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代晚期,面对日益严重的外部挑战,为了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御,开始强调大邑(庞大都城)的制作,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营造了大殷墟、朝歌主导的多极并举的“聚合型”都城.几乎与其同时,周人通过采用“春出冬入”的城邑农户管理制度,创造了军事协同能力更强的以“三十里地夹一河”为构成特征的丰镐并举的新型都城.此后,为了更好地应对“天子独尊”的景象要求,秦人在“三十里地夹一河”的基础上营建了渭南宗庙区主导的,渭北宫殿区夹水配合的,阿房宫西南辅助的新型都城.西汉统筹周、秦的都城建设实践,制作了以长安为核心的、长陵邑隔河三十里支持的、多个陵邑为翼辅的“聚合型”都城.在特定条件下,为了支持庞大都城的存在,强有力的对外交通系统成为必须.动员了全国之力的都城对外交通系统的营建,在中国大一统的空间格局形成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秦人都城营造相关史料的分析,结合对考古发掘资料的梳理,探讨了秦人都城营造的历史及特征.  相似文献   

3.
自然采光作为未来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与建筑的空间组织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最终决定建筑内部的采光效果.本文通过对当代建筑实践在建筑自然采光的控制和相应的空间组织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建筑自然采光与空间组织相结合的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4.
郭璐 《城市规划》2021,45(12):77-83
"位"是中国早期都邑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相关文献中多有涉及,研究"位"的内涵及其演化,对于认知中国早期都邑及其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尚书》《周礼》《西都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段关于"位"的论述,挖掘"位"的不同含义,剖析西周、战国和西汉时期都邑及其规划的不同特征.基于此,通过概念的比较,发现这一时期都邑及其规划的共性,即都邑是政治核心和政权表征,规划是一种政治治理手段;与此同时,不同文本中的都邑及其规划又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是一个时代政权组织形式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5.
《建筑师》2008年第4期《关于中国古代城市中轴线设计的历史考察》一文中提出西汉以前中国古代城市南北中轴线设计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观点,本文运用考古和文献资料,认为西汉以前城市没有明显南北中轴线设计。西汉以前都城设计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商西周都城宫室宗庙居中的方城设计原则、春秋战国城郭套叠和东西双城并列布局、秦西汉象天设都布局,三阶段逐步完善且没有明显南北中轴线。进而对《周礼·考工记》“左祖右社”之“左祖”这一西周都城为南北中轴线布局的有力证据进行质疑,进一步否认中国古代城市南北中轴线设计在先秦以前就初步形成的普遍看法。  相似文献   

6.
董卫 《城市规划》2021,45(6):84-97
长期以来,关于隋唐长安城的研究汗牛充栋.本文试图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隋唐长安城的历史环境进行重新思考,深入剖析这座伟大都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空间逻辑.隋唐以前,关中已经拥有了西周丰镐二京、秦栎阳与咸阳、西汉长安等一系列原创性都城案例,这些都城及其离宫别馆的覆盖范围达到4000km2以上,形成了关中核心区巨大而长时态的城乡空间环境.这一空间环境反映出自西周至隋唐约2000年的时间里关中地区都城的连续性"建设-弃置-重建"过程,自西向东逐渐出现了分别由周、秦、汉人开辟建设的城市发展区.这些城市的建设与废弃随历史变迁此起彼伏、滚动发展,最终汇聚叠置于今天的关中大地上.其中秦汉、隋唐都城交叠并置的现象十分明显,空间格局十分典型,对以后王朝的都城规划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高元 《城市规划》2023,(12):39-48
北魏平城是首个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文化产物,由于早期民族文化异质性和都城地理区位过渡性,早期立国阶段的平城规划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既要继承秦汉以来中原都城规划思想“模邺、雒、长安之制”以示正统,又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和礼俗,呈现出“胡汉杂糅”的空间表象。但回归到北魏立国之初的政权建立、文化制度建构和经济生产方式确立的历史过程中,会发现平城的都城空间形态和规划思想是北魏国家和制度确立的空间投射,不是简单的胡汉杂糅,而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在民族融合作用下,都城规划建设在自然山水利用、礼制空间组织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探索创新。平城早期的空间形态具有游牧到农耕文化发展和汉唐都城演变的过渡性,对后期孝文帝时期平城的空间形态和迁都后北魏洛阳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进而影响隋唐长安和后世都城。因此,研究北魏平城早期的都城形态,对阐释空间-文化耦合机制、揭示北魏文明建构、诠释都城演变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宁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8):114-117
广成苑是东汉洛阳郊区的一座皇家园林,其景观内容与西汉的郊区园林相同,以天然山水为主。但由于两汉社会政治形势的不同,广成苑在园林的服务功能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引起了皇家园林与都城关系的变化,在古代都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通过文献考证,对广成苑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征进行考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社会功能及其与都城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湖北省房县的研究,在明确功能定位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房县空间发展布局进行总体设计,并开展了生态、文化、产业三大空间组织的相应安排,探讨生态空间、文化空间、产业空间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开发重点。  相似文献   

10.
万敏  李在明  宋可 《华中建筑》2010,28(10):120-124
考察我国当前结婚人口状况与婚庆产业之规模,针对当代新婚人士崇尚创意婚庆的特点,该文提出在有一定人口规模支撑的城市营造婚庆产业集聚区——婚庆城的设想;同时对婚庆城的选址与功能特点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结合南阳龙城的城市设计,从婚庆主轴、布局结构、婚仪环境、婚纱影视、主题婚庆产品、婚庆超市等6方面阐述了创意婚庆产业之空间组织方面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广成苑是东汉洛阳郊区的一座皇家园林,其景观内容与西汉的郊区园林相同,以天然山水为主。但由于两汉社会政治形势的不同,广成苑在园林的服务功能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引起了皇家园林与都城关系的变化,在古代都城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通过文献考证,对广成苑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征进行考察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社会功能及其与都城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2.
都城作为多功能的人居环境,其营建受到“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文章认为《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具有“理想城”性质,其空间结构蕴涵着“宇宙图式”,可能是王莽时期以西汉都城长安为蓝本,揉入当时的宇宙观念而描绘的都城布局的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3.
在卫生间装饰中,除注意讲究整体功能、尽力营造干爽、清新、舒适的环境外,还不应忽视以下几点细微的安排,以尽可能带给您方便。  相似文献   

14.
城市空间他组织——一个城市政策与规划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崧 《规划师》2007,23(11):28-30
城市空间组织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是城市空间的自组织和他组织相互叠加作用的过程.针对城市空间他组织,从系统哲学出发,着重构筑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宏观背景、关系协调、权利安排、行动措施、制度约束及国家政府等角度全面探讨政府的规划和政策调控作为一种他组织力量对城市空间组织过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刘翔  王永奇  王安平 《山西建筑》2010,36(24):350-351
针对园林景观四大实体构成要素建筑、植物、山石、水体,分析了各自在空间组织中的视觉景观特点,指出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四大要素的科学定位,合理布置尤为重要,从而营造出更科学、合理、宜人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6.
毛华松  李越  王飞 《中国园林》2020,36(10):127
宋代是文人园林定型的关键阶段。揭示宋代园林生 活、空间组织变迁及其时代特征,是理解文人园林审美的重 要基础。以宋代典型的园林活动“西园雅集”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历代西园雅集图文解读,提取“观书”“作画”“抚 琴”“题石”“说经”5类诗情画意园林活动和相应场景要 素、组织方式等共性图像符号。进而纵向对照西汉至唐代知名 的雅集活动模式,归纳了西园雅集在活动人群上的儒道释兼 容、活动类型上的诗画禅意、空间上的集群串联式结构、审美 上的主客体融合等文人园林雅集特征。对理解园林活动对中国 园林空间组织变迁上的影响,有着积极的理论补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结合奇瑞公司的需求,从构建一个展现企业文化和实力的舞台出发,提出了新办公中心的设计目标,从空间组织、建筑内涵、建筑形象等角度探讨了营造个性化企业办公楼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8.
卢涛  李先逵 《城市规划》2002,26(1):85-89
数在中国古代具有哲学含义和象征意义。社会秩序与政治统治的要求 ,数理又被赋予礼制的秩序。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将数理哲学和礼制含义用于城市布局、空间组织、纪念建筑物设计之中 ,显现出整体美、秩序美、和谐美、中和美、寓义美、礼乐美等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9.
陈亮  刘静 《中外建筑》2012,(5):105-106
通过对天津市梅江二期中学工程设计的分析,从规划布局、空间组织、建筑设计几方面入手,阐述了以功能齐备、安全、舒适为导向的新教育建筑的生成,以及城市整体形态营造与校园空间环境和建筑本体之间的空间组织表达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超祥 《规划师》2007,23(10):90-92
贺业钜先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将奴隶社会作为我国城市规划的体系形成期,并将该期划分为都邑规划草创阶段(禹建国-少康中兴)、都邑规划发展阶段(少康中兴-商末)、都邑规划成熟阶段(西周),并认为这三个阶段是一脉相承的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