分娩 10 9例、剖宫产 4 5例。测定两组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出院时体重、胎便初排时间、胎便转黄时间。 结果 两组阴道分娩、剖宫产新生儿出生时体重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观察组新生儿出院时阴道分娩者平均体重 (32 90± 35 0 ) g,剖宫产者平均体重 (35 10± 4 0 0 ) g;对照组新生儿出院时体重阴道分娩者平均 (30 90± 380 ) g,剖宫产者平均 (3170± 4 80 ) 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观察组胎便转黄时间 ,阴道分娩者平均 (39.2± 15 .9) h,剖宫产者平均 (39.0± 13.6 ) h,对照组胎便转黄时间 ,阴道分娩平均 (4 8.0± 19.4 ) h,剖宫产平均 (5 5 .7± 2 5 .1) 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两组胎便初排时间差异亦有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新生儿游泳有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 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 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 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 (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 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 ≥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 分别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 h组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益心达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9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产科住院的有引产指征的孕妇167例,随机分为球囊组、缩宫素组及米索前列醇组,比较3组的促宫颈成熟情况、引产效果、产程时间、分娩结局、新生儿情况、产后出血等。结果:球囊组的宫颈成熟度评分高、诱发临产时间短、经阴道分娩率高,产后出血量少,与缩宫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扩张球囊能有效促宫颈成熟,缩短引产时间,增加阴道分娩率,同时无药物不良反应,可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对患有严重先兆子痫孕妇立即作剖宫产是否对孕妇及新生儿有利。作者回顾性分析了 1 999年 7月 1日~ 2 0 0 0年 6月 30日期间所有并发严重先兆子痫孕妇分娩的病史资料。因胎位不正、疤痕子宫、多胎妊娠、前置胎盘及疱疹爆发而行剖宫产的孕妇除外。对所有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宫颈评分、住院天数等统计资料 ,以及分娩时孕妇及新生儿情况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在 1 1 4例并发严重先兆子痫孕妇中 ,93例孕妇有机会选择分娩方式 ,其中 34例孕妇立即作剖宫产 ,59例孕妇予以引产。59例引产孕妇中 37例 (63 % )阴道分娩 ,2 2例 (…  相似文献   

14.
孕期肥胖对阴道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期肥胖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进行阴道试产的初产妇576例,其中早孕期肥胖即体重指数(BMI)≥24有184例,分娩时肥胖(BMI≥27)有152例,观察肥胖与分娩结局的关系。结果:早孕期肥胖孕妇总产程时间、宫口扩张速度、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P<0.01,P<0.05)。分娩时肥胖的产妇总产程时间、宫口扩张速度、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巨大儿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P<0.01,P<0.05)。早孕肥胖者孕期体重增加≥15kg者与<15kg者的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孕期体重增加≥15kg者产程异常发生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和巨大儿的发生率均高于体重增加<15kg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或显著性(P<0.01,P<0.05)。结论:孕期肥胖导致宫口扩张减缓、产程异常和手术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母血和新生儿脐血胃泌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择期剖宫产、阴道分娩的孕妇及产后 3~ 5 d的产妇各 2 0例的血清胃泌素水平。同时测定 2 0例经阴道产儿和 2 2例剖宫产儿的脐血胃泌素水平。 结果 分娩发动后母血清胃泌素水平为 (10 8.2 3± 2 4.39) ng/ L ,较未发动宫缩的足月孕妇血清胃泌素水平 (78.2 8± 31.13) ng/ L升高(P<0 .0 5 ) ;产后 3~ 5 d母血清胃泌素水平为 (143.33± 35 .6 1) ng/ L ,较产前明显升高 (与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相比分别为 P<0 .0 5 ;P<0 .0 1)。经阴道产儿脐血胃泌素水平为 (138.37± 2 0 .2 8) ng/ L ,明显高于剖宫产儿脐血胃泌素水平 (10 1.2 3± 18.16 ) ng/ L (P<0 .0 5 )。 结论 阴道分娩有利于新生儿胃肠功能的成熟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出血量及影响因素,阐明降低剖宫产率的重要性,提出目前降低产后出血率的根本有效措施。方法:回顾2006年9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分娩的9201例产妇,对其中222例产后出血(剖宫产102例、阴道分娩120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我院近3年产后出血率2.41%,其中剖宫产产后出血率4.18%,平均出血量(1055.2±794)ml,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率1.77%,平均出血量(701.5±38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无论剖宫产或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均是宫缩乏力(75.49%;61.67%),胎盘因素上升为第二原因(20.59%;24.17%),两组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3)产后出血中剖宫产手术指征以产程延长/停滞最常见,其次为胎儿宫内窘迫,但前置胎盘的产后出血量最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高,出血量大,应降低剖宫产率。(2)即使有指征剖宫产,应重视其高危因素,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两次剖宫产术后的阴道分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两次剖宫产史的产妇并愿意接受阴道试产的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995年12月共10656例孕妇中180例(1.7%)有两次剖宫产术史,允许试产的96例中94例(52.2%)愿意阴道分娩,86例(47.8%)选择再次剖宫产术。接受试产的条件:单胎头位,估计胎儿体重≤4000g,前次手术非子宫直切口,骨盆测量正常,前次剖宫产术后未发生子宫内膜炎,愿意接受阴道分娩。试产过程进行严密的胎儿监护和持续宫腔压力监护,使用催产素并放宽硬膜外麻醉的指征,积极处理产程。当出现下列情况终止试产:宫颈扩张停滞>2小时,宫口开全头仍未衔接,持续子宫疤痕疼痛可  相似文献   

18.
绍兴地区剖宫产现状调查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本地区剖宫产现状 ,确定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及下降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方法 对 7家接产医院的 795例住院孕妇的分娩情况使用统一调查 ;组织专家对剖宫产指征重新评估 ;发放孕妇及医务人员问卷调查表各 5 0份 ,了解对自然分娩的心理准备及选择剖宫产的理由等。 结果 平均剖宫率 46 .0 % ,前三位剖宫产指征依次为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社会因素 ,指征掌握正确率74.0 4%。 结论 通过努力可以使剖宫产率下降到 30 %以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探讨双球囊导管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及引产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对产程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并有引产指征的140例足月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阴道后穹窿放置地诺前列酮栓(普贝生)来促宫颈成熟,观察组选择在宫颈阴道内置入双球囊导管(COOK球囊),利用内外侧机械挤压作用促进宫颈成熟,观察比较两组孕妇宫颈Bishop评分变化、引产疗效、产程、分娩结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双导管球囊取出后的宫颈Bishop评分(7.8±0.5)明显高于对照组地诺前列酮栓取出后的宫颈Bishop评分(7.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引产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引产总有效率77.14%,临产时间(10.5±2.5)h及总产程(8.1±0.5)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剖宫产率17.1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球囊导管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效果良好,改善宫颈条件和缩短产程,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容量的宫颈扩张球囊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临床疗效观察,为提高引产成功率,降低产后不良影响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收治的具有引产指征且宫颈评分<6分的足月单胎孕妇40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不同的球囊注水容量随机分为2组,Foley单球囊注水30 mL促宫颈成熟组(F30组)200例,Foley单球囊注水60 mL促宫颈成熟组(F60组)200例,比较2组患者的促宫颈成熟效果、引产效果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转归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Bisho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0,P=0.201),治疗后2组患者Bishop评分均上升,治疗后Bishop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7,P=0.000)。2组初产妇的引产-分娩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04,P=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球囊容量是初产妇24 h内成功阴道分娩的影响因素(OR=1.990,95%CI:1.444~2.742,P=0.000)。研究中20例瘢痕子宫孕妇用宫颈扩张球囊促宫颈成熟,其中18例顺利阴道分娩,无相关并发症。2组孕产妇和新生儿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足月宫颈条件不成熟的孕妇(包括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采用宫颈扩张球囊引产,安全有效,Foley 60 mL球囊在促宫颈成熟方面效果更好,且适当缩短引产-分娩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