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7 毫秒
1.
何海英  王玲 《广西医学》2007,29(8):1218-1220
随着早产极低甚至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上升,大量生存的脆弱新生婴儿需要儿科医生解决他们的喂养和营养需求问题.而喂养问题是决定早产儿住院时间长短及生存质量的关键.早产儿胃肠成熟与喂养困难关系密切,因此,其开始喂养时间、喂养方式及喂养内容是目前争论和研究的热点.现将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成熟的影响相关研究,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2500g,身长≤47cm的新生儿。由于早产儿各器官形态和生理功能发育不够成熟。生活能力弱,国内报道死亡率为12.7%~20.8%,另外,足月新生儿具有相对成熟的胃肠动力,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不成熟。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经胃肠道喂养的建立有许多困难,通常需要管道鼻饲,甚至肠道外全静脉营养。早产儿生长发育快。营养需要量高,正确的喂养比足月儿更重要。因此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和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长期探索的问题。本文对近年来早产儿肠道内喂养一些常见问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方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喂养方式对早产儿生后血胃泌素水平及对胃肠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5 5例不同喂养方式早产儿应用放射免疫法监测其生后 12h内 (开奶前 )及d7空腹血胃泌素水平 ,并观察不同喂养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 :早期微量喂养组较晚期微量喂养组生后d7血中胃泌素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差异有显著性 ,且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 ,体重增长良好。结论 :早产儿消化道机能能适应胃肠道喂养 ,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且能很好的耐受喂养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胃肠喂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早产儿胃肠喂养的临床特点,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原因,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方法对我院NICU室2001年8月-2004年8月住院的240例早产儿进行喂养相关因素调查及分析。结果47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占19.6%,主要表现为频繁呕吐、腹胀、胃潴留、胃内咖啡样物、胎粪排出延迟和奶量不能完成等。喂养耐受和不耐受两组的胎龄、体重、开奶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及住院天数等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产儿易发生喂养不耐受,体重越轻,胎龄越小,越易喂养不耐受,有窒息史的早产儿也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若早产儿生命征平稳,在出生后6天内应尽可能开始胃肠道喂养或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对早产儿胃肠发育有良好促进作用,且能很好地耐受胃肠喂养。  相似文献   

5.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鼻胃管喂养可解决早产儿吸吮无力.但因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未完善,胃管喂养时可出现喂养不耐受.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提出非营养性吸吮(NNS)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本文对我院儿科18例早产儿给予NNS,观察其对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胃肠功能与合理喂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产儿需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才能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 ,而早产儿吸吮能力差、吞咽功能不协调 ,且胃肠功能发育尚不完善 ,喂养时易出现喂养不耐受及其相关疾病。因此 ,全面了解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及能量需求 ,选择合理的喂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1 早产儿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发育[1 ,2 ]1 .1 消化管的发育 原始消化管于孕 4周时形成 ,肠管的全部解剖结构于孕 4~ 6个月时形成 ,但功能的成熟迟于解剖的成熟 ,甚至到出生后功能尚不成熟。2 0周咽和食管黏膜出现浅层腺体 ,2 8周出现鳞状细胞分泌粘液。胃结构完善始于 6周 ,内分泌细胞、主细…  相似文献   

7.
随着围生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早产儿的存活率逐渐提高,而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日益突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对肠道喂养不耐受,严重阻碍了早产儿出生后的正常体重增长、延长了静脉营养的时间,影响基础疾病的恢复及降低早产儿的存活率。合理解决早产儿喂养问题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红霉素是目前发现的唯一可使胃动素受体激动的抗生素,可促使胃肠蠕动、食物推进、激发小肠和整个消化道呈节律性和周期性收缩,刺激小肠和结肠运动。自红霉素的胃肠动力作用被揭示后,由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治疗非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各种因素,造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原因,探讨开展早期微量胃肠喂养问题,为解决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喂养问题提供依据。方法以2010年8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共163例,排除了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吸入性肺炎,NRDS,呼吸衰竭、畸形等疾患。随机分为二组,早期微量胃肠喂养83例为观察组,常规喂养80例为对照组,二组患儿均符合早产儿诊断标准,二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及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例数较对照组少,各分项比较均P<0.01;二组在治疗10d内体重恢复到出生体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早期微量胃肠喂养有助于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缩短足量胃肠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减少住院天数,提高基层医院的喂养成功率,增强患者的整体营养健康状况,改善生长和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掌握的适宜喂养方式,对提高基层医院早产儿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早产极低体重出生儿(VLBW)由于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吸吮吞咽功能不健全,常常出现喂养困难,成为治疗护理中的一大难题,而肠内营养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合理喂养是提高早产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如何合理喂养在VLBW的治疗、护理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75-78
目的探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血清胃肠激素水平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84例,随机分为微量喂养组和常规喂养组,每组各42例。常规喂养组早产儿予以实施常规母乳喂养,微量喂养组早产儿采用早期母乳微量喂养,两组均治疗3周。观察两组早产儿治疗前后血清胃肠激素[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治疗3周时生长发育情况(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早产儿血清MTL和GAS水平较前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且微量喂养组上升值较常规喂养组更显著(P0.05);微量喂养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短于普通喂养组,3周时体重和头围增长幅度较普通喂养组更明显(P0.05);同时微量喂养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常规喂养组(80.95%)(χ~2=4.092,P0.05)。结论早期母乳微量喂养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疗效优于常规母乳喂养,能促进体重和头围的增长,加快其生长发育,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促进胃肠激素MTL和GAS的释放,使得血清MTL和GAS水平明显上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妇产技术的逐步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等新生儿存活率逐年提升,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成为新生儿生长受限、发育迟缓的首要问题,如何合理解决其喂养问题,是提高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等新生儿存活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目前西医学多采用胃肠动力药及肠道菌群调节剂治疗,方式单一,药物剂量难以控制,而近些年研究显示,中医药手段干预FI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该文对中医药治疗FI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分析其病因病机、证治分型、临床用药等,挖掘其中医药治疗优势,拓展中医药治疗FI新思路,为FI的中医药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早产儿器官发育不成熟,其出生的孕周越小体重越轻越容易发生其他疾病,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是保障其生存的重要环节。经口喂养是临床常用的途径,但由于早产儿吞咽功能、口腔吸吮能力不完善,往往难以实现经口喂养[1]。因此,需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加速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提高喂养效果。初乳口腔免疫疗法是指使用无菌棉签或注射器滴少量初乳或涂抹在患儿口腔的过程,能够刺激其胃肠激素分泌,促使胃肠道发育成熟,改善胃肠道耐受程度,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早产儿喂养的临床特点,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因素,探讨有利于喂养成熟的要点。方法对本院儿科收治的早产儿进行喂养相关因素和体重增长情况调查。本组患儿出生时孕龄为(33±3)周。按是否多次出现喂养后呕吐、腹胀、胃残余超过喂入量的30%、胃内咖啡样物、被禁食>2次分为喂养不耐受组或耐受组,分析喂养不耐受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喂养耐受和不耐受两组的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日龄、达足量喂养日龄差异有显著性。胎龄小、开始胃肠喂养晚是喂养不耐受的显著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如果早产儿的生命体征平稳,在出生后应尽可能早地开始胃肠喂养或非营养性吸吮。早期微量喂养、缓慢加奶、谨慎禁食、促进排便,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4.
非营养性吸吮对26例早产儿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零庆珍 《广西医学》2008,30(3):360-361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47例经鼻胃管喂养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6例给予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喂养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对照组21例予早期微量胃肠喂养外,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比较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达到足量胃肠喂养时间、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在鼻胃管喂养期间辅以非营养性吸吮是一种适宜的辅助喂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牛银萍   《中国医学工程》2011,(5):112-113
目的探讨重症足月新生儿早期胃肠喂养方式与胃肠损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新生儿科住院的90例重症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微量喂养组和按需喂养组两组。观察比较两种不同喂养方式下重症足月儿胃肠损害的情况。结果①微量喂养组患儿胃肠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组患儿(P〈0.05)。②生后24h患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生后24-48h胃肠损害发生率(P〈0.05)。③极危重组患儿胃肠损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危重组患儿(P〈0.05)。结论危重足月儿出生后不宜过早按需喂养,生后24h内尤应慎重,提倡出生后6h给予稀释成1:1配方奶开始,微量喂养辅以非营养性吸吮,缓慢增加喂奶量。生后48-72h逐渐过渡至全奶,减少胃肠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约5%~10%[1]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仍是当今围产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营养因素在改善早产儿生存和促进生长发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未成熟儿生后的胃肠发育和营养支付备受关注,微量喂养能促进早产儿胃肠发育,提高早产儿对喂养耐受性,减少喂养并发症,有利于疾病恢复及生长发育,现将我科重症监护中早产儿早期微量喂养的情况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 500 g、胎龄<33周的早产儿[1-2].由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胃肠功能未成熟,常伴有各种胃肠疾病和并发症,造成喂养困难.因此,喂养已成为影响其生存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3].为提高患儿的喂养耐受性,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笔者对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早期喂养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疗法。方法35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均采用单纯胃肠喂养,并与同期入选条件相似的30例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采用单纯胃肠喂养患儿作对照,比较两种方法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方面的差异。结果经胃肠喂养辅助静脉营养支持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早产儿各系统功能不成熟,喂养困难,单纯喂养辅助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促进早产儿体重的增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外营养(PN)又称静脉高营养,对长时间不能经口喂养的早产儿起关键作用.可帮助早产儿度过危险期,减少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2003年1月至2005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早产儿应用胃肠道外营养,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敏菁 《广西医学》2005,27(10):1553-1554
目的了解非营养性吸吮(NNS)对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40例需经鼻胃管喂养(INGF)的健康早产儿,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随机分为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和单纯鼻胃管喂养(N-NNS)组。记录入液量、奶量、热卡和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记录喂养相关情况。结果NNS组喂养不耐受明显少于N-NNS组,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的时间比对照组缩短,分别为(12.36±4.29)、(15.50±4.5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饲管喂养间期给予NNS,可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胃肠动力发育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早产儿生后肠道营养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