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整井部署是断块油田开发中后期一项重要的挖潜措施。中原油田采油三厂1994年通过精细地质研究小层水淹状况及开发动态分析,在落实剩余油分布的基础上部置调整井。充分动用地质储量,完善注采井网,增加可采储量,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矢量化井网的概念及布井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油藏地质和油藏非均质特点.首次提出矢量化井网的概念.分析了影响井网部署和水驱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非均质油藏井网优化部署方法及开发后期的井网优化调整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3.
开发调整井在断块油田增产稳产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原来的开发设计与地下情况局部不相适应,或者经过开采,地下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不得不进行必要的综合调整。补钻开发调整井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调整措施。本文分析了江汉油区开发调整井的构成特点,评述了开发调整并在油田增产稳产中的作用,提出了复杂断块油田部署开发调整井的运筹决策和地质、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三区块煤层气为例,按照开发前期井网设计、现场优化部署和动态效果跟踪3个阶段一体化的整体思路和方法,对煤层气开发井网进行优化部署和动态调整。开发前期井网设计以煤层构造、埋深、厚度、顶底板岩性、含气量、渗透率和水文地质条件等7个方面的地质条件为依据,确定开采井网应为菱形井网,井型以丛式井为主,水平井为辅;井网方位是菱形长对角线为面割理方向,短对角线为端割理方向;高渗透区井距为300~350 m,低渗透区井距为350~400 m。现场优化部署要充分考虑地表、地下和钻井工程条件3个因素,并遵循地上服从地下、工程服从地质的基本要求。动态效果跟踪阶段,通过对区内井间干扰和层间干扰现象的观察,重新优化部署24口生产井,调整36口生产井的开发层系,使得区块井网设计更为合理。5 a的开发实践证明,三区块优化部署后的井网和开发模式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5.
卫城油田卫11块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卫城油田卫11块地质特点,从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分析入手,研究原始地质因素,包括构造、储层沉积的非均质性、流体性质等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研究人为因素,包括对构造的认识程度、开发过程中开发井网系统部署的合理性、注采平衡情况、压力平衡情况、后期调整井部署情况、采用的采油工艺技术适应性等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揭示了不同类型剩余油形成的原因,指出了剩余油空间展布规律,为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C6断块构造复杂,内部次一级断层发育,储层微相类型多,油井水淹严重,低速低效开发的特点,进行地质、物探、油藏工程等专业联合攻关,研究挖潜方向,提出了细分层系调整的思路,注采井网部署取得了较好的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7.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调整技术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桥口油田复杂断块地质特征及开发进入中后期产量递减加速的状况,开展了以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分类评价及剩余油分布分析为主的油藏精细描述,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富集区。通过局部完善注采井网和注采结构调整,以部署调整井,油井堵水、压裂改造和注水并分注、增注等为主导措施,实现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高效开发,连续五年实现了含水不升,产油量稳中有增,为同类油藏开发中后期的综合调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为深化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非均质性精细表征与分析,在浅水三角洲沉积砂体叠置的基础上,对浅水三角洲沉积约束下的6种河道接触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数值试井模型,建立了衰竭开发模式和注水开发模式下相应的水平井试井响应图版,并以此确定各类叠置模式下储集层的连通能力。通过河道叠置模式试井分析,明确不同叠置模式的试井响应特征,在基于地震、测井、沉积等研究的地质构型成果基础上,结合实际井试井分析,进一步完善了构型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调整井井位部署,并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该研究成果可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储层及其地质模式研究和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上阶梯式调整水平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5-平615井是一口调整水平井,井身剖面采用国内外罕见的上阶梯式,施工难度很大。施工中运用了调整井技术、水平井井身轨迹控制技术、FEWD地质导向钻井技术,钻井施工安全无事故,累计钻开油层370m,满足了地质开发要求。  相似文献   

10.
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优化布井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石油辽河石油勘探局承担苏里格气田苏10区块开发后,为实现经济有效低成本的开发战略,将如何提高Ⅰ+Ⅱ类井布井比例作为工作的重点。根据苏10区块气层砂体规模小、厚度薄,埋藏深、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等特殊复杂的地质条件,确立了“甩开勘探、滚动开发、集中建产”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优化布井技术思路,综合应用物探、测井、地质等各种资料,按照筛选有利区、部署有利井和跟踪评价调整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开展井位优化部署工作,形成了独特的技术系列。通过技术运用和钻井实践,在苏10区块完钻的118口井中Ⅰ+Ⅱ类井比例达到94.1%,新发现4个含气富集区,苏10区块天然气产能建设目标也由最初的4×108m3调整为10×108m3,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为今后同类岩性气藏优化布井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萨北开发区开发40多年来经过了几次大规模的开发调整,目前已形成水聚两驱并存、多套井网共同开采的局面,油田地下注采关系非常复杂。针对特高含水期的开发特点,充分考虑各类油层的调整挖潜,在落实剩余油潜力基础上,分析对比不同调整方式的优劣,优化三次采油层系组合和井网部署,综合考虑各套井网间的衔接关系,确定今后萨北开发区层系井网演变趋势,初步规划出“十一五”及以后的井位部署和产量规模,对油田后期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洛带Jsn气藏的基本地质特征,分别从水平井的部署区优选以及水平段参数的优化设计等方面,提出了该区水平井地质优化设计的方法。从设计实施的实例来看,水平井具有比直井开发更大的优势,水平井产能是直井的4~7倍,可以明显改善低孔低渗非均质气藏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5-平615阶梯式调整水平井钻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5-平615井是孤岛油田的一口调整水平井,井身剖面采用国内外罕见的上阶梯式,施工难度很大。施工中运用了调整井技术、水平井井眼轨迹控制技术、FEWD地质导向钻井技术,钻井施工安全无事故,累计钻开油层370m,满足了地质开发要求。本井的成功施工,为该地区薄油层调整水平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中介绍了该井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4.
K井区头屯河组油藏整体表现为受构造控制的底水油藏,2015年采用200~250m注采井距,不规则井网共部署开发井18口,其中采油井11口,注水井7口。2015~2018年已实施10口。根据这几年投产井的地质特征、实际生产情况及地震资料分析,认为K井区东西部具有扩边潜力,可外推一个井距250m部署3口开发井,保证地质储量的有效动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质、地震、测井、钻井等多种资料,对沈611块构造和储层特征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储层、构造的发育情况,部署调整井17口,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为指导油田下步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洪曦 《石化技术》2023,(6):200-202
目前研究区延7油藏主要靠天然能量开采,油区已处于中低等含水阶段,油藏能量下降较快,部分井产量较低,迫切需要将油藏地质与开发动态分析有机结合。通过精细油藏地质研究,在目前井网地层能量及开发动态等油藏工程分析基础上,优选注采井网形式,进行注水开发方案设计和部署研究。通过对延7油层组油藏地质、油藏等特征及注水参数的深入研究,为以后延7油藏注水开发提供可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17.
砂体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地震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提取反映储层地质属性的地震主特征分量参数,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技术,从空间上建立井旁道与其它地震道的多种模式相关关系,在已知井约束下预测砂岩平面分布规律,指导评价勘探和开发井部署。  相似文献   

18.
多层砂岩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因为经过了多阶段、多套层系井网开发,所以递减加快,措施效果变差,油田稳产难度增大.通过对萨中油田各类油层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及对水聚驱现场试验的研究,认为多层砂岩油田在特高含水期,应适时构建三次采油井网,采取先期水驱加密调整挖潜,后期实施三次采油的加密调整方式,实现油田的长期稳产.在此基础上,以中区西部为例,依托原井网,部署了3套加密调整井网.通过新井完钻后地质特征和剩余油分布再认识,优化射孔选层,优化封堵、补孔手段等,加密调整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进一步提高,改善了开发效果.并分析了特高含水期加密调整效果及开采特征,改进了特高含水期加密调整层系井网部署及射孔选层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海上油田由于探井、评价井有限,部分油藏储量边界不落实,导致开发评价井或调整井实施存在较大的风险。为了降低实施风险,提出了基于动态地质储量计算的海上油田滚动开发评价思路,即通过生产数据计算动态地质储量,对静态地质储量进行诊断,对储量边界进行再落实,进而指导储量复核算和开发评价井、调整井部署与实施。为了提高动态地质储量计算的精度,根据所需参数的不同和方法的适应性差异,优选了物质平衡法、现代产量递减法和水驱曲线法建立动态地质储量计算方法体系。引入了结合水侵量计算的视储量线性物质平衡法,提出了考虑有限封闭水体的现代产量递减法。参考“7.5”法,建立了南海西部海域甲型水驱曲线计算动态地质储量的区域公式,优选了俞启泰型水驱曲线,用以计算南海西部的可动油储量和技术可采储量。该思路在南海西部海域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指导了该类油藏的储量复核算,推动了滚动开发和调整挖潜,降低了开发评价井和调整井的实施风险。  相似文献   

20.
针对桥口油田复杂断块地质特征及开发进入中后期产量递减加速的状况 ,开展了以构造精细解释、储层分类评价及剩余油分布分析为主的油藏精细描述 ,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富集区。通过局部完善注采井网和注采结构调整 ,以部署调整井 ,油井堵水、压裂改造和注水井分注、增注等为主导措施 ,实现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高效开发 ,连续五年实现了含水不升 ,产油量稳中有增 ,为同类油藏开发中后期的综合调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