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氧性、阻塞性及间质性肺疾病相关性PAH 肺功能检查是对所有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进行早期评价十分重要的检查手段,主要用来排除或明确潜在的呼吸道或肺间质疾病。以肺容量下降超过预测值的80%为判断依据,发现约有20%IPAH和CTEPH患者存在限制性通气障碍。一项对79例IPAH患者进行的研究表明,一半患者的最大肺活量下降超过80%。CTEPH由于存在间质梗死  相似文献   

2.
2003年 WHO 肺动脉高压专家工作组会议上明确指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既是属于肺循环高压临床分类第一大类第三小类中可导致肺动脉高压的一种疾病,又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IPAH)的危险因素之一。继发于 HHT 的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多是由于存在较大的肝动静脉畸形,造成回心血量明显增多所致。而 HHT合并 IPAH 的分子发病基础与 TGF-β传导系统的基因突变有关。绝大多数 HHT 并不合并 IPAH,至2004年初国内已报道  相似文献   

3.
推荐理由:肺动脉高压(PAH)是小肺动脉原发病或其他的相关疾病导致肺动脉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而肺静脉压正常。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是PAH的一种。妊娠可加重PAH的病情,妊娠合并PAH患者病死率极高,国外报道的病死率高达30%~50%,北京安贞医院报道的病死率为10.5%。本文对北京安贞医院妊娠合并PAH院内死亡患者从治疗方法、效果分析、高危因素分析、死亡病例探讨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希望临床工作者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医学界对肺动脉高压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由于大多数临床医师对肺循环高压的最新诊断分类及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IPAH)的危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患者接受波生坦治疗4周后的6min步行距离(6MWD)较基线的改善情况,评估WHO功能分级、超声心动图(UCG)及临床变化和非侵入性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方法住院26例,tPAH患者口服波生坦治疗4周,彩色多普勒UCG测量用药前、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sPAP)的变化。结果波生坦能有效地改善肺动脉压,治疗后患者的6MWD、WHO功能分级、sPAP和UCG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波生坦治疗肺动脉高压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波生坦治疗可以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心功能和呼吸困难的症状,是治疗IPAH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通过侵入性心肺运动试验(invasive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iCPET)确诊的运动诱发的肺动脉高压(exercise-induced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EiPAH)及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患者血浆中人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 (human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NCAM1)的表达差异,并分析其表达差异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以进一步探寻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右心导管确诊的IPAH患者组、iCPET确诊的EiPAH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运用蛋白质组学LC-MS技术对各组血浆样本进行分析,采用ELISA进一步验证,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判断血浆中NCAM1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EiPAH患者及IPAH患者血浆中NCAM1蛋白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分别为4.32和4.91 (P<0.01)。扩大各组样本,采用ELISA技术进一步验证:EiPAH及IPAH患者血浆中NCAM1蛋白质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1)。ROC曲线结果表明,在IPAH组与EiPAH组中NCAM1血浆蛋白质的AUC分别为0.93和0.98。结论 EiPAH及IPAH患者血浆中NCAM1蛋白质水平均明显增高,可能与PA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平滑肌细胞增殖在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降主动脉-左下肺动脉分流建立的幼犬动力性肺动脉高压模型,取90d肺组织病理切片,应用鼠抗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抗体、α-平滑肌细胞肌动蛋白抗体(α-actin)、及Dako二抗免疫组化检测,图像分析仪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结果 分流犬左下肺动脉中膜α-actin免疫组化染色呈强阳性表达,右下肺动脉弱阳性,而对照组均呈阴性;分流犬左下肺动脉PCNA阳性信号表达明显多于右肺动脉,而右肺动脉及左上肺动脉仅有少量表达;增殖指数左下肺动脉内膜为33%,中膜11%,外膜7%,右下肺动脉仅为少量。结论 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实验犬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形成过程并与肺动脉压力高程度和肺血管重构改变一致。  相似文献   

8.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19):1507-1511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治疗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例初诊断为IPAH的患者,分析心电图变量与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采用单因素和多变量比例风险回归分析(Cox回归分析)研究心电图参数变化情况,并确定与IPAH患者相关的心电图参数。结果:偏相关分析显示,V1导联R波振幅与mPAP相关(r=0.343,P<0.001)、V1导联R波振幅与V5导联S波振幅之和与mPAP(r=0.504,P<0.001)相关。V1导联R波振幅与死亡率相关(HR=3.154,P<0.001),V1导联R波振幅与V5导联S波振幅之和与死亡率相关(HR=5.056,P<0.001)。治疗3个月后,患者心电图参数与血流动力学状态均得到改善。结论:特异的12导联心电图参数可以反映特异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治疗改善情况,有助于评估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当患者临床表现提示肺动脉高压可能时,应立即进行肺动脉高压的筛查。同时也应注意与肺动脉高压明显不相关的异常表现,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肺动脉高压的类型并确定其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合理的肺动脉高压治疗策略及对患者预后进行正确评估。同许多疾病的诊断流程一样,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应首先选择创伤性小、操作较简单的检查方法,但相应地特异性也较低;然后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操作更为复杂但特异性较高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汪晨  罗杰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3,7(4):231-233,F003
1例混合结缔组织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死于右心衰竭及肺部感染。患者具有顽固的雷诺现象、抗RNP抗体阳性、抗Sm抗体阴性及肺动脉高压,继发右心衰竭。尸检发现:肺细小动脉壁普遍增厚,内膜及平滑肌增生,管腔狭窄等。认为肺血管的病变及雷诺现象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CXCL10水平与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LPAH患者40例,并对其进行随访,随访终点为全因死亡,对随访结果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IPAH患者血清CXCL10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生存曲线分析表明,血清CXCL10≥225.5pg/ml的患者有较高的生存率。结论 血清CXCL10水平与IPAH患者的预后有密切关系,血清CXCL10水平越高,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2.
高卓林 《大家健康》2016,(9):296-297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是一种排除继发因素,由遗传、自身免疫及肺血管功能障碍等导致的临床逐渐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的一种肺动脉压持续升高的肺血管疾病。近年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年学术论文的发表,为我国 IPAH 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3年WHO肺动脉高压专家工作组会议上明确指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既是属于肺循环高压临床分类第一大类第三小类中可导致肺动脉高压的一种疾病,又是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IPAH)的危险因素之一。继发于HHT的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多是由于存在较大的肝动静脉畸形,造成回心血量明显增多所致。  相似文献   

14.
系统性硬化患者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预测系统性硬化患者发生重度肺动脉高压(SPAH)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46例系统性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起病年龄、性别、病程、雷诺现象(RP)、皮肤受累程度、胃食管反流、心脏损害、心功能不全、肾损害、肺动脉压、间质性肺炎、弥散功能、脑梗死、血清抗Scl-70抗体、抗RNP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情况。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SPAH组和无SPAH组之间临床指标的差异.并使用Cox回归方法分析患者发生SPAH的危险因素。结果SPAH组与无SPAH组患者相比,RP、男性患者、抗Scl-70、抗着丝点抗体、间质性肺炎、弥散功能下降、胃食管反流、冠心病、外周动脉硬化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SPAH组患者中起病年龄〉60岁者、弥漫型皮肤受累(DSSc)者、抗RNP抗体阳性者、心脏损害者、肾脏损害者、脑梗死者均多于无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分别为44.4%vs.12.5%、55.6%vs.21.9%、44.4%vs.15.6%、44.4%vs.14.1%、33.3%vs.9.4%、11.1%vs.1.6%)。Cox回归分析表明。发病年龄〉60岁(OR=7.091,95%可信区间2.633~19.095,P=0.000)、男性(OR=3.833,95%可信区间1.200~12.246.P=0.023)、RNP抗体阳性(OR=3.031,95%可信区间1.163~7.904,P=0.023)、DSSc(OR=2.635,95%可信区间1.031—6.737,P=0.043)、心脏受累(OR=3.284,95%可信区间1.261~8.553,P=0.015)、肾脏受累(OR=3.089,95%可信区间1.096-8.708,P=0.033)是系统性硬化患者发生SPAH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发病年龄〉60岁、男性、DSSe、RNP抗体阳性、心脏受累、肾脏受累患者应早期监测其肺动脉压,以期早期检出肺动脉高压并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U1核糖核蛋白(U1RNP)抗体在系统性硬化症(SSc)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序贯纳入在北京协和医院入选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硬皮病试验研究组(EUSTAR)的131例中国汉族SSc患者,记录其临床表现、脏器损伤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抗U1RNP抗体的检测结果),分析抗U1RNP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特点。结果131例SSc患者中含87例弥漫型SSc、36例局限型SSc、8例重叠综合征,抗U1RNP抗体阳性率为28.2%(37/131)。弥漫型SSc和局限型SSc的抗U1RNP抗体阳性率相近,分别为28.7%(25/87)和25.0%(9/36),P=0.673。抗U1RNP抗体阳性者较阴性者易重叠系统性红斑狼疮,肺动脉高压和心脏受累发生率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低(均P〈0.05);而在皮肤硬化评分及关节炎、肌炎、肺间质病变发牛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抗U1RNP抗体阴性的SSc有更高的抗DNA拓扑异构酶Ⅰ抗体检出率。结论抗U1RNP抗体是中国SSc患者的常见自身抗体,与其他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有助于SSc的诊断,对预测肺动脉高压、心脏和血液系统受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雯  胡红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30):2150-2152
近年研究发现骨形成蛋白Ⅱ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ype Ⅱreceptor,BMPR2)基因突变可以影响肺血管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是家族性肺动脉高压(FPAH)和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重要致病基因[1-4].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IPAH)与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PAH-CHD)患者小气道功能的差异。方法 50例确诊为IPAH的患者、44例PAH-CHD患者及24位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 PFT)及脉冲振荡肺功能(impulse oscillometry lung function, IOS)检查,分析IPAH与PAH-CHD患者肺功能小气道变化特点。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PAH和PAH-CHD患者外周小气道阻力参数,如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EF25%pred)、50%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EF50%pred)、2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EF75%pred)、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75/25%pred)均降低,ΔR5-R20均升高。与IPAH患者相比,PAH-CHD患者病程更长,确诊年龄更年轻,血流动力学更差,小气道功能损害更严重,PFT检测显示MEF25%pred、MEF50%pred、MEF75%pred、MMEF75/25%pred减退更显著。IOS检查发现PAH-CHD患者小气道阻力参数X5较IPAH患者显著升高[1.4(1.1,2.1)vs1.2(0.8,1.6),P<0.05]。亚组分析发现,PAH-CHD患者有无手术矫正史,对其小气道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 与IPAH患者相比,PAH-CHD患者确诊PAH时平均年龄更年轻,血流动力学参数更差,小气道功能损害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3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的认识和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北京安贞医院1997年10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39例IP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IPAH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9例患者中,男14例(35.9%),女25例(64.1%);平均年龄(29.7±16.4)岁。临床表现主要有活动性呼吸困难/气促(90.9%)、胸闷(72.7%)、胸痛(30.7%)、咳嗽(41.0%)、乏力(48.7%)、晕厥(35.9%)、发绀(28.2%)、双下肢水肿(43.6%)等。超声心动图检查示39例肺动脉收缩压(SPAP)平均为(88.8±24.2)mm Hg,37例右心扩大,2例右心正常。肺动脉造影检查36例表现为中心型肺动脉扩张、外周血管纹理稀疏紊乱,3例未见明显异常。15例患者在右心导管下行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肺动脉收缩压平均为(77.6±27.83)mm Hg,3例阳性,阳性率为20.0%。入院时24例被误诊,误诊率为61.5%,平均误诊时间为(26.0±24.5)个月。2008年4月前21例患者中20例给予一般内科治疗,1例肺移植。其后18例中13例给予西地那非等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亡率5.1%。结论 IPAH临床上少见,以中青年居多,女性多于男性,症状无特异性,容易被误诊。超声心动图、肺动脉造影等有较大诊断价值。右心导管检查及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有待进一步推广。治疗上应尽早应用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2例双肺移植(bilateral lung transplantation,BLTx)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IPAH)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肺移植治疗IPAH的适应证、移植时机及术式选择。方法:2例IPAH受体,男女各1例,分别为17岁、16岁,术前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分别为110/70 mmHg,148/72 mmHg,WHO心功能评级Ⅳ级,在全麻体外膜肺氧合支持(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下行序贯式BLTx。结果:分别于术后16、13 h撤离ECMO,术后早期均出现血液动力学障碍、急性左心衰,经治疗分别于术后第33、12天撤离呼吸机,第93、32天康复出院。2例患者随访至今,生活质量良好。结论:BLTx是治疗IPAH的有效手段,适于内科最佳治疗仍进展的患者;由于近年肺移植技术的发展,建议IPAH患者在进展到难治性右心衰、多器官功能不全之前及早列入移植等待名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少见病因所致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月-2008年3月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4例少见病因所致肺动脉高压患者的l临床、实验室检查、诊断及治疗.结果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抗磷脂综合征、肺动脉肉瘤等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给予相应治疗后病情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一些少见病因可致肺动脉高压,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治.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