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症状绝经后女性阴道微生态状况,为绝经后女性阴道炎性疾病提供诊断依据及治疗思路。方法选择我科门诊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1 151例自然绝经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阴道分泌物,对其标本进行显微镜检及生化检测,分析阴道微生态状况。结果 1 151例绝经后女性阴道微生态形态学或功能学方面均有不同程度失衡,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的发生率最高,占19.29%,其次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占4.26%,滴虫性阴道炎(TV)发生率为2.70%,混合感染率2.43%,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71.16%。结论绝经后老年女性阴道微生态失调比例较大,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且为未明确感染的阴道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孕晚期孕妇的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情况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接受正规产前GBS筛查的1 500例孕晚期孕妇作为观察对象,设计临床资料调查问卷,分析孕妇的临床资料,观察孕妇的GBS感染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探讨诱发孕晚期GBS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500例孕晚期孕妇中, GBS阳性者225例,占15.00%;非感染组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总发生率低于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反复性阴道炎和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孕期贫血、生活环境在农村、孕前体质量指数高均可能是导致孕晚期孕妇发生GBS感染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孕晚期孕妇发生GBS感染可能受孕前、孕早期、孕中期阴道炎和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孕期贫血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女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的检查,评估其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实验室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就诊于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且诊断为VVC的患者545例,分别由临床医生采集患者阴道分泌物,通过相差显微镜和革兰染色对患者分别进行阴道清洁度、AV评分、Nugent评分及干化学等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 545例患者中单一感染217例(39.82%),混合感染328例(60.18%)。其中混合感染患者阴道清洁度Ⅳ度,白细胞(++、+++、++++)、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pH值(3.8~4.5)、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与单一感染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一感染患者在阴道清洁度(Ⅰ/Ⅱ、Ⅲ)、白细胞(0~5)、菌群多样性(未见、+)、优势菌(G+)、pH值(≥4.6)、过氧化氢(-)、白细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方面的比例与混合感染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VC的混合感染占60.18%(328/545),混合感染中VVC+AV占68.60%(223/328),分别与其他混合感染情况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现2例同时合并滴虫感染患者。结论 VVC混合感染发生率高,尤其是合并需氧菌性阴道炎,且与单一感染患者比较微生态失衡更为严重,因而阴道微生态评价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评估VVC患者的阴道微生态情况,为临床及时、准确、全面的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不孕女性进行阴道微生态分析,以了解不孕女性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指导临床合理诊治。方法采用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对1 440例不孕患者(不孕组)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测,并以同期的1 200例育龄期体检女性(体检组)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微生态类型特点,同时对不孕女性进行支原体、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球菌病原菌检测。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孕组女性的阴道微生态失调率(87.92%)高于体检组(7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需氧型阴道炎(AV)、BV合并VVC、BV中间型合并VVC的检出高于体检组(P0.05)。菌群正常,功能下降的类型更易在体检组人群中检出(P0.05)。原发性不孕与继发性不孕中各种微生态类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女性各类病原菌中以解脲支原体检出率(35.97%)最高。结论女性不孕症与阴道微生态失调有一定的相关性,纠正女性阴道微生态失调对于女性不孕症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妊娠晚期合并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VVC)分类并探讨其对围生结局的影响.方法 对300例妊娠晚期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筛查VVC患者,按临床特征评分分为轻度、重度VVC.随访至产后42 d,记录妊娠结局及新生儿感染情况.结果 妊娠晚期真菌感染率34%.重度VVC组在胎膜早破、胎盘胎膜粘连、早产、产时会阴延裂、产后切口裂开、新生儿感染方面明显增多,与非VV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产褥感染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期重度VVC,对母婴造成不良影响,孕前、孕期应积极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阴道微生态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于我院接受宫颈病变筛查的24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受检者的阴道pH、乳酸杆菌减少、细菌性阴道炎(BV)、滴虫性阴道炎(TV)、念珠菌性阴道炎(VVC)等阴道微生态变化异常率,HPV感染率及感染类型,宫颈病变异常及病变类型.分析阴道微生态指标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细菌性阴道病(BV)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病情况及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本院1967例女性体检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影响BV、VVC发病的相关因素。结果1967例体检检出282例女性VVC,检出率14.34%(282/1967);检出231例BV,检出率11.74%(231/1967);VVC以25~35岁性活跃期年龄段检出率较高,BV发病率各年龄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VC及BV治疗效果及疗效影响因素经Logistic分析,流产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男方配合治疗及使用避孕套为康复效果的保护性因素。结论VVC与BV均与阴道微生态失衡相关,治疗中应注意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卫生习惯,注重男方协同治疗,阻断交叉感染,以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变化对早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0例孕妇的妊娠期临床资料,其中150例早产(妊娠满28周但不足37周时分娩)孕妇为早产组,150例足月生产(妊娠满37周后分娩)孕妇为足月组,比较两组孕妇阴道微生态情况及需氧菌阴道炎(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发生率等,分析阴道微生态变化对早产的影响及预测价值。结果足月组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正常率均高于早产组,AV、BV、VVC和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均低于早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组过氧化氢阳性率明显低于足月组,唾液酸酶、乙酰氨基己糖苷酶、脯氨酸氨基肽酶及白细胞脂酶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足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和阴道微生态失衡是早产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及阴道微生态失衡预测早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阴性预测值均>80.00%。结论妊娠期孕妇阴道微生态变化与早产密切相关,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和阴道微生态失衡对早产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B族链球菌(GBS)阳性孕妇阴道微生态与不良妊娠事件间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间于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行常规孕检并分娩的880例孕妇纳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孕早期(孕8~12周)及孕晚期(孕37周)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行GBS检测.使用五联阴道试剂盒检测阴道微生态,同时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致病菌的菌种分布情况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不同之处.方法 分别采集VVC患者和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76例RVVC病例经鉴定白色念珠菌60株(78.94%),光滑念珠菌6株(7.89%),热带念珠菌5株(6.57%),克柔念珠菌5株(6.57%),与VV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VC的念珠菌菌株对药物的敏感率为制霉菌素最高,其次为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RVVC组与VV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色念珠菌,但非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制霉菌素对阴道内真菌的敏感率最高,是治疗真菌感染的首选药物,RVVC致病菌株对唑类抗真菌药物仍有较高的敏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