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开放额窦口治疗额窦病变的适应证、方法和疗效。方法 76例患者术前常规行鼻窦CT证实有额窦病变,包括额窦囊肿9例,孤立性额窦炎7例,霉菌性额窦炎5例,额窦炎伴鼻息肉及其他鼻窦炎症55例。根据CT扫描行DrafⅠ型、Ⅱa/b型和Ⅲ型额窦引流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 Ⅰ型引流治愈38侧, 有效18侧, 总有效率为90.3%;Ⅱa型引流治愈21侧, 有效11侧, 总有效率为91.4%;Ⅱb型引流治愈17侧, 有效10侧, 总有效率为93.1%;Ⅲ型引流治愈2侧, 有效1侧, 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额窦病变应密切参考CT扫描影像, 准确定位额窦口。鼻内镜下开放额隐窝,去除额隐窝处病变的关键是充分额窦口引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鼻内镜下开放额窦口治疗额窦炎性病变。方法38例患者术前常规鼻窦CT证实有额窦炎性病变。根据CT扫描以钩突附着为参考标志,判断额窦引流方式,以其进行额窦R开放引流。结果38例患者均为额窦口阻塞,原因分别为额窦口被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和过度发育气房阻塞,额窦引流受阻引发额窦炎。术后随访6个月至18个月,治愈22例,好转9例,复发7例。结论额窦炎性病变主要原因是额窦口引流受阻,为额隐窝及窦口鼻道复合体处病变阻塞所致。鼻内镜下充分开放额隐窝,去除额隐窝处病变,充分开放额窦口引流是治疗额窦炎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 2 80例 ( 4 79侧 ) ,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 ;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 ,2 5 0例 ( 4 2 1侧 )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 ,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 2 0 3侧( 4 8 2 % ) ;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 2 18侧 ( 5 1 8% )。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 :前者属Ⅰ型 2 0 3侧 ( 4 8 2 % ) ,后者属Ⅱ型 2 18侧 ( 5 1 8% )。结论 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 ,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 ;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4.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301例(562侧),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280例(479侧),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250例(421侧)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冠状CT扫描提示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为203侧(48.2%);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218侧(51.8%)。对应上述规律的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分型:前者属Ⅰ型203侧(48.2%),后者属Ⅱ型218侧(51.8%)。结论 以额窦口为中心的额隐窝鼻内镜下解剖特征及分型,对额窦开放手术有重要意义;钩突上部为CT扫描和术中定位额窦口解剖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手术中,额窦病变处理的径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78例128侧诊断明确的病例,术前进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为基础,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鼻内镜下以鼻丘气房、钩突附着上缘及筛泡前上缘为标记开放额隐窝及额窦。结果 78例全部开放成功。除3侧眶周青紫外,无并发症发生。鼻内镜检查额窦口引流良好。术后随访6个月,78例额窦炎症状全部消失,10例明显改善,3例无明显改善。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丘径路和筛泡基板前径路的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皆可有效地治疗慢性额窦炎,根据术前CT扫描选择不同径路可能更好按术前设计地完成手术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鼻科学     
20 0 4 0 5 0 2  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与额窦开放手术 /周 兵… /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 2 0 0 3;38(5 ) - 36 7~ 36 9目的 :通过术中鼻内镜下解剖额隐窝 ,总结与内镜额窦手术相关的镜下额窦引流通道解剖特征 ,探讨额窦鼻内镜手术相关问题。方法 :病例资料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 30 1例 (5 6 2侧 ) ,有前期手术史者除外。术前鼻窦CT扫描证实合并额窦炎者2 80例 (4 79侧 ) ,术前根据CT扫描判定额窦引流方式 ;术中以钩突为参考标志 ,2 5 0例 (4 2 1侧 )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手术 ,并对鼻内镜下额隐窝解剖结构特征进行分型。结果 …  相似文献   

7.
改良鼻内镜下Lothrop手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明确影像和鼻内镜下定位额窦口的解剖参考标志及额隐窝局部气房解剖特征后,单纯从额窦开放的角度,额窦手术开放技术水平明显提高[1]。但对额隐窝解剖异常或变异、额窦内广泛病变及额窦内肿瘤等,单纯经鼻通过开放额窦口,无法达到清除病灶的目的;若肿瘤侵及额窦外侧或颅底,经鼻手术存在较大困难。经典方法是鼻侧切开手术,甚至采用双冠径路经额窦前壁切开进入额窦。Lothrop在1914年设计手术为经鼻外Lynch切口切除额窦底内侧、鼻中隔上部及窦间隔后,经鼻行单侧或双侧前筛窦切除,手术后形成大而永久性鼻-额通道,有利于通气引流和术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额窦炎经鼻内镜行额窦功能保全性开放手术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慢性额窦炎和鼻息肉患者56例、108侧,术前鼻窦CT扫描均证实为额窦炎.依据钩突附着方式确定额窦引流通道,术中彻底切除额隐窝气房,开放额窦口.结果56例、108侧均顺利找到额窦开口,对额窦开口狭窄者行扩大术治疗,术后随访1~3年,内镜下观察额窦开口保持通畅102例.结论鼻内镜下彻底切除额隐窝气房能够保持额窦开口长期引流通畅,此手术是治疗额窦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影像导航辅助内镜下额隐窝气房分布解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额隐窝气房分布特征解剖研究。方法选择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39侧。手术中在影像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行额隐窝及额窦开放,术中观察额窦引流方式及额隐窝气房的分布特征并通过影像导航对其进行确认。结果以额窦口为中心,划分额窦口前区、额窦口区和额窦口后区,鼻丘气房和额气房位于额窦口前,窦中隔气房和终末隐窝与额窦口同一平面,上筛泡隐窝、额泡气房和眶上气房位于额窦口后区。其中,术中鼻内镜下对鼻丘气房、I型额气房和II型额气房、上筛泡隐窝、额泡气房及窦中隔气房的识别与导航确认符合率最高(100%),额窦口符合率为89.7%;眶上气房为80%;终末隐窝为71.4%及III型额气房和IV型额气房符合率为60%。结论以额窦口为中心,额隐窝气房呈现额窦口周围较为固定分布规律,并对判断额窦口和开放额窦有很好的解剖参考意义,同时,对额隐窝气房的识别和开放亦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慢性额窦炎的鼻内镜术后复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额隐窝和额窦口处理不当所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其相应的手术处理原则 ,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 5 8例 (96侧 ) ,根据额窦口和额隐窝的不同病变和解剖特征 ,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局部病变。结果 术中可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阻塞。额窦口和额隐窝情况 :局部没有气房阻塞 ,仅有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或者息肉阻塞者 38侧(39 6 % ) ;额隐窝被发育过度的鼻丘气房、筛泡气房或终末气房挤压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者 34侧(35 4 % ) ;额隐窝完全被发育过度、呈蛋壳样气房阻塞者为 15侧 (15 6 % ) ;额窦自然口狭窄者 9侧(9 4 % )。额窦内病变情况 :积脓、黏膜充血肿胀 18侧 ;黏膜肿胀、充血 2 1侧 ,黏膜充血 4 9侧 ;黏膜未见明显病变 8侧。随访 6~ 2 0个月 ,其中治愈 6 9侧 (71 9% ) ,好转 17侧 (17 7% ) ,复发 10侧(10 4 % ) ,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的阻塞是慢性额窦炎的主要原因 ,额隐窝和额窦口阻塞有 4种病理状态 ,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鼻内镜手术中额窦口处理时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9月~2007年12月间连续607例(1021侧)鼻内镜手术,其中84例(147侧)有额窦病变,接受了Draf Ⅱa型额窦开放术,术后随访7~40个月。结果84例(147侧)患者中,额窦口引流通畅的58例(102侧,69%),改善16例(28侧,19%),无效10例(17侧,12%)。结论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有效方法,对于额窦内受累的患者,采用Draf Ⅱa型额窦开放术能够很好的解决额窦口引流问题,有助于恢复额窦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寻找适合鼻内镜手术下开放额窦的解剖学标志,以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对30例(60侧)慢性鼻窦炎病人行鼻窦CT扫描,根据CT扫描中筛泡基板前上端向上附着的部位与纸样板/筛顶的关系,术中以筛泡基板前上端为标志,寻找额窦开口,进行鼻内镜额窦手术。并与同期40例(75侧)依据前筛顶额突为标志进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30例(60侧)病人在以筛泡基板前上端为解剖标志进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1/30),与同期40例(75侧)病人依照颅底额突作解剖标志进行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20%(8/40)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鼻内镜额窦手术中以筛泡基板前上端为解剖标志,能有效地帮助寻找额窦开口,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眶上筛房在CT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眶上筛房在CT和鼻内镜下的临床特征,进一步阐明眶上筛房和额窦引流通道的关系。方法通过术前评估冠状位和水平位CT和术中鼻内镜所见,确诊眶上筛房5侧(男4例,女1例,每例1侧)。结果①眶上筛房在冠状位CT上表现为额窦区域最外侧的气房;②眶上筛房在水平位CT上表现为额窦后外方的气房;③鼻内镜下见额窦和眶上筛房均引流至前筛顶部,眶上筛房的引流通道位于额窦引流口的后外方,眶上筛房向外上方气化,从后方进入额窦。结论CT和鼻内镜观察证实眶上筛房是位于筛泡上方的气房向上、向外延展过程中,超过了筛骨眶板和筛顶的范围,导致额骨眶板气化而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泡前气房可严重阻碍额窦引流,但却常被忽视,本文通过CT三维重组技术分析筛泡前气房的影像特点及其同额窦引流通道的关系,探讨手术去除筛泡前气房、开放额窦的技巧。方法对鼻及鼻窦炎患者术前轴位薄层螺旋CT扫描,冠状位、矢状位重组,明确筛泡前气房的存在,在鼻内镜下确认,分析它同额隐窝引流通道的关系。结果筛泡前气房在矢状位和轴位CT均表现为额窦区域后上方的气房,从额隐窝沿着颅底进人额窦:手术中沿着筛泡前气房的前壁可顺利找到额窦口。结论 CT三维重组对明确筛泡前气房和额窦引流通道的关系有重要意义,筛泡前气房是筛泡过度气化形成从颅底越过额窦口延伸至额窦内影响额窦引流,手术中去除筛泡前气房,可明显扩大额窦口,改善额窦引流。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 Evaluate causes of surgical failure at time of revision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Study Design: Prospective review of 682 cases that had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performed between 1991 and 1995. Methods: In all cases, variables of age, sex, asthma, all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stage, associated procedures, complications, and operative findings were collected. Those cases that had a failure after a previous endoscopic sinus procedure and not an intranasal procedure or an external procedure were evaluated. Results: Fifty-two patients (7.6%) were identified. The age range was 24 to 70 year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failure was residual air cells and adhesions in the ethmoid area (30.7%), followed by maxillary sinus ostium stenosis in 27%, frontal sinus ostium stenosis in 25%, and a separate maxillary sinus ostium stenosis in 15% of the cases. Conclusion: Review of surgical causes of failure in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patients revealed that residual air cells and stenotic maxillary or frontal sinus ostium were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failur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额窦中隔气房(FSC)的影像学特征及内镜下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7—12月鼻内镜手术术前鼻窦三维CT检查发现额窦中隔气房患者23例,按照Wormald额窦手术分型,行内镜下额窦手术,术中开放FSC,明确额窦引流通道与FSC的位置关系及临床特征。结果鼻窦CT影像学显示:FSC开口在额窦内6例,开口在额隐窝者17侧;FSC单个气房者16例,2个气房者7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额窦手术, Wormald 3级手术17例, Wormald 5级手术3例(复发性鼻息肉病骨质硬化明显2例、复发性乳头状瘤1例),Wormald 6级手术1例;经额隐窝径路内镜下开放FSC 18例,经额窦底近中线开放FSC 5例。结论术前鼻窦CT三维重建,明确FSC及其与额窦引流通道影像学特征;内镜下经额隐窝径路或额窦底中线径路开放FSC,是额窦手术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经鼻内镜鼻丘径路术式与钩突径路术式额窦开放手术的疗效,个性化评估合适的手术径路.方法 35例、51侧诊断为额窦病变,根据术前CT显示鼻丘气房气化程度及钩突上缘附着部位将其纳入两组:鼻丘径路术式16例、22侧,钩突径路术式19例、29侧.结果 ①术中均顺利找到额窦口开放额窦,未出现严重颅底及眼部并发症;②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主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病例的有效率分别为87.50%(14/16)及89.47%(17/19).术后6个月鼻内镜下检查,术腔愈合分级以额窦口直径>0.5 cm为标准,两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1.82%(18/22)及75.86%(2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经鼻丘径路和钩突筛泡基板前径路皆可有效处理额窦病变.术前CT扫描选择合适径路有利于手术顺利完成,降低手术并发症.术者的经验与窦口区的合理处理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经鼻内镜额窦脑脊液鼻漏修补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10,他引:2  
目的探索额窦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的进路、修补方法和手术技巧。方法对9例额窦后壁和4例额隐窝后外侧壁脑脊液鼻漏患者进行手术修补,其中首次手术行鼻内镜下修补术12例,联合进路1例;术后观察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3例患者中12例一次修补成功,1例二次修补成功。出现并发症2例,其中1例为术后颅内感染,行鼻外引流、额窦填塞术治愈;另1例为阻塞性额窦囊肿,行鼻内镜下额窦开放术治愈。结论经鼻内镜可以成功修补可视的额窦后壁脑脊液鼻漏,但要注意额窦口及漏口大小,防止术后额窦阻塞,诱发阻塞性额窦囊肿、额窦炎和颅内感染;对于额窦内不可视的脑脊液鼻漏和额窦口扩大困难的病例,建议行联合进路修补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