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纳米级TiO2或SiO2的鞣革机理及鞣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聚合物或改性油脂作分散载体,可将纳米级粒子前驱体引入蛋白质纤维间隙中,纳米颗粒在蛋白质纤维间隙中分布均匀,其尺寸均在80~90nm之间。无机纳米粒子和蛋白质的有机-无机杂化作用可显著提高成革的湿、热稳定性,引入2%的纳米级TiO2收缩温度从68℃升高至86.9℃,引入3%的纳米级SiO2其收缩温度到达95.4℃。高表面活性TiO2或SiO2和精氨酸、组氨酸、色氨酸侧基的-C=N-基团发生键合反应,并生成了新的化学键Si-C,同时前驱体水解产生的Si-OH和蛋白质分子的侧基CH-OH间也可发生缩合反应,是成革湿热稳定性提高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聚合物或改性油脂作为纳米粒子前驱体的分散载体,可以将纳米粒子前驱体引入革纤维间隙间;纳米前驱体在一定pH条件下水解原位产生无机纳米粒子,通过无机纳米粒子和蛋白质间的有机-无机杂化作用,实现对生皮的鞣制。研究了无机纳米粒子和蛋白质的作用机理,有机无机纳米杂化对成革热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无机纳米粒子在革纤维中的尺寸大小及其分布,并选择黄曲霉、黑曲霉和拟青霉作为代表菌种,采用圆片培养皿法,研究纳米粒子的引入对成革防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纳米粒子在蛋白质纤维中分布均匀,粒径小于150 nm;与铬鞣革相比,纳米鞣革对黑曲霉和拟青霉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铬鞣革培养3天开始有霉菌生长,而纳米SiO2鞣革培养4天也没有霉菌生长,显示了良好的防霉性能。  相似文献   

3.
蛋白质-无机纳米粒子杂化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范浩军  石碧 《中国皮革》2003,32(7):21-23
通过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蛋白质 -SiO2 无机纳米杂化材料。FTIR研究表明 :正硅酸乙酯水解产生的高表面活性微粒 ,与精氨酸、组氨酸、色氨酸侧基的 -C =N -基团发生了键合反应 ,并生成了新的化学键Si-C ,同时前驱体水解产生的Si-OH ,与蛋白质分子的侧基CH -OH间也可发生缩合反应 ,因而在有机相和无机相之间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纳米粒子的尺寸随制备条件和SiO2 含量的改变而改变 ,当SiO2 含量小于 3%且控制前驱体慢慢水解时 ,生成纳米粒子的尺寸均在 5 0 - 80nm之间 ;当SiO2 含量高且水解速度较快时 ,粒子的尺寸一般分布略宽且高于 10 0nm ;前驱体水解后 ,产生的SiO2 粒子在蛋白质中分散均匀 ,未发现明显的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4.
无机纳米粒子对浆料的改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减少纯棉高细号纱上浆浆料中PVA的用量,在上浆浆液的常规配方中添加不同种类以及不同比例的无机纳米粒子,相应降低PVA的含量,制成纳米改性浆料;测试浆液的黏度、黏附性和浆纱的渗透、被覆效果和浆膜完整率;通过Olmpus BX-51型高倍光学显微镜观察常规浆液和纳米浆液,分析无机纳米粒子对浆料改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添加无机纳米粒子可以降低浆液的黏度,增加浆液的黏附性,改善浆纱的渗透和被覆效果,提高浆膜完整率;纳米改性浆液形成明显的网络状蜂巢结构,无机纳米粒子分布在接点处,增加了混合浆料聚合物中各相的混溶效应。  相似文献   

5.
侯艺  张佳文  蔡英  易玲敏 《丝绸》2023,(10):30-37
具有个人热管理功能的纺织品,可减缓夏日高温对人体的伤害。本文以尼龙织物为基材,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及含氟改性的无机SiO2、ZnO纳米粒子的混合分散液为整理剂,得到了具有超疏水和抗紫外功能的日间被动辐射制冷(PDRC)多孔涂层织物。研究表明:整理后的尼龙织物表面及纤维间被相互黏连的多孔聚合物膜及氟改性SiO2、ZnO纳米粒子覆盖,粒子相对质量和涂覆量的增加可增强织物的光谱性能,改性织物的太阳光反射率和中红外发射率最高可达93.1%和98.8%;太阳光下多孔涂层织物的温度可比环境温度低8~12℃,且具有优异的超疏水性、耐候性和机械性能;改性氧化锌(F-ZnO)的引入为整理后的尼龙织物提供了优异的抗紫外性能,使其达到抗紫外织物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福建轻纺》2006,(3):31-33
一纳米塑料有着优异的性能纳米塑料是无机纳米粒子(硅酸盐、碳酸钙、SiO 2、TiO 2、SiC、A 12O 3、云母、石英粉等)以纳米级寸(一般为1~100nm)均匀分散在塑料母体树脂中的复合材料,也被称为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根据母体树脂不同可分类为纳米尼龙、纳米聚烯烃、纳米聚酯、纳  相似文献   

7.
以制备皮革抗菌剂为目标,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在TiO2纳米粒子表面接枝丙烯酸酯类聚合物,并进行季铵化处理得到聚合物季铵盐,然后将改性后的纳米粒子负载在皮革表面。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抗菌性能评价等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改性前后纳米TiO2粒子对皮革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烯酸酯类聚合物通过共价键被引入到TiO2纳米粒子表面,季铵化聚合物的接枝率达到48%。负载后,改性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皮革纤维表面。负载改性TiO2纳米粒子的皮革具有优异的抗细菌性能。培养6h后,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达到99.99%。  相似文献   

8.
经硅烷偶联剂KH550表面预处理后,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在纳米TiO_2粒子表面引入低表面能的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方法,对改性前后纳米TiO_2粒子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KH550与纳米TiO_2粒子表面发生了缩合反应,纳米粒子表面接枝了氨基基团。硅烷偶联剂的用量增加,可显著提高最终产物的接枝率。含氟丙烯酸酯聚合物的接枝率最终可达38.5%。将接枝后的纳米TiO_2粒子负载在蓝湿革上,纳米粒子的团聚显著减少,分散性和疏水性能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具有无机纳米组分的纸张涂料配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纸张涂料中纳米组分的应用技术.通过对无机纳米氧化物的表面改性和强化分散,使纳米粒子较好地在纸张涂料中均匀分散,与涂料中其他组分较好地结合,涂布纸的力学性能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对水和油墨的吸收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制备性能优良的超疏水涤纶织物,采用正硅酸四乙酯(TEOS)为前驱体,正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HDTMS)为改性剂,利用传统的St9ber法制备烷基改性二氧化硅(H-SiO2)纳米粒子,对其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然后通过浸-烘-焙工艺将其整理到涤纶织物上,制备超疏水涤纶织物。此外,将制备的烷基改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与含氟耐静水压防水剂复配,通过浸-烘-焙工艺整理到涤纶织物上,测试表征织物接触角、微观结构、自清洁等。结果表明:H-SiO2纳米粒子整理后的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自清洁性,耐静水压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接触角达到156.4°,并表现出良好的耐皂洗性与耐摩擦性。通过H-SiO2水溶胶与防水剂以3∶7复配整理,H-SiO2纳米粒子更易分散均匀,整理后涤纶织物的疏水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和探讨了 TM-BMU 合成鞣剂在皮革中的作用机理。该合成鞣剂的技术性能指标超过了其它同类产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未来的鞣制化学将在有机鞣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与此同时 ,铬鞣和植—金属结合鞣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研究反应物与溶剂和胶原之间反应的热力学 ,对这两种途径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根据最新的鞣制理论 ,有机鞣法将建立在以植物多酚及其衍生物和合成鞣剂的基础之上。本文同时对多酚鞣剂、合成鞣剂及相应的交联剂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未来的鞣制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的鞣制化学将在有机鞣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与此同时 ,铬鞣和植—金属结合鞣法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研究反应物与溶剂和胶原之间反应的热力学 ,对这两种途径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根据最新的鞣制理论 ,有机鞣法将建立在以植物多酚及其衍生物和合成鞣剂的基础之上。本文同时对多酚鞣剂、合成鞣剂及相应的交联剂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醛酸高分子鞣剂的合成及其鞣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金勇  魏德卿  宋威 《中国皮革》2004,(13):44-47
以丁烯醛为共聚单体 ,与丙烯酸通过水溶液共聚法合成了分子链上同时含醛、酸功能基团的高分子鞣剂—醛酸高分子鞣剂 (PAC) ,采用DSC、13 C—NMR及IR等方法确证了它的结构 ,并对其鞣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醛酸高分子鞣剂 (PAC)具有较好的鞣性 ,5 %的PAC可使浸酸皮的收缩温度上升 1 8℃。  相似文献   

15.
废铬液循环过程中铬配合物组分变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离子交换-H2O-NaClO4-HCl梯度洗脱体系,对废铬液14次循环利用过程中的中性盐、铬配合物组分进行了跟踪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整个循环过程中,中性盐由氯化钠型转化为硫酸钠型,并保持浓度稳定在0.82mol·L-1,铬配合物中阴/非离子型配合物组分稳定在3%~6%,带正电荷的配合物则由低价态逐渐向高价态转化,循环结束后,高价态配合物由51%增加到79%,配合物组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皮革无机鞣剂鞣制机理的一个块状模型 ,并应用它解释了成革收缩温度。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包括植物鞣剂和醛鞣剂在内的有机鞣剂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丁绍兰  王淑萍 《中国皮革》2001,30(19):43-46
本论文采用碱滴定法和草酸盐法,在不同条件下,对各种类型的铬鞣剂的碱度进行了测定,目的在于寻找出一种适合于蒙囿型铬鞣剂碱度测定的方法.结果表明,草酸盐法比较适合,并确定了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9.
着重研究了超声波的作用时间、作用方式对植鞣革收缩温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 :频率为 2 3.7k Hz的超声波主要对鞣制初期产生影响 ,能显著促进鞣制初期的鞣质向皮内渗透 ,这可能是由于超声波的空化效应促进了鞣质胶体的进一步分散。例如 ,采用传统池鞣法的橡和荆树皮栲胶 ,需 4 .5 h和 3.5 h才能渗透裸皮 ,而在超声波作用下 ,这 2种栲胶的渗透时间减少为 3h和 1.5 h。超声波作用对植鞣革最终的收缩温度影响不大 ,表明超声波对植鞣的强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栲胶的渗透速率、缩短鞣制时间 ,但并未改变植物单宁与裸皮的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利用铬盐行业中含铬废料铝泥和含铬废料硫酸氢钠 ,加上植物鞣料 ,制成一种制革行业使用的铬—铝—植复合鞣剂 ,这种“变废为宝”的利用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 ,而且减少六价铬对环境产生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