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于红细胞病毒灭活的酚噻嗪类光敏剂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筛选用于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光敏剂 ,并研究酚噻嗪类光敏剂的构效关系。方法 以Phi6噬菌体为模型病毒 ,以红细胞溶血及钾泄漏作为红细胞损伤指标 ,研究一系列新合成的酚噻嗪类化合物以及亚甲蓝(MB)、二甲基亚甲蓝 (DMMB)的病毒灭活能力和对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 灭活Phi6噬菌体的能力DMMB >M0 0 7>M0 0 9>MB >M0 1 6 >M0 1 2 >M0 1 3 >M0 1 1 >M0 0 4 >M0 0 2 >M0 0 3 >M0 1 5 =M0 0 1 ;在灭活 6Log1 0Phi6噬菌体的条件下 ,对红细胞的损伤DMMB 6 .5Log1 0水疱性口炎病毒 (VSV)、>7.0Log1 0I型单纯疱疹病毒 (HSV Ⅰ )、>9.9Log1 0R 1 7噬菌体 ;M0 0 7可以灭活 >6 .5Log1 0VSV、>5 .0Log1 0HSV Ⅰ、>9.9Log1 0R 1 7噬菌体。 结论 酚噻嗪环上烷基化修饰可以提高光敏剂的病毒灭活能力 ,减少对红细胞的损伤。M0 0 7可能是继DMMB之后又一个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酚噻嗪类光敏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 筛选用于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光敏剂,并研究酚噻嗪类光敏剂的构效关系。方法 以 Phi6噬菌体为模型病毒,以红细胞溶血及钾泄漏作为红细胞损伤指标,研究一系列新合成的酚噻嗪类化合物以及亚甲蓝(MB)、二甲基亚甲蓝(DMMB)的病毒灭活能力和对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 灭活 Phi6噬菌体的能力DMMB>M007>M009>MB>M016>M012>M013>M011>M004>M002>M003>M015=M001;在灭活6Log10 Phi6噬菌体的条件下,对红细胞的损伤DMMB<M007<M009<MB。使用灭活6Log10 Phi6噬菌体的光照剂量,DMMB可以灭活>6.5Log10水疱性口炎病毒(VSV)、>7.0Log10I型单纯疱疹病毒(HSV-Ⅰ)、>9.9Log10 R-17噬菌体;M007可以灭活>6.5Log10VSV、>5.0Log10HSV-Ⅰ、>9.9Log10 R-17噬菌体。结论 酚噻嗪环上烷基化修饰可以提高光敏剂的病毒灭活能力,减少对红细胞的损伤。M007可能是继DMMB之后又一个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酚噻嗪类光敏剂。  相似文献   

3.
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用模型病毒进行的基本反应机制研究表明.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光化学法灭活病毒时形成的病毒RNA-蛋白交联是导致病毒灭活的主要损伤。此外,氧.特别是亚甲蓝被光激活后通过Ⅱ型途径所产生的单线态氧。对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病毒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由于发生溶血而阻碍了光化学方法减少红细胞中病原体研究的发展。一种变性剂、核酸插入化合物thiopyrylium (TP)染色剂,仅在化合物状况时表现为光化学活性剂,红细胞膜结合潘生丁(DP)的竞争抑制剂,游离的和膜结合的染色剂可降低光诱导的溶血。研究设计及方法氧合的去白细胞的容积为 20%的红细胞悬液接种病毒或细菌,加入200μmol/L DP和≤ 100μmol/L TP一起孵育,1.1 J/cm2的红外线照射后,测定病毒和细菌滴度。含200μmol/L DP和160μmol/L TP的红细胞悬液用相同方法光化学处理,并浓缩至45%hct,分析红细胞保存后的特性。结果含DP的红细胞悬液中,TP光灭活了疱疹性口炎病毒、伪狂犬病毒、鸭乙型肝炎病毒、牛腹泻病毒、细胞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达到检测的最低限,细胞内HIV病毒减少6. 2log。6种实验细菌灭活大于5 log。DP抑制近30%的红细胞结合TP。光处理后的红细胞随后保存42天,其溶血情况、形态学评分、细胞外pH值、ATP、葡萄糖利用率和乳酸盐产物在可接受水平内。处理后的样品同对照比较存在钾流失增加。结论 TP 光敏剂和DP可使绝大多数接种的病原体减少,在随后的42天保存期内红细胞的大部分特性仍保留。  相似文献   

5.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红细胞在不断更新,每天约有1/120的红细胞被破坏。若红细胞破坏增速(溶血),即可引起溶血性疾患,甚至溶血性贫血。导致溶血加速的原因和饥理很多。近年研究表明,激活的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与溶血,特别是感染性疾病中的溶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近年这方面的研究作简要介绍。一.白细胞产生活性氧引起溶血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研究得最多的是有吞噬功能的中性粒细胞,它是机体防御微生物入侵的主要成员。70年代人们发现,白细胞之所以能杀死入侵机体的微生物是因为它在吞噬了微生物后产生大量具有细胞毒性的活性氧。所谓活性氧包括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_2O_2)、羟自由基(OH)、和单线态氧(~1O_2),也可统称为氧自由基。  相似文献   

6.
自由基及其在脑缺血时的损害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玉成 《临床医学》1995,15(4):38-39
自由基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和原子团的总称。由氧诱发者称氧自由基或活性氧,主要指超氧阴离子·O_2~-和羟自由基·OH~-及单线态氧。H_2O_2非自由基,但氧化作用很强,通常并包括在自由基中。氧自由基与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作用后生成烷自由基(L·)、烷氧自由基(LO·)、烷过氧自由基(LOO·)等属脂性自由基。自由基性质极活泼,具有强烈的引发脂质过氧化作用。生理情况下,由于红细胞内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抗氧化酶类存在能及时清除自由基,故于机体无害;病理条件下,由于活性氧产生过多或抗自由基酶类活性降低,可引发链式脂质过氧化反  相似文献   

7.
噬菌体与病毒对常用消毒处理的抗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大肠杆菌F2噬菌体为指标,研究噬菌体作为病毒灭活指标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悬液定量试验法,观察了大肠杆菌F2噬菌体对7种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并与脊髓灰质炎病毒进行了平行比较。结果以含250 mg/L有效氯消毒液作用10 min,对大肠杆菌F2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对数值分别为3.65和4.33。2000 mg/L过氧乙酸作用5 min,对该噬菌体和病毒灭活对数值分别为>5.0和4.84。200 mg/L二氧化氯作用10min,对该噬菌体和病毒灭活对数值分别为3.79和4.33。用5000 mg/L戊二醛作用5 min,对该噬菌体和病毒灭活对数值分别为3.52和>4.0。以含有效碘1000 mg/L的碘伏作用5 min,含体积分数75%乙醇的医用酒精作用3min,对大肠杆菌F2噬菌体的灭活对数值均达到5以上。结论大肠杆菌F2噬菌体对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和戊二醛等化学消毒剂抵抗力略强于脊髓灰质炎病毒;碘伏和乙醇在常规剂量作用下,可有效灭活大肠杆菌F2噬菌体;苯扎溴铵和醋酸氯己定使用常规剂量不能完全灭活大肠杆菌F2噬菌体。  相似文献   

8.
细胞光敏损伤位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一种在激光器和光敏剂联合应用的基础上将光物理与光化学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通常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是治疗耐药性肿瘤和抗放疗肿瘤的最佳选择之一。其治疗机理通常认为是由于光敏刺被细胞或组织吸收后,在特定波长激光照射的激发下产生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包括单线态氧及自由基(如羟  相似文献   

9.
氧自由基与胆结石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鹏飞 《华西医学》1993,8(2):246-248,239
自由基(Free Radical,FR)是指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分子、原子团或离子基团,是一类具有高度化学活性的物质。氧自由基(Oxygen Free Radical,OFR)是指含氧的自由基。OFR主要指超氧负离子(·O_2~-)和羟自由基(·OH),但单线态氧(~1O_2)和过氧化氢(H_2O_2)具有类似OFR的损伤作用,故属于OFR的范畴。OFR对胆结石的形成有否影响,以及通过什么方式进行影响,国内外尚极少报道,本文即试  相似文献   

10.
几种噬菌体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三氯异氰尿酸抗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几种噬菌体对三氯异氰尿酸消毒剂的抗力。方法采用悬液定量试验方法,对F2噬菌体、T4噬菌体、T7噬菌体进行了灭活试验,并与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疫苗株作平行比较。结果三氯异氰尿酸对噬菌体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对数值达到4.0以上,需要剂量为F2噬菌体和T4噬菌体为400 mg/L有效氯作用10 min;T7噬菌体为250 mg/L有效氯作用5 min;脊髓灰质炎病毒为100 mg/L有效氯作用5 min。在有效氯含量为200 mg/L条件下,三种噬菌体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三氯异氰尿酸消毒液的浓度系数值(η)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2噬菌体(5.655)>T4噬菌体(2.480)>T7噬菌体(1.879)>脊髓灰质炎病毒(0.834)。结论三种噬菌体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对三氯异氰尿酸消毒剂抗力依次为为F2噬菌体>T4噬菌体>T7噬菌体>脊髓灰质炎病毒。三种噬菌体对三氯异氰尿酸消毒剂的抗力均强于脊髓灰质炎病毒,其中F2噬菌体抗力最强。  相似文献   

11.
利用动物模型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红细胞病毒灭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亚甲蓝光化学法 (MB P) (亚甲蓝浓度 5 μmol/L ,光照时间 1h ,光照强度 380 0 0lux)红细胞病毒灭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①建立Beagle犬急性失血性贫血模型 ,观察经MB P处理的Beagle犬自体纠正贫血的效果、体内溶血情况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 ;②将含不同基因组拷贝数的鸭乙肝病毒 (DHBV)的人红细胞经静脉感染 1日龄雏鸭。采用同位素核酸杂交法检测鸭血清中DHBVDNA ,计算病毒灭活前后人红细胞中DHBV的半数致死量 (ID50 ) )。结果 ①经MB P处理的犬自体红细胞输入Beagle犬体内未发生溶血 ,输血前后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尿素、肌酐等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 ;②经MB P灭活处理后 ,含DHBV红细胞的ID50 由 1 0 3 .3 5变为 1 0 8.3 5拷贝。结论 红细胞MB P病毒灭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因素对消毒剂灭活噬菌体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和悬液定量病毒灭活试验方法,对含氯消毒剂灭活T7噬菌体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观察。结果消毒剂浓度、灭活时间、小牛血清含量、消毒剂浓度与小牛血清含量的交互作用以及灭活时间与小牛血清含量的交互作用对T7噬菌体的灭活效果的影响均有显著性意义,其对结果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小牛血清含量>消毒剂浓度>灭活时间>灭活时间×小牛血清含量>消毒剂浓度×小牛血清含量。在清洁条件下用有效氯150 mg/L对悬液内大肠杆菌T7噬菌体作用1 m in可达到完全灭活,在加入有机物条件下用有效氯250 mg/L对悬液内该噬菌体作用5 m in灭活率仅为99.97%。结论在设计的4个因素对T7噬菌体灭活效果影响的试验中,有机物含量、消毒剂浓度、作用时间等3个单因子影响显著,有机物与消毒剂浓度之间和作用时间与有机物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亚甲蓝光化学法对红细胞膜的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亚甲蓝光化学法 ( MB-P)在红细胞制品病毒灭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 MB-P法 (光照时间 60 min,MB浓度 5μmol/L,光强度 3 .8× 1 0 4 lx)处理人红细胞悬液后 ,用不同方法测定红细胞溶血度、膜脆性、膜乙酰胆碱酯酶 ( Ach E)活性、膜蛋白浓度、膜脂质流动性、膜脂质过氧化产物含量 ( MDA)、2 ,3 -DPG和 ATP含量。结果  MB-P法对人红细胞有一定的损伤 ,损伤效应与 MB的浓度和光照时间有关。结论  MB-P引起红细胞膜氧化损伤的分子机制主要是 1 O2 对膜脂的过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紫外线照射对储存血液红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外线照射血液在灭活血液病毒和减少细菌污染,降低免疫细胞抗原呈递作用,预防同种免疫,增加受血者免疫耐受性,减少移植物抗宿主病方面有重要意义[1~4];紫外线照射加充氧自血疗法在提高机体红细胞携氧功能,治疗多种疾病方面也得到公认[5、6].但也有材料报道,其对细胞造成一定损害,溶血率达2%.为此,笔者观察了库血经紫外线照射并保存不同时间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渗透脆性的变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氯与金属离子协同杀灭水中微生物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观察氯与金属离子协同对水中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采用悬液定量试验在实验室进行了研究。结果 ,单用铜离子 80 0 μg/L加上银离子 80 μg/L对水中烟草花叶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几乎无效 ;用铜离子 4 0 0 μg/L加银离子 4 0 μg/L与 1mg/L有效氯协同作用 4 2 .5min ,对烟草花叶病毒灭活率达 99.9%以上 ,作用 6 .4min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率达 99.9%以上。单用有效氯 2~ 3mg/L的次氯酸钠对水中大肠杆菌、脆弱拟杆菌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及脊髓灰质炎病毒作用 10min ,灭活率分别为 99.3%、6 1.3%、5 6 .1%和 99.93%。单用有效氯 8~ 9mg/L对污水中脆弱杆菌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大肠杆菌作用 15min平均杀灭率分别为 97.6 %、94 .1%、99.998%和 99.999%。结果显示 ,铜 /银离子与有效氯具有明显协同作用 ,大肠杆菌对氯的抗力比脊髓灰质炎病毒弱。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再灌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使心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蛋白质破坏,DNA链断裂,尤其是单线态氧(′O_2)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肌膜的Na~+-K~+-ATP酶,肌浆网Ca~(++)-APT酶,严重影响肌浆网功能,使心脏出现明显的再灌性心律失常.组氨酸能清除缺血再灌时产生的羟自由基(·OH)和′O_2,从而保护肌膜Na~+-K~+-ATP酶,肌浆网Ca~(++)-ATP酶,其作用优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甘露醇等自由基清除剂;且组氨酸又是缺血再灌性心肌损伤后修复与酶合成的原料,故组氨酸可成为清除心肌缺血再灌性损伤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应用改良氢过氧化物酶(hydroperoxidase,HPO)染色法,分析探讨Phi小体形态学特征及该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对128例髓系或淋巴系肿瘤标本行改良HPO染色,观察比较各疾病组Phi小体检出率;随机双盲法选取AML69例,均以2-氨基联苯氨为底物行HPO与过氧化物酶(POX)染色,观察比较颗粒阳性率与Phi小体检出数。结果表明:Phi小体以棒状和团块状两种形态为主,棒状Phi小体粗细、长短不一,团块状Phi小体多呈椭圆形,周边光滑。在AML—M,中检出柴捆状Phi小体;棒状Phi小体在AML-M1-M5组的检出率依次为42.9%(6/14)、83.3%(15/18)、92.0%(23/25)、52.3%(11/21)、33.3%(5/15),团块状Phi小体检出率依次为28.6%(4/14)、66.7%(12/18)、11.1%(3/25)、33.3%(7/21)、20.O%(3/15)。AML—M,组棒状Phi小体检出率与(M1+M2)或(M4+M5)组比较,(M1+M2)组团块状Phi小体检出率与M3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HPO染色方法简便,Phi小体检出率高,颗粒阳性显著,对AML与ALL的鉴别、AML的分型及疗效观察均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定量资料是广大医学工作者最常接触的一类 ,但很多人一见到定量资料就计算均数和标准差 ,处理时把t检验当成了万能工具 ,殊不知这样做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妥的 ,甚至是错误的 ,这种错误已严重影响到科研工作的科学性和论文的质量[1~ 3 ] 。下面 ,笔者就近年来在《中国输血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中处理定量资料方面的问题进行举例 ,分析资料所对应的实验设计类型 ,提出建设性的处理方法。1 不进行任何假设检验 ,就直接得出结论例 1 作者在进行有关用于红细胞病毒灭活的酚噻嗪类光敏剂筛选的研究时[4] ,为了研究 4种光敏剂在灭活 6Log1 0Phi…  相似文献   

19.
刘相富  范蕊芳  黑子清  林东军  黄品婕  袁青 《新医学》2010,41(8):506-507,514
目的:研究亚甲蓝光化学法对HBV的灭活效果。方法:选择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抽取其静脉血并使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HBV,以500μmol/L亚甲蓝灭活病毒1.5h后评价灭活效果,并检测灭活前后红细胞功能。结果:患者血液中HBVDNA拷贝数由灭活前的(1.19×10^7±1.23×10^6)copies/ml减少至灭活后的(3.46×10^5±5.01×10^4)copies/ml(P〈0.05);红细胞丙二醛由灭活前的(2.5±0.2)mmoL/L增加至灭活后的(9.1±1.7)mmol/L(P〈0.05),而2,3-二磷酸甘油酸、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等无明显变化。结论:亚甲蓝光化学法能降低血液中HBV载量,对红细胞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深低温保存Rh阴性血液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确保深低温保存Rh阴性红细胞解冻后的质量。方法取ACD抗凝 ,4℃保存 6d内Rh阴性红细胞悬液或全血离心除去添加剂或血浆的浓缩红细胞 ,将红细胞经 (4 0 % )浓度甘油处理后 ,置 - 80℃冰冻保存。临床需要时 37℃水浴解冻复苏红细胞 ,依次用 9%NaCl羟乙基淀粉溶液 ,0 .9%NaCl羟乙基淀粉溶液 ,0 .9%NaCl各洗涤 1次。用生理盐水羟乙基淀粉溶液悬浮红细胞。结果 35袋冰冻解冻红细胞去甘油后红细胞回收率为(81 .1 7± 1 8.5 ) % ,游离血红蛋白为 (0 .6 3± 0 .1 6 ) g/L ,甘油残留量平均为 5 .3g/L ,体外溶血试验血红蛋白增加率为2 5 .1 9%。结论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临床输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