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段磊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579-580
在临床使用中药治病时,常遇到名称易混淆的中药,若辨不清,不仅疗效不确切,还增加诸多药物不良反应,给临床治疗带来负面影响,故加强对中药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学习,提高对易混淆中药的鉴别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王建伟  王伟影 《中国药业》2012,21(16):102-104
目的探讨中药名称混淆问题,理清名称相似中药的异同。方法通过10组名称易混淆中药来源、功能主治、性状的比较进行鉴别。结果与结论中药名称虽只一字之差,但其来源、性状特征、功能主治却明显不同,临床应用须严格甄别,不能相互代用、混用、错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相关用药目录,结合临床,对有关药物名称容易出现混淆的4类问题即:①药名相同但药物作用不同;②药名相近但药物作用不同;③药名相近且作用也有相似之处;④成分相同或类似,但品名不同;⑤药物中含主药成分相同,但制备方法不同。对这些问题予以归纳总结,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因为历史原因或各地用药习惯的不同,中药存在着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的问题.这使一些名称相近的品种易混淆.品种不同,质量常有差异,临床疗效也不尽相同.笔者比较了六种常见,且容易出现混淆的药物:南、北五味子,南、北柴胡,南、北五加皮.从这六种药物的来源、性状、成分、显微及理化鉴定、功效等几个方面可以了解其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目前用于临床的药物品种繁多,进口药,合资药,国产药纷纷投入临床,其中有些药品名称非常相似,甚至只有一定之差,极易混淆,但他们的作用确完全不同,很容易造成误开、误注、误发、误服,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6.
规范药品名称 监控药品价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及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医药行业为防病治病源源不断提供了许多有效、安全的新药。与此同时,众多的药物品种及繁杂的商品名称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也给微机的网络管理带来了困扰。它不仅耗费识别药品名称的时间与精力,其混淆药品,误用药品导致医疗事故时有发生。为此,规范药品名称,快捷、简便、准确、完整地编制药品名称,保障安全有效用药,已成为广大医药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7.
临床用药易混淆的主要原因为药品名称的非标准化,在大力推广应用非处方药(OTC)的形势下,广大医药人员以及去OTC药房购药的群众在使用药品时应该注意对同名异药、同药异名或药名近似的药物加以正确的区分,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中药名称书写混淆问题分析任国喜,徐建乐,冯悦萍,迟惠,张杰(八一二四四部队医院丹东118002)近年来,中医药行业中出现了严重的药名书写错误和混淆现象,给中药调剂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因中药名称书写错误投错药造成严重后果的报道逐年增多。笔者就中药饮片厂...  相似文献   

9.
患的康复取决于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用药治疗。用错药物是历代医学的大忌。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看到许多药物名称相近、读音相近,有的只有一字之差,但药理作用及功效却大相庭径。对这些药物广大医、药、护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认真仔细鉴别和区分查对,以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医疗差错,以免因一字之差造成医生误写,药师误取,护士误用而给患造成人为的伤害和痛苦。常见的易混淆药名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0.
中药混淆品种应属于假药范畴。主要来源于自古错误沿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外形、名称相似,代用品使用正品名及处方用名不规范等。笔者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探析,目的在于纠偏正名。 1 产生中药混淆品的主要原因 1.1 中药的混淆品部分是自古沿袭而来。由于古代中药知识大多靠口授师承流传下来,其中难免有误。虽经历代本草考证,但因受种种历史条件限制,混淆品种难以彻底澄清。如中药冬葵子,历代本草所载之冬葵子几乎全为“茼实”的种子,应以茼麻子的名称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对败酱草及其混淆品的品种、基原和标准进行整理。方法: 对历版《中国药典》、全国各省市的地方药材标准及饮片炮制规范进行梳理,按照药材名称、植物来源、药用部位逐项分析。结果: 败酱草混淆品主要为苣荬菜(北败酱)和菥蓂(苏败酱),全国各地方标准中存在名称混淆、植物来源混乱和药用部位不一致等情况。结论:本文对收载败酱草及其混淆品的全国法定标准进行了整理、比较和分析,为败酱草的规范化生产、检验及正确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统一医用电子仪器名称,可使计划、生产、销售、使用等部门不发生混淆。目前我国还没有医用电子仪器名称标准,现将日本电子机械工业学会的标准AM-19译出,以供参考。——译者  相似文献   

13.
介绍同名异药、一字之差药物、易于混淆药物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邵民象 《中国药房》1994,5(1):46-46
药物名称中数字的正确应用山东省文登市第一人民医院(264422)邵民象临床治疗用药时,许多药物的名称与数字有关。常因医师处方书写不规范,或药房药剂人员的误解而致药物错发事故。药物名称所涉及的数字包括:阿拉伯数字、中国小写数字、天干数字、罗马数字。药物...  相似文献   

15.
马龙婧 《北方药学》2015,(4):133-133
名贵中药历史悠久,使用广泛,疗效肯定,资源较少,价格较贵,如参类、西洋参类、鹿茸类、冬虫夏草、枫斗、西红花、灵芝、川贝母、海马、燕窝、蛤蟆、沉香、牛黄等,大多作为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治疗重大疾病的药物。然而,市场上制假贩假的现象不断,伪品、劣品层出不穷,手法愈加隐蔽,将名称或形态相近的混淆品与正品混为一谈,真伪鉴别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袁秀丽 《首都医药》2008,15(18):47-47
木香、土木香及川木香为易混淆的中药饮片品种,虽名称相近,但性状、显微结构、功能主治等方面均不相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7.
王红艳 《北方药学》2012,(11):54-55
目的:对西药中几种常见易混淆的药物进行对比和观察。方法:选取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几组药物进行对比和分析,对其临床主治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在对药物的观察和对比下,发现选取的几组药物是名字相近,但在功能主治及临床不良反应方面极其不同,在临床上如果仔细辨认,认真对待,是可以避免发生错误投药或是进行使用的。结论: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对待比较容易混淆的药品应该仔细认真核对,不可粗心大意,以免混淆导致用药错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8.
药品名称繁多,有些极易发生混淆。字形完全相同,只是次序颠倒的,如舒喘宁与喘舒宁、胃得乐片与乐得胃片;只有一字之差的,如安泰乐与肝泰乐、他巴唑与地巴唑,普鲁卡因与普鲁卡因胺。由于有些药名容易混淆,可能造成验收、发货差错或用药事故,其中尤以仅有一字之差的药名最为常见。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明确与常山相似名称药材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方法 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常山、臭常山、土常山、滇常山、海州常山及白常山等相似名称的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常山等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对名实不符的异物同名品,要根据它们本身的不同性质区别对待.首先要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按照本来固有的药名和药性功能去应用,即“统一药名”的原则是“一物一名”,使其标准化,以避免因异物同名而造成的混淆错用.结论 常山、臭常山、土常山、滇常山、海州常山及白常山属于不同的药物品种,为保证安全合理用药,在中医临床及中药材流通领域对此六种药材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分别其用,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20.
英文药名字形或其缩写名相似的药品颇多,极易发生混淆,稍有疏忽,即会发生差错。为了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现将一些易混淆的英文药名(包括法定名称、化学名、商标名和缩写等)归纳如下,供医药商业经营单位经营进口药品开票、验收、发货和医院处方、发药以及患者购用药品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