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Planning》2014,(1)
目的  通过分析乳腺病灶超声征象及部分临床特征建立乳腺癌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7月至2009年1月于本院进行乳腺病灶切除活检术的连续性病例116例,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得到超声及部分临床征象(包括患者年龄、乳腺癌家族史、病灶硬度、活动度、形状、边界、方向、后方回声及钙化)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提出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效果。结果  116例乳腺病灶中,52例最终诊断为乳腺癌,其中年龄大于50岁(OR=6.61,95%可信区间1.0740.72)、临床触诊质硬肿物(OR=6.56,95%可信区间1.3240.72)、临床触诊质硬肿物(OR=6.56,95%可信区间1.3232.58)、超声声像图形态不规则(OR=19.93,95%可信区间2.4932.58)、超声声像图形态不规则(OR=19.93,95%可信区间2.49159.45)、边界模糊(OR=21.32,95%可信区间1.98159.45)、边界模糊(OR=21.32,95%可信区间1.98230.14)、边缘成角或毛刺状(OR=31.33,95%可信区间2.61230.14)、边缘成角或毛刺状(OR=31.33,95%可信区间2.61376.02)为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据此建立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整体预测的准确性达96.7%。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乳腺癌风险预测模型并提出的患乳腺癌风险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
目的  总结年轻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 年1 月至2008 年12月在本院进行手术并被病理证实为乳腺恶性肿瘤的40例年轻患者(≤35岁)的临床病理资料与超声影像资料。结果  40例患者平均年龄(29.88±5.12)岁。14例患者(35%)有肿物短期内快速生长病史。3例患者为妊娠哺乳期乳腺癌。35例患者(共40个恶性病灶)接受超声检查,超声漏诊5个病灶,误诊4个病灶,31个病灶在术前超声诊断为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77.5%。超声声像图主要表现为形态不规则(97.1%)、边界不清(82.9%)、内部回声不均匀(97.1%)、微小钙化常见(74.3%)、血流丰富(Ⅱ级80.0%)。15例(37.5%)患者采用保乳术,4例(10.0%)采用乳房单纯切除术,21例(52.5%)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占67.5%(27/40)。22例(55%)患者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对40例患者平均随访(64.08±5.87)个月,8例(20%)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17.17±12.02)个月。结论  年轻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肿瘤复发率高,淋巴结转移率高,超声声像图表现多样。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4)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异位甲状腺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9月~ 2014年5月收治的13例异位甲状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片资料,对照核医学检查、手术及病理结果,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13例中9例手术切除:单纯异位甲状腺3例(23.1%),异位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7.7%),异位甲状腺合并甲亢治疗后改变1例(7.7%),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2例(15.4%),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伴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7.7%),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纤维化、钙化及腺瘤样增生1例(7.7%)。13例(100%)异位甲状腺均边界清晰;12例(92.3%)为形态规则的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1例(7.7%)形态欠规则; 6例(46.2%)呈混合回声,3例(23.1%)呈中等回声,4例(30.8%)呈低回声;6例(46.2%)为囊实性;7例(53.8%)为实性。彩色多普勒显示8例(61.5%)内部可见较丰富血流,3例(23.1)内部可见条状血流,1例(7.7%)内部可见点状血流信号,仅1例(7.7%)未见血流信号。结论 异位甲状腺具有典型的超声成像特征,可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以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
目的  探讨甲状腺转移癌的超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1988年4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10例甲状腺转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超声图像及超声报告,记录并总结甲状腺转移癌的超声特征。结果  1例肺癌及1例食管癌患者的转移灶表现为甲状腺增大,弥漫性回声不均,余8例表现为甲状腺结节。8例表现为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5例多发,3例单发;2例病灶累及右侧叶,1例病灶累及左侧叶,5 例病灶累及双侧叶;结节平均最大径为3.8 cm(0.6 ~ 6.6 cm);5例边界不清,3例边界尚清;7例病灶形态不规则,1例报告中未描述;7例表现为低回声,1例表现为高回声;2例病灶为囊实性,6例表现为实性;6例伴点状、条状强回声,1例无强回声,1例报告中未描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4 例病灶内血流丰富,1例周边内部条状血流,1例周边见少许血流信号,1例无血流,1例报告中未描述。甲状腺转移灶与原发病灶具有相似的超声特征。结论  甲状腺转移癌超声表现多种多样,多表现为甲状腺结节,也可表现为弥漫性回声不均。结节的超声表现多为多发、体积较大、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实性、低回声、钙化、血流丰富。了解甲状腺转移癌的超声特征有利于可疑病例的发现。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
目的 探讨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在鳃裂囊肿和鳃裂瘘管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9例鳃裂囊肿和鳃裂瘘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资料,对照手术及病理结果,分析其超声图像特征。结果 鳃裂囊肿共14例,包括第一鳃裂囊肿5例,第二鳃裂囊肿9例;鳃裂瘘管共5例,包括第一鳃裂瘘管1例,第二鳃裂瘘管2例,第三鳃裂瘘管1例,第四鳃裂瘘管1例。13例(92.8%)鳃裂囊肿超声表现为形态规则的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仅1例形态不规则;12例(85.7%)边界清晰,2例(14.3%)边界不清;7例(50%)呈无回声,其中2例内部多数点状回声漂浮,挤压时可移动;2例(14.3%)为囊实性;4例(28.6%)为实性不均质低回声;彩色多普勒显示4例(28.6%)周边条状血流,10例(71.4%)未见血流信号。4例(80%)鳃裂瘘管超声表现为条状或不规则低回声,2例(40%)显示瘘管回声;1例(20%)为片状低回声,形状不规则;3例(60%)为实性,2例(40%)为囊实性;彩色多普勒显示2例(40%)内部可见条状血流,1例(20%)边缘条状血流,2例(40%)未见血流信号。结论 鳃裂囊肿和鳃裂瘘管具有典型的超声成像特征,可为临床提供不可或缺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5)
目的 探讨超声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36例小肠淋巴瘤和69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资料,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和超声征象。结果 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在超声回声是否均匀、是否伴有无回声区、是否伴有气体回声以及超声分型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在临床特征、大小、边界、是否分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肠淋巴瘤多表现为回声均匀、病灶内部无囊变坏死区,超声分型为浸润型和肿块型;而小肠间质瘤多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病灶内部可见囊变坏死区,超声分型均为肿块型。结论 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的超声征象具有特征性表现并有一定差异,有助于对两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粗针活检(US-CNB)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析2004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17例患者甲状腺病灶(甲状腺结节80例,弥漫性病变 37例)的粗针活检及病理结果。结果 117例甲状腺病变中,CNB病理结果良性87例,恶性27例,可疑恶性1例,取材不满意2例,取材成功率98.3%。29例手术的术后病理为恶性24例(22例乳头状癌,2例淋巴瘤),良性5例,其中,CNB 5例假阴性(CNB良性,手术病理恶性),甲状腺结节小于1cm者2个,1~2cm者 21个, 大于2cm者57个。结论 超声引导下粗针活检取材率高,安全可靠,可作为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的有效补充手段,并可用于特殊甲状腺病理类型如淋巴瘤的首选诊断方式。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96例患者共96个病灶的超声造影,其中经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11例。超声造影增强形式分为无增强、周边增强、均匀增强、区域增强和不均匀增强,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造影特征,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经常规超声仅检出6例,病灶1.6~3.9 cm;经超声造影发现另外4例,均为均匀增强,病灶0.5~1.2 cm。11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均匀增强6例(54.5%),区域增强4例(36.4%),无增强1例(9.1%)。超声造影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是扩张导管内乳头状突出物,以纤维血管为轴心,树枝样生长,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是扩张导管和纤维组织。结论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造影主要为均匀增强和区域增强,超声造影表现与组织病理学特征有关。超声造影有助于提高常规超声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2)
目的 分析超声检查中误诊为恶性的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声像图特征。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健康医学部对31 822名健康体检者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依据判定标准,对声像图表现高度怀疑恶性结节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结果 在超声检查可疑恶性的162个甲状腺结节中,经术后病理证实33个(20.37%)为良性,其中以结节性甲状腺肿伴钙化或(和)纤维化最多见(12个,36.36%)。误诊结节中最常见的超声征象为微小钙化(20个),其他包括结节边界不规则(9个)、纵横比≥1(6个)、血流异常(6个)等。结论 超声作为甲状腺结节的首选检查方法,准确识别其声像图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
目的  探讨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1月至7月57例患者的57个甲状腺病变进行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并同时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其中14例获得手术病理,其余病例全部进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5年至5年6个月。细胞学及组织学诊断结果分为四类:良性、恶性、可疑恶性及涂片不满意,将其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析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的细胞学特征及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  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与常规细胞学涂片特征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背景血细胞明显减少、细胞量较多、集中,胶质量少或浓集、核较深染、细胞皱缩更常见、常见细胞质碎片及裸核。57个甲状腺病变中,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恶性6个,良性51个。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诊断良性48个(84.2%),恶性4个(7.0%),涂片不满意5个(8.8%)。该技术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66.7%,特异性100%,准确率94.5%,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6.2%。与常规细胞学涂片诊断结果相似。结论  薄层液基细胞学涂片细胞学特征与常规涂片有一定差异,诊断准确性与常规涂片相似,在甲状腺结节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1)
目的 探讨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病例,通过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4例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患者中,男1例,女3例,平均年龄47岁(38~57岁);既往均无腺样囊性癌病史,1例患者既往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史。镜下检查4例均为筛状/管状型腺样囊性癌,3例累及甲状腺组织,3例累及神经组织,未见淋巴结受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4例P16、CD117、BCL2、P63、SMA均阳性,Ki67指数平均8%,TTF1和P53均阴性;4例中基底膜样物胶原Ⅳ阳性;组织化学染色示AB/PAS阳性。术后均接受总剂量为48~56 Gy的放疗,随访6~120个月,平均72.5个月,1例术后96个月复发,3例随访期间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气管上段腺样囊性癌是罕见的原发于气管的低度恶性肿瘤,肿瘤生长缓慢,就诊时多数已侵及甲状腺组织,需要与原发于甲状腺的恶性肿瘤相鉴别,特别是在甲状腺穿刺及术中冰冻检查时。结合电子喉气管镜下表现、典型的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有助于准确诊断。手术难以切除干净,术后放疗对延缓疾病复发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6,(4)
目的 探讨靶向药物治疗的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远处孤立转移病灶行手术切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靶向药物治疗的126例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资料,其中16例对远处孤立转移灶予以手术切除。患者均有明确的肾细胞癌病理诊断,口服靶向药物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或依维莫司,直至孤立转移灶稳定且评估为可切除。对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接受远处孤立转移灶切除术的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中位年龄51岁(37~72岁);其中肾透明细胞癌14例,肾乳头状细胞癌2例;肺转移5例,骨转移2例,肾上腺转移5例,脑转移2例,肝转移1例,腹壁转移1例。患者围术期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肿瘤相关症状明显缓解,一般情况有所好转。16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3.8%和31.3%。无手术相关的死亡。结论 经靶向药物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有远处孤立转移灶时可从手术治疗中获益,取得较长时间生存。。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3)
目的 探讨宫腔镜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宫腔镜手术的相关临床热点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行宫腔镜手术的315例患者资料,总结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并对宫腔镜手术相关临床热点问题包括PALM-COEIN病因分类,子宫内膜息肉的超声诊断,以及特殊病例子宫腺肌瘤样息肉、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后宫腔占位、子宫瘢痕憩室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315例宫腔镜手术患者中,有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症状者172例,无症状者143例,AUB患者恶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无症状者(15.7%比2.1%,P=0.000)。育龄期AUB患者128例,进行PALM-COEIN病因分类,最常见类型为子宫内膜息肉(AUB-P)(45.3%, 58/128)。子宫内膜息肉患者160例,阴道超声用于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0%、75%、71%、81%和76%。子宫腺肌瘤样息肉17例,其中非典型腺肌瘤样息肉3例;10例患者有乳腺癌手术史,9例辅助内分泌治疗,宫腔病理均为良性;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患者5例,宫腔镜下均有特异表现。结论 宫腔镜作为微创手术技术,对于诊断和治疗AUB和宫腔占位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子宫内膜息肉、乳腺癌术后的子宫内膜增厚、剖宫产术后的子宫瘢痕憩室等大多数良性病变,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的同时可以达到治疗目的。对宫腔镜诊治诸多热点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改善临床处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4)
目的 比较胰腺癌患者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与容积调强放疗(VMAT)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选择合适的照射技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0例胰腺癌术后患者,分别根据其同一CT模拟定位图像设计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处方剂量50Gy/25次。分析分析DVH曲线,评估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并统计二者跳数(MU)和治疗时间的差别。结果 FF-IMRT计划和VMA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均无有统计学差异。与FF-IMRT计划相比,VMAT计划中肝脏、胃、小肠、Body的V5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而肝脏的V10和V20,胃的V10,小肠的V10、V20、V50,左肾的V20,右肾的V30、Dmean、Dmax,以及Body的V10、V20、Dmax有不同程度下降,脊髓的Dmax升高1.85Gy。另外,VMAT计划的MU数减少了126.9MU(20.48%),治疗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胰腺癌患者选择VMAT计划,可以在不降低计划水平上的剂量分布的前提下,大大减少跳数,减少每次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1)
目的  分析玻璃体注气术治疗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2年7月因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于本院眼科接受玻璃体注气术的患者资料,共16例16眼,均行表面麻醉下手术,术后根据视网膜裂孔的位置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术后1~3 d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封闭视网膜裂孔。总结术后视网膜复位率、视力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16例患者中,男8例,女8例,年龄(46.4±14.4)岁(19~68岁),病程(16.8±14.7)d(3~60 d),术后随诊时间(7.3±7.0)个月(1~28个月)。15例视网膜裂孔位于上方8个钟点内,1例裂孔位于颞下方。14例为圆形或马蹄形裂孔,其中10例1个裂孔,3例2个裂孔,1例3个裂孔,另2例有多发筛状裂孔,但裂孔范围小于3个钟点。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2例术后出现眼压升高,使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13例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5例在术后4 d至4个月复发视网膜脱离,其中3例为原视网膜裂孔未能闭合,2例为新发裂孔。一次手术未成功的患者,再次或者多次手术后视网膜总复位率为100%。一次手术成功的8例患者中,5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5例术后视力提高,3例无变化;两次或者多次手术的8例患者中,3例末次随访视力在0.5或以上,5例术后视力提高,1例无变化,2例下降。9例黄斑脱离的患者中,7例术后视力提高,而7例无黄斑脱离的患者中, 3例术后视力提高。结论  对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注气术是一种操作简单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病例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术后新发视网膜裂孔和复发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因此术前应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应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6,(4)
目的 探讨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80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5例经病理确诊的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疗效及结局。结果 患儿年龄为8个月~12岁,中位年龄11个月。25例患儿中阴道内胚窦瘤16例(64%)、胚胎型横纹肌肉瘤7例(28%)、透明细胞癌2例(8%)。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或血性分泌物(76%),其次为阴道口肿物(24%)。所有患儿均行保守手术,仅1例患儿术后行放射治疗。小儿阴道恶性肿瘤对化疗多敏感,术后根据组织类型及高危因素,分别给予PEB(顺铂、依托泊苷、博莱霉素)、PVB(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IVA(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更生霉素)或VAC(长春新碱、更生霉素、环磷酰胺)等方案化疗。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6个月~18年),22例存活,生存率88%;3例患儿(1例胚胎型横纹肌肉瘤,2例透明细胞癌)死于疾病进展,病死率为12%,复发和死亡大多发生在治疗后2年内。结论 幼少女原发性阴道恶性肿瘤极为罕见,内胚窦瘤是阴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次为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和透明细胞癌。阴道内胚窦瘤和胚胎型横纹肌肉瘤多对化疗敏感,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好。阴道透明细胞癌对化疗不敏感,治疗以手术切除和放疗为主,预后较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3)
目的 探讨胸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of the thymus,NETT)的临床特点、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经验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2004年12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诊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ETT的患者26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26例患者就诊时中位年龄为46岁(13~75岁),中位病程为3.5个月(1~84个月)。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特异,7例合并库欣综合征,1例合并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胸部增强CT可见胸腺区占位。所有患者均接受开胸手术切除治疗,22例肿瘤大体完整切除。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出现并发症3例。16例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术后病理类型为高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20例(典型类癌8例,不典型类癌12例),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6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5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Masaoka-Koga分期为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12例,Ⅳ期7例。长期随访结果示中位生存期为51.0个月,3年、5年生存率为71.0%和44.6%。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肿瘤分化程度(P=0.039)及分期(P=0.012)是影响预后的因素。结论 NETT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极强的恶性病变,临床表现不特异,早期诊断及治疗存在很大难度,早期行增强CT有助于发现病变及评估手术可行性。肿瘤分化程度及分期可能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