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明确藏药榜嘎的传统基源及其药用情况。方法:系统查阅《月王药诊》、《四部医典》、《晶珠本草》等藏医药专著及相关汉译本,对藏药榜嘎的名称、基源、产地及采收季节、功能主治等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藏药榜嘎的基源主要为船盔乌头Aconitum naviculare Stapf或甘青乌头A. tanguticum(Maxim.)Stapf的干燥全草。结论:藏药榜嘎基源的考证可为“榜嘎”的规范应用以及质量标准提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常用藏药榜嘎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藏药榜嘎进行了本草考证、原植物和药材性状的比较、化学成分研究以及毒性方面的探讨。研究表明:榜嘎来源于甘青乌头和船盔乌头两种。它们在形态上近似,地理分布上有一定差别,成分和药理作用相近,均属毒性较低的种类。但它们与市场上应用的附子、草乌等乌头类药物有区别。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认识藏族药榜嘎化学成分组成,该文建立了榜嘎药材HPLC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经LC-MS对其2种基原植物(船盔乌头与甘青乌头)的共有化学成分进行了推测。HPLC-DAD指纹图谱条件:Kromasil 100 C_8色谱柱(4.6 mm×250 mm, 5μm),乙腈(A)-0.1%甲酸水(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5 nm,流速1 mL·min~(-1),柱温35℃,进样量10μL。在此条件下记录17批榜嘎药材的色谱图,并将其导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进行相似度评价。结果17批榜嘎药材HPLC图中共选出16个共有峰,以此16个共有峰为评价指标,17批样品的相似度介于0.702~0.966。各选择1批船盔乌头和1批甘青乌头药材进行LC-MS分析,从中共推测出74个共有成分,包括10个酚酸类、26个黄酮苷类和38个生物碱类化合物。该文建立的分析方法简单易行、分离度好、专属性强,可用于榜嘎药材的质量控制及其2种基原植物的鉴别。甘青乌头和船盔乌头在生物碱类成分组成种类和含量上类似,但二者黄酮类成分的含量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榜嘎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甘青乌头Aconitum tanguticum或船盔乌头A.naviculare的干燥全草,为藏医常用药,其性凉,味苦,有小毒,具清热解毒功效。临床上多以复方的形式用于流行性感冒、传染病发热等疾病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榜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目前已经从榜嘎中分离鉴定了54个生物碱(以二萜生物碱为主),15个黄酮苷,37个酚酸,16个其他类别的化合物以及一些挥发油类成分。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肿瘤以及抗病毒等功效。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榜嘎植物资源以及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本文对榜嘎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药理活性、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5.
藏药甘青青兰(Dracocephalum tanguticum Maxim.)又名唐古特青兰,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西藏东南部、青海东部、四川西部及甘肃南部海拔1900-4000m的地方,常在干燥河谷的河岸、田野、草滩或松林边缘生长。甘青青兰是藏药常用药材之一,藏语叫“知羊格”,《晶珠本草》中记载:“知羊格味甘、苦,清胆热,止血,愈疮,燥黄水,阴阳两坡均生,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藏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及藏药资源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对西藏林芝、米林、山南地区,青海海北、海南、玉树、果洛及甘肃甘南等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2900-4800m)藏药资源情况的考察、了解和长期工作,向西藏、青海、甘肃藏医药专家访问、学习,就藏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藏药资源保护及生态保护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见解,提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前景和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藏药用植物生长特性及藏药资源保护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依据对西藏林芝、米林、山南地区,青海海北、海南、玉树、果洛及甘肃甘南等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2900-4800m)藏药资源情况的考察,了解和长期工作,向西藏、青海、甘肃藏医药专家访问、学习、就藏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藏药资源保护及生态保护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见解,提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前景和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药大黄生境适宜性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中药大黄3种不同基原植物的生境适宜性进行评价,为种植区域的选取和优质大黄药材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全国范围内55个环境气候因子的空间数据和中药大黄3种基原植物的实际地理分布信息,预测中药大黄全国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布并进行等级划分。结果: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的适宜生境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和甘肃四省交界处,云南和陕西也有一些分布;药用大黄适宜生境的地理分布较其他2种基原植物有所东移,集中在四川中东部、甘肃和陕西南部以及重庆大部分地区。3种基原植物都以四川省生境适宜性最高,且分布面积最广。结论:中药大黄3种基原植物的生境适宜性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差异,且最适宜生境重叠区域较少,在人工种植选址时要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考察船盔乌头、甘青乌头、露蕊乌头的形态组织学.方法 采用直接观察、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药材性状及根(露蕊乌头除外)、茎、叶、花粉粒、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结果 船盔乌头根、叶的外观性状,根、叶上表皮的显微特征及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可作为鉴别依据,甘青乌头根、叶横切面观与另外2种药材具有明显差异,露蕊乌头的花...  相似文献   

10.
藏药独一味治疗肛瘘手术后并发症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藏药独一味〔LamiophlomisRotata(Benth)Kudo〕是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独一味的根及茎或全草。该药草分布于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生长于海拔2700~4000m之高山草甸、河滩等处。我组应用的药片为兰州医学院研制成的独一...  相似文献   

11.
《中药材》2019,(3)
目的:探明藏药喜马拉雅紫茉莉野生资源在中国的分布现状、生境特点、群落特征、居群生物学特征和资源现状。方法:采用文献调查和路线调查法,对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陕西5个省区进行调查。结果:喜马拉雅紫茉莉分布区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西藏和四川分布的野生资源较多,为主要分布区;一般沿道路分布在人为干扰较多的村庄、城镇或者农田附近。主要分布在8大河流及其支流的干热/干暖河谷;生境土壤主要为砂土,含有较多石砾;群落类型多为稀疏的灌丛;不同产地居群的生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药材储量以西藏产区最大,其次是四川。结论:依据调查结果,建议发展人工栽培,开展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以保障喜马拉雅紫茉莉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藏药"榜间嘎保"的品种、资源分布、民族药用情况及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方法:结合藏医药典籍、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品种方面,藏药"榜间嘎保"品种复杂、分类混乱、命名异议,亟待整理;资源方面,青海、甘肃、西藏东南部、四川西北部是其的主产区,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4500m的高山草甸、流石滩等地;民族药用方面,主要用于治时疫热病;咳嗽,喉炎、咽炎等病症,所制成的藏成药临床用于肺热咳嗽,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等疾病显示较好疗效。文献报道了部分品种的化学及药理活性研究,其所含的黄酮、三萜类成分显示一定的抗炎、抑菌、抗癌活性,尚缺乏系统研究。结论:本综述为其更好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取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对西藏、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川西獐牙菜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川西獐牙菜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左贡、芒康,青海的玉树,四川的石渠、道孚、康定、马尔康、金川、小金。从分布海拔来看,可以从2 300 m(四川康定)一直到3 900 m(西藏芒康),在相对高度为2 600 m 的变化范围内都有分布。光照、水分、土壤、温度、海拔等因素从不同的角度对川西獐牙菜的分布和生长、资源蕴藏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近年来,作为藏药“藏茵陈”的川西獐牙菜市场需求增长迅速,滥采滥挖是导致近年川西獐牙菜资源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对川西獐牙菜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同时应开展川西獐牙菜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川西獐牙菜的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7,(5)
目的:摸清濒危药用植物大花红景天野生分布资源和人工栽培资源现状,分析野生大花红景天适宜生境。方法:采用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对四川、西藏、青海、云南、甘肃5省区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大花红景天进行相关资源调查。结果:大花红景天主要分布在西藏的那曲、林芝、山南,四川的红原、康定、马尔康、小金,青海的玉树、久治,云南的德钦、迪庆等地,甘肃暂无分布。分布地区与历史文献记载分布地差异不大,然而种群密度发生较大变化,大部分地区野生资源蕴藏量严重下降,部分地区濒临灭绝。结论:应加强对大花红景天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宣讲传播资源保护知识,发挥地方村民保护资源能动性,同时应开展大花红景天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大花红景天的栽培生产技术研究,保障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吉解”即藏药秦艽花,具有清热、消肿、干黄水、解毒的功效,藏医常用于治黄水病、四肢肿胀、腑热胆热等症,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藏药大宗药材,“吉解”在二十五味儿茶丸、十三味榜嘎散等多个国药准字号的藏药复方制剂中作为主药或配伍使用。但由于藏医药文献对“吉解”的记载根据花色将其分为黑、白两种,导致其存在基原复杂、临床用药混乱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查阅古今藏医药经典著作和文献,对黑、白“吉解”的品种、功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厘清了藏药“吉解”的形态、基原物种、功能主治及生境分布。采用文献考证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吉解”的主流药材。最终确定文献记载其来源共有12个种,市场主流品种的来源以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为主。对藏药“吉解”进行基原考证有利于“吉解”的临床合理应用,可为其进一步质量控制、药效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药秦艽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预测中药秦艽在我国的生态适宜区分布,寻找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及网络共享平台数据获取313份秦艽、186份麻花艽、343份小秦艽和131份粗茎秦艽的分布信息,利用Max Ent模型和Arc GIS技术,综合55项环境因子,分析影响中药秦艽生态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分析影响4个种的主要环境因子后认为,降水量和海拔对4个种生态适宜性分布均产生主要影响。秦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甘肃南部、山西全省、陕西中部和青海东部;麻花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甘肃西南部、青海东部、四川北部及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小秦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甘肃西南及南部、青海东部、山西全省和陕西北部;粗茎秦艽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四川和云南北部,西藏东部、甘肃南部和青海东部也有分布。秦艽药材的生态适宜性区划结果与每种来源的秦艽实际分布相一致。该研究可以为中药秦艽野生资源的收集、保护和栽培区域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藏药五脉绿绒蒿药材为罂粟科(Papaveraceae)植物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a Regel)的干燥全草,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和四川等地,性凉,味甘、涩,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炎、止痛之功效,主治肺炎、咳嗽及妇女白带、痛经;藏医则用其治肝炎、肺炎、胆囊炎、胃溃疡等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四川、陕西、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及附子药材主产区的资源、栽培及产地加工现状,为乌头类药材的资源保护、规范栽培、产地加工、质量控制等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及走访产地、市场对四川、陕西、云南乌头属药材产区的乌头属植物种类、分布和附子药材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四川、陕西、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品种较多,分别有67、63、10个种。乌头属药材主要来自人工栽培,但基原复杂;乌头属药材新种植区域产地加工欠规范,部分存在品种间掺混现象。结论 四川、陕西、云南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应加强资源保护、种源鉴定和新品种选育,大力推广规范栽培及产地加工,规范流通市场,建立质量溯源体系,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桃儿七的资源调查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的桃儿七资源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桃儿七主要分布于我国中部从陕西太白山区由北向南沿横断山脉两侧的中高山及青藏高原地带,适生生境以海拔1 500~4 500 m的沟谷湿润林下到高原面上较为干旱的矮小灌丛植被为主,单纯的高山草甸分布密度相对较小;光照、水分、土壤、温度、海拔等从不同的角度对桃儿七的分布和生长、资源蕴藏量都有着明显的影响.采取文献调查、走访调查、样方调查及市场调查等方法.作为藏药"小叶莲"(果实)和鬼臼毒素提取原料的地下部分的市场需求增长迅速,采挖地下部分的"鬼臼"是导致近年桃儿七资源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建议一方面应加强对"鬼臼"的合理限量采挖管理,同时应开展桃儿七资源利用价值的评价,并加快发展桃儿七的栽培生产.  相似文献   

20.
藏药抱茎獐牙菜的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抱茎獐牙菜Swertia franchetianaH·Smith为龙胆科獐牙菜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西藏、四川及甘肃南部等地[1]。以全草入药,是治疗黄疸型肝胆疾病和病毒性肝炎的常用藏药之一,藏译音名“蒂达”,俗称“藏茵陈”[2]。近10多年来,随着我国民族医药的迅速发展,抱茎獐牙菜的资源需求快速增加,特别是在植物生长阶段的花果期大量采收导致其资源量锐减和逐渐枯竭[3],其地域分布亦日益狭窄,野生资源植物濒临灭绝。因此,对抱茎獐牙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