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研究松梢挥发物与松梢隐翅虫之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本文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对松树健康梢、微红梢斑螟幼虫虫害梢以及虫粪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马尾松、火炬松、黑松虫害梢对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都显著高于对照,其中马尾松虫害梢对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最强。对健康梢、一、二年生马尾松虫害梢以及虫粪的选择结果表明,雌成虫选择顺序为:微红梢斑螟幼虫虫粪二年生虫害梢一年生虫害梢;雄成虫选择顺序:二年生虫害梢微红梢斑螟幼虫虫粪一年生虫害梢。总体上,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都明显选择虫害梢,对健康梢有一定的驱避性。本文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松梢隐翅虫成虫林间扩散行为、探索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病原物开展微红梢斑螟生物防治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扫描电镜对微红梢斑螟雌、雄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及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雌、雄成虫触角共观察到10类感器.其中,毛形感器(Ⅰ、Ⅱ型)、刺形感器(Ⅰ、Ⅱ型)、耳性感器、腔锥形感器、Bǒhm氏鬃毛共7类感器在雌、雄虫触角上均有分布;而栓锥形感器仅在雌虫触角上被发现,钟形感器和鳞形感器这2类感器仅在雄虫触角上被发现.各类型感器的数量以鞭节上最多,且多处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感器的类型、数量及形态在雌、雄虫触角上存在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明田间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的发育状态及其变化,为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发生和迁飞动态提供精准监测依据。【方法】采用雌性生殖系统解剖法,比较不同日龄和地区的田间草地贪夜蛾雌蛾卵巢的形态差异,分析卵巢成熟状态与雌蛾交配的关系。【结果】草地贪夜蛾雌蛾生殖系统包含卵巢、输卵管、交配囊、导精管、受精囊、附腺和产卵器。根据形态特征可以将田间草地贪夜蛾卵细胞分为卵黄发生前期、卵黄期和成熟期3个时期。田间雌蛾1日龄卵巢中发育最快的卵仅处于卵黄期中期,卵巢管柄为空;3日龄卵巢出现分化,一部分卵巢仍然和1日龄相似,另一部分卵巢中存在成熟卵;这种卵巢发育分化到羽化后11 d时仍然存在。云南江城、弥勒,广西田阳以及浙江瑞安和镇海等地的田间雌蛾,到死亡时分别有61.5%, 51.7%, 41.7%, 42.1%和35.5%卵巢发育不成熟。室内饲养第1代雌蛾中,有39.6%的个体到死亡时卵巢未发育成熟,和田间雌蛾比例相似。交配雌蛾卵巢可以是发育成熟和未成熟的,但是未成熟卵巢的比例仅为18.0%±5.0%。【结论】结果提示同一代次的田间草地贪夜蛾可能同时存在迁飞和非迁飞个体,其比例随地理位置和季节发生变化。本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单纯依据化学农药难以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原因,也为田间草地贪夜蛾的迁飞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的性选择行为进行系统观察分析,为大蜡螟性信息素全组分的结构鉴定及利用信息素行为调控技术防控该虫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不同体重、不同日龄和不同交配经历的大蜡螟成虫进行标记,在红光灯下观察并记录大蜡螟雌雄虫的性选择行为。【结果】在(26±0.5)℃、相对湿度60%、全黑暗条件下,无论雌虫还是雄虫,均倾向于选择与之体重相接近的异性个体进行交配。雌雄成虫均偏向于选择3日龄的异性个体进行交配;雌虫对不同日龄雄虫的选择率大小顺序为3日龄> 5日龄> 1日龄,而雄虫对不同日龄雌虫的选择率大小顺序为3日龄>1日龄> 5日龄。交配经历影响大蜡螟的性选择行为,雌虫优先选择已交配的雄虫进行交配,选择率为74.6%;雄虫也优先选择已交配的雌虫进行交配,选择率为79.4%。【结论】雌雄虫体重、日龄和交配经历能不同程度的影响大蜡螟的性选择行为,这为进一步研究雌雄交配信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雄蛾味刷的表面超微结构、味刷位置变化节律还未被报道,并且雄蛾信息素的生成时期还没有被确定。【方法】本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味刷不同区域的表面结构。应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不同时间段的处于两种位置状态的味刷提取液中苯甲醇的含量,并分析交配过后味刷中苯甲醛的含量变化。【结果】东方粘虫雄蛾的前腹两侧各有一只味刷,电镜扫描发现味刷的毛干内部呈现中空网状,毛干近轴端的表面具有平行的纵脊与孔,过渡区的表面纵脊消失并且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孔,末端表面呈"蜂窝"状。在雄蛾羽化后8 h,6.67%的味刷从腹部第2节节间膜处缩回到第3、第4腹节囊中;羽化后24 h,96.67%的味刷缩回至腹部囊中。雄蛾味刷缩回至囊内2 h后,所有雄蛾均检测到了苯甲醇;味刷在节间膜处时也有部分雄蛾检测到苯甲醇,尤其是在羽化后24h,80%的雄蛾生成了苯甲醇。雄蛾在交配后苯甲醛并没有显著下降。【结论】雄蛾信息素的生成取决于味刷的位置变化,味刷在节间膜处时信息素已经生成,并在完全缩回囊内后大量合成。雄蛾在求偶、交配过程中味刷不会外翻,只是通过挤压腹部使得囊的边缘张开,从而释放信息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松梢隐翅虫Placusa pinearum林间种群分布及年消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天敌开展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4年,对江苏、安徽地区4个林分进行调查,比较林分、树种、虫害梢直径、蛀道长度、微红梢斑螟虫态对松梢隐翅虫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年消长动态。【结果】松梢隐翅虫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率:安徽明光老嘉山林场>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安徽明光管店松林>安徽明光张八岭松林;在不同树种虫害梢内分布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松梢隐翅虫在虫害梢蛀道内的分布与虫害梢直径与蛀道长度显著相关(P<0.01),与微红梢斑螟虫态相关不显著(P>0.05)。松梢隐翅虫主要分布于虫害梢直径4.22~15.36 mm、蛀道长度23.2~354.6 mm的蛀道内,随着虫害梢直径和蛀道长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分布率呈上升趋势;松梢隐翅虫在各龄微红梢斑螟幼虫及蛹的蛀道内均有分布,3龄幼虫蛀道内的虫口密度及分布率较低。成虫几乎全年可见,盛期为5—7月和9—11月,幼虫盛期为5—8月。【结论】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分布以及年消长主要受微红梢斑螟幼虫数量及其特定生境(微红梢斑螟蛀道)的影响,成虫采集宜在5—7月和9—11月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松梢隐翅虫Placusa pinearum林间种群分布及年消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天敌开展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4年,对江苏、安徽地区4个林分进行调查,比较林分、树种、虫害梢直径、蛀道长度、微红梢斑螟虫态对松梢隐翅虫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年消长动态。【结果】松梢隐翅虫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率:安徽明光老嘉山林场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安徽明光管店松林安徽明光张八岭松林;在不同树种虫害梢内分布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松梢隐翅虫在虫害梢蛀道内的分布与虫害梢直径与蛀道长度显著相关(P0.01),与微红梢斑螟虫态相关不显著(P0.05)。松梢隐翅虫主要分布于虫害梢直径4.22~15.36 mm、蛀道长度23.2~354.6 mm的蛀道内,随着虫害梢直径和蛀道长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分布率呈上升趋势;松梢隐翅虫在各龄微红梢斑螟幼虫及蛹的蛀道内均有分布,3龄幼虫蛀道内的虫口密度及分布率较低。成虫几乎全年可见,盛期为5—7月和9—11月,幼虫盛期为5—8月。【结论】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分布以及年消长主要受微红梢斑螟幼虫数量及其特定生境(微红梢斑螟蛀道)的影响,成虫采集宜在5—7月和9—11月进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成虫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生消长规律以及卵巢发育与种群动态和迁飞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高空探照灯诱集草地螟成虫并解剖卵巢,观察卵巢发育进度。【结果】研究区域存在草地螟成虫数量突增突减现象; 2015年发生量比2016年多,2015年草地螟8月30日消失,2016年草地螟8月22日消失。2015和2016年草地螟成虫夜间在第2时段(00:10-01:50)、第3时段(01:50-03:30)出现次数多。2015年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突然增加时,65. 5%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Ⅲ级;自7月下旬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此时69. 1%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Ⅱ级。2016年第一代草地螟成虫数量突然增加时,71. 25%的雌蛾卵巢发育处于Ⅳ级。2015和2016年第一代草地螟雌蛾中各级别卵巢均能解剖到,但是Ⅲ和Ⅳ级卵巢的比例仍然最高。【结论】2015和2016年新疆阿勒泰地区草地螟属于外地虫源迁入和本地虫源形成的混合种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番石榴果实气味对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correcta行为的影响,为番石榴实蝇的化学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风洞观察箱观察性未成熟、性成熟未交配和交配3种不同生理状态的番石榴实蝇雌、雄成虫对单个番石榴果实气味的定向反应,对不同生理状态的雌、雄虫的飞行速度进行了分析。【结果】番石榴果实气味对不同生理状态的番石榴实蝇雌雄成虫均能产生显著的引诱效果,交配雌虫降落到气味源的数量最多,其次是性成熟未交配的雄虫,性未成熟的雄虫降落数最少。不同生理状态下的番石榴实蝇雌雄成虫逆风飞行的速度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性成熟的番石榴实蝇雌成虫的逆风飞行速度均高于雄成虫。【结论】不同生理状态的番石榴实蝇雌雄虫对寄主番石榴气味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和选择性,已交配雌虫反应最强,其次是性成熟未交配的雄虫,性未成熟的雄虫的反应最弱。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Meta分析方法,从29篇实例研究性文献中对27种雌性蛾类的适合度参数(产卵量、孵化率和寿命)进行分析,以确定雄虫的交配史如何影响雌虫的生殖适合度以及这种影响是否受科属和交配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雄虫的交配史对自身的精包大小或精子数量以及雌虫的生殖适合度具有明显的负作用,且这种负作用明显受科属和交配策略的影响;在菜蛾科、草螟科、螟蛾科、潜蛾科和蓑蛾科中,与有交配经历的雄虫交配后,雌蛾产卵量明显下降,但在卷蛾科和夜蛾科中没有差异;在潜蛾科、蓑蛾科、卷蛾科和夜蛾科中,与有交配经历的雄虫交配后,雌蛾卵孵化率明显下降,但在菜蛾科、草螟科和螟蛾科中没有差异;草螟科和螟蛾科中的雌蛾寿命随雄蛾的交配史而缩短,而卷蛾科和夜蛾科的雌蛾寿命随配偶的交配史而明显增加;尽管雄蛾交配史对单配制和多配制雌蛾的产卵量和孵化率具有明显的负作用,但雄虫的交配史明显缩短了单配制雌蛾的寿命而延长了多配制雌蛾的寿命;因此我们认为,在蛾类昆虫中,雄虫的交配史是影响雌虫生殖适合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