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和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和上报的228例ADR报告资料,分别按照患者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上报的228例ADR,男性和女姓ADR发生比例为1:1.38;共涉及106种药品,包括多种心血管药品、抗生素、中成药等,其中降血压药、抗血栓药、调脂药及冠脉造影剂等心血管类药品ADR占较大比例;严重ADR的临床表现多样,其中造影剂所致过敏样反应较多,并有1例死亡.结论 重视分析ADR报告资料,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临床,这是做好ADR监测工作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常用抗生素ADR(Adverse reactions,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院各科室临床药师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所上报的使用临床常用抗生素所致ADR报告,对所收集的227份ADR报告中患者的年龄与性别涉及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折.结果 共计患者227例,男124例,女103例,年龄2月~92岁.ADR涉及临床常用药品共计34种,发生率较高的是(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ADR主要累及皮肤、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以过敏反应为主.结论 临床应用临床常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时,应密切关注该类药品ADR的发生,促使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邢玉柱  毕娟  贺鑫 《中国药业》2005,14(1):59-60
目的:分析抗生素ADR的产生原因,促进临床合理、安全、有效用药.方法:对抗生素ADR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所收集的44例抗生素ADR共涉及药物14种,其中青霉素居首位(34.1%),其次为喹诺酮类(29.6%).结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4月346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346例ADR涉及药品17类136种,以抗微生物类药引发ADR例数最多(32种,103例),其次是营养药、中药制剂、抗肿瘤类药;给药途径以静滴为主,多为单一用药方式;ADR累...  相似文献   

5.
侯爱国 《北方药学》2015,(12):166-167
目的:了解我院2012~2014年抗生素ADR的现状与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2014年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上报的87例抗生素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抗生素ADR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静脉给药为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96%;16~59岁为抗生素ADR发生主要年龄段,但儿童和老人发生的比例也比较高;发生ADR以β-内酰胺类和氟嗪诺酮类为主(累计占比88%),联合用药引起的ADR占比亦较高;ADR主要引起皮肤和附件损害(占58.62%).结论:应重视抗生素ADR的监测和上报,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ADR.  相似文献   

6.
蔡华晶  黄强增 《中国药房》2014,(30):2844-2846
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3年上报的76例ADR报告按患儿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6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76.32%;抗菌药物类所致ADR的比例最高,占75.00%;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表现为过敏反应,占85.53%。结论:儿科更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尤其是静脉给药。  相似文献   

7.
我院13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报告,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我院2010年1-12月临床各科室上报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我院ADR以61~80岁年龄段多发,静脉给药导致ADR占绝大多数,抗微生物药,尤其是头孢菌素类,是引起ADR的高危药物,ADR临床表现以累及皮肤和消化系统最为常见。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的550份ADR报告.对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致器官损害、ADR患者的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5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患者占28.0%;抗生素ADR占61.64%;静脉滴注给药时发生ADR占70.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应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采取有针对性地监测和管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李莹 《北方药学》2018,(4):168-169
目的:通过对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的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1日~6月30日30个科室收到的112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记录ADR症状,并分析ADR与患者性别、年龄、涉及ADR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 累及器官及其临床表现等情况.结果:发生ADR男性患者60例(53.57%),女性患者52例(46.43%);患者年龄<18岁发生ADR的18例(16.07%),18~60岁53例(47.32%),>60岁41例(36.61%);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中因注射头孢类抗生素51例(45.54%),青霉素类28例(25%),喹诺酮类20例(17.86%),大环内酯类10例(8.93%),其他3例(2.67%);静脉注射方式引起ADR占比较大(81.25%);皮肤及其附件部位发生ADR 41例(36.61%),神经系统21例(18.74%),呼吸系统16例(14.29%),心血管系统14例(12.5%),胃肠道系统13例(11.61%),泌尿系统7例(6.25%).结论:使用抗菌类药物引起ADR中,以头孢类抗生素为主,静脉注射ADR较多,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导致瘙痒、皮疹等症状,需加强我院医务人员对抗菌类药物ADR的监测及药物安全知识学习,合理应用,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0年我院上报给山东省ADR监测中心的639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以及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并分析。结果:639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较多,占34.90%;由抗微生物药导致的ADR最多,占32.25%;以静脉滴注方式为主,占81.48%;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30.90%。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尤其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11年上报的546例ADR报告,分别从资料来源、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所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结果等采用回归性分析.结果 546例ADR中,女性患者较多(占56.59%);共涉及140种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及中成药较多,分别占32.60%和20.51%;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反应最常见,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结论 加强合理用药,特别是抗感染药及中药制剂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信息.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06年4月上报的41例ADR分别从报告人、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报告者主要是医生(78.05%)和护士(19.51%).在41例ADR中涉及抗生素17例占41.46%,中药注射剂12例占29.27%.经静脉给药引起的ADR 33例占80.49%.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主.结论:临床在使用抗生素及中药注射剂时,特别是静脉给药时,要严密监测,有不良反应征兆时及时处理,以免发生更严重的ADR.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院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0~2011年上报的158例不良反应报告,对ADR病例中患者年龄、性别,涉及药品种类、临床表现及累及器官,以及ADR转归、预后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8例ADR报告中以女性及老年患者居多,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较多,所涉及药品以抗感染药和中成药发生例次较高,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及附件损害为主,严重病例10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应重视分析ADR报告资料,特别是抗感染药及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及时将信息反馈给临床,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我院1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1~2005年收集的12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20例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26%(31例);以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居多,占总例数的75%(90例);抗生素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9.2%(58例);临床表现以皮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6.7%(68)例。结论:医务人员应全面积极开展ADR的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实现临床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1-11月 ADR 报告85例,分别从 ADR 患者的基本情况、药品的使用情况、引起 ADR 的种类、ADR 的临床特征等多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 患者中男53例(占62.35%),女32例(占37.65%);年龄4个月~86岁。ADR 涉及的临床表现以皮肤科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血管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等。引起 ADR 的药物种类中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其次是中成药、循环系统药。引起 ADR 的抗生素中青霉素类最多,共涉及4种药物,报告11次,占41.67%;其次是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结论老年人、儿童应慎重用药,合理使用抗生素和中药制剂,慎用中药注射剂,加强 ADR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儿童使用抗感染药物发生不良反应(ADR)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探讨,为临床药物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2016年105例患儿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报告,分别从患儿基本信息、ADR临床表现、药物种类等多方面探讨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静脉给药易发生ADR;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所致ADR较多;ADR累及器官主要集中在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儿童在临床中使用抗感染药物时更应警惕ADR。  相似文献   

17.
孙志明 《中国药房》2014,(18):1692-169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5-2012年收集的223例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抗感染药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较多,分别占42.60%和29.1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占总报告例次的37.22%;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6.5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重视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门诊输液治疗中抗生素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与ADR有关的抗生素种类、ADR的损害类型及其临床表现、ADR因果关系评价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1.09,以<10岁和31~40岁患者较多,其中<10岁儿童发生率最高;引起ADR的药物主要集中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林可霉素;ADR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共48例;新的、严重的ADR 2例;经积极处理,所有患者均治愈或好转.结论 加强医院输液室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分析有价值的信息,可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近两年上报的98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抗菌药物类别及其不良反应发生率、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心血管药物及中药制剂引发ADR较多;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导致ADR最多。对各类抗茵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发生例数较多的是氟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是糖肽类、抗病毒类、碳青霉烯类药物。结论对引发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应加以重视,并加强用药监测,以利安全、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20.
我院34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元春  马儒清  陈金月 《中国药房》2009,(17):1346-134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340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报告ADR例数最多的部门为药学部,有80例(23.53%);21~60a年龄段患者ADR发生率较高(63.83%),且女性高于男性;静脉给药方式是导致ADR的主要因素(83.24%);ADR发生率最高的为抗感染药(48.08%),其中绝大多数是由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引发;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8.05%)。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提高报告质量,合理、规范使用药物,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