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WT1基因编码一种双向转录因子,对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的发育和wilms’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WT1基因也参与人类的造血调控,参与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各个过程及白血病的形成,在多种白血病中均有异常高表达,故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白血病抗原,用于制备白血病疫苗、表达WT1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净化及体内抗原特异性治疗,近年来利用反义RNA技术进行反义基因治疗也有较快发展。WT1成为白血病基因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3.
WT1基因编码一种双向转录因子,对人类泌尿生殖系统的发育和wilms’瘤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WT1基因也参与人类的造血调控,参与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各个过程及白血病的形成,在多种白血病中均有异常高表达,故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白血病抗原,用于制备白血病疫苗、表达WT1白血病细胞的体外净化及体内抗原特异性治疗,近年来利用反义RNA技术进行反义基因治疗也有较快发展。WT1成为白血病基因治疗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JAK/STAT是人体内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细胞内信号转导和基因转录过程由其介导;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血管生成以及机体免疫调节等过程,因此肿瘤的发生发展和其异常表达及活化密切相关。文章初步分析JAK/STAT信号通路与大肠癌之间关联,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医药对大肠癌的调控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癌基因iASPP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其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序列有转录因子GATA-2的假定结合位点,GATA-2在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GATA-2对iASPP的转录调控作用。首先检测了部分白血病细胞系中iASPP和GATA-2蛋白的表达,然后构建带有GATA-2开放读码框的真核表达载体与带有iASPP转录起始位点上游3000 bp至下游500 bp序列中GATA-2假定结合位点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共转染HEK293和CV-1细胞,检测荧光素酶活性,并对荧光素酶活性上调的结合位点区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白血病细胞系中iASPP高表达的细胞大多存在GATA-2的高表达;GATA-2对iASPP报告基因荧光素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当pCMV5-GATA2转染剂量上升至100 ng时,iASPP荧光素酶活性在HEK293细胞中上调到2倍;此转录激活作用在CV-1细胞中尤为显著,荧光素酶活性上调可达6.7。染色质免疫共沉淀结果证实GATA-2与iASPP转录起始区nt-361~-334有特异性结合。结论:转录因子GATA-2可以与iASPP的转录调控区结合,并促进iASPP基因转录。  相似文献   

6.
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是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能被多种刺激因子诱导快速而短暂地表达,并进一步调控细胞核内相关靶基因的转泉,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密切相关。现就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的结构、基因调控及生物学功能,特别对其与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转录因子与造血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细胞生成过程中特异表达一些转录因子,在转录水平调控造血,而转录因子的表达具有阶段和细胞系特异性。本文简要介绍调节转录因子和造血调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GATA结合蛋白1(GATA1)是1个重要的造血谱系转录因子,在转录水平上特异性调控红系和巨核系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此维持这2个系细胞的正常发育成熟。GATA1的功能结构由1个N端转录激活域(N-TAD)和2个锌指结构(NF与CF)构成。GATA1的蛋白序列在不同物种中高度保守,其改变将导致红系和巨核系相关基因转录失调,从而产生程度不一的临床表型。本文从GATA1的分子结构、在红系和巨核系细胞中的造血调控功能以及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红系/巨核系造血调控紊乱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初步确定T0u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4,TLR4)基因5’远端髓系细胞特异性的转录调控区域。方法采用分子克隆结合报告基因分析的方法,构建TLR4基因5’旁侧-2413.+66序列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pGL-3的重组质粒及其缺失质粒,通过DEAE—Dextran介导的转染技术导入人K562细胞,检测各报告基因质粒荧光素酶活性。结果TLR4基因5’旁侧转录起始位点上游-1337~-683bp区域在K562细胞中,能够增强报告基因转录活性。结论TLR4基因5’旁侧存在远端细胞特异性的调控区域,定位并鉴定参与调控的转录因子,可望阐明TLR4基因表达调控及其组织和细胞特异性表达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WT1基因与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T1基因能抑制生长因子和生长因子受体的转录,因此被归类为肿瘤抑制基因,但在人类白血病细胞WT1基因呈高表达,基表达水平与预后呈负相关,WT1基因的反义核苷酸可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野生型的WT1转染组系祖细胞后,可使细胞失去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诱导分化,而代之以持续增殖。这些现象揭示,在造血祖细胞WT1基因可能起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探讨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在不同细胞株中的转录活性,为开展基于WT1基因调控的白血病基因治疗奠定基础。以EGFP做报告基因,构建含有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重组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和电穿孔技术将重组质粒转染13个细胞株,包括WT1基因高表达的白血病细胞株(K562、NB4、THP-1、SHI-1),WT1基因低表达的白血病细胞株(U937和Jurkat);非造血细胞株中WT1基因高表达的MCF-7、T47D、293株细胞和WT1基因低表达的ECV304、SMMC7721、HT-29、SHG44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基因细胞稳定表达EGFP的平均荧光强度。以平均荧光强度代表启动子和(或)增强子的转录活性。结果表明: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含有WT1基因启动子的表达载体pEWP,以及含有WT1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的表达载体pEWPA。就启动子的转录活性而言,在非白血病细胞株中,ECV304细胞EGFP的平均荧光强度最高,是空载体(pEGFP-1)的16.54±2.45倍,明显高于白血病细胞株(p<0.05);MCF-7和SHG44细胞次之,分别为9.46±1.10和7.29±0.73倍,HT-29细胞表达最低,仅为0.99±0.02倍。在人类血病细胞株中,K562细胞EGFP的平均荧光强度最高,是空载体pEGFP-1的2.93±0.27倍,明显高于Jurkat和SHI-1细胞株(p<0.05)。后二者分别为0.74±0.03和0.84±0.09倍。pEWPA可以使HT-29、SHI-1和K562细胞中WT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增强,分别增强到4.81、3.06和1.01倍。结论:WT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与细胞内在WT1基因的表达水平不相关,增强子增强部分细胞株中WT1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但不具有造血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近50%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可以找到染色体易位,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是t(8;21)(q22;q22)。这种易位使21号染色体上的aml1(runx1)基因与8号染色体上的eto(mtg8,runx1t1)基因相互融合形成aml1/eto融合基因。最初对于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着重在造血转录激活因子AML1转化为白血病抑制因子,在靶基因调控水平上阻碍髓系细胞分化,aml1/eto融合基因在造血分化过程关键点抑制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造血转录因子。目前认为,t(8;21)染色体易位及二次突变引起造血干细胞减少的系别限制性及基因组不稳定性是引发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本文就aml1/eto融合基因及其剪接变异体在调控干细胞更新、阻断造血分化及与各造血系统特异的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为了解二酰亚胺类G一四链体配体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用不同浓度(0.1—10μmol/L)的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处理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系K562,用台盼蓝染料排斥法了解小分子对K562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变化,基因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分析基因表达谱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的部分结果。结果表明,二酰亚胺类小分子能够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二酰亚胺类小分子处理后白血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信号通路成员基因、原癌基因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相关的基因转录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是一种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小分子,这种抗肿瘤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调节某些重要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