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对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洪积扇砂砾岩储层进行流动单元评价研究,对该油藏的进一步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油井初期产能数据与储层参数相关性分析,优选存储系数、渗流系数为流动单元分类的参数,并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共4类流动单元.Ⅰ类流动单元储渗性能最好,极易形成水窜;Ⅱ类流动单...  相似文献   

2.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二中西八道湾组湿地扇相砾岩储层岩性粗和非均质强等特点,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化验分析及开发动态资料,优选出影响流体渗流的6项特征参数,将砾岩储层划分为E,G,M,P等4种流动单元类型.根据储层岩性、物性及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分类评价.通过流动单元与剩余油饱和度平面图叠合分析,总结了不同流动单元剩余油的分布特点.E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最好,平面上呈条带状分布,注入水易形成高渗通道,采出程度高,剩余油饱和度低;G类流动单元储集渗流能力次之,分布面积大,为中等-弱水淹,剩余油相对富集,是下一步挖潜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克拉玛依三_2区克下组储层挖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分析克拉玛依三2区克下组油藏的水淹特征,得出储层潜力主要分布在注采不完善区、构造的边缘地区、厚度较大油层的上部及分布面积小的砂体中,给出了储层潜力的挖潜方法,应用数值模拟软件对注采比、采液及采油速度、堵水压裂补孔、井网加密的效果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克拉玛依三2区克下组油藏合理注采比为0.95;在保持合理注采比的条件下,油水井堵水调驱可使含水率下降,地层压力和产量提高;井网加密可使含水率下降,且短时间内综合含水率上升缓慢,见水后含水率上升较快,采出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4.
克拉玛依油田三区砾岩油藏水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淹模式的系统总结是油藏水淹层快速识别和水淹级别准确判断的基础和关键。以克拉玛依油田三区克下组砾岩油藏为研究对象,分析水淹储层地球物理响应变化特征,依据区域测井资料研究水淹层岩石物理响应机理和测井响应特征,归纳出克下组砾岩油藏的5种水淹模式。利用电阻率径向幅度差确定水淹级别的模式有2种,结合2种水淹模式和试油结论制作砾岩油藏水淹级别定性评价的电性图版。砾岩油藏岩性复杂多变和非均质性严重,储层绝对电阻率对水淹级别不是很敏感,深中电阻率的差值可以有效判断水淹级别。基于储层沉积韵律和电性曲线判断水淹部位和水淹强度的模式有2种。沉积环境的变化导致储层纵向上物性和渗流性存在差异,注入水对储层流体的驱替就有选择性,水淹部位和水淹强度也会不同。依据自然电位基线偏移识别水淹部位的模式有1种,不同的泥岩基线偏移代表着储层不同部位的水淹情况。5种水淹模式的综合应用提高了三区砾岩油藏水淹层评价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动单元是具有相同渗流特征的岩相组合,应用该方法可以精细刻划储层的非均质性。针对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利用八区克上组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计算FZI、RQI、ΦZ、ΦR等参数,采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将该区砾岩储集层划分为5类流动单元,并分别分析,描述了各类流动单元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藏储集层特征,分析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依据相应的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克上组储集层岩性,物性及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了该区砾岩油藏流动单元类型,特征及流动层带指标(IFZ)的划分界限和计算方法,对该区砾岩油藏各小层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和描述,分析和阐明了不同级别流动单元分布,特点与砾岩油藏沉积微相,隔夹层及储集层质量的关系,指出了不同层位砾岩油藏储集层质量及分布富集区域。  相似文献   

7.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参数及剩余油分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利用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技术分析软件系统,通过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层实际应用,处理区内克上组砾岩油藏相应井段117口井测井地质资料,分别利用砾岩油藏测井解释、沉积微相分布研究成果,提取、集总和描述了各层段砾岩油藏储层参数分布,阐明了克上组各小层砾岩油藏的分布富集范围。从而,分析砾岩油藏开发动态资料,研究了该区克上组砾岩油藏储量及采出情况,指出了剩余油分布富集层位、井区和位置,为合理选择区块开发决策和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相应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岔河集油田岔39断块油藏东营组三段Ⅱ油组地质分析基础上,认为该油藏流动单元的渗流屏障主要是泥岩隔夹层和封闭性断层;依据取心井资料,提取了表征流动单元的特征参数,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研究区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并运用判别识别法识别了未取心井的流动单元类型,查明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研究表明,G和M类流动单元分布较广,E和P类流动单元分布局限,G类流动单元和E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心滩微相,M和P类流动单元分布在河道两翼;针对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对应关系,制定了老油田后期的调整措施,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砾岩油藏流动单元划分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新疆油田八区530井区砾岩油藏的特点,提出适合该区油藏地质特征的流动单元研究思路与流程,利用权系数、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技术从渗流屏障、连通体分布、流动单元划分及特征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八道湾小层组进行流动单元研究,分析了储层沉积微相、流动单元及生产动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克拉玛依油田九5区石炭系油藏是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油藏的一部分,属裂缝性火山岩油藏,为低孔低渗双重介质块状油藏。通过油藏微观研究和单井产量分析,认为石炭系储层主要表现为I类裂缝型(IF)、I类裂缝-基质型(IFM)、II类裂缝-基质型(IIFM)、II类基质型(IIM)、III类基质型(IIIM)共3大类5小类,各类型储层静态和动态特征明显。平面上,石炭系储层从火山口向外依次发育I类、II类、III类储层;剖面上,I类储层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中上部,II类储层在石炭系全层段均有分布,III类储层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下部。根据不同类型储层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制定了针对性的增产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预测油藏最终采收率可达16.7%。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测井和录井资料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拐地区三叠系储层主 要为砾岩和砂岩,砾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的粒间孔和次生的粒间溶孔,砂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 的粒间孔及次生的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研究区三叠系储层总体上以中低孔、中低渗为主,百口泉组以 Ⅱ 类和Ⅳ 类储层为主,克拉玛依组和白碱滩组则以Ⅱ 类和Ⅲ 类储层为主。由百口泉组→克拉玛依组→ 白碱滩组,储层物性先变好再变差,其中克拉玛依上亚组储层物性最好,是发育优质储层的有利层段。  相似文献   

12.
针对QD1油藏克下组砾岩油藏含水上升快、产液速度高的问题,运用Rdos软件栅状模拟和Eclipse化学驱模拟刻画聚合物驱不同阶段水流优势通道及其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结果表明:QD1油藏克下组油藏水流优势通道可分为2种类型,在聚合物驱4个阶段中,前缘水驱阶段和回返递减期分别发育6条和17条Ⅰ类通道,集中于水平压裂缝和储层相对高渗带,见效高峰期和聚合物驱稳产期以近东西向的Ⅱ类通道为主;水流优势通道是控制克下组砾岩油藏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区东部剩余油呈鸟足状、环岛状分布在水流优质通道间,随水驱波及范围扩大,剩余油缩小为团块状、点状,西部剩余油则呈带状、线状分布在断层附近。该研究为QD1油田水流优势通道封堵措施设计、改善砾岩油藏聚合物驱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及七东区克下组油藏为例,将恒速压汞技术应用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孔隙与喉道的大小及其分布频率等参数,并可具其分析孔隙大小、孔隙体积、喉道大小及孔喉比等参数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和七东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孔隙半径分布频率随渗透率的变化不明显,与喉道半径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区别,说明控制储层岩样内流体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喉道,而不是孔隙。  相似文献   

14.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3,自引:7,他引:26  
以东营凹陷梁家楼油田北区沙三中油藏为例,应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流动单元划分中选取了孔隙度、渗透率、粒度均值、泥质含量及流动层指数5个参数,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储层划分为A、B、C3类流动单元,优选出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对流动单元进行了井间预测.研究表明,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韵律储层中、上部的B、C类流动单元区;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相对差的B、C类流动单元区及以A、B类流动单元为主的断层附近的无井控制区域.用此方法预测的剩余油富集区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应用效果分析表明,用流动单元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准噶尔盆地砾岩油藏岩性变化快,砂砾岩体分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油藏为例,将沉积微相模型与岩石相模型耦合,得到基于储层成因和岩性成因的岩石相模型,建立了成因岩石相模型约束下的储层参数模型。这种针对砾岩油藏三维精细相控储层建模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较好地表征了储层的强非均质性,为油藏开发调整及剩余油分布预测提供了参考,对同类地质特征的储层建模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六东区克下组砾岩油藏精细描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六东区克下组油藏是克拉玛依油田早期注水开发的Ⅲ类砾岩油藏,经历了冷采、注水、蒸汽吞吐和蒸汽驱等不同开采阶段,为新疆油田重要的热采生产区块。 本次从该油藏静态研究入手,结合动态开采特征,对构造特征、地层特征、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分布等进行描述,精细刻画油层非均质性以及油、汽、水分布特征,建立三维地质模型,为全面认识评价油藏、数值模拟及开发调整跟踪研究提供了依据和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以五号桩油田桩39井区沙三上段断块油藏为例,针对陆相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纵横向变化快、分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地质特点,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辫状河三角洲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进行应用研究。根据储层流动带指标将研究区沙三上段划分出四类流动单元,建立了储层流动单元的二维及三维分布模型,并对流动单元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和产能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孤东七区西馆陶组Ng5~(2+3)砂层组经过长期开发,油层表现出高含水特征。为了研究高含水条件下的剩余油分布,文中应用聚类分析,优选有效厚度、流动带指标、含油饱和度等动、静态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类型,精细描述油藏储层特征分布。采用动、静态地质参数相结合的方法,可将该砂层组储层流动单元划分为4类,以Ⅱ,Ⅲ类流动单元为主,含油饱和度在流动单元划分中起主要作用。对经过长期开发后含水率普遍较高的油藏来说,划分储层流动单元,有利于确定下一步挖潜区域,对进一步开发剩余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油藏开发效果,根据大路沟二区油藏的渗流特征,采用岩性物性方法划分了流动单元,并且用判别分析法、微观渗流实验法、生产动态法、井间示踪剂法、数值模拟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研究区共分为A,B,C和D共4类流动单元,不同流动单元分布的相位不同,具有不同物性和微观渗流特征。综合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的产能特征、储层吸水状况及见水见效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与各流动单元的物性特征对应较好,表明所划分的流动单元是合理的。B类和C类流动单元及几类流动单元结合的区域为剩余油富集区,应作为调整挖潜的重点;可以根据流动单元的水驱优先顺序组合,决定注水调配原则。  相似文献   

20.
随着对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的深入,储层构型控制下的流动单元分布规律成为研究的重点问题。以大港油区A油田馆陶组辫状河储层为例,在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辫状河流动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其分布规律。首先在渗流屏障的识别、连通体划分和连通体内渗流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储层非均质特征,优选了泥质含量、孔隙度、流动带指数和流度4个判别参数,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储层划分为最好(Ⅰ类)、较好(Ⅱ类)、中等(Ⅲ类)、较差(Ⅳ类)和最差(Ⅴ类)5类流动单元;然后根据流动单元的判别标准,进行单井流动单元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流动单元剖面和平面互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流动单元的平面和剖面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平面上,优质流动单元主要分布在心滩核部、砂质充填河道等砂体主体部位;垂向上,河道底部的流动单元优于河道顶部,在心滩内部夹层上、下流动单元类型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