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有关医德论述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代医学家从事医疗实践活动时 ,对医德的论述很多。这些论述散载于他们的著作之中 ,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治病救人是古代医德的基本思想早在战国时期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指出 :“非其人勿教 ,非其真勿授 ,是谓得道” ,认为医学技术是宝贵的 ,不愿为人民服务的人勿教他 ,不是有志于医学的人切勿传授给他 ,这样才能保持医学的优良传统 ,才符合医学的道德。  清代医学家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说 :“医 ,仁术也” ,将医学技术与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仁”和“爱人”联系起来 ,作为医德的最…  相似文献   

2.
沉痛缅怀一代大师——我刊名誉顾问裘法祖院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医学泰斗、一代大师裘法祖院士不幸逝世的噩耗,使我们万分悲痛。裘法祖院士是高尚医德医风的楷模。他仁心宅厚、大爱无疆,主张“医学归于大众”。早在1948年,裘法祖就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科普刊物《大众医学》。他常说:“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已的亲人”。  相似文献   

3.
<正> 医德,指医生的思想、信念、品德、言论、行为以及对医术的看法、学医的宗旨等等。古代医学家关于医德的论述,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珍贵的精神财富,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文明、表明了古代医学家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在当前强调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重温一下古代医学家关于医德的教导,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孙思邈的医德理论对医德规范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学道德规范是医务人员在各种医学活动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医学家孙思邈以德修身、以德养性,非常重视医生的品德修养,在其《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大医精诚》和《大医习业》两篇文章,文章从两个方面告诫医者:一是“精”,即技术要精湛。二是“诚”,即品德要高尚。这篇专门论述医德修养问题的文章,为当时和后世行医者的医德建设树立了榜样,制定了规范。  相似文献   

5.
加强医古文学习有助于医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需要,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医学生医学道德素质的提高 医学道德简称医德,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医德作为调节医生与病人及相关人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已有了悠久的历史,并经历代医家的倡导,使中国医学的医德内容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医古文本身有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为一体的特点,对于提高医学生的医学道德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古文中有关医德的论述和记叙名医风范的事例很多,它是揉和了中国古代的道德观于医学的结晶,这不仅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而且也是向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其内容不仅体现在许多杰出医学家的行动上(如春秋战国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珍等既是神奇医术的化身,也作为医德高尚的典范而深入人心) ,同时也反映在许多的著述中,如医学在《内经》中被称作“圣人之术”,后世也多称为“仁术”,充分说明了学医者应具备高度的智慧和高尚的医德。再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大医精诚》既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德专论名篇,也是后世医家的医德教育范文。书中把“精”(专业要精)和“诚”(品德要高尚)作为医生修养的两个标准,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文中对医生的治学态度、诊疗作风、思想修养、学术道德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论述的观点对当今的医学生仍然起着十分积极的教育作用。更重要的是,医古文中有关医德的内容远离空洞的说教,用大量感性的事实说话,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于潜移默化中变成一种内在的品质和精神,从而起到提高医学生医学道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道德。”医生是个高风险、高责任的直接关系到病人安危的职业。随着现代生物模式由单纯的医学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人员的社会责任加重了,社会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值也更高了。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知识全面、技术精深,而且还要有崇高的医德。如何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临床实习是医学生真正接触病人,把理论所学应用到为病人服务的临床实践过程,是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的过渡阶段,也是医德教育的关键期。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德培养,是在学生观察、思考、体会、仿效中渐进而成的,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中感受深者可影响其终身。笔者就多年来在临床带教中的经验,对实习医生的医德教育谈几点想法。1临床教师要高度重视实习医生的医德教育医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德水准比其他行业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更完备。首先,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使医学的服务与研究不再局限在“生物医学”的领域,而与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医师的职业道德也必须顺应这一转变的要求,因此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势在必行。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提高医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医学与人文为何必须结合和如何结合。从自然科学中惟有医学是研究人、人服务于人.现代医学模式,解决医学现实和发展中的问题等6个方面论证两者必须结合。对于医学与人文如何结合.提出“医德为魂.医术为本”。要求医务人员应德才兼备,核心是提高全面素质。主要体现医术为本的业务素质,应成为“能医”;主要体现医德为魂的人文素质,应成为“良医”。要争取成为临床医学家,医德医术兼备、科技人文结合,治学修身相融,体现大医精诚。  相似文献   

8.
医德系指医生的思想、品德、言论、行为、学习医学动机等,是一种意识形态反映。在当前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重温古代医学家有关医德的论述,继承和吸收其中有益部分,是有一定现实现意义的.一、关于思想品德方面(一)医生要以仁爱为怀,立志济世救人。学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思想和文化条件,故历代医家都谆谆告诫说:“非其人勿传,非其人勿习。”如明·李延说:“医司  相似文献   

9.
试论现代医院管理中对医护人员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理念 ,也是一个现代化医院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标志。医学从本质上讲是“仁”学[1] ,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指出 ,要有“精究方术”与“爱人知人”的精神[2 ] 。古人云 :“无德不成医” ,现代著名医学家 ,一般都有高尚的医德 ,即先做“人”后成名医。医学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里认为 :“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 :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古今中外医学名家都以医治和照顾病人为己任 ,充溢着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激情。 2 1世纪医院管理更应该把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医德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祖国医学历来都十分重视医家的医德教育和医德修养,认为医家行医必须具有优良的医德情操,所谓“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以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历代人民的赞美,且将其尊称为医圣。本文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为蓝本,并结合其它史书中有关张仲景的一些典故,从其严谨的治学精神、仁爱救人赤诚济世的精神,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张仲景崇高的医德情操,旨在使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学习这位伟大的医学家,从中吸取精神食粮,克服当前医务界所出现的弊端。由于水品有限,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旴江医学,源远流长,经历千年而不衰。其缘由乃为得益于旴江流域文化昌盛和教育发达。旴江流域素有“文化之邦”、“才子之乡”之美誉,千百年来这里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教育事业发达,书院云集,文人辈出,名医辈出。医学传承成为了旴江医学形成与发展及其医学人物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诸如席弘、李梴、龚信、龚廷贤、谢映庐、喻嘉言等医学家都在医学教育方面有着杰出成就,并且本身就是德才兼备的儒医型人才。本文从书院文化、人文修养、医德培育、习医途径、传授技巧、精编教材、学术交流、病人教育等方面,探讨旴江医家的医学教育思想,以期为现代医学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古人谓“医乃仁术”,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我校是培养人民医生的高等院校,要培养出一个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好医生,首先必须重视医德的教育。本人从事中医教学十余年,现就在教学中如何贯穿医德教育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医德之我见     
医德是所有医生至关重要的道德修养,是医生从业不可或缺的品行,我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就在他的“大医精诚”中明确提出大医的职业道德标准,本文总结了医务人员除了具备精湛的诊疗技术外,更重要的还应具有博爱、同情、善良、怜悯真诚的心。  相似文献   

14.
希波克拉底是公元前54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欧洲医学奠基人,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总结了前代医学家的理论、医技,提出了“体液说”,医学成就突出,现有《希波克拉底文集》(简称《文集》)存世。希波克拉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撰写的医学著作,更在于他明确了医生对病人、  相似文献   

15.
医学与其它科学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医学的对象是人,因此医生的职业道德——医德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祖国医学认为:“医之道,必须先正己,然后正物”。就是说医师行医首先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在浩瀚的中医典籍里,有着极为丰富的有关医德的论述以及古代医家的许多嘉音懿行。明代医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所提出的“视医五则”可以说是古代医家之医德的概括。 1.对于病人必须有同情怜悯心情,体会病人的痛苦古代称医术为仁术,即医学是一种活人救命的技术。其服务对象直接是“人”。故明代医家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说:“医道,古称仙道也,愿为活人”。因此作为医家对“人”对“生命”必须有无限的热爱精  相似文献   

16.
简论医德的内涵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医德的内涵,主要体现在“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意指医生对病人负责任的态度;“看好病”,则指医生应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乃医德的一体二面,统一融入追求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人文维度。  相似文献   

17.
医学职业道德(简称医德)是在社会道德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制约下,反映人们在医学职业中的一种特殊职业道德。医生是一种神圣的职业,而医德是医生的灵魂所在,对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生职业来说,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从业医生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但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而引起医患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医乃仁术"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倪征 《医学与社会》2000,13(2):53-54
“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德宝贵财富中的精华.它揭示了医学的核心和特质。探寻其内涵和现代价值,对于弘扬国粹,继承优秀传统,提高当今中国医学道德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医乃仁术”的内涵 “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在《尚书·商书》中就已出现,《周书》中几次提到。春秋时期,“仁”的思想得到极大发展。而作为“仁”之学说的集大成者则是孔子。 “仁术”一词首见于《孟子·梁惠玉上》,但与医学相关联,将医学称为“仁术”则在北宋以后。由于医学蕴含有博爱济众的特征,加之理学中人对仁爱思想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疗矛盾不断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这就要求医生不仅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全面的医疗技能,更要具备高尚的医德。因此,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文章就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提升医德教育的效果,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传统医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崇尚“生命至重”的信念,倡导“医乃仁术”的思想,强调“医贵乎精”的理念,恪守“贵义贱利”的准则,是数千年来医生规范自我、独善其身、鞭策奋进的行为规范。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青年医学生难免受到拜金主义等不健康思想的影响。因此,有必要把传统医德的内容贯穿于医学院校的中医教学之中,为国家培养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学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