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席晓冬  周媛  刘蕊  万会兰  蔡萌 《四川建筑》2014,(2):38-39,36
在RS和GIS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各种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定量分析,研究2001~2011年成都市第二圈层林盘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林盘景观类型的稳定性不断降低,斑块粒径增大,多样性指数增加,人为活动对林盘景观的干扰加强;大量林盘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在深入分析林盘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林盘生态规划策略,对川西平原独特的生态环境以及地方特色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延续林盘文脉,彰显城市文化内涵,以陈家桅杆、新津兴义为例探究林盘文化组成要素,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川西林盘文化价值进行定量评价,探讨林盘文化特征。针对城市公园缺少地域文化等现象,结合评价结果探讨林盘文化在成都城市公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成都市第二圈层林盘的自然、社会环境及生态资源状况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针对川西林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规划对策,希望能够促进林盘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城市都陷入"千城一面"的窘境——城镇正在逐渐丧失特有的文化特色和风貌景观。与此同时,不少乡村也呈现出同质化发展的现象,即使在具有鲜明特色、丰富传统性特征的地方,也很难保存原有的地域性特征。川西林盘作为一种特殊的乡村聚居形式,是传统川西农耕文明的结晶,是宝贵的历史沉淀产物,其地域景观独具特色。然而城镇化进程使部分林盘的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乡土景观缺乏自身特色,逐渐丧失其特有文化。本文基于景观基因的研究视角,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聚源镇龙泉村林盘为研究对象,挖掘和解析其乡土景观基因,识别其景观特征,并提出景观基因识别的8大识别因子和23项识别指标,构建了川西林盘乡土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为我国川西林盘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林盘作为川西农耕文化的体现,是全国特有的生态聚落。然而随着成都市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逐渐将林盘吞噬,传统的林盘空间正在消失。成都市内现有残存林盘未形成体系,功能结构不完善。因此关键在于建立联系廊道,绿道建设将促进林盘功能的发展和保护。经分析得出成都市郫筒镇中残存的零散林盘各具特征,具有良好研究价值。在相关实地调研基础上,考虑残存林盘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与不同风格的保护,结合林盘类型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特征营造不同价值的生产性景观,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生产性景观和优质的"林盘—绿道"系统。  相似文献   

6.
成都平原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形成了极具川西特色的乡村景观,具有地域性景观特色,在乡村景观研究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川西林盘保护的角度出发,以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土城集体村为例,通过对川西林盘乡村的景观构成四要素进行层级划分分析,针对目前川西林盘地区乡村景观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论述,并重点分析了川西林盘乡村景观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乡村景观优化策略,为优化今后的川西林盘地区乡村景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川西林盘人居环境优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川西林盘人居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理论,从林盘的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为川西林盘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卢昶儒 《四川建筑》2012,32(4):20-23
林盘作为川西平原独特的乡村聚居形式,它不仅是川西平原的景观符号,也是西蜀地区的文化符号。林盘作为川西田园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川西乡村的景观风貌和历史变迁,林盘的这种外貌特征也成了川西田园风光的代名词。文章从林盘的外貌着手,结合林盘的组成结构特点从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两方面研究林盘的景观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城市扩张、农业转型、生活方式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许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川西林盘作为四川地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数量急剧减少的问题亟需解决。本文利用GIS、RS技术和Logistic回归方法,对四川省成都市崇州2009—2019年林盘变化情况及引发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市中心扩张导致周边林盘数量与密度减小明显;(2)各个乡镇的林盘多呈聚集分布,但市中心周边乡镇的林盘聚集程度明显下降;(3)变化的驱动力排序为:距市中心距离固定资产投资高程耕地资源人口数量坡度距主要道路距离;(4)林盘变化与新农村聚居点等政策实施具有一定关联;(5)距离主要道路越远、人口越多、区位越好的区域,林盘越趋于稳定不易发生改变;(6)建议重视市中心周边地区林盘的保护、注重其文化价值转化、进行空间升级与现代化理念注入、加强制度保障等。  相似文献   

10.
川西地区林盘风貌独具特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保存传统川西林盘风貌具有相当的价值。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传统川西地区林盘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出现建筑风格同质化的问题。本文从建筑美学价值论角度探究此类问题的发生,并阐述了一些对于传统建筑民居,特别是具有特色历史传统地区的建筑风貌改造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川西平原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独特的林盘景观。林盘可以说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地景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林盘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林盘文化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相互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聚源镇林盘水系统功能退化,导致林盘的整个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恶化,居民外迁,林盘数量逐年减少。文章以聚源镇林盘水系修复实践为例,在论述林盘水系修复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工程"与"生态"双重修复的规划策略,以期为林盘水系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新型社区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对川西林盘基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通过基础环境分析、斑块规模研究、斑块组合方式、规划布局案例等方面的工作,探讨了具有川西林盘特色、适宜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规划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城市化发展,乡村的发展也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川西林盘——川西平原的乡村社区名片,面对时代转变的大潮,在生产和生活以及公共空间的使用上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文章将讨论在进行林盘的保护和发展中,对其公共空间的营造进行探索性实验,对未来川西平原的林盘改造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林盘是川西一种独特的复合型地景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烙印于当地民俗之中的文化符号。OCT"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位于四川成都大邑县安仁镇林盘区域中部,隐藏于竹林幽径阡陌小溪之间。设计延续了川西建筑的地域特色,又通过创新的性能化设计与建造,对传统场域特性进行了现代设计语汇与建造技艺的全新诠释。  相似文献   

16.
成都平原林盘模式的内涵及特征揭示了地域性历史文化与地方性景观的高度融合。林盘模式的地域基底、结构网络与其形态之间的联系机制,充分体现出林盘所承载的地域文脉。本文认为,林盘模式具有跨地域移植的可能性,故以河南省汤阴县为例,将华北平原与成都平原的本土环境进行比较,从二者的异同点出发,探寻汤阴县域实现林盘模式应用的关键问题,并在生态专项规划中提出解决策略,从而完成林盘模式的地域转化,使其在汤阴县实现本土化改造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林盘作为成都平原特有的川西民居与聚落形态,是具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意义的民俗文化遗产。但是,伴随着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和土地整理建设的深入推进,川西林盘正在快速衰落,民俗文化正在严重流失。在此大背景下,文章以成都市新津县万街老场镇为例,通过分析场镇与林盘之间的客观发展规律与联系,以两者统筹结合的新视角提出林盘场镇的概念,对林盘场镇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实现林盘场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正>设计:创盟国际/一造科技Architects:Archi-Union/Fab-UnionOCT"水西东"林盘文化交流中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安仁镇林盘区域的中部,西邻桤木河,周边被大面积的田野与竹林环抱。该项目试图融入原有林盘景观,延续川西传统建筑的材料、空间要素,在建筑结构性能化新思维和数字建造创新营造方法的指引下,探索建筑文化性与建造性的共存、在地性与新技术的结合,将地方的场所精神与未来建筑新观念以及新技术进行融合。整体空间规划设计构思的情景来自于宋朝诗人黄鉴所作的七言律诗《过安仁》:图画宛然山远近,人家对住水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川西林盘保护的新型农村聚落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西林盘是四川农村地区特有的居住模式,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农村新型聚落的规划设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四川西部农村的林盘保护和新型农村聚落规划可有效结合,设计出符合农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农村聚落。  相似文献   

20.
林盘是川西农村出于安居和生产等需求所创造的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人居聚落,使得人们在自然美景中享受平凡而有情趣的生活。林盘历史久远并传承至今,是"天人合一"哲理在人居环境建设上的积极实践。该文研究了林盘园林总体风貌和几种典型的特色景观,指出每一个林盘都是一座民间乡土园林,充满乡野质朴气息;揭示了林盘园林对西蜀古典园林的启发作用。林盘所具有的复合功能属性和生态文明特质为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