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治疗兔肝VX2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介导药物靶向释放技术治疗兔VX2肝移植瘤的效果。方法利用3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肝VX2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均分为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组(US+LMLH组)、超声定位辐照血卟啉组(US+HP组)、超声定位辐照空白脂质微泡组(US+MB组)、单纯载血卟啉微泡组(LMLH组)、单纯血卟啉组(HP组)、单纯超声辐照组(U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治疗前后用二维超声、CDFI及CEUS观察肿瘤大小、回声及血流灌注情况,计算肿瘤体积大小及生长抑制率;同时观察不同处理组肝内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US+LMLH组肿瘤内部呈混合回声,CDFI及超声造影显示肿瘤的滋养血管明显减少,生长抑制率高于其他各组;在肝内及远处转移方面,US+LMLH组较少转移,明显优于其他各组;超微结构显示US+LMLH组细胞膜破坏,线粒体明显肿胀。结论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能有效激活血卟啉,具有较强的体内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DLLM)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对兔VX2肝癌微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60只兔VX2肝癌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6组(n=10):单纯药物组(Doc组)、单纯载药微泡组(DLLM组)、药物+超声组(Doc+US组)、单纯微泡+超声组(PLM+US组)、载药微泡+超声组(DLLM+US组)及对照组,比较各组动物肿瘤组织的血管密度(MVD)、CD34及VEGF的表达。结果处理后DLLM+US组的CD34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各组,MVD明显降低,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LM+US组的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DLLM联合UTMD能抑制兔VX2肝癌的微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兔VX2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抑制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5只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的Balb/c裸鼠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3只:A组为空白对照组,裸鼠肿瘤未行任何治疗组;B组为单纯超声辐照组,仅行超声辐照,未使用任何造影剂;C组为超声辐照联合SonoVue裸微泡治疗组;D组为超声辐照联合Targestar.SA裸微泡治疗组;E组为超声辐照联合包载血管内皮抑素的微泡治疗组。分别于辐照前、辐照后1、14和28d测量肿瘤体积,绘制肿瘤体积生长曲线。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脱机分析峰值强度(PI)、局部血容量(RBV)和局部血流量(RBF)等造影参数。实验结束后切除肿瘤组织行光镜及电镜病理学检查,并通过CD34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评估肿瘤坏死面积(NA)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辐照前各组肿瘤体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辐照后28d,C组、D组和E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A组和B组,且E组明显小于c组和D组(均P〈0.01)。辐照前各组PI、RBV和RBF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辐照后28d,C组、D组和E组PI、RBF和RBV较辐照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A组和B组(均P〈0.05),E组明显低于C组和D组(均P〈0.05)。电镜观察显示,C、D、E组肿瘤细胞核膜消失,核染色质溶聚,呈簇状不规则排列,线粒体空泡化和微血管内皮损伤出血,以E组最为明显,而A和B组鲜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治疗后28d,E组肿瘤组织NA明显高于其他各组,而MVD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均P〈0.01)。结论靶向载血管内皮抑素微泡联合改良聚焦超声定向辐照可以破坏结肠皮下易位原位结肠癌肿瘤微血管,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增强结肠癌的治疗效果.将来可能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结肠癌治疗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聚焦超声在相同功率(200W)、不同辐照时间下对猪离体皮下脂肪的破坏作用,为聚焦超声用于减脂塑形提供剂量参考。方法将3cm×3cm×3cm大小的新鲜离体猪皮下脂肪120块分成A、B两组(n=60)。A组辐照时间为5、10、20、30、60、90s,辐照后肉眼观察靶区的形态变化,并计算每个凝固性坏死灶的体积及能效因子;B组辐照时间为30、60、90s,辐照后取靶区脂肪制成切片行光镜观察。结果在A组中,当辐照时间≥10s时,肉眼可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区域。在B组中,施加聚焦超声后光镜下可见靶区脂肪选择性破坏,而靶区外的血管神经无损伤。结论聚焦超声能有效破坏离体猪脂肪组织,且破坏程度与辐照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辐照微泡介导CD/TK双自杀基因质粒转染对在体乳腺癌的杀伤效应。 方法:用人乳腺癌MCF-7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后,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质粒组、超声辐照组、超声辐照微泡组,每组5只。对照组仅给予CD与TK相应的前药(5-氟胞嘧啶与更昔洛韦);质粒组注射质粒(含CD/TK基因)与前药;超声辐照组注射质粒与前药,并予超声辐照;超声辐照微泡组注射靶向超声造影剂(质粒与微泡混合物)与前药,并予超声辐照。实验期间记录裸鼠肿瘤生长情况;处理结束后5 d,剥除肿瘤,计算各组的抑瘤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基因瘤内转染情况,计算基因转染效率;RT-PCR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计数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质粒组肿瘤的生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超声辐照组与超声辐照微泡组肿瘤生长被明显抑制(均P<0.05),质粒组、超声辐照组、超声辐照微泡组的抑瘤率分别为3.72%、21.40%、47.13%。质粒组、超声辐照组、超声辐照微泡组基因转染效率分别为0.78%、2.81%、23.87%,后者转染效率明显高于前两组(均P<0.05)。超声辐照组与超声辐照微泡组肿瘤组织中均出现CD/TK基因阳性片段,而对照组与质粒组的肿瘤组织中未见。超声辐照组与超声辐照微泡组肿瘤组织MVD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超声辐照微泡组低于超声辐照组(均P<0.05),质粒组MVD计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超声辐照微泡介导的双自杀基因系统能有效提高基因转染效率与表达,从而增强对肿瘤生长和肿瘤微血管的生成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纳米微泡对兔VX2乳腺移植瘤辐照效果的影响。方法制备纳米微泡,于光镜、电镜下观测微泡的大小、形态、分布及稳定性。采用Zeta SIZIER 3000电位仪测定微泡的粒径、电位。60只健康纯种雌性新西兰白兔,麻醉后种植VX2肿瘤于双侧乳腺组织内。2周后,选取乳腺区肿瘤组织直径大小为10mm的兔进行实验,随机分为实验组(HIFU+纳米微泡)和对照组(HIFU+磷酸盐缓冲液),辐照剂量150 W,辐照时间5s,记录HIFU辐照前后灰阶变化,辐照后行HE染色观察坏死区域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制备纳米微泡,其理化性质稳定,粒径大小合理,电位均衡。实验组靶区平均灰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示实验组发生凝固性坏死范围明显大于对照组(P〈0.001)。结论纳米微泡能明显增强的损伤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机械指数(MI)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对裸鼠人胰腺癌荷瘤模型肿瘤局部血流及化疗药物浓度的影响。方法经裸鼠双侧后腿注射肿瘤细胞,建立裸鼠人胰腺癌荷瘤模型33只,随机分为A、B、C组,行超声造影、化疗药物注射及超声辐照/假照。随机选取荷瘤裸鼠一侧后腿为治疗侧(超声辐照),另一侧为对照侧(超声假照)。辐照/假照前后均行超声造影,获得时间-强度曲线,峰值强度(PI)及AUC。于超声辐照/假照前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DOX),并于超声辐照/假照过程中实时推注微泡;A、B、C组治疗侧超声辐照的MI分别为0.3、0.7、1.1。超声辐照/假照后,行DOX药物浓度检测及组织病理检查。并于超声辐照/假照前,测定不同MI对应的峰值负压范围。结果 A组治疗侧DOX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侧[(1.45±0.53)μg/g vs(1.07±0.46)μg/g;t=-5.163,P=0.001]。B组及C组中,治疗侧与对照侧药物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297、-0.357,P=0.766、0.721)。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显示,除B组对照侧PI、B组及C组对照侧AUC外,超声辐照/假照后各组中治疗侧及对照侧均较超声辐照/假照前PI均升高、AUC均增大(P均0.05)。各组对照侧与治疗侧肿瘤组织病理表现相似,未见明显出血及细胞肿胀。MI为0.3(A组)、0.7(B组)、1.1(C组)时,对应的实测峰值负压范围分别为0.81~0.83MPa、0.96~1.32 MPa和2.29~2.53 MPa。结论 MI为0.3的诊断超声联合微泡可增强肿瘤局部血流灌注,促进人胰腺癌荷瘤裸鼠肿瘤局部化疗药物释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HSA)改良载紫杉醇纳米微泡的制备,并观察其性能表征。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及机械振荡法制备HSA改良的载紫杉醇微泡,观察其外观、形态,检测其粒径大小、分布、Zeta电位及包封率;行CEUS观察兔髂动脉的显影情况。结果HSA改良载紫杉醇纳米微泡外观为乳白色混悬液,光镜下其分布均匀,呈圆球状,平均粒径为(772.9土6.2)nm,表面电位(一13.2士0.3)mV,浓度为(8.64士1.38)×10。/ml;其包封率为(93.51±2.07)%,高于未加入HSA的载紫杉醇纳米微泡[(84.88士4.14)%,P<0.05]。经外周静脉注射HSA改良载紫杉醇纳米微泡后,兔髂动脉超声增强显影。结论HSA改良载紫杉醇纳米微泡理化性质稳定,药物包封率高,可达到动脉增强显影效果。  相似文献   

9.
包裹液态氟碳高分子纳米球相变及体外超声显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纳米级超声造影剂——液态氟碳(PFP)高分子纳米球,观察其物理特性、体外热致相变、声致相变及体外超声显影效果。方法采用乳化一蒸发法(单乳化法)制备包裹PFP的MPEG-PLGA纳米球(P-NP),以光镜观察纳米球形态分布,以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检测纳米球粒径和电位;在显微镜上放置加热板实时观察P-NP的相变情况;于体外应用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仪辐照后,观察其超声显影效果。结果所制备的包裹PFP的高分子纳米球外观为乳白色混悬液,形态规则,呈球包球形;平均粒径为(393.2±40.7)nm,平均电位为(-5.23±8.69)mV;加热板显示的温度约为42.6℃时,光镜下显示纳米球开始转变为微气泡,且随着温度增高,所产生的气泡逐渐增多;体外行LIFU辐照后,在超声基波和谐波模式下可观察到显影明显增强。结论成功制备了PFP高分子纳米球,其粒径小、稳定性好,体外经LIFU仪辐照后可增强超声显影,有望成为一种新型超声造影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微泡超声对庆大霉素抑制大肠杆菌的增强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配制1×107 CFU/ml大肠杆菌(ATCC 25922)悬液,分为空白对照组、微泡(Sonovue)组、超声组和微泡超声组,每组按照庆大霉素浓度进一步分为0、1、2 μg/ml三个浓度组(n=8).微泡浓度为体积分数10%.超声辐照强度为300 mW/cm2,频率为46.5 kHz,占空比为33%,辐照时间为12 h.平板计数法比较各组残留活菌密度,取对数(log10 CFU/ml)行统计学分析.每组另取少量菌液行透射电镜扫描,观察残留菌的微观形态.结果 未添加庆大霉素时,四组残留菌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庆大霉素1 μg/ml时,微泡超声组(5.44±0.49 log10 CFU/ml)与空白对照组(7.44±0.64 log10 CFU/ml)、微泡组(7.19±0.38 log10 CFU/ml)、超声组(6.86±0.29 log10 CFU/m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庆大霉素浓度为2μg/ml时,微泡超声组(2.87±0.28 logl0 CFU/ml)与空白对照组(4.45±0.43 log10 CFU/ml)、微泡组(4.33±0.40 log10 CFU/ml)、超声组(3.89±0.37 log10 CFU/ml)的差异仍均有统计学意义.上述药物浓度下超声组与空白对照组菌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透射电镜扫描提示,与单纯超声辐照相比,微泡超声辐照可迸一步改变细菌胞膜的形态,胞膜皱褶更明显,存在较多不连续.结论 与单纯超声辐照相比,微泡超声可以进一步提高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可能与微泡增强超声的“声孔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新型载Bi2S3液态氟碳纳米粒,观察其特性及其体外多功能显影效果。方法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载Bi2S3液态氟碳纳米粒(Bi2S3-PFH),检测其理化性质。对不同浓度Bi2S3-PFH纳米粒进行超声显像,并观察经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仪器辐照后的图像变化。对不同浓度Bi2S3-PFH纳米粒进行CT显像。结果 Bi2S3-PFH为棕色混悬液;显微镜下呈球形,平均粒径为(487.2±14.5)nm,Zeta电位为-(18.8±1.6)mV;随着纳米粒浓度的增加,体外超声信号强度增强,且经LIFU辐照后回声强度进一步增强。体外CT值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增高。结论成功制备的新型载Bi2S3液态氟碳纳米粒可用于体外超声、CT显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破坏微泡促进下肢缺血大鼠骨骼肌血管新生的时间一效应关系。方法将76只切断双侧股动脉一周后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超声破坏微泡组、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和对照组。超声破坏微泡组经尾静脉输人脂质全氟丙烷微泡造影剂0.5ml,同时用1.0MHz、2.0W/cm^2的超声在其双侧大腿骨骼肌局部作用3min;单纯超声组仅在骨骼肌局部用同等的超声能量作用;单纯微泡组仅由尾静脉输入脂质全氟丙烷微泡造影剂0.5ml;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处理结束后的第3、7、10、14、21、28天,用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国产DFY-Ⅱ型超声图像定量分析诊断仪等方法检测和观察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超声破微泡组有较多的新生血管,其他三组较少;随着时间的变化,超声破坏微泡组的MVD值和VEGF表达在第10天达到高峰,单纯超声组的高峰出现在第14天;CDFI检查和DFY-Ⅱ型诊断仪分析表明,超声破坏微泡组可探及较多的血流信号(P<0.05)。结论超声破坏微泡可刺激缺血骨骼肌中内源性VEGF较快、较多的分泌,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不同浓度盐酸消融胆管后兔的肝功及胆管组织改变,为临床应用消融栓塞胆管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20%、15%、10%和5%的盐酸消融右外叶胆管后兔的存活情况、肝脏功能和胆管组织病理改变。结果:胆管消融术后所有动物均未死亡,存活率100%。20%盐酸及15%盐酸胆管消融造成兔右外叶肝脏几近坏死。10%盐酸胆管消融导致兔右外叶近肝门部肝实质完全坏死,肝叶中部及边缘组织以汇管区为中心的大片坏死。5%盐酸胆管消融后兔右外叶近肝门部及中部肝实质以汇管区为中心的坏死,肝叶边缘仅胆管坏死。与20%、15%和10%盐酸组兔相比,5%盐酸组的肝功能损害最轻。结论:盐酸作为胆管消融剂,能够导致胆管组织凝固性坏死,破坏胆管上皮,终止胆管上皮及胆管周围腺体的分泌;5%为盐酸消融胆管的较理想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一种脂质包裹液态氟碳(PFP)的新型温敏型纳米粒(HSNP),观察其于加热和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下的相变情况,体外检测其超声显影效果。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包裹PFP的HSNP。检测其物理性质;光镜下观察HSNP加热下的相变情况;制备内含HSNP高分子聚丙烯酰胺凝胶模型,同时建立含磷酸盐缓冲液(PBS)和脂质悬液的凝胶模型作为对照,观察LIFU辐照后凝胶模型的超声显影效果。结果成功制备包裹PFP的HSNP,其外观呈乳白色混悬液,镜下微球大小均一,形态规则,平均粒径(507.9±101.7)nm,平均电位(-5.87±4.41)mV。HSNP于45℃时开始转变为微气泡,随温度升高气泡随之增多增大。LIFU辐照前,基波和谐波下含PBS和脂质悬液凝胶模型呈无回声,含HSNP凝胶模型基波和谐波呈无回声为主伴散在点状高回声,LIFU辐照后,含PBS和脂质悬液凝胶模型基波下呈散在点状高回声,谐波下未见明显改变,含HSNP凝胶模型基波下呈密集点状强回声,谐波下呈细密点线状高回声;辐照后含HSNP凝胶模型平均超声灰度值(161.13±2.74)明显高于含PBS(24.09±2.38)和脂质悬液(25.03±2.50)凝胶模型(P均0.05)。结论本研究制备包裹PFP的HSNP为新型超声造影剂,可声致相变,体外可实现增强超声显影。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及比较在肝癌手术治疗中使用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与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0日4年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通外科住院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中应用射频技术的不同分为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手术组(简称双极射频凝固器组)及直接单极射频消融治疗肿瘤组(简称单极射频消融组),非随机对照研究其应用范围、临床效果、安全性和卫生经济学指标的差异。结果纳入患者56例,男女比例1.95∶1,年龄23~86岁,肝硬变患者占85.7%(48/56),多发肿块患者占12.5%(7/56),腹腔镜手术占16.1%(9/56)。双极射频凝固器组22例,单极射频消融组34例。双极射频凝固器组肿瘤直径≥5 cm肿瘤患者比例大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0),多发肿块比例和腹腔镜手术比例与单极射频消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多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0),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有2例患者采取了肝门阻断措施,并有3例患者术中输血治疗,输血量为400、400及600 mL。手术时间:双极射频凝固器组手术时间比单极射频消融组延长(P=0.021),但进一步比较直径≥5 cm亚组的肿瘤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围手术期死亡和并发症情况:全部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双极射频凝固器组和单极射频消融组的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2%(4/22)比11.8%(4/34),P=0.780〕,并发症全部治愈。卫生经济学指标:双极射频凝固器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1),住院费用明显多于单极射频消融组(P=0.004)。治疗效果:2例肿瘤直径≥5 cm射频消融患者,术后肝动脉介入造影发现射频肿瘤边缘存在碘油沉积,考虑肿瘤残余。结论在肝癌手术治疗中,使用双极射频凝固器与单极射频消融都是安全、有效的。对直径小于3 cm的肝癌、多发肿瘤和有条件微创手术中使用直接单极射频消融治疗在术中出血、微创比例、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方面较双极射频凝固器有优势,但在直径≥5 cm肝癌的治疗中双极射频凝固器辅助肿瘤切除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血清前列腺素E2(PGE2)代谢产物6-keto-PGE1α与退变椎间盘渗透性改变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探讨PGE2作为反映盘源性腰痛的特异性炎症指标的可能性。方法①收集20例盘源性腰痛分为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分别测定两组血清标本前列腺素E2水平。②采用同期健康献向者1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A组(盘源性腰痛患者治疗前)53.8470±13.763pg/ml,B组(盘源性腰痛患者治疗后)46.1025+5.516pg/ml,A组明显高于B组及c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A、B两组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发现t=2.875,经双尾检验P〈0.05,盘源性腰痛患者治疗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①前列腺素E2与盘源性腰痛炎症机制密切相关。②监测血清6-keto-PGE1α能很好的反映出椎间盘内的渗透性变化和盘内炎症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铁牛七单味及复方酊剂对兔膝关节炎关节液MMP-3的影响,进而确定铁牛七单味及复方酊剂在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为开发临床中药新药外治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提供科学上意义上的依据。方法:参照日本鬼头康彦的造模方法:将1.6%的木瓜蛋白酶生理盐水0.5ml注入兔膝关节腔,隔3d注射1次(1d,4d,7d),连续3次,根据临床上超疲劳活动容易提前出现关节炎的发病特点,每日强迫兔活动30min,此造模方法成熟,可靠,操作性强,具有可重复性。造模成功1w后,用8%硫化钠脱毛剂脱去右后腿膝关节部位2cm×3cm毛,保护去毛部位皮肤无破损。(A组)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B组)造模对照组:造模成功后,不做任何处理,正常饲养。(C组)单味铁牛七酊组:给予相当人5ml铁牛七酊的动物量,涂抹兔膝周围,早晚各用1次药,连续用药14d。(D组)复方铁牛七酊组:给予相当人5ml复方铁牛七酊的动物量,涂抹兔膝周围,早晚各用1次药,连续用药14d。(E组)消肿止痛酊组:涂抹兔膝周围,用量按说明用,连续用药14天。结果:复方铁牛七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单味铁牛七酊组和消肿止痛酊组,单味铁牛七酊组的治疗效果优于消肿止痛酊组。因此根据此结论我们推测:消除关节液中的自由基,降低关节液中MMPS-3的含量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重要举措。结论:单味铁牛七酊和复方铁牛七酊能够消除关节液中的自由基,降低关节液中MMP-3的含量,促进膝骨性关节炎的恢复,尤其是复方铁牛七酊剂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超声辐照联合微泡消融活体犬心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低能量超声辐照联合微泡消融活体犬心肌的可行性。方法将20只杂种犬随机分为超声联合微泡组(US+MB组)、单纯超声组(US组)、单纯微泡组(MB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在心腔内超声(ICE)监控下,将自制多功能ICE导管送入犬左心室。对US+MB组犬于左心室前壁注射0.1ml微泡,以0.3 W/cm2声能对注射部位辐照30s;US组以相同条件辐照,但不注射微泡;MB组仅注射微泡;对照组仅插入导管,不进行其他处理。术后第3天处死动物,进行心脏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肉眼见US+MB组微泡注射部位心肌出现苍白色消融灶,镜下见心肌细胞核固缩、核碎裂等特征;US组、MB组及对照组动物心脏形态学及组织学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微泡能提高超声消融效果,实现低能量超声消融心肌组织,减少心内膜损伤,提高心肌消融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