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松梢隐翅虫Placusa pinearum林间种群分布及年消长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天敌开展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生物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13—2014年,对江苏、安徽地区4个林分进行调查,比较林分、树种、虫害梢直径、蛀道长度、微红梢斑螟虫态对松梢隐翅虫分布的影响,分析其年消长动态。【结果】松梢隐翅虫在不同林分中的分布率:安徽明光老嘉山林场江苏句容下蜀林场安徽明光管店松林安徽明光张八岭松林;在不同树种虫害梢内分布率: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火炬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松梢隐翅虫在虫害梢蛀道内的分布与虫害梢直径与蛀道长度显著相关(P0.01),与微红梢斑螟虫态相关不显著(P0.05)。松梢隐翅虫主要分布于虫害梢直径4.22~15.36 mm、蛀道长度23.2~354.6 mm的蛀道内,随着虫害梢直径和蛀道长度的增加,虫口密度、分布率呈上升趋势;松梢隐翅虫在各龄微红梢斑螟幼虫及蛹的蛀道内均有分布,3龄幼虫蛀道内的虫口密度及分布率较低。成虫几乎全年可见,盛期为5—7月和9—11月,幼虫盛期为5—8月。【结论】松梢隐翅虫林间种群分布以及年消长主要受微红梢斑螟幼虫数量及其特定生境(微红梢斑螟蛀道)的影响,成虫采集宜在5—7月和9—11月进行。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松梢挥发物与松梢隐翅虫之间的化学信息联系,本文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对松树健康梢、微红梢斑螟幼虫虫害梢以及虫粪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马尾松、火炬松、黑松虫害梢对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都显著高于对照,其中马尾松虫害梢对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最强。对健康梢、一、二年生马尾松虫害梢以及虫粪的选择结果表明,雌成虫选择顺序为:微红梢斑螟幼虫虫粪二年生虫害梢一年生虫害梢;雄成虫选择顺序:二年生虫害梢微红梢斑螟幼虫虫粪一年生虫害梢。总体上,松梢隐翅虫雌、雄成虫都明显选择虫害梢,对健康梢有一定的驱避性。本文可作为进一步研究松梢隐翅虫成虫林间扩散行为、探索其作为载体昆虫携带病原物开展微红梢斑螟生物防治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我国江苏、安徽和广东7个不同林型的松树林地,对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蛀道节肢动物种群结构及生态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种群隶属2纲9目13科,分别为蛛形纲蜘蛛目、蜱螨目,昆虫纲弹尾目、革翅目、啮虫目、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利用相对优势指标判别微红梢斑螟蛀道节肢动物优势种有螨科和隐翅虫科,丰盛种有跳虫科,常见种有啮虫科、蠼螋科、蚁科、锯谷盗科、象甲科、蓟马科和茧蜂科,偶见种有小蠹科、蝽科和微蛛科;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对各种群生态位计算表明,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说明在各种群中隐翅虫科与微红梢斑螟的跟随关系最为紧密;利用聚集度指标法判别优势种群隐翅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型分布,用零频率方法计算隐翅虫种群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型,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逆零频率制约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造林绿化树种。近年来,云南省祥云县云南松林受到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的共同危害。本文对两种害虫在蛀梢期的危害特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切梢小蠹的发生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林内两种切梢小蠹成虫蛀梢期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受害程度不同的云南松林内两种切梢小蠹的危害差异显著,轻度受害林分内受害梢率为11.38%,中度受害林分内受害梢率为36.56%,而重度受害林分则达到59.7%。分析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得知,蛀梢期两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云南松林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两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空间依赖范围依次是:轻度受害林分中度受害林分重度受害林分,而局部空间连续性依次是:轻度受害林分中度受害林分重度受害林分。【结论】云南松林两种切梢小蠹成虫在蛀梢期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明确两者在该时期存在聚集危害的特性,导致云南松因树梢受到聚集危害变为衰落木,从而有利于成虫蛀干危害和繁殖。本文为探究两种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林中的危害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虫害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了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的生殖系统及不同发育阶段卵巢的形态结构,揭示交配过程中雌、雄外生殖器的匹配机制,为该虫生殖生物学及性信息素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解剖及扫描电镜观察,描述内、外生殖器以及雌蛾卵巢发育特征。【结果】与其他斑螟亚科种类生殖系统比较,微红梢斑螟生殖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形态特点:(1)微红梢斑螟雌蛾的交配囊片特别发达,导精管从交配囊体的侧腹面发出,导精管内无导精管球;(2)雌蛾腺体环状,位于第8~9腹节节间膜处,雄蛾具有发达的味刷构造,由6对重叠的鳞片刷组成;(3)雌蛾交配囊管表面的棘刺与雄蛾内阳茎外表面的阳茎针在分布位置和方向互补,具有高度匹配的关系。微红梢斑螟雌蛾卵巢发育进度可分为5级,2日龄后雌蛾卵巢饱满,发育良好;4日龄后卵巢衰退。【结论】(1)雄蛾发达的味刷及外生殖器的高度匹配关系提示其复杂的求偶行为和交配模式,加之成虫期较短,可能成虫为单次交配。(2)雌虫羽化后卵巢基本成熟,补充营养似乎并非卵巢发育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正> 桃蛀野螟Diohocrocis punctiferalis Guen(?)e是一种分布广、食性杂的农、林、果害虫。我国、朝鲜、日本、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都有分布。在浙江省长兴、金华、余杭和安吉县的马尾松林时有发生,而且有时成灾。 1982—1983年,我们对为害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Lamb的桃蛀野螟进行了部分生物学观察,现就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讨论。 一、桃蛀野螟为害马尾松的特点 1.以老幼虫群聚松梢虫苞内越冬1982年4月下旬,1983年5月初,在金华和龙泉县观察和采集被害的马尾松松梢,发现幼虫并不蛀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林造林树种之一。钻蛀性害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几种切梢小蠹Tomicus spp.、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和一种病害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能在云南松人工林内严重发生,对森林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选取树冠枯梢率作为云南松树势的评价标准,筛选出引起树冠枯梢的主要因子,建立云南松树冠受害表征与不同种类(数量)有害生物复合危害之间的关系,以期探索对云南松有害生物进行遥感监测预警的精准判别方法。【方法】设置标准地,抽样选择35株受害状为局部枝梢枯萎和29株系统性萎蔫的云南松,分别调查其上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云南松枯梢率与各致害因子(松墨天牛、切梢小蠹、微红梢斑螟和松针褐斑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出导致云南松树冠局部枯梢的主要因子,建立枯梢率关于主要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反演模型。【结果】局部枝梢枯萎植株的树冠枯梢率与两种切梢小蠹的种群数量均呈高度正相关,与树木胸径和其他致害因子呈较弱或无相关性。分析标准地每木调查结果发现,树冠有无病梢不能显著影响枯梢率情况。建立了通过枯梢率(Y)反演云南松树冠两种切梢小蠹混合种群数量(X)的回归模型:Y=12.0984+0.9835 X,Adj-R2=0.8081。明确了在蛀梢阶段,云南松树势随着切梢小蠹种群数量上升而下降。在蛀干阶段,切梢小蠹和松墨天牛的钻蛀活动主要集中在濒死木和枯立木上。【结论】引起树冠局部枯梢、树势下降的主要因子为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成虫的蛀梢活动;引起树冠系统性萎蔫、树木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松墨天牛与切梢小蠹的蛀干活动。应用本研究模型可通过判别云南松树冠枯梢率估算两种切梢小蠹在蛀梢期的混合种群数量,为航天遥感或无人机监测虫情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黄翅绢野螟Diaphania caesalis是热带木本粮食作物菠萝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的重要钻蛀性害虫,对热区快速发展的菠萝蜜产业威胁巨大。本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田间发生规律,为准确预测和高效治理该虫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温度26±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14L∶10D条件下,以菠萝蜜叶片为食料,观察黄翅绢野螟各龄期形态特征、发育历期及繁殖能力,并在田间网室中观察该虫年生活史;通过室内选择和非选择试验,研究该虫的寄主多样性;2018年1-12月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分析该虫在海南省琼中县的种群动态规律。【结果】黄翅绢野螟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58±0.50, 21.00±1.36, 2.50±0.51, 10.20±0.53和12.31±3.16 d,平均世代历期为50.50±3.54 d。各龄期主要形态特征为:卵椭圆形,表面具网纹;幼虫体黄褐色,化蛹前变白色,蜕裂线呈倒"Y"形;蛹红褐色,足和翅芽长至第5腹节;成虫体麦黄色,前翅有瓜子状和塔状黄斑。雌蛾可多次产卵,单雌产卵量为147.25±84.24粒。幼虫偏好取食菠萝蜜、榴莲蜜Artocarpus champeden和面包果Artocarpus altilis 3种植物。室内和网室观察结果表明,黄翅绢野螟在海南一年发生8代。2018年1-12月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从3月开始种群数量明显增加,至7月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7月中下旬至9月为种群高峰期;10月后种群开始回落,至次年2月种群保持在较低的水平。【结论】黄翅绢野螟能以菠萝蜜叶片为食料完成继代繁殖,属寡食性;7-9月是该虫在海南的种群高峰期(第5代),因此精准防控的关键时期为上代(第4代)成虫期,即7-8月。  相似文献   

9.
【目的】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昭通苹果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发生普遍且严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种群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消长动态是为了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方法】2002—2006年,我们采用盆栽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种群消长开展了研究。【结果】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发生在9—12月,5—7月份为其田间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增长率可达200%~273%。印度小裂绵蚜无翅蚜种群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占总虫量的49.0%,30~60 cm的占27.0%,>60 cm的占24.0%。无翅蚜的各虫龄全年均有发生,冬季以第4龄若虫和无翅成虫为主。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结论】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全年发生1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印度小裂绵蚜种群数量亦逐渐下降。田间有翅蚜虫量极少,较难观察到。  相似文献   

10.
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空间分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成虫蛀梢多集中在蛀干木附近。种群密度以蛀干木为中心向周围是指数递减,散布半径约30m。在蛀虹梢过程中,该种群逐渐向新区扩张。在树冠内,纵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4—10轮枝上。第7轮技虫口百分率最高。6—7轮枝受害率最大。树冠上层受害较其下属于重。从树冠水平层次考察,树冠外层虫量相对集中,约为树冠中、内层虫量之和。树冠内层虫量最少。纵坑切梢小蠹在树冠内的种群分布系由梢径、种群密度、蛀梢行为、降落方式、光照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