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曹传新 《规划师》2013,29(8):81-85,91
中心城市区域化是我国城市—区域发展中的普遍趋势,当前中心城市区域化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与周边区域城镇的一体化。中心城市区域化是应对外部压力、地域连续性和地域联系加强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组合城市、簇群城市和都市区三种形态类型,能够更好地响应全球竞争、带动区域发展和促进空间均衡。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分别通过规模扩张、产业集群和区域协调等路径实现中心城市区域化。延龙图一体化是比较典型的中心城市区域化类型,在应对东北亚合作、促进吉林省域发展及平衡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经济格局的价值导向下,根据其发展基础和阶段,宜采取组合型的空间形态和区域协调型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钟烨  赵渺希 《城市规划》2019,43(1):100-108
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职住总量平衡,在城市多中心体系发育不完善的背景下,结构性的居住—就业组合问题更为隐蔽,其负面影响也更为广泛而深刻。基于社会分层视角,整合居住人口、企业从业人口的空间数据,开展广州城市职住人口分布、不同职业群体的交通特征及社会隔离、职住均衡度等多维分析。研究发现,广州职、住人口均集中于城市主城区和外围各中心地段;中心地段既是峰值人口密度分布地,也是多元融合区域,但以行业累计的职住失配程度也相对较大,呈现由内向外递减的趋势;相对于较低职业阶层人口,较高职业层级的人口主要集聚于市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具有城市主城区就业比重高而外围居住比重高的特点,由此进一步提炼广州职住匹配演化的社会分层空间模式。城市职住匹配的关键在于完善外围次级中心的就业吸纳能力和设施服务能力,一方面满足市民对于便捷交通、职住均衡的诉求,另一方面推动城市多中心培育,从空间维度完善城市功能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纯  易成栋  宋彦 《城市规划》2016,(10):59-64
大都市圈职住空间关系对城市的交通、资源和环境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北京为例,运用分街道的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经济普查数据,分析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及其变化.结果显示,2000-2010年市区和郊区的居住密度同时增加,开始呈现郊区化、多中心发育的特征;就业却更加向城市中心集中,不足以形成多中心就业的格局.城市中心区职住比升高,近郊靠近城市中心区的地区职住比降低,更多居民居住在郊区而到城市中心就业,职住错位加剧;而在郊区行政区中心,就业次中心开始初步形成.北京的案例表明,居住不断郊区化的同时,就业却更加集中,呈现出居住在郊区、就业依然集中在城市中心这种不同于西方城市的职住错位模式.本研究丰富了基于西方城市化背景下的职住错位理论并提供了新的实证案例,也为通过制定土地利用与交通协同的政策来提升居民就业可达性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居民通勤交通出行调查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采用就业—居住比、独立指数及平均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等指标,分析郑州市各分区的职住结构特征及职住平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郑州的职住空间关系整体呈现非平衡状态,城市各分区职住空间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上街区、金水区和惠济区的职住独立指数较高,具有相对较好的职住自足性;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几个老城区的职住独立指数偏低,属于居住集中型的区域;高新区、经开区等新发展区则属于单一就业型的区域。造成郑州市职住分离的因素主要是城市分区功能失衡;此外,由城市住房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发展带来的居住空间分异也是加剧职住分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徐苗  陈涛  孟圆华 《室内设计》2021,(4):101-112
职住失配研究最早起源于国外对弱 势群体的关注,当前国内研究中对于包括女 性、保障房居民等弱势群体虽已有不少关注, 但聚焦于低收入社区的职住均衡研究还并不 多见。低收入社区的职住均衡状况受到不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建成环境的影响,国家 和地区间的差异较大,研究范式、方法和结 论往往不具备完全普适性。我国情况尤其特 殊,城市化进程快,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低收入社区的空间分布和职住状况复杂。因 此,本文以已有研究总结归类的三类低收入 城市社区作为研究框架,试图通过文献可视 化分析(Cite Space)和传统文献综述相结 合的方法,图谱式呈现当前国内外研究在此 议题上的进展,通过中外文献的比较评述, 分析当前低收入社区职住均衡研究对象、方 法以及结论中的争议与空白,为我国相关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撑与方向。研究发现,低收入社区建成环境差异与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特征 差异作为影响低收入社区职住空间均衡状况的关键要素存在研究不足的问题,部分导致了相关 规划与治理政策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基于职住空间关系分析上海郊区新城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出上海市域居民的就业地和居住地,获取了就业密度和通勤联系数据,从职住空间关系视角分析了上海9个郊区新城的发展状况。首先,通过就业密度识别就业密集区、计算各新城平均就业密度。随后,通过通勤联系分析各新城就业者来源地,划分了各新城就业势力范围。最后用独立指数计算各新城的职住平衡程度。研究发现上海郊区新城已成为郊区经济活动主要集聚区域,但各新城就业辐射范围仍主要集中在其所属行政辖区内,对所属区县以外地区的就业吸引力较弱。独立指数测算定量证实了上海郊区新城基本符合离开中心城越远,自身职住平衡程度越高的规律。其中,地处远郊而且独立指数较低的郊区新城其发展状况较为特殊,原因值得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南京市新就业人员典型聚居区的调查数据,对3类聚居区内人员的通勤特征、职住空间关系及各聚居区的职住平衡进行分析与测度,发现:新就业人员的通勤表现出时间以半小时为主、方式公交化、费用扁平化的总体特征,且各聚居区人员的职住空间关系依区位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城乡结合部住区(南湾营)和城市老住区(四方新村)的人员职住相对平衡,而大学生求职公寓(大巴士和万和)的职住则趋于不平衡.进一步比较职住平衡与不平衡的聚居区内人员个体内在属性差异,得出职住平衡的聚居区人员具有年龄26岁以上/来自农村且学历较低/收支水平中等偏高/住房方式以合租、单住和同居为主,而住宅套型与人均居住面积多样化等社会经济属性.  相似文献   

8.
居民居住地与工作地的空间关系是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依据,从城市通勤行为和职住空间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有利于揭示城市空间演变的内在动力机制,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土地利用和通勤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提出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居民工作地和居住地识别方法,研究了分区域的居民通勤距离和就业岗位通勤距离等指标,提出了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比校核手机信令数据的方法。以苏州市为例,结合苏州市综合交通模型对城市职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市域和市区的职住平衡关系;利用可视化方法研究苏州市通勤网络特征。  相似文献   

9.
职住平衡有利于减少通勤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传统理念,其有效性正受到实证研究的挑战.基于对上海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不同角度构造了3个职住平衡指数,运用统计方法检验职住平衡与通勤时耗之间的因果关系.当职住平衡像通常一样被定义为总量职住比率时,职住平衡对通勤时耗有一定影响,但显著性较弱.当采用实际职住比率即区域内有就业岗位的居民中有多大比例在本区就业这一指标时,职住平衡显示出对通勤时耗的显著影响.如果把职住平衡界定为它希望达到的目标即职住临近,职住平衡则显示出对通勤时耗极其显著的影响,而且显著性远远高于其它因素.上述结果支持了职住平衡是影响通勤时耗重要因素这一传统理念,但也启示人们,从多个角度采测度和调控职住平衡是科学决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职住平衡与通勤的苏州城市职住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与居住的空间平衡是城市规划考虑的重要课题。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交通出行调查数据,从不同的空间尺度,采用平衡度指标、自足性指标以及平均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测度苏州市职住空间的结构特征和职住平衡情况。研究认为,苏州市总体职住平衡处于合理范围,但由于苏州市的产业布局导致职住空间分异明显,随着城区一体化的发展,职住空间结构正在加速重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和住房等城市发展政策方面提出优化苏州市职住平衡的建议,为苏州市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谭浪 《中外建筑》2010,(6):67-69
现代城市CBD区由于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区域内的商住楼都以高层为主,因此,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如何设计出宜人舒适的内部、外部居住空间成为建筑设计的重点。文章结合项目实例,从总平面设计构思、单体平面设计、立面设计、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城市CBD区域高层商住楼建筑设计要点和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2.
边缘区乡村是一类介于城市与外围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区,城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边缘区乡村规划的特殊性,其发展规律无法遵循传统城镇建设发展规律。因此,城乡统筹的初衷应该从整体考虑、从宏观调控,按照其特有的发展规律去寻找边缘区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和新思路,通过不同村域经济类型和不同区域地理类型两方面入手研究边缘区乡村居住空间形态,构建出乡村组合类型下的苏州市边缘区乡村居住空间导则,为塑造良好的边缘区乡村人居环境提供指导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陈劼 《城市建筑》2013,(22):16-17
良好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始于对设计区域充分的现场考察,对居民生活场所的理解,对区域文脉的延续。本文以厦港沙坡尾传统居民区为例,通过对旧街区生活的居民行为分析,寻找适用于中国的新的社区建设理念。  相似文献   

14.
李东泉  李贤 《新建筑》2014,(2):126-129
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日益得到重视,而针对街区尺度上的分异现象的研究未见启动.以北京市三里河地区四个居住小区为调研实例,以美国地理学家保罗·诺克斯的“环境质量评价细目表”为调查蓝本,从外部景观、接近度、舒适度及供给度四个要素出发,对四个小区的分异状况进行测评,并结合居民访谈,对分异现象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权力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包括住房产权制度变化、特权阶层的存在、单位制度的延续等,都对街区尺度上的居住空间分异造成了影响.这—现象的社会涵义和未来路径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对它的存在,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六安市淠河滨水空间现状的研究与调查,提出对滨水空间设计的对策与建议,有利于六安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从而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增添城市活力,创建有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  相似文献   

16.
院落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精髓,承载着我国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地域特征。论文简要的论述了合院式居住模式在山地小区中的缘起、重构及特点,结合设计实践探讨在全球文化趋同的情况下,所营造出一种属于民族的、地域的、具有文化认同感和便于人际交往的生活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7.
庄洁  龚斌 《南方建筑》2013,(6):103-107
以广州金地·荔湖城小区规划设计为例,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对郊区大型居住区的宜居空间设计方面进行了探讨。从开发模式的选择、建设密度的思考、城市空间秩序的建立、场所精神的表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如何在设计中体现人性化的尺度空间;并就如何构建开敞空间体系设计方面对硬质空间设计、滨水岸线设计、景观视线通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实现建立秩序清晰,尺度适宜的居住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刘丽丽 《山西建筑》2010,36(35):23-25
为提高住宅的设计质量,使其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尺度、空间组合、居住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实例对住宅空间计划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设计尝试,通过合理的计划弥补空间劣势,从而打造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作者的切身体验,从建筑布局、空间组合、建筑手法等方面对建筑作品进行解读。提出应借鉴柯里亚大师尊重国情、尊重历史文脉、尊重地域气候的建筑理论体系和探索实践经验来进行当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20.
李仕元  马晓 《华中建筑》2014,(5):178-182
伴随着城市化热潮,地域特色与文化韵味在城市建设中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情景下,客家文化和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关于客家建筑的研究成果中理论论述居多,而传统住宅的成型是建筑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地域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该文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建筑内外空间入手构建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上杭具体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把客家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家族制度、社会文化与住宅的空间联系起来,研究上杭客家民居合院式住宅的空间组织,解析在上杭特定地域中客家民居的特色和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居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