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敏敏  苏云波 《包装工程》2023,44(24):492-500
目的 以研发“世遗泉州”闽南红砖文创产品为目的,进行闽南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研究,以期能为闽南传统文化创新运用和活化传承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方法 挖掘“世遗泉州”独特地域文化,解读与梳理当地闽南红砖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价值,并提炼当中的文化符号;结合“日用即道”的设计理念提出研发闽南红砖文创产品要遵循地域性、实用性、情感性和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以创新手段将闽南红砖建筑艺术与现代产品相融合,进行闽南红砖茶文化产品实践设计。结论 将闽南地区独有的红砖建筑装饰艺术与百姓日常生活相结合,形成具有独特属性和文化定位的文创产品,在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还有助于传承与保护闽南传统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曹权玺 《包装工程》2022,43(14):264-271, 286
目的 探究传统漏窗元素在现代家具中的设计应用形式与设计原则。方法 对漏窗元素的题材类型、功能形式、造型特征与文化内涵象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利用可拓符号学理论来分析漏窗符号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路径,并从文化的象征性、图案元素的重构以及家具设计主题的统一性出发进行设计创新。结论 基于可拓符号学理论的漏窗元素系列现代家具的创新设计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可以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对拓展现代家具的设计创新路径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静  唐莉英 《包装工程》2020,41(18):183-188
目的 分析湘西传统村落语境下地域文化符号,构建地域文化符号图案库,淬炼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元素,再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出湘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模式。方法 简述湘西传统村落和公共家具的概念,分析并总结湘西传统村落与公共家具之间的关联,从“质”、“形”、“色”、“韵”四个维度对湘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分类和提炼,运用感知分析与形状文法淬炼特色设计元素,结合实际案例,总结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模式。结论 提出能体现湘西文化内涵的公共家具设计应用模式,助力营造传统村落宜居环境,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拓宽湘西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符号在公共家具设计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黄侃  胥璟  谭杉 《上海包装》2023,(10):57-59
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是户外家具设计的重要来源,设计师应深入挖掘乡村优秀文化内涵,赋能现代家具设计,推动文化自信自强。基于乡村振兴,分析了户外家具设计的现状,从融合地域特色、注重统一性、创新设计语言、汲取优秀的设计经验、加强各方合作等角度提出了户外家具本土化设计的策略,以期对传承与弘扬家具设计的创新性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云卫星 《包装工程》2021,42(10):286-288, 294
目的 探索传统元素中的精髓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创新融合与实践形式.方法 面对家具市场中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我国的家具设计领域正遭受着巨大的冲击和考验,进一步强化传统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成为时下家具设计师的重要设计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分析传统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原则,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大众审美追求的迎合,并从提取元素符号、注重色彩搭配、传承文化精神和满足时代审美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传统元素融入家具设计中的具体策略.结论 我国家具设计想要脱颖而出,必须合理地运用我国的传统元素,对具体的设计思路和生产工艺进行大胆创新,设计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与个性化特征的家具产品,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助推家具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兴全  杨俊坤 《包装工程》2022,43(18):425-433
目的 为促进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挖掘并分析“茶马古道”的多维文化内涵,寻找新视觉、新维度、新形式的特色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模式。方法 以“茶马古道”历史文化脉络为核心,对中国茶马古道沿线相关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总结和提炼茶马古道的核心文化元素和文化因子,并进行再设计,力求构建一套以茶马古道为主线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并通过具体设计步骤和过程加以阐释。结果 基于上述方法,以茶马古道相关文化元素为核心,开展设计实践,所得文创方案在“形”“色”“意”的结合上有较好的突破。结论 通过对茶马古道文化元素和符号特征的再设计,结合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平台,寻找传统文化和创新产品的最佳结合点,使其既有符合当代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属性,又有作为精神文化传播价值的文化属性,为传统文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和茶马文化在现代市场的有效传承和传播提供新思路,并能够为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包括成渝两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拓宽纳西族东巴文字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分析东巴文字字形特点、寓意内涵入手,总结出东巴文字作为设计元素具有的3个特点,即趣味形象性、以形表意性和民族精神传承性;提出东巴文字在现代家具应用中要坚持实用性与审美性、识别性与艺术性、创新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选取东巴文字中的“春”、“夏”、“秋”、“冬”四字为典型元素,以直接应用、打散重组、简化抽象等设计方法,进行具有纳西民族文化特点的现代桌椅创新设计。结论 将东巴文字引入现代家具装饰和造型立体化的设计应用之中,彰显出东巴文字独特的艺术魅力,既形象传达了现代家具设计的思想内涵,亦提升了现代家具的文化附加值,突出了设计的创意。通过实践与分析,人们更加意识到了东巴文字传承的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肖丽  熊炎  赵宏亚  卢怡安 《包装工程》2019,40(24):337-344
目的弘扬并创新性发展区域文化,构建特色型城市家具产品设计体系。方法以江西红色文化为根基,通过与工业设计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一、撷取设计符号,赋予产品文化内涵。包括红色物质文化的形态、文字、色彩符号;以及红色非物质文化蕴藏的无形文化信息符号。二、运用外显与内隐元素的主观组合、增加城市家具的交互体验,来减少设计模型与用户理想模型之间的认知摩擦,增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契合度。结果得到具备"红色物质文化形态延续、红色非物质文化活态承继、辨识度高"等特性的江西城市家具设计体系,并由此研发出系列产品。结论通过该体系的研究及实践,能有效地展示文化与产品之间的转换与融合,可成功塑造江西城市"和而不同"区域形象,亦可助推文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龚瑜 《包装工程》2019,40(20):146-151
目的 探究吴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家具产品文化语意设计的表达途径。方法 从分析吴越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出发,探究其文化元素、形式及内涵对设计的意义,提出家具产品设计中文化语意的表现形式和价值,从表达形式、设计元素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总结出吴越传统文化在现代家具产品文化语意设计中的表达途径。结论 基于传统文化特质的文化语意元素提取,是传承吴越传统礼仪、哲学思想、价值观念、民间习俗、审美情趣,并融于现代家具产品设计的有效途径,在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相互碰撞和磨合的背景下,有助于保留吴越地区的文化特质,并将其作为优势融入现代设计,创造出“中国风格”的时代产品,增加现代家具产品的民族属性和文化意境,在继承和发扬中为吴越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文化符号应用于街道家具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寇树芳 《包装工程》2012,33(24):66-69
以民族特色化设计概念为启示,分析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符号,并提炼能反映蒙古族传统文化所独有的设计元素,总结出蒙古族传统文化在街道家具设计中的表现手段。提出在工业设计中融入蒙古族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可以开拓现代工业设计的文化品质和创意思维,赋予现代工业设计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能使民族文化特性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1.
马宏儒  郑林禄 《包装工程》2021,42(24):321-326, 332
目的 畲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依靠本民族的服饰纹样、日常用品的图形符号、民俗民歌等方式来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很多畲族元素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探究畲族元素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既是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与新时代接轨,促进现代文创产业的发展。方法 通过对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梳理,运用元素重构、图案再生等现代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具有畲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进行内部解读和重组,并将其应用到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 通过对畲族元素的文化内涵与美学特征深入挖掘和梳理,借助相关美学理论和现代艺术设计手法,将畲族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提出畲族文化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策略与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庞鲜  曾婧 《包装工程》2020,41(14):332-338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文化元素在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方法,为家具设计提供新思路,也为壮族文化提供新的传承途径。方法分析广西壮族及其文化元素概况,将壮族文化元素从自然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行为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从纹样类型、色彩特点、工艺特色等方面深入分析壮族文化元素的艺术特征。挖掘壮族文化元素中图案纹样、色彩、造型、结构、工艺、材料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运用方法。结论通过运用绣球、烟袋、铜鼓、梯田等广西壮族文化元素与现代家具设计相融合的方式,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椅子、书柜、边柜、凳子等多件家具的设计实践,展示壮族文化元素与家具的色彩、造型、工艺等相结合的设计方法,为家具设计提供新思路,同时传承与弘扬广西壮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申晟  许雅柯 《包装工程》2019,40(2):236-239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策略。方法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创意产品的价值内涵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利用。选取剪纸、回纹符号等传统文化元素,就其在各类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技巧进行论述。结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产生的力的博弈与转化是现代创意产品设计需寻求的"变化"之道的根本。在深入挖掘传统元素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之上,借用文化意蕴、混搭文化张力、中式审美、现代化工艺技巧及意象化处理等"变化之道"设计手法能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符合社会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创意产品设计结合,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能够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且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为创意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徐波  林卫国 《包装工程》2018,39(24):328-333
目的 通过提炼历史文化、结合现代设计语言、代入文化符号,将航空元素融入现代纪念品中,打造航空文化纪念品的本土特色,丰富本土纪念品的创意品种,促进文化消费,带动其他相关文化创意产品行业的发展。方法 通过文献查找、资料分析、符号提取、归纳融合、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提炼总结航空相关元素,梳理文化纪念品的现状与发展,将航空元素代入其中,使其兼有航空符号的外形特征,同时具备产品本身的实用价值,形成特色的航空文化产品。结论 提升文化纪念品的设计内涵,需要找到相关的文化元素与媒介体,文化元素与媒介体之间的衔接方法利用了直接描绘式、媒介印刷式、产品模化式与融合式方法,选择产品与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形成独特文化纪念产品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5.
李娟  陈香 《包装工程》2020,41(8):160-165
目的针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同质化、地域性文化元素识别性特征较弱以及文创产品与用户、市场需求脱节等现状,围绕传统文化正确传承与产品设计创意创新2个重点,寻找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出路,激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潜能。方法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3个维度对无锡博物院馆藏文化以及现有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提取地域特色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总结出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要素,提出一种符合地域性文化应用方式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即"提取语义—解剖语构—改善语用",以达成博物馆文创产品内容创新、功能创新以及设计创新。以无锡博物院泥人"阿福阿喜"为例导出产品设计,为地方性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俞凯 《包装工程》2023,44(6):382-391
目的 探讨地域文化基因在明式家具设计中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丰富明式家具的外在形式要素与内在文化内核,设计研发出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新明式家具产品。方法 对地域文化基因构成要素及其基因谱系图进行梳理,对明式家具产品表征及新明式家具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地域文化基因植入新明式家具的开发设计模型,继而将地域核心文化元素融入新明式家具设计中,并以杭州文化基因为例进行新明式书房家具设计开发验证。结论 明式家具融入地域文化基因的同时具有了新的生命活力,使之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拓宽了明式家具传承与再生的新路径与新理念,为新明式家具创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有助于实现地域文化和明式家具传承与推广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小开  孙媛媛 《包装工程》2018,39(22):171-175
目的 以地域文化的符号化法则为研究的基础,提出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法、思路,为解决我国现阶段城市个性缺失等问题提供技术路径和设计案例。方法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法则及设计思路,运用案例研究法,设计山西临县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结论 对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有典型化提取、抽象化处理和符号重构3个阶段,提取的地域文化符号最终应用到现代城市的公共环境设施中,转化为城市文化的新载体。  相似文献   

18.
云卫星 《包装工程》2019,40(8):311-313
目的探究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功能特点和应用价值,总结其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立足于现代家具与居室环境的依存关系,分析其在功能、色彩、造型、材质上的不同追求,提出现代家具设计与传统装饰元素的融合设想,从民族化、简洁化、多样化等角度探索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家具中的表现特征,并从形的借鉴、意的延伸入手,探索龙纹装饰图案、莲花纹装饰图案以及水墨装饰元素的应用策略及实例。结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在家具设计中注入传统装饰元素,是体现我国设计风格的不二之选,既能继承我国传统文化,又能以全新的设计方法提升我国家具业的地位,从而在更大的层面上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